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舉一些不孝順的事例,謝謝了!!!
民倪九,從小與母親都相安煞事,自從娶了老婆後,受老婆盅惑,認為母親原來是婢女侍妾出身,就再不尊敬。兩□子讓老母親成天在廚房忙活,如同老媽子,自己卻逍遙自在。
這天剛收完稻穀,他叫老母殺雞煮飯。忽然狂圓暴雨驟起,山上滾下一塊大石頭,正好砸在倪九夫婦房間里,兩□子都被壓死。老母親在廚房煮飯,安然無恙。
鄰居們都說,倪九夫妻忤逆,才遭受這樣的報應。
有個忤逆子遭報應的事:
這逆子的母親年紀老了,仍然被當作佣婦指使,煮飯燒菜,勞累不堪。
有一天朋友來家,逆子叫母親煮麵條,因為柴禾較濕,火燒不旺,一時不能煮好,逆子一邊不停催促,一邊罵罵咧咧,老母心慌忙亂,剛煮熟就端了出來,卻忘了放鹽,逆子大發脾氣!把滾燙的面條向母親潑去,燙傷了老人的腳。老母親又痛又傷心,不由得大哭起來,連鄰居們都憤憤不平。
隔不幾天,這逆子在熬桐油時,被桐油燙傷了腳,皮破肉爛,怎麼也醫不好,以至於痛死。天道報應,就是如此快捷
新會有個女人,從小就好吃懶做,性格又乖張驕橫,父母怎麼教她都不聽。長大後嫁到趙家做二媳婦,也只知道有丈夫一人,其餘上下左右,全不放在眼裡。丈夫與兄長在外地做生意,每年只回家一兩次,平日就和公公婆婆與兩妯娌在家過日子。有一次,婆婆生病了。大嫂殷勤侍奉湯葯,這二媳婦卻找個借□溜回娘家,對婆婆的病不聞不問。娘家父母只輕微地說她幾句,她竟然懷恨在心,從此再不回娘家,連老父親病重,叫人喚她也不回去。隔了一天,這忤逆女人正在廚房煮飯,突然牆壁倒下,把她壓死。人們都說是不孝順父母的報應。
杭州人陳子岳,生有兩個兒子,老大叫陳桐闕。因為父母年紀漸大,眼看著就只能吃飯不能幹活了,老大對老二說:「我們不如分了家好。」老二說:「我早就想分了。」於是兩兄弟分開產業,各自開伙,誰都不管老父母的飢餓寒冷。鄰居們看不過,但怎麼勸說都不管用。老父母生活無著,只得乞討度日。
不久,老大生了個兒子,沒耳朵沒鼻子,真丑無比老二也生下個兒子,渾身是毛,象是猴子。兄弟倆還不知悔改,怨天怨地,認為自己沒做壞事,怎麼生的兒子會這樣?怨恨的話還沒說完,晴天一聲霹靂,把老大打死在地。又過幾天,老二上山砍柴,被兩只老虎分屍,血骨遍地。遠近的人都說,這是不孝養父母的惡報
沈老太太是一位慈祥的老婦人,雖已雞皮鶴發,可是精神很健旺,常常喜歡與人講述她生平所見所聞的故事。講起來總是娓娓動人,每使聽者樂而忘倦。最難得的就是,她講的故事,常含有勸善懲惡的因果意義,不僅使人聽了精神快樂,還能發生很大的感化作用。下面一件就是沈老太太常常向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很久以前,高川地方有一個乞丐,原來在鄉間有一簡陋的茅屋,自從某年高川發生水災以後,他那一所聊蔽風雨的茅屋給無情的洪水沖走了。從此他才成為無家可歸的乞丐,只得帶著七十多歲的老母,不到三十歲的嬌妻,在一座破廟中住下來。
這是一座供奉土地神的神廟,地方很小。由於連年天災,當地的民眾,衣食也很難維持,誰也沒有餘錢捐款修廟,原來住的廟祝,早因無法生活而離開。在乞丐一家沒有住進去以前,久已空無一人,屋內到處結滿蛛網,屋頂上處處都是漏洞。可是在乞丐一家看來,災後找到容身的歸宿,也覺得之不易,雖然說不上滿足,倒也並沒有什麼怨尤。
