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讓小學生學會感恩父母
如何讓小學生學會感恩父母
中華民族具有「感恩」的優良傳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經典詩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對感恩的認同,感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
學會"感恩",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讓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會少了許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尤其在我校舉行的感恩教育之後,對於目前的處於嬌生慣養環境中的孩子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現代社會已經成為「獨生子女時代」,對獨生子女的嬌慣和溺愛,滋長了孩子們的自我意識,一切活動都以自己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學校則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該怎麼樣」,不知「該我怎樣」;只知「我要什麼」,不知「要我什麼」;不知尊師敬長,關愛他人。教育孩子學會感恩尤為重要,讓感恩教育成為孩子成長的必修課。感恩能讓孩子知道感謝愛自己、幫助自己的人,尤其是生養自己的父母。這也是中學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個內容。如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幫助他的人,更不會主動地幫助別人,學會了感恩,才能接受生命的考驗!
『貳』 小學生寒假感恩孝心卡怎麼寫
小學生寒假的感恩孝心卡怎麼寫?
感恩孝心卡應該先在卡的左上角寫下敬愛的某某專某,某某某填寫你要送的屬人的名字。然後按照寫信的格式,第一段首行空兩格寫一些感恩的話,或者借用有關感恩孝順的名言,在內容的結尾處寫一些自己想說的話,可以是祝福身體健康的話。最後在孝心卡的右下角寫下自己的名字和當天的日期就可以了。
『叄』 小學生如何學會感恩
一、用身邊的人和事進行感恩教育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是孩子最親的人,他們一直在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地默默為孩子付出,但孩子們可能不曾細細體會,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回憶一下,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是怎樣對待你的?都為你做過哪些事?他們是否曾做過下面這些事:放學後或天黑了不見你回家,四處尋找;下雨了,為你送雨傘;下雪了,為你送棉衣;你病了,他們趕忙找醫生……當孩子們想到這些事之後,他們就會感覺到親人的關愛。這時,教師可以讓孩子們討論一下,應該怎麼做才能回報親人的愛? 二、通過影視資料對孩子們進行感恩教育 今天的孩子既沒有遭受過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痛苦,也沒有體驗過艱苦奮斗的艱辛,教師可以組織孩子們看一些抗戰題材的電影,如《地道戰》《地雷戰》《董存瑞》《長征》等,這些影片形象直觀,感染力很強。另外,教師還可以帶孩子們到博物館、紀念館和烈士陵園看一看老一輩革命家的題詞、用過的手槍,指戰員們用過的雲梯和機槍,烈士們的照片和事跡以及其他相關的資料等等。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許許多多的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的,應該學會珍惜。 三、通過生動的故事對孩子們進行感恩教育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知恩圖報的美德故事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如韓信受漂母之恩,即以千金相贈;首陽之餓人受趙盾活命之恩,在趙盾危難之際,便捨命相救的故事。孩子們聽了這樣的故事,自然會知曉感恩圖報的美德。 我們常說「教書育人」,感恩教育實際上就是育人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人可以沒有讀過許多書,可以沒有許多知識,但是,他必須懂得做人最起碼的原則——知恩圖報。我們一定要在教書的同時育好人,讓孩子們從小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以後用更多的愛來回報社會。
『肆』 淺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技巧:
一、播愛育恩,喚醒識恩知恩意識
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要做到以情動情、以情感人,要讓學生感受到恩惠,打開「意識結」,喚醒感恩意識,激發報恩的慾望。在平時我很注意用愛心拉近和學生的距離,給他們講「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的古訓,講「黃香溫席」的美談和「結草銜環」的佳話;堅持做到「心靜氣順、嘴甜手軟」,少批評,多鼓勵,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帶給學生關愛和快樂。學生非常願意聽我的話,而且願意模仿我的行動,關心集體團結友愛。
