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人為什麼是守孝三年,有何深意
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喪禮制度以三年為限,至今有的地區農村仍然保持著這一習俗,如家中有了喪事,三年內不貼喜聯、不舉辦喜慶活動等;三年之內,對去世的老人,每年到祭日都要去祭奠,三年後才真正除孝,一切恢復正常。這一禮制是好是壞,歷史上多有爭議,也多有修改,但時至今日,仍然作為一種文化傳統時代延續下來,這不能不說,中華民族重禮儀遵 孝道、講親情的偉大仁愛胸懷源遠流長。
至於為什麼要守孝三年,有好幾個說法,有一種是當你父母把你生下來之後,還要把你抱兩年才能放下來,自己走路,加上懷胎一年,就是三年,子女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守孝三年。
㈡ 孝順節是哪個地區的節日
★孝順節差圓
「拗九節」又稱孝順節、後九節、送窮節。
自2005年伍族3月9日(農歷正月二十九)承載這一美德內涵的福州民間「拗九節」,被當地有關機構正式命名為「孝順節」。
福州市文明辦等多個部門與當地企業聯合發起,在全市舉行「孝順節」系列活動,並把活動的這一天定為全市的「孝順節」。在這一天,當地許多社區支起大鍋,當街煮甜粥(這是福州市民間「拗九節」的傳統做法),免費送給過往的每一位老人。許多當地青年男女積極響應這一設節號召,紛紛行動起來,專門為父母或其他長輩煮上一碗粥,敬上一杯榮;或為父親捶捶背,幫母親梳梳頭……「孝順節」現已成為該市一個永久性的地方節日。
★孝順節
農歷正月二十九,家家戶戶用糯米和紅糖煮拗九粥,內有紅棗、花生、豇豆、芝麻、荸薺等各種配料,用來祭祀祖先,饋贈親友。凡已嫁女兒,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拗九粥來源
民間傳說不一:一說是相傳目連母親兇悍,死後被送進地獄受苦。目連長大後,每天送飯給母親,都被小鬼吃掉,不得已煮了一碗顏色拗黑的粥,小鬼不敢食,故名拗九粥,目連送飯的日子即為拗九節、孝順節。
一說源出送窮,明代學者謝肇制說:「高陽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棄破及街巷口,除貧鬼。」
清代學者多贊成此說,林祖燾〖閩中歲時雜詠〗詩:「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掃盡塵封投盡穢,送他窮鬼迓錢神。」閩俗正月初九稱上九,十九稱中九,廿九稱下九或後九,所以又叫後九節。此俗至今仍在腔慶弊民間流行 。
★意義
至少有三點:第一,通過盡孝之舉使人們普遍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僅要善待給予自己生命及撫育自己成人的父母,而且要善待自己身邊所有的人,關照一切需要幫助的他人;第二,通過盡孝之舉體現親人間的親情,可以促進家庭和美和社會和諧;第三,通過培育代與代之間的孝道,有助於廣大晚輩兒孫養成對家庭的忠誠、對他人的無私奉獻和對事業、對社會的責任。
★國外「孝順節」
在美國,有兩個人情味極濃的節日:母親節和父親節
㈢ 古代人的父母死了,兒女要守孝三年,這是為什麼
看情況,皇帝一般守孝二十七天,平常人一般守孝二十七個月。有一些不孝之子自然不容易遵守,按大道理務必遵守,並且守孝也是有很多要求,如不可以做官,不可以喝酒,要吃素。更嚴重的不能同房(一般不做規定)。自然不能結婚了。並沒有實際的由來,僅僅古時候的風俗習慣。百善以孝當先,孝為八德居首,得知孝是為「人」必需之品行。古時候,忠孝仁義被看作是考量為人的主要規范。父母過世要在靈棚放置少則七天,更多就是過「五七」(三十五天)後安葬,安葬後其兒子要住在墓旁守孝三年。
但是有一點除外,以將領而言,他已經正前方戰斗,倘若父母死了,依然要向官府休假還家,皇上可以下諭旨,著他移孝作忠,給予慰留,這才可以不還家。葬禮並不依靠要求的,要每一個人發乎心裡的,中國古代文化是依據心裡來,並不是法律法規的。一個謙謙君子,父母死了居喪,心裡想念的愁思,用餐都沒有味道,聽到音樂也不開心,入睡都晚上睡不好,因此三年當中,並沒有宗廟。
㈣ 守孝三年時間怎麼計算
老人死後的守孝三年,從老人去世的那一年算起。
「守孝三年」又稱「頭三年」。例如,哀悼從今年五月開始,經過第二年的十二個月,到第三年一月的這個時候開始。喪服被稱為「三年孝」。
古時候,父母死後,孝順時要遵守儒家的禮制。他家門框的「廳號」上貼著一張藍紙(或白紙、米色紙)紙條,上面寫著「守知」字樣。在養育期間,孝子必須遵守以下幾點:
1、科舉時代,不準考試。
2、未成婚,夫妻分居,不合房。
3、沒有慶祝活動,例如沒有為孩子慶祝生日、滿月或100天等。
守孝的由來:
古人認為,母親養育孩子至少需要27個月。 這段時間,孩子們離不開父母的懷抱,所以他們認為,27個月才能報答孝順的懷抱。
在古人看來,孝敬三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法庭任職的部長們應該樹立榜樣。 如果他們的父母去世了,他們就會以丁佑的名義要求辭職。
這也導致了一些為了成名而努力工作的人,卻因為父母的去世而不得不主動辭職。 連皇帝本人都不能在先皇即位的孝順時期封妃,否則就會觸犯宗法。
㈤ 古人為什麼有守孝三年的傳統有什麼講究
在中國的古代有著“守孝三年”的風俗。這是因為在孩子自出生直到三歲這個期間是父母十分的辛苦的時期,因此父母離世之後,子女要守孝三年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在守孝期間,不能參加聚會和應酬,夫妻不能同房,家屬不能生小孩,如有違法者要交官辦治罪的。
中國人是以孝為先的國家,尊重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人們將孝順和尊重父母放在第一位。特別是在中國的古代把孝道放在在一個至高的位置。古代孝順父母的人會得到社會上人們的尊重,也有些人因為這個優點而成為了官員,可以看出,古代人對於孝道是十分重視的。而守孝三年這個風俗是按古代中國人們的社會條件和背景所制定的,也是當時古代制度的一個縮影和產物。
㈥ 你應該孝順年老的父母嗎為什麼
當然應該!這毋庸置疑,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些太空了,但父母不計回報的養育了孩子十幾年,這份養育之恩是一定要報的,烏鴉都知道反哺,何況人呢。
㈦ 家中什麼人去世才為孝年
家中一般是70歲以上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