周拔,是明代正德年間浙江省平陽縣人。自幼讀書,過目不忘,七歲能文,還擅吟詩,有小神童之稱。到十六歲的時候,詩文更有不平凡的造詣,名噪一時,在當地獲得『平陽才子』的美譽了。可是很可惜的,因為他天才很高,大家都稱贊他,父母更溺愛他,養成他狂妄驕傲的性格,目中無人;暴躁如雷的脾氣,動輒發怒。鄰居的伯叔們,家中的兄弟們,都為了愛他的天才,於他的壞脾氣,處處容忍、時時讓步。就是他的父母親,也對他千依百順,深恐他發怒,對於他的壞脾氣,從來不敢加以訓斥。哪知這樣不僅不能造就他的天才,反而害了他的終身。周拔的狂焰,一天比一天的高漲;周拔的脾氣,一年比一年的暴躁了。
有一年,周拔准備赴京應考。他的父母千方百計,東借西湊,替他籌劃赴京的旅費。延請裁縫,裁製赴京的新衣。在他父母來說,為他赴京應考的准備,已盡了最大的努力。可是從來不知滿足的周拔,還是百不稱心。他嫌旅費太少,又嫌新衣不稱身,袍子太寬,褲子太長,帽子的式樣太舊,鞋子的顏色太深。總之,這樣不對,那樣不是,父母費了很多的心計,反而招致他滿口的牢騷,滿腹的怨恨。他的父親實在忍不住了,才教訓他說:『拔兒!你不要嫌旅費不夠多,也不要嫌新衣不漂亮,要知父母為你准備赴京,籌劃旅費,縫制新裝,已經傷盡了腦筋,添了多少的白發,像你這樣的不知滿足,我是沒有辦法的了。』周拔聽了父親的話,不僅沒有感動,反而咆哮著大言不慚的說:『我是天上下凡的文昌星,我是一個大貴子,像你這樣一個草包的土老兒,還有資格做我父親嗎?我不是你生的,你沒有資格做我的父親。』他那素來容忍的父親,受了兒子這樣的侮辱,竟也氣得當場昏暈過去,經延醫急救,才把他的父親救醒過來。
這天夜裡,周拔被攝至冥府。冥王對他說:『你現在雖具人形,可是你平日太忤逆父母,因此阿賴耶識中種下了很多畜生的種子,徒有人的軀殼,卻是畜生的心,日後心田中畜生的種子結出果來,你就要失去人身,墮落為畜生。』
周拔聽了冥王的話,很不服氣,居然侃侃答辯說:『我平日對待父母,只是據理直言,怎能算是忤逆不孝呢?況且我是一個絕頂聰明的才子,怎麼會墮落為愚蠢的畜生呢?冥王!你的一番話,還不能使我折服。』
這一位冥王,並不似一般世人想像中面目極為凶惡的閻羅王。聽了周拔傲慢的答辯,並沒有發怒,還是很和善的繼續解釋說:『你現生聰明,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這是因為你前生有善行,所以今生聰明。可惜你今生沒有好好地保持善良的種子,反而恣意的狂妄、驕慢、暴躁、忤逆等種種惡劣的現行,薰習成染污的畜生種子,把原來善良的種子,摧殘殆盡,你將要失去人身,墮落畜生,勢所必然。你狂妄到旁若無人,目空一切,那麼你的報應,將墮落為驢,給人遮除兩目,推磨受鞭。』
周拔聽了冥王以上進一步的說明,頗覺大有道理,深知惡報難逃,大起恐慌,驚惶而醒。當天就得了急病,牙關緊閉,喉間發出驢鳴,延請名醫會診,都不能斷定是什麼病,發病不到兩天,就在嗚嗚的驢鳴聲中一命嗚呼。(取材自暗室燈)
㈡ 求一些關於孝要多體現在精神上而不是物質上的事例,正反面都可以!謝謝!