我們學校的新教學樓集中供熱,既干凈又暖和。可是在我上課的時候,發現嗓子發癢,很多學生也咳嗽,原來教室地面是水磨石的,灰塵在乾燥的室內很容易漂浮嗆到嗓子。我就找干凈的濕毛巾蓋在暖氣片上,濕潤空氣,灰塵下沉,學生不再咳嗽。為了防止流感,我又買了瓶白醋,每天都灑在毛巾上,既消毒,又能保護學生的嗓子。這些細微的關愛感化了學生,後來這些事情都被學生搶著做了。有一天,班上一名最內向、最不熱心的女同學,從家裡帶來用開水燙好洗干凈了的四條毛巾,在學校使用。這些正驗證了魏書生的話:「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就是吸引學生為集體出力、流汗,貢獻個人的東西,為集體傾注心血,傾注得多,感情自然就深。」數九寒天,別的班級感冒的有十多個人,我班一個沒有,這得益於老師愛心的付出和學生心靈的感恩。其實對學生來講,感恩不是驚天動地的英雄創舉,而是滲透在生活的點滴之中,滲透在你來我往的言行之中。
二、尋恩覓情,激發學生感恩情懷
感恩,英文為thanksgiving,意為感謝、給與,是情懷,是一種美德和境界。學會感恩,是學會做人的一條最基本的標准。
感手足之恩,是為悌。班級如家庭,同學如手足,為了讓學生學會感恩、體驗快樂,我在班裡開展了「快樂尋恩,以恩促行」活動,鼓勵學生識恩尋恩、感恩施恩,體驗過程中的快樂。在班級的板報開設了感恩專欄,讓學生每天找出恩情點,看到的、聽到的、老師的、同學的、班內的、校內的……只要是積極向善的閃光點,都要鼓勵、學習、珍惜。開始每天只有一兩條,學生把課本中學到的、理解的感恩表達了出來,比如《給予樹》、《七顆鑽石》、《可貴的沉默》等。慢慢的感受越來越廣,有關於非值日生主動做班務的,有關於主動幫同學進步的……尤其是兩個單親家庭的學生,平時性格孤僻自閉,同學們就有意識地找他倆的優點,鼓勵他們,無意識中運用了「皮格馬利翁效應」,很快他倆走出了家庭的陰影,也有了快樂的笑容。
在幫助與感恩的循環中,同學們都變得主動熱情,用快樂和感恩的心真誠相待。家長會上,許多家長都高興地反映孩子的變化,懂事了,孝順了,勤快了,有禮貌了……感謝我解決了他們最頭疼的問題。
感父母之恩,是為孝。學生的識恩尋恩行動還和諧了家庭,讓他們更加得到家長的疼愛,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班上有一名同學從外地轉來,經常不寫作業,即使寫了錯誤也很多。開展感恩教育活動他唱反調,原因是爸爸忙生意,媽媽特好麻將,他心裡生氣。針對這種心態,我首先讓他想從小到大父母對他的付出,在紙上寫下來。一會兒他嫌太多不寫了。我讓他學著用感恩的心去付出,去做感動父母的事情。一個周以後,他告訴我媽媽天天在家陪他,還把方法講給同學聽:第一天傍晚回家,媽媽告訴自己弄飯吃,他就在鍋里煮了十多個雞蛋,還撈出四個給媽媽放在碗里,留言讓媽媽保重身體吃雞蛋。第二天晚上媽媽又去玩到11點多,他說害怕不敢睡,又給媽媽端了一盆洗腳水,告訴媽媽燙一燙腳舒服,讓媽媽很激動。第三天在爸爸回來時替媽媽「撒謊」……從那以後,只要他在家,媽媽就在家。那段時間,這個學生各方面狀態很好。大約一個半月後,他媽又犯病了,以前的方法不好用,我找來家長,把這位同學的前段表現和現在的狀態說了說,表揚家長挺上心的,不像有的家長喝酒、唱歌、打牌而不顧孩子,孩子肯定有出息。家長高興地走了,問題解決了。去年春節他給我打電話:「老師我真的很感激您,如果我不會感恩,就治不好我媽的毛病,可能早出校門成小混混了。」 知恩必圖報,圖報必圖強,圖強必有為,現在他在初中,成績一直在全級部名列前茅。
三、報恩獻恩,培養學生做有恩必報、與人為善之人
「人之初,性本善」,愛心和關懷能喚醒孩子內心深處美好的、向善的感恩意識,體驗恩情能平和心態並付諸感恩施恩,達到《弟子規》中「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的境界,實現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型。恩情哪裡都有,教育無處不在。我們抓住一切機會開展了「五心」教育活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忠孝仁愛、誠信自強,讓學生超越自我,感恩內化品質,施恩由習慣到自然。
我在班級中開展了每天對家長「問一聲好、倒一杯水、夾一筷子菜、捶一次背、逗一次樂」的「五個一」活動,並在孝心卡留下記載。我們還開展了主題為「整潔環境,健康大家」的綜合整治活動,學生走上街頭,向行人宣傳,清除野廣告,清理各類垃圾,體驗環衛工人的辛苦,感恩社會。學校往南約500米是村裡的老年活動中心,班裡有幾個學生住在附近,看到老人收拾衛生挺辛苦的,就自覺幫忙。後來班裡的同學分成幾組,每組一周,周三中午簡單收拾,周六上午大掃除,一直堅持到小學畢業。
孩子的心靈就是一棵幼苗,用愛心澆灌,用感恩支持,他就會常綠長青。讓學生感恩,關心他人、服務國家和社會的方法很多,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我總結了12個字:「腦有責,肩擔任,手教書,心育人。」時時刻刻動心動腦,言傳身教,盡到教師的職責,在感恩教育中我們快樂著學生的快樂,幸福著學生的幸福,教學相長。
『伍』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感恩之心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代小學生,不能夠深刻的體會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常常缺少一種感恩之心。因此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學生良好性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對於小學生感恩之心的培養,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培養學生感恩自然之心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中,成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員,但我們首先是生活在這個自然之中,是自然界為我們提供創造了我們生活的基礎。大自然賦予了我們太多太多,而現在的人們卻不知感恩回報。我們的綠地、樹林在減少;我們的河流、濕地在乾枯;我們的空氣、環境在污染;我們的藍天、地球在改變。大地是多麼的寬容,人類的垃圾、糞便、痰污隨意加之。我們呼籲、吶喊、法制,總難改變一些人的自私與惰性。因此,我認為感恩自然之心應從小學生抓起,讓學生從小就樹立一份感恩自然之心。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
