『壹』 重陽節詩詞佳句
重陽節詩詞佳句如下:
1、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出自唐代王勃的《蜀中九日》
解釋:重陽節登高眺望家鄉,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只感無限煩愁。
2、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出自唐代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
解釋: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3、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氣欲重陽。
出自宋代晏殊的《訴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解釋:在節氣接近重陽的時侯,芙蓉和金菊爭芳斗妍。
4、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行香子·天與秋光》
解釋:天氣反復變化,已是秋日風光,心情也漸漸變得悲傷,仔細觀察一下黃色菊花就知重陽節快到了。
5、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
出自宋代晏幾道的《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
解釋:舉綠杯,舞紅袖,趁著九九重陽,人情溫厚似故鄉。
『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哪個字表達了思鄉之情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中眺字表達了思鄉之情。
首句點明題旨: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遠望。九月九日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有登高的習俗。遊子在外,都難免思鄉思歸,登高遠望時,當然會遙望古鄉的山川。這一句非常恰切地寫出了遊子此時此地的望鄉動態。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作者】盧照鄰【朝代】唐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譯文
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歸心思歸煙霧積聚不散。
在異鄉共同喝著花酒,看見鴻雁天上南來,離家萬里之客一同悲傷。
『叄』 九九重陽節的古詩
1、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2、唐代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譯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與朋友帶上美酒一起登高望遠。塵世煩擾平生難逢讓人開口一笑的事,滿山盛開的菊花我定要插滿頭才歸。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皆是如此,不必像齊景公那般對著牛山獨自流淚。
3、唐代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譯文:昨天剛登完龍山,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4、唐代盧照鄰《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譯文:九月九日眺望那故鄉的山川,鄉思歸心飛越那隱約的風煙。遠在他鄉和大夥喝著菊花酒,身隔萬里傷心望著雁飛南天。
5、唐代王勃《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譯文:重陽節登高眺望家鄉,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只感無限煩愁。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無法歸去,鴻雁又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肆』 熹妃傳華服大賽登高眺望倍思親怎麼搭配
屬性:文人、儒雅為主男號:意氣風發,大夫冠,皓月明,隆中對,翰林賦。
熹妃傳開啟全新玩法:華服競技場「華服夜宴」。看著時裝背包里滿滿的時裝,是不是特別有成就感呢。這么多時裝是時候把自己打扮的美美噠,讓自己在華服競技場斗個痛快。
女號簡介:
1、與家人團聚:繁華、禮服、儀靜。
2、四爺登基:官服、繁華、端莊(滿官服)。
3、洛神賦:儀靜、神仙、端莊、繁華。
4、賞梅煮酒:儀靜、保暖、文人。
5、國家危難:戰爭、英姿。
6、隱士:成熟、文人、簡約(君子曰)。
7、百花宴:繁華、禮服、嫵媚。
8、富士山賞櫻花:禮服、儀靜(日本那套)。
9、夢幻劍舞:佩劍、神仙、嫵媚、英姿。
10、苗族姑娘:活潑、清涼、舞蹈、簡約(苗衣)。
11、廣寒宮:儀靜、舞蹈、繁華。
12、清朝祭天:禮服、端莊。
『伍』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為什麼有登高的習俗
《淮南子·地形訓》雲:「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在整個上古時期人們就一直認為昆侖是天地相通的物質通道,今天的話說是穿越的最佳處。先民們認為起幅綿延的昆侖山脈,就是一條「上天的階梯」。通過昆侖、涼風之山、懸圃和天,就可以到達「太帝之居」,於是人們就能夠長生不死,成為呼風喚雨神仙。這是道家的理論。
明代時,重陽節插茱萸、飲重陽酒,吃重陽糕,以花糕供祭家堂、祖先已經成為一種習尚。此外還有登高、賞菊、圍獵、射柳、放風箏娛樂活動。明清時,北京地區重陽節登高十分盛行。每逢佳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拜佛祈求福壽平安,並觀覽京城風光。皇後妃子們則在故宮的御花園內,登臨堆秀山登高眺望。
『陸』 重陽節的古詩10首七言絕句
重陽節的古詩10首七言絕句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九日齊山登高》、《蜀中九日》、《重陽席上賦白菊》、《九日藍田崔氏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日次韻王鞏》、《九日五首·其一》、《九日送別》、《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唐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譯: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2、《九日齊山登高》杜牧〔唐代〕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翻譯: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與朋友帶上美酒一起登高望遠。塵世煩擾平生難逢讓人開口一笑的事,滿山盛開的菊花我定要插滿頭才歸。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 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不必像齊景公那般對著牛山獨自流淚。
3、《蜀中九日》王勃〔唐代〕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翻譯:重陽節登高眺望家鄉,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只感無限煩愁。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無法歸去,鴻雁又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4、《重陽席上賦白菊》白居易〔唐代〕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翻譯:一滿園的菊花好似鬱金黃,中間有一叢卻雪白似霜。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進了少年去的地方。
5、《九日藍田崔氏庄》杜甫〔唐代〕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翻譯:人老了,又面對著悲涼蕭瑟的秋色,只好勉強寬慰自己了。今日恰逢重陽佳節,我也來了興致,和大家在一起盡情歡樂。慚愧的是,我的頭發稀稀落落,因擔心帽子被風吹走,笑請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
藍溪的水遠遠地從千條溪澗中流過來,玉山高聳冷峻,兩峰並峙,千古不變。明年我們再相聚時,誰還健在呢?不如多飲幾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會。
『柒』 關於重陽節的詩句和習俗有哪些
詩句:
1、唐代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九日齊安登高》: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譯文:塵世煩擾平生難逢讓人開口一笑的事,滿山盛開的菊花我定要插滿頭才歸。
2、唐代孟浩然的《過故人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我還要來這里觀賞菊花。
3、元代張可久的《折桂令·九日》: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
譯文:西風蕭蕭人已衰老滿頭白發,玉蝶愁飛明日黃花。
4、唐代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譯文:重陽節登高眺望家鄉,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只感無限煩愁。
5、唐代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譯文:九月九日眺望那故鄉的山川,鄉思歸心飛越那隱約的風煙。
習俗: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1、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3、賞菊並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4、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