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祭祖孝先 不忘根本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
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易經》:「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設在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一定意義上,七月半祭祖節歸屬民間世俗,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月半,於我們小時候是有點討厭,有點快樂和期盼的節日。討厭的是那幾天大人們晚上不許我們小孩子出去玩捉迷藏的游戲,只能老老實實呆家裡寫作業,期待的是在那個物質還有點匱乏的年代裡,那幾天可以吃到平日里少有的零食。
每年舊歷七月十二清早,爹爹(我的爺爺)就會在香火前面擺好供桌,焚香燒紙供奉祭祖。供桌上會供奉清茶三杯、時令水果和糖果,一般有:梨子、葡萄、棗子、花生、酥糖、餅干。而我們三姐弟就輪流看風,趁爹爹沒有在家時把供果偷拿些來吃;每次爹爹發現供果少了,會笑著問:「你們三個哪個拿供果吃了。」我們一本正經回答:「我們沒得哪個拿,是祖宗爬爬們吃了的。」爹爹笑笑,有時候故意伸著手指做狀要釘我們的頭,我們閃閃就笑嘻嘻的溜走了。爹爹每次把盤子添滿,我們又會去偷拿。那些年的那幾天我們三姐弟和爹爹一直上演著貓捉老鼠的游戲,樂此不疲。中午和晚上把清茶轍了,供奉酒菜。(我們老家是舊歷十二接祖宗,十四送祖宗)。此時憶起往昔兒時,淚水中只有爹爹慈祥的笑容。
爹爹去世後的每年七月十二,爸爸一如既往的接祖宗供奉祖宗,提前把冥袋錢紙物件買回來,鄭重的在每個冥袋上寫上祖輩的名字,和媽媽耐心把錢紙物件細心裝好在每個冥袋裡。只是現在物質條件豐富了,小孩子們不再嘴饞那些供果,爸爸少了爹爹那份和孫輩們嬉戲的快樂,有些快樂幸福與富裕太無關!前幾年十四下午,我家先生和妹夫哪個有時間就提前去把公雞殺了,把雞血淋在冥袋上面,晚上我們會陪著爸媽一起吃過飯,在房子旁邊的空地上用白色的石灰粉劃幾個圓圈,把冥袋分別放在圓圈裡,把香點燃插在四周的土裡;爸爸、我家先生或者妹夫會把留出來的錢紙先燒給土地菩薩和過路的野鬼們,拜託他們把我們祭燒的錢紙物件安全送達給我們的祖宗先人們。然後才點燃各個圓圈裡的冥袋,在燃燒的火焰中寄託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告知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快燃燒完時,大家先後手掌合實作揖拜祖許願。隨後會放鞭炮,留一人在後面看冥袋燒完,不留一點點火星;後面走的人會撒水飯,撒水飯三次撒完且不回頭,把祖先們安然送走。
2019年5月初,爸爸突然病逝,媽媽身體不好,老弟在南寧省城,妹妹買了供果糕點給媽媽接祖宗供奉祖宗,我去買了冥袋錢紙物品,鄭重的寫上祖先的名字,一如爸爸在世時一樣。我知道,媽媽過了她最悲傷孤單的兩個七月半節。
2020底,媽媽在南寧突然病逝。
以前,家婆是十四接祖宗先人,十五送。今年她身體一直不好,感謝先生理解我,說按我們這邊的習慣,舊歷七月十三,我在自己家接了兩家的老祖宗們一起供奉,昨天叫上妹妹一家來吃飯,晚上一起去燒冥袋送祖宗先輩。不想加重環衛工人的工作和污染環境,沒有打鞭炮。我們過了第一個沒有父母的中元節……
好多年以來,清明掃墓和七月半時,老爸都會有意無意的說:「祖宗們,你們還能收到我們燒的錢紙,以後我們還不知道有沒有錢紙收……」。當時不覺得,今日憶及愴然淚流。老爸要的不是錢紙,是後人們的一份記念……
中元節於我們就是:祭祖念先,不忘根本。
因為剛剛在外縣上班的兒子沒有回來過中元節,因為他沒有這個節的概念,電話裡面我沒有多說,但是心裡不是滋味,今天忍不住網路了「中元節」的由來意義,特意發了給他看,要他了解這個傳統節氣。這篇文章也是寫給他日後看的。
9
❷ 清明祭祖的意義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
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這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一年年輪回、一代代傳承,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續展開新的有機構成。因此有專家、人大代表呼籲將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法定化,增進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
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日。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後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為什麼要在清明掃墓呢?這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到先人的墳墓,會親自察看墳墓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奠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也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不少海外僑胞、華裔,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