(一)樹立學生保護環境的觀念
隨著工業的發展,我們的環境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並且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因此,在學校,在課堂,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方式,比如,「環保知識講座」「環保圖片展覽」「我為校園添綠色」等各種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活動,幫助學生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樹立學生保護動物的觀念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它們是我們人類生存在這個地球不可缺少的夥伴,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動物的保護意識逐漸淡薄,食用各種動物,並給人類自身造成了極大的災難。因此,我們應該在學生良好性格形成的階段對學生進行保護動物的教育,通過各種專題活動,對學生進行感化教育,讓學生樹立起愛護動物就是愛護人類的觀念。
(三)樹立學生節約可貴,杜絕浪費的觀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現在的小學生浪費糧食,浪費各種生活用品的現象十分嚴重,對學生進行「節約可貴,杜絕浪費」的教育勢在必行。在學校可以通過班級文化的熏陶,校園文化的熏陶,利用一些古詩詞對學生進行教育或開展「我是節約小能手」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從小事上樹立節約的觀念。
二、培養學生感恩社會之心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成員之一,生活在這個完整的社會系統當中,享用著這個社會為我們提供的一切,從小培養學生感恩社會之心,有助於學生從小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對於學生感恩社會之心的培養,應從課堂和課外兩個方面進行努力。課堂上,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讓學生了解社會存在的意義和與我們每一個人的關系。有了這種認識,學生才能更好的去感恩社會。對於感恩社會,我們可以通過課外的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我們可以帶領我們的學生,到附近生活的小區,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到周圍的敬老院看望慰問那些長期生活在那裡的孤寡老人……通過一件件學生力所能及的小事讓孩子感受自己為社會帶來的貢獻與變化,比單純的教育更有說服力。
三、培養學生感恩父母之心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法定監護人,是其衣食住行的保障者,不僅給予孩子生命,還給孩子創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讓孩子懂得父母的辛勞,樹立感恩父母之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在小學生感恩父母的教育中,應重點從小事做起。
(一)培養孩子講禮貌的習慣,讓父母舒心。要求學生在任時候見到父母都要主動問好,如「爸爸好」、「媽媽辛苦了」等,父母聽了,自然舒心。
(二)培養孩子少說話,多做事的習慣,讓父母省心。要求學生要自強自立,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並積極參加一些公益勞動,讓父母少一些辛苦。
(三)努力學習,認真完成學業,讓父母放心。學校應教育學生必須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使學生懂得只有具備了真才實學,才能自立,才能服務社會,讓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孝心。
(四)是學會寬容,理解父母。學生和父母產生矛盾時,要多從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盡量寬容父母過分的愛心,在寬容中學會感恩,讓父母順心。這樣,孩子就在感恩教育中與父母形成了互動,父母獲取了愛心的回報和滿足,孩子在感恩中找到了學習的動力,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感恩,是一種品德,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責任。感恩,充實著我們的生活,塑造著我們的心靈。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更是學生成長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有責任,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從小接受感恩教育的熏陶,樹立感恩的信念。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健康、積極、樂觀的成長!