一.孝感動天
虞舜,瞽 孝感動天
瞍(ɡǔ sǒu)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二.戲綵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卧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戲舞學嬌痴,春風動綵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三. 鹿乳奉親
鹿乳奉親
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 被誤殺的危險。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㈢ 與孝道有關反諷的寓言故事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㈣ 請告訴一些有關「孝」的名人事例,正面、反面的都可以。最好詳細一點。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岵揮錚
㈤ 關於感恩的正反面例子 也就是不感恩和感恩的結果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
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
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正當她准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說完,竟從懷里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我帶兩根來送你。」
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里。
【故事二】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跡,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傢伙,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試想: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已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故事三】沙漠中的一對朋友
曾經有兩個人在沙漠中行走,他們是很要好的朋友。在途中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們吵了一架,其中一個人打了另個人一巴掌。那個人很傷心很傷心,於是他就在沙里寫道:「今天我朋友打了我一巴掌」.寫完後,他們繼續行走。他們來到一塊沼澤地里,那個人不小心睬到沼澤裡面,另一個人不惜一切,拼了命地去救他…最後那個人得救了,他很高興很高興。於是拿了一塊石頭,在上面寫道:「今天我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一頭霧水,奇怪得問:「為什麼我打了你一巴掌。你把它寫在沙里,而我救了你一命你卻把它刻在石頭上呢?」那個人笑了笑回答道:「當別人對我有誤會,或者有什麼對我不好的事,就應該把它記在最容易遺忘、最容易消失不見的地方,由風負責把它抹掉。而當朋友有恩與我,或者對我很好的話,就應該把它記在最不容易消失的地方,盡管風吹雨打也忘不了。」
【故事四】一飯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克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這句成語就是出於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們運用這成語時,必須透澈的了解它的含義,第一,真心誠意的樂於助人的人,是永遠不會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錢人對窮人的救濟,那是一種捐助,即使窮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報答他,也不能稱之謂「一飯千金」;第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形下,出於友愛、同情的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幫助,在別人看來,確是「一飯」值得「千金」的。
【故事五】
一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從小和媽媽相依為命。在她們貧窮的家裡,媽媽每天辛苦工作回來後給她帶一塊小小的年糕,是她最大的快樂。
有一天,下著很大的雨,已經過了晚飯時間了,媽媽卻還沒有回來。天,越來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決定順著媽媽每天回來的路自己去找媽媽。當她看見媽媽的時候,媽媽手裡拿一塊小小的年糕倒在路旁,已經永遠的離開了她。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媽媽再也不會醒來,現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媽媽的眼睛為什麼不閉上呢?她是因為不放心她嗎?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該怎樣做。於是擦乾眼淚,決定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媽媽她一定會好好地活著,讓媽媽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語做著這首《感恩的心》,淚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從她小小的卻寫滿堅強的臉上滑過……「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她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著,一直到媽媽的眼睛終於閉上……
當流著淚聽完這個故事,又反反復復的聽著這首歌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天下有多少這樣的父母,在默默的為兒女付出一切。而天下又有多少這樣的兒女,能夠感恩於親人這樣一顆愛心!而做為一個人,生活給予我們的又不僅僅是來自於親人的愛,那我們是否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來面對?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這一刻起,我們便擁有了太多!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和健康!兄弟姐妹給了我們歡樂和親情!老師給了我們知識和關愛!朋友給了我們友誼和信任!
當我們感受一縷晨風,聽見一聲鳥鳴,觸摸一滴露珠,那是來自於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愉悅!當我們迎來新一輪朝陽,目送夕陽西下,那是時光豐富了我們的生命!甚至,當我們承受了一次風雨,走過了一段泥濘,那是生活給了我們戰勝的勇氣……
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微笑面對!學會了感恩,我們便擁有了快樂,擁有了幸福,也擁有了力量!我們才不會在生活中輕言放棄,勇往直前!
【故事六】
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就常懷感恩之心。據說有一次家裡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忙寫信安慰他。羅斯福在回信中寫道:「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好,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
【故事七】孝心無價
我不喜歡一個苦孩求學的故事
㈥ 孝敬老人的反面例子
法庭開進村頭 兩老人狀告不孝六子女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18:32 齊魯電視台
子女贍養父母,那是無可爭議的事,但在淄博就有這么兩位老人,雖說是兒女不少,可真是盡孝道的卻沒有一個,萬般無奈之下,兩位老人將自己的親生骨肉告上了法庭。考慮到兩位老人年邁行動不便和使村民受到教育的目的,法院還特意將法庭開進了當事人的村頭。
今年76歲的向兆剛和81歲的邢蘭英夫婦,是淄博市張店區中埠鎮大寨村村民,兩位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幾個孩子拉扯大,如今人也老了,該是享享輕福的的時候了,可讓老兩口沒
想到的是,幾個孩子是個頂個的不孝順。
他們老兩口,吃不上,穿不上,就連喝水也成了問題,房子破了還得自己修。可這忍忍倒也罷了,可這幾個兒子隔三差五就對他們又打又罵的,他們實在是受夠這個氣了。從1986年到現在,兩位老人先後四次將五個兒子告上法庭,要求支付生活費,可大兒子向希福一直少給甚至不給,結果其他幾個兒子都跟著學。眼看歲數大了、身體也大不如前,可兒子們絲毫沒有悔悟的意思,兩位老人只好第五次狀告自己的親生骨肉。
可大兒子向希福卻提出了這樣的推脫理由:我從小落上了腰腿痛病,腰肌勞損,腳部骨折,多發部位骨折,現在更加嚴重,一直治療不好,就這樣為我的經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我現在不是不想養老人,但是我實在是沒能力了。
話是這樣說,但大兒子又不能提供有效的病歷證據,於是法庭對他提出的理由不予採納,合議庭當庭宣判,結果如下:
自2006年5月起,被告向希福、向希貴、向希榮、向希濤、向希勝、向希美每人每月付給兩原告贍養費50元,每月20日前付清。
除了支付相應的贍養費外,法庭還就六個子女如何在規定時間內向老人繳納小麥、生活用煤、醫療費等方面作了詳細要求。
對於這樣的判決,大兒子向希福現在還是那句話:我就是沒有能力,我能力有限。
法庭判也判了,如果兩位老人的孩子不在規定時間內履行義務,兩位老人可依法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每日新聞記者劉曼、淄博台記者林志剛、王靜報道
㈦ 尊老愛幼反事例
你好!
