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庭中的孩子不孝順是因為家長沒做好哪三點
很多關於空巢老人的采訪或者新聞中,都會有這樣的一段對話。以平常人的思維,在看到一些老人獨自生活或者生活標准很差的時候,我們也會發出“他們的孩子呢?”這種疑問。
然而,我們總是在得到答案的時候,心裡就會很難受,他們的子女不管他們,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孝順的。
那麼,我相信,大部分父母肯定都不會希望自己以後有這種遭遇,也不希望自己以後的孩子是不孝順的,這非常令人寒心,也是非常可怕的。
作為父母,你也會覺得這是很可怕的對嗎?所以,不要溺愛,溺愛會毀了孩子。
我們重視關愛、寵愛,但應避免溺愛。
孩子都是心頭肉,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快樂成長,但如果教育了這么多年的孩子,突然就對自己說出絕情不孝的話,家長肯定會很難受。
⑵ 學歷越高越容易不孝順父母不孝順背後的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很多人說,學歷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順父母嗎?
學歷和孝順之間真的有關系嗎?我身邊就有一個真實而暖心的案例。
表姐的伯伯90年代初去了美國,和很多出國鍍金的人一樣,剛過去時的生活同樣十分艱辛。
夫妻兩人在站穩腳跟之後,就把大兒子接了出去,又過了幾年表姐的奶奶也被接去了美國。
表姐的伯伯在國外讀到了博士後,在美國是中產階級,把老太太接到美國之後,如今已經過了二十多年,而這位大伯也成了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學習好、孝順。
因為在很多人看來,老太太其實可以不用接出國,因為家裡還有一個小兒子,在說老太太當年已經六十多歲,一個農村老太太,大家都覺得沒有必要出國了。
但是這位伯伯的做法卻恰恰相反,在自己站穩腳跟之後就把自己的母親接去了美國,這讓村裡的老太太們無比羨慕,別說村上,這個楷模在整個鎮上都有名氣。
出國之後,老人家經過幾年也逐漸適應了美國的生活,幾年前回到自己的村子,和村上的那些老姐妹聊天,老太太皮膚白皙,人看著也更加年輕。再看看農村老太太,瘦、黑、腰背都挺不直。這種反差,讓老人家的優越感更加明顯。大家都說老人家生了個好兒子,一個孝順兒子。
兩年前,老人摔了一跤,年紀大了,卧床不起,雖然十分想回到老家,但是考慮到醫療條件,兒子最終還是決定讓媽媽呆在美國。
這是我身邊的一個真實故事,也可以看到孝順和學歷真的關系不大。 之所以會說學歷越高越不容易孝順父母,是因為很多子女和父母對孝順的理解不一樣,正是這種不一樣,讓子女和父母越走越遠。
學歷越高越容易不孝順父母,這里的孝順多建立在孩子對父母的言聽計從上。
2年前,北大學子出國留學,拉黑父母十年,一時間傳遍全網。
這位北大學子叫王猛,高考狀元,北大畢業,去國外留學讀了研究生,卻最終拉黑父母十年,12年沒有回家過春節。
為了和父母斷絕關系,王猛寫了一篇15000字的長文控訴父母對自己的傷害。
在他15000字的信中,回顧了自己長達30年被父母的「肆意操控」。
他說自己內向、敏感、不擅交際,是 因為母親一直傾向於把自己關在家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他說從小到大所有的衣服都按照父母的喜好來包辦,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利。小學一二年級,學校文藝匯演要穿短褲,母親不由分說讓自己穿長褲。
他說自己小學喜歡奧數,但是媽媽不贊同他上奧數,自己上完奧數,放學回家文件夾被劃壞並塗抹,媽媽看見了不但沒有安慰他,反而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吧。
為了逃離父母他考上了北大,但是發現依然沒有逃脫父母的「控制」,父母讓他給大姨打電話,大姨甚至和王猛的同學打電話了解他情況。
因為父母從小到大的控制,王猛自卑、不善於交際、動手能力差,北大畢業後好幾個工作都做的並不順利。
王猛的覺醒是在出國讀研究生後,為了弄明白自己到底怎麼了,他選擇了心理學專業,在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說他 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症狀。
王猛的父母覺得非常冤枉,自己把孩子養大送進最高學府,孩子卻對自己視如仇人。他的父親認為即使有問題,他17歲就出門讀書,也是在他人生後半部分經歷的不順造成的。但是這對父母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究竟在哪裡。
這世間大多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以分離為目的。