『陸』 小學生孝心感恩故事30字
寫作思路:確立中心,圍繞選材,確定重點,安排詳略,選材時要注意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選擇真實可信、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
今天是我和媽媽去姥姥家的日子。一進姥姥家,跟往常一樣姥爺已經做好一頓豐盛的晚飯等著我們。我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吃完後我的碗里一粒米都不掉一點油也不剩。
我把碗放進水池,剛要走出廚房我忽然有一個想法,通常都是我吃完飯後姥姥洗碗,但今天我想自己一個人給全家人洗碗,我把這件事給姥爺一說,姥爺答應了。
我洗碗的時候水很冰冷,凍得我的小手通紅,姥姥心疼得大呼小叫,但是我還是堅持下去。洗完了碗,姥姥把我抱起來,又是親又是摸,誇我是家庭小幫手。我對姥姥說:「你們年紀大了,做飯已經很辛苦了,我現在大了,已經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姥姥欣慰地笑了。
孝順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雖然我們現在都是獨生子女,但是我們應該把這個傳統美德傳下去。
『柒』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會感恩
感恩教育就是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激,或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的教育。小學生年齡小,喜歡形象直觀的東西,如果我們只是通過幾句話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那恐怕收不到什麼成效。那麼,怎樣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用身邊的人和事進行感恩教育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是孩子最親的人,他們一直在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地默默為孩子付出,但孩子們可能不曾細細體會,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回憶一下,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是怎樣對待你的?都為你做過哪些事?他們是否曾做過下面這些事:放學後或天黑了不見你回家,四處尋找;下雨了,為你送雨傘;下雪了,為你送棉衣;你病了,他們趕忙找醫生……當孩子們想到這些事之後,他們就會感覺到親人的關愛。這時,教師可以讓孩子們討論一下,應該怎麼做才能回報親人的愛?