如何尊老愛幼?
我們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為有這樣的傳統感到自豪和驕傲。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美德。自古以來,有許許多多尊老愛幼的事例,如春風一樣,感染著我們,打動著我們的心靈。
講這么一個故事——百善孝為先。春秋時期,孔子最有名的弟子子路,小的時候,由於父母體弱多病,家裡很窮。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飯,可家裡一粒米也沒有,怎麼辦?小小的子路,於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的山路,從親戚家裡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他是個孝順的孩子。
我國的開國元勛——陳毅元帥,即使自己作了元帥,可還是親自為自己病弱的母親洗衣洗褲,從來不要自己的下屬去做,他就是尊老愛幼的楷模。
毛澤東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英雄。1959年,毛澤東主席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湖南韶山。在短暫逗留的日子裡,他特地請家鄉的老人吃飯。在他向一位70多歲的老人花色品種酒時,那位老人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主席說:「敬老尊賢,應該應該。」這件事一時傳為佳話。周恩來和鄧穎超同志沒有子女,但先後撫養了幾十個烈士的孤兒,以寶貴的父愛和母愛哺育他們,使他們茁壯成長。
尊老愛幼不權許可權於贍養自己的父母、撫養自己的子女,而且要求人們以應有的首先感情去對待社會上所有的老人和兒童。因為老人辛勤勞動了一輩子,為社會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並且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時代的希望,美好的明天要靠他們去開拓和創造。人類總是一代接一代地世代相傳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每個人都要經歷年幼、年邁的階段。所以,尊老既是對老人應有的關心與照顧,又是繼承前輩「財富」的需要;愛幼既是對弱小的愛護與扶助,又是為了祖國的未來,使我們的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
㈧ 急求:關於孝順的故事或不孝順的故事,好的追加,100分!!!!
孝 子 墳
在葉榭鎮西南張墾村內,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墳墩,被稱為「孝子墳」。墳西邊豎塊石牌,上刻「蘆墓芳蹤」,為松江府知事黃某所題:東邊也有塊石牌,有「天下之民學其樣也」的題詞,為明神宗皇帝所題,小小一個墳,為何駕勞皇上呢?
相傳很久以前,墳墩西祝家港東有條東西向的小港,叫西竺港。西竺港有四隻浜斗,浜里長滿了菏花。每年夏季,荷花吐艷,景色美麗。在荷花池中間,有一座小庵。小庵東有座三開間房子,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俞氏夫婦。俞氏夫婦婚後膝下一直無子女,直到第二十個年頭,俞氏懷了孕。誰知一懷就是三年,才生下一個大頭大耳的孩子。俞氏夫婦請了鄰村的秀才給孩子起了個吉利的名字叫「肇初」。
肇初十歲時,父母已過五十了,他們看到別人家想方設法弄錢叫兒子讀書,於是也想請位先生。肇初體諒家境貧窮,硬是不肯,辛勤耕作,孝敬父母,鄉間廣傳美名。
肇初二十五歲那年,母親終於病倒了。為了給娘治病,他把一間房子也賣了。但雪上加霜,娘病沒好轉,爺也病倒了。肇初只好變賣家產。
他白天加倍下田耕耘,夜裡還要服伺雙親、編制筐籮。從替父母捧茶喂飯、擦澡換衣到煎湯喂葯到揩痰倒屎。照料十分精細。
母親先死,不出頭七,肇初的父親也死了。他在墳旁搭了個草棚,白天外出耕作,夜裡向陪伴雙親陰魂。就這樣,他不婚不娶,孑身一人守墓守了五十個春秋。雙親墳前,香煙不斷,雜草不生。每逢祭奠時節,肇初號陶大哭,象剛死去雙親一樣,直到年老仍不肯遷出。鄉親們很受感動,呼籲朝廷旌表。
後來,肇初也死了。村上人就在盛家浜邊上把他與雙親葬在一起。下葬那天,已值初秋,浜斗里一夜之際開滿了荷花,有七十五朵,沒有一張綠葉相托。為啥?這位孝子正好七十五歲,沒有後代。從此,浜里菏花只長菏葉,再也不開荷花了。
隔了幾年,事情傳到了松江府內,又慢慢傳到了京城,明神宗皇帝派差人來察訪後,題了這