很多父母不理解這句話,他們一直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比如王猛的父母。父母對孩子的孝順的標準是你服從我,就是孝順,但是讀書多的孩子,他們內心往往更有力量,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嘗試著獨立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會慢慢形成邊界意識。
如果一件事大家可以保存不同想法,那麼可以和平相處。相反如果有一方非要控制另一方,結果就是被控制的那一方難受。
所謂的不孝順也就會在此時出現。
正是因為年輕人和父母對於孝順的理解不同,最終導致他們的行為不同,從而矛盾產生。 孩子所謂的不孝順只是擁有獨立意識,不願再去服從父母。
孩子大了,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不再屈從於父母,這是孩子成長的標志,很多父母卻把這看成是不孝的開始。
朋友的老公和公婆關系很差,就是因為自己爸爸總找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兒子辦事,結果兒子一看到父親就掉頭走掉,父親嘴裡最常說的是:別人家都能辦,怎麼到了你就不能。
所以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父母罵子女:你翅膀硬了,敢不聽我的話了。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明白,孩子幸福,父母才會幸福,孩子的孝順不應該是對自己的話言聽計從,真正的孝順是也是建立在彼此平等、彼此尊重的基礎上。
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里,作者提到了被動父母和主動父母,主動父母會看到孩子的成長而高興,被動父母會焦慮、害怕。
因為大部分父母都是被動型父母,看到孩子的成長第一感覺不是高興而是害怕。
父母要認識到,不是學歷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順,而是學歷越高的人越獨立,越容易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控制」,越發容易不遵從父母的意願。
真正應該反思的是父母,做主動型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能跳出這狹隘的思維怪圈。
⑶ 因為原生家庭自卑怎麼辦
@心理咨詢師哈雷 因為原生家庭自卑怎麼辦?
每一個人的原生家庭都或多或少對一個人的未來產生影響。因原生家庭導致自卑。能覺察到這一點,說明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沒有被父母看見,被認同,自信心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感到自卑。
1.首先需要理清一個問題:每一個父母的家庭教育,文化背 , 性格 ,理念,表達方式等有很大不同,所以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可能對你的教育方式比較嚴格,不能很好看到你表現好的一面,反而更多強化你不好的一面。這樣不斷強化你對自己的認知,總是覺得自己不行,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自我評價很低,不能客觀公正的看待自己。
2.原生家庭不能改變,父母的理念不能改變。但你可以通過覺察去成長,從而去改變自己。想想看自己的自卑有哪些表現,是對自己不夠認可?還是害怕別人的評價,是對自己做事沒信心,還是不敢公開場合講話,針對具體的表現,會有不同的改變方法。
3.列出自己的優勢清單,按照時間順序,把自己從小到大,做的比較好的事件,做的比較得意的事,令自己滿意的事,自己覺得做的還不錯的事記錄下來,例如獲獎記錄,獲得誇獎的瞬間等。看見另外一個不同的自己,找到自己的資源。
4.原生家庭帶給你的自卑,心理上不要給出一個標簽,自卑不是原生家庭打在你身上的烙印,只要你覺察到了這一點,願意接納,自己勇敢地跨過原生家庭的模式,自己擁抱自己,一點點樹立自己的勇氣。只有心理上的改變,行動上才會有大的突破。
克服自卑的最好辦法就是對萬事萬物抱以一顆平常心,能夠看到自己的缺點,也能看到自己的長處;能看到別人的好,也能看到別人的不好。
時間一長,你心裡就會慢慢平衡,造物主是公平的,一個人心態平和自然會消除自卑。
讓自己自卑的並非原生家庭,而是自己的認知。試想一個家庭中出生的兩個孩子,如果是原生家庭的因素,應該這種自卑的行為在兩個孩子身上都會出現,但現實中極為罕見。所以環境造就人有一定的道理,但後天的自我認知才是主要因素。
明白上述的道理,才是幫助自己走出自我認知的主要方式。原生家庭或者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是一個既定事實,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改變你已經成長過的歷程,只有改變當下你的才是走出這種自卑行為的唯一方法。
一定要跟原生家庭作分離。
不管是物理距離上的,還是思想上的,經濟上的。
你因原生家庭造成的問題,一定不要繼續讓原生家庭發揮過去的影響,如果原生家庭帶來自信方面是有益的話,那人的自卑是從哪來的?