二、通過影視資料對孩子們進行感恩教育
今天的孩子既沒有遭受過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痛苦,也沒有體驗過艱苦奮斗的艱辛,教師可以組織孩子們看一些抗戰題材的電影,如《地道戰》《地雷戰》《董存瑞》《長征》等,這些影片形象直觀,感染力很強。另外,教師還可以帶孩子們到博物館、紀念館和烈士陵園看一看老一輩革命家的題詞、用過的手槍,指戰員們用過的雲梯和機槍,烈士們的照片和事跡以及其他相關的資料等等。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許許多多的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的,應該學會珍惜。
三、通過生動的故事對孩子們進行感恩教育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知恩圖報的美德故事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如韓信受漂母之恩,即以千金相贈;首陽之餓人受趙盾活命之恩,在趙盾危難之際,便捨命相救的故事。孩子們聽了這樣的故事,自然會知曉感恩圖報的美德。
我們常說「教書育人」,感恩教育實際上就是育人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人可以沒有讀過許多書,可以沒有許多知識,但是,他必須懂得做人最起碼的原則——知恩圖報。我們一定要在教書的同時育好人,讓孩子們從小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以後用更多的愛來回報社會。
『捌』 小學生從哪些方面感恩父母
多做做家務多和父母聊聊天經常給父母打洗腳水等等都是很好的感恩方式,凡事都是貴在堅持!不要一時的激動和新鮮做了幾次就不再堅持做下去了,要持之以恆才可以!你能問出這樣的問題就說明你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玖』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感恩意識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做一個社會人最樸素的道德准則,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帶來的恩惠和方便在心裡產生認可並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感和行為。現在相當的學生缺乏感恩思想,變得冷漠和自私。這是一個值得社會關注的問題。
我們要找回它們,不僅要通過情感心理的發展和培養逐步潛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的努力,營造良好的文化氣氛。
l 學生感恩意識缺乏之因
學生們不懂得感恩,根源於不良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1.父母缺乏對孩子的思想教育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禁錮著許多父母,「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封建意識仍浸染著許多家長,他們的教育理念還是分數決定一切,只看孩子的考試成績,漠不關心孩子的思想變化和言行的不正確。每逢孩子得意洋洋地把得A的成績通知書遞到面前時,父母心花怒放,不管怎麼做的試卷,都要給孩子買這買那,用物質激勵孩子再創輝煌,有的承諾「孩子年終成績優異,要帶著她(他)旅遊」,他們不惜任何代價換來孩子的用功讀書,殊不知孩子們根本不知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認為自己的任何作為都是理所當然的,這樣怎能談得上感恩社會、感恩父母?
2.社會不良風氣對孩子健康成長的褻瀆
現在許多孩子受到社會上追求奢侈、虛榮和攀比不良風氣的影響,同學之間盲目攀比,比吃、比穿,認為自己過上舒適的生活是父母的職責,是天經地義的。因而不顧家庭情況如何,穿要名牌,吃要時尚,文具要趕潮流,手中要拿名牌手機、照相機,如果家長無法滿足其舒適的生活要求時,他們埋怨父母沒有本事,以「不去上學」、「不做作業」要挾父母。有的甚至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做出一些違法的事,給家人、老師造成痛苦和精神的打擊。
3.學校教育缺乏一定的感恩引導
學校實施素質教育,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健康還給學生,把能力還給學生,卻忽視了對孩子的感恩教育,缺乏對孩子感恩的正確引導教育,讓智力教育與人格教育出現了倒掛現象,使孩子無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成功學家安東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是先存有一顆感激之心,時時對自己的現狀心存感激,同時要對別人為你所做的一切懷有敬意和感激。」
l 培養學生感恩意識的途徑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反思當前的教育方式,明白親情流失與親情教育的失位與學生的感恩思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感恩思想的培養,可以達到教育之目的。
1.通過各種途徑進行親情熏陶
在教學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學資源,找到切入點,通過生動感人的事跡,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感恩與黨的情感。像語文教材、品德與社會、歷史、地方經典文化讀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親情贊歌,應引導學生好好賞析,引起作品與同學之間的共鳴,激發他們的人身感悟。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展示一場場激動人心的畫面,感染學生,熏陶學生,凈化學生的心靈。學生們閱讀了《黃香涼席暖被》,《香山蜜餅》等感人肺腑的故事,必然被黃向蕭敬之心所感動被白居易關愛老人、關心民生的舉動所熏陶,純潔的心靈受親情所感染,必然遷移到學生的言行中,勝過老師空洞的說教。
2.指導學生參加感恩活動
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學生的理論學習上,要滲透到社會生活中,才能達到教育人的根本目的。我們以下幾個方面讓學生體驗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並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報。