八個字。二塊石碑到公社化時才被廢,而孝子墳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㈨ 家庭教育棍棒下出孝子反面的事例詳細
看到這個題目,很多網友肯定都要笑我了:都什麼年代了,還談什麼「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並不是一個思想老套的人,相反自認為很多時候比同齡人還要新潮一點,包括為人處事,言談舉止,思想觀點等。之所以重提舊論,主要是多年來的生活感悟切身體會使我由感而發:還是棍棒底下能出孝子! 身邊的朋友有很多是獨生子女,其中又有很多為父母極盡寵愛嬌生慣養型的,從小到大在家裡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陽」的,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齡,仍然會對父母出言不遜惡語相向的,甚至有的還會拳腳相加上演全武行,說話做事很沒有分寸,讓人大跌眼鏡直皺眉頭。記得前不久乘公交車,偶然聽到對面的兩位上了年紀的女士在竊竊私語,表情憤慨,於是凝神去聽,就聽到「***現在看上去真的很老啊,怎麼一下子老成這樣」「全是被她兒子給氣的」「也只有怪她自己,小時候把孩子寵的要上天,到現在把她氣得半死不說,還要三天兩頭去派出所贖他回來」......原來是在議論一個典型的「敗家子不孝子」啊。下了車,我的心情還是很沉重:教育孩子真是一個嚴肅的課題! 我老家在農村,兄妹三個,我排行老二,小的時候兄妹三人均屬於被父母散養類型的,上學的時候下雨父母從來沒有送過傘,除了給家裡打掃衛生得到過老爸老媽兩毛錢三毛錢的獎勵外,基本上沒有什麼零花錢,零食更是有限,即使是條件艱苦,仍然沒能使父母因此而對我們手下留情,做了錯事闖了禍的時候就是我們兄妹三個的「世界末日」,因為媽媽肯定會把我們反鎖在家裡,用已經准備好的底部光滑抽打有力的鞋子把我們的臀部狠狠的「伺候」一頓,打完以後,做了錯事的孩子肯定會坦白交代下定決心痛改前非,沒有犯錯的孩子則引以為戒再接再厲勇攀高峰。 記得那個時候媽媽的常用成語最多,什麼「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了,什麼「人沒臉,樹沒皮,百法難治」了,什麼「從小看大,三生到老」了,都堪稱經典。還記得那個時候哥哥挨打最多,打的他悄悄地把挨打的次數在習字本上劃「正」字,以圖將來長大了報仇雪恨,妹妹其次,因為老妹小時候最倔,又喜歡「狡辯」,用我媽的原話說就是「歪嘴騾子賣個驢價錢—凈吃嘴上的虧了」,所以也經常挨打,我攝於「挨打」的壓力,又因為本性較乖,所以挨打最少。如今我們兄妹三人均已結婚生子,對待父母一直恭恭敬敬,尤其哥哥,身為長子,一直是我和妹妹學習的榜樣,孝順父母,工作努力,與嫂子相敬如賓,提到小時候要報仇雪恨的事情他就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呵呵,想來,「孝子」都是打出來的! 時代在變,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在改變,很多人已經拋棄了過去那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人們都在想方設法採用更加科學的教育手段教育理念來教育孩子,目的其實只有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似乎已經與現代的家庭格格不入了。但是,我認為,新的時代,應該賦予「棍棒底下出孝子」以新的意義和內涵: 1、「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是提倡家庭暴力,也和家庭暴力有著截然的不同,它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為了使孩子糾正錯誤擺正態度不得已而為之的教育手段,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讓孩子受教育,有教訓,要選對時機,要找准部位,而不是把孩子往死里打; 2、「棍棒底下出孝子」反對父母對孩子一味溺愛,提倡用「文治+武治」來管理孩子,教育孩子,從而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其實更體現出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理性。 對孩子不能「家庭暴力」,但是也不能「一味說教」,走出這兩個誤區,才能更好地關心孩子,愛護孩子,讓孩子走上正軌,早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