國家與文明的歷史,靠個人與家庭的傳續來完成;沒有個人與家庭的傳續,歷史將是蒼白、抽象而沒有人情味的;清明節的祭奠儀式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臍帶,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聖。「追遠」不僅有「民德歸厚」的教化意義,還會讓我們獲得面向未來的力量,確定個體與時代的歷史位置。在崇拜「新」與「未來」的今天,這是必不可少的儀式。我們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斗乃是我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
不過,在科技理性成為人們基本意識的今天,推動清明節法定化,有必要對祭祖的傳統進行釐清。祭祖並非承認鬼神存在的迷信活動。否則,祭祖傳統就會同民間的鬼神信仰相混合,對親人莊重的紀念,將異化為迷信活動;以前的祭祖活動之所以為人們所詬病,將其迷信化是主要原因。在今天「傳統重建」的努力中,如果不能避免流俗,將會使祭祖傳統重新誤入歧途。
中國人對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達情感的詩意之舉,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馮友蘭曾說,「行祭禮並不是因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於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禮的意義是詩的,不是宗教的」。誰都清楚,祭奠的酒饌「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們卻相信親人、先祖能夠領受我們的情意與祭奠,這種莊重的儀式是一種情感的、詩意的、道德意義上的真實。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面對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達濃濃的思念和真誠的敬意,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動力。
❸ 清明節祭祖有什麼講究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清明掃墓通常程序: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干凈。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
清明除了掃墓,還有很多活動,例如蹴鞠、放風箏、盪鞦韆、踏青、植樹、斗雞等等。
祭祖的禁忌:
1.不穿紅衣服、色彩艷麗衣服,素裝體現莊重。
2.忌開玩笑、污言穢語,嘻笑怒罵,忌說負面不文明的話。
3.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
4.不能跑到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5.懷孕女人不參加。
6.生理期間女人不參加。
7.祭祀當天禁止買東西帶回家,切忌購買鮮花、衣服、鞋子等帶回家。
8.運氣低的,可以找一塊紅綢子綁在小腿腳腕部。
(3)祭祖孝順擴展閱讀:
清明節祭祖需准備的東西:
1.鞭炮
進入墓地,要先點燃炮,炮不能離墓地太近,更不能在墳頭上放,要和墓地有一定距離。
2.香
香,好比電波信號,你香一點燃祖先就收到了,知道他的子孫來祭祀了。
3.蠟燭
蠟燭代表燈,照亮子孫的光明大道,不至於讓子孫後代走偏道。香、蠟燭是清明祭祀必備的、重要的物品。
4.鞭炮
進入墓地,要先點燃炮,炮不能離墓地太近,更不能在墳頭上放,要離墓地一些距離。
5.黃裱紙
黃裱紙,宜少不宜多。燒紙不要過於急,急不好,要四張四張燒,切記不要用棍亂挑,容易破碎。動作一定要緩慢,端莊,如理如法,因為你是在續香火,務必要焚燒干凈。
6.水果
水果代表結果,墳地可以管我們三至五代,帶五種水果即可。
7.糕點
糕點,代表五穀,糕點可視具體情形而定。
8.酒
酒是五穀的精華,祭天,祭地,祭祖都要用酒,所以要向祖先奠酒,倒三下即可。
9.鮮花
菊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清明上墳一般以菊花為宜,白色菊花尤其對景。
人民網--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清明節需要注意什麼?
❹ 給親人上墳,應該說些什麼
給老人上墳時應該說「又一年啦,我們來看望你了!」點香叩首,接著講一下自家的近況,最後祈禱一下,說上幾句「保佑我們順利發達,合家安康!
清明時節的上墳非常重要。因為祭祖和孝道是綁定在一起的。若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上墳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墊上磚頭,讓他人看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1、雞鴨魚肉樣不缺,色香味形皆俱全。陰陽兩隔難聚首,幾絲青煙喚父嘗。
2、我知道姥姥一直盼著我回來,一直盼著我能夠在她身邊,在姥姥最痛苦的時候,受病痛折磨的時候,您的孫子沒有能夠在您身邊,不孝孫子向您叩首。
3、清明祭母淚行行,往事樁樁悔斷腸。志遠沖天行孝晚,而今痛徹兩茫茫。
4、我不知道人來人往的天堂那邊是怎樣的?爸爸我想你,你聽到了嗎?
5、嗟乎!魂兮歸來!疫病荼毒,罹難半載。山河空寂,國門未開。素衣縞冠,奔走於外;青囊懸壺,效力四海。艱難困苦,疫病稍汰,絕命殞首,陰霾始開。
6、柳如眉,雲似發,鮫綃霧縠籠香雪。夢魂驚,鍾漏歇,窗外曉鶯殘月。幾多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少年郎,容易別,一去音書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