引導學生做親情觀察。在學生的家庭作業中,我們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雙眼發現父母對子女的愛,並把這些人間真情寫入日記,心得體會中去。父母飽經風霜,日益增多的白發,逐漸變粗糙的雙手。匆匆上班,又匆匆地回到家洗菜做飯,擦地板的身影······將會使學生體會到父母的愛,體會到人間的溫暖,激發他們的感恩情感。
互換角色,親情體現。子女不了解父母,是因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為子女付出了多少,可以組織學生抽機會和父母互換角色,使其體會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恩深似海。指導學生在周末進行一次「今天我當家」活動,讓學生代替父母考慮一天的油鹽柴米問題和家務安排,親自去買早餐,動手做一頓飯,使學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指導學生與家長做親情溝通。可憐天下父母心,許多做父母的為了孩子能有一個理想的生活條件,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心鑽到錢眼裡,懼怕自己滿足不了自己孩子的要求,因此很少有時間與孩子溝通,無暇顧及孩子的心理波動,這樣父母與子女產生代溝。教師應有目的地拉近學生與家長的距離,讓每個孩子有空閑時聆聽爸爸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講解盛洪、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藉助於父母同年的經歷,體會生活艱辛,理解父母養育自己的辛苦和對自己的關愛,引導每個學生學會感恩。
感恩教育是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會導致教育結果的走樣或變異。為了讓學生懂得愛與付出愛同樣重要,學校和家庭配合起來,讓學生學會關心、體驗他人的內心世界和內心情感,懂得感謝生活、感謝父母和一切有幫助的人,使感恩變成心態、品質和藝術。
『拾』 如何培養小學生感恩意識和感恩行為
從感恩父母的層面開始出發
相關的調查顯示,有一半以上的小學生認為沒有和父母過不去的地方,普遍認為父母對子女的關愛以及付出是理所當然的,父母對子女百依百順是必須的。這種調查的結果是令人震驚的,未來我們應該注重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勞動,將孩子帶到父母工作的地方,讓他們深刻的感受到父母工作的不容易,知道掙錢不容易之後,才不會鋪張浪費。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從內心出發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加以正確的引導,要讓他們知道感恩,並且會感恩,感恩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課程。目前很多的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總是百般的寵愛,造成了學生只懂得享受,不知道要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不知道奉獻。教會學生感恩最好的機會就是節假日,尤其是父親節和母親節。在節日之前,作為父母可以有意識的對子女說,這個節日是比較有意義的,這么一個特殊的節日,要告訴父母什麼,有沒有準備一些小禮物送給父母。更為重要的是,父母可以和自己的子女一起准備禮物,父母收到了禮物之後,要真誠的和自己的孩子表達感謝。這樣學生一方面能夠認識到動手的快樂之餘,另一方面,還可以在家長的認可中感到滿足,進而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感恩,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幫助別人。
父母要對子女作出榜樣
曾經有學者指出,兒童就像是一塊大理石,這座大理石要想成為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刻家的共同努力,也就是家庭、兒童自身、學習、兒童所處的環境、書籍、偶然因素。家庭對於兒童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他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孩子看在眼中,等遇到一個合適的情境就會被模仿出來,毫無徵兆,家長們尊老愛幼,關心別人,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言行舉止也會受到影響、從這就可以看出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影響是深遠的。所以,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從自我做起,樹立起感恩的榜樣作用。在長時間的影響下,學生也會跟著學、跟著做。孩子能夠真切的感受到父母的感恩之心,孩子也會感受到施加幫助的快樂,這些都源自於日常生活,也來源於父母平時的感恩手段。
藉助活動啟發學生的感恩心
學校可以經常組織各種類型的有關於感恩主題的活動,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常懷感恩之心,自強不息,能夠背起身上的擔子。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都要充分的利用一切的機會,教學生去感恩。比如說,春節時,需要教學生在接到長輩以及其他親屬的禮物的時候,要真誠的表示感謝,不管是東西的價格如何,都要悉心的保管,要善待別人的禮物和情誼。老師可以在國慶、教師、父親節和母親節來臨之前,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教育的活動,讓學生在被感恩中感受到真正的快樂,進而能夠更加主動的去幫助別人。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品德,如果人和人之間缺少了感恩,自然會造成人和人之間的冷漠,因此於學生而言,當務之急就是要學會感恩。要認識到感恩是一種情感教育,感恩無小事,要從小處著手,只有學會了感恩,才會珍惜,才懂得回報。一個人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還需要別人的幫助,我們要對此加以重視,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都需要做好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