科學培養重建自信心。
從信念上改變對自己的習慣性認知;從行為上科學的培養樹立合理自信的行為。
展開來要講很多,我在文章里寫過培養自信的方法,可以參考(過去熱心現在冷漠,如何重拾自信一、二)
一般有低自信的人,多少有些低自尊,不管是否二者都有,你一定要重新認識自己,才能克服
你好,關於「因為原生家庭自卑」的情況,我的理解有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在比較中,你的家庭經濟狀況不夠好(包括職業不如其他人那樣「高端)」,或者家人受教育程度低,談吐不夠優雅等等導致的 以家庭為整體的自卑 。
然而,經濟水平和知識水平都是可以通過 後天的努力 得來的。而在如今互聯網發達、信息暢通的情況下,我們並不缺乏各類資源。所以,其中一個解決方案為,努力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在思維上得到提示,在職場中拼出一方天地,達到你所期望的狀態,擺脫自卑的心態。
而另一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家庭的教育方式不適合你,比如常常對你的期望過高,而你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從而造成了你 個人的自卑 。
其實,對這兩類情況來說,我們可能更需要的是適當 對自己低標准、寬要求。
因為長久以來對家庭或者自己的要求過高,而每每產生挫敗感,的確很容易將人擊垮,造成自卑的心理。
為了能逐漸改善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試一試 將心目中的宏大目標縮放到「跳一跳就能夠著」的小目標中 ,也就是拆解你的目標。
讓每一個目標能稍有努力就達成,然後再進行下一個,再下一個。
小樹苗也需要一點點吮吸雨露滋潤它的莖桿葉,每天進行光合作用合成養料,才能想成參天大樹。
同樣,慢慢地,你也能一步步靠近你的目標和夢想,自卑心理也能慢慢得到改善~
希望今天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樓主,你好。對於你的問題,我發表一下我個人的看法。請參考,謝謝!
從你的表述來看,有二種理解:
一、是因為原生家庭的情況而感到自卑,這些情況你覺得是讓你不自信,和 社會 上的其它家庭相比,有種羞愧感。
二、因為原生家庭的互動教養方式而導致的自卑。
解決建議:
一、從 社會 現實層面來講:我們無法選擇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現實的情況。
二、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如果童年的依戀關系不好,也會產生自卑。解決方法有如下二種:
1、從 社會 化功能增強來處理。通過實現一些既定的小目標,而成就感來改善自卑提高自信。但核心的自信可能還沒有成立,一到關鍵自己觀注的事情就會產生自卑。
2、從個人成長出發,藉助咨詢師的深度剖析及心靈空間,去感受童年依戀關系的創傷及重建依戀關系。缺點耗時長,經濟支出大,可以從根本上根除自卑的情況。
希望以上方法可以幫到你,謝謝!
我們現在行為大都和原生家庭的經歷有關,但我們不能被童年的創傷給限制住了自己的人生, (雖然大部分人都被限制住了)。
人們總是喜歡自己熟悉的東西,舉個例子,一個從小家庭不和睦的孩子,長大後發現他的婚姻家庭也不和睦,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就是他所熟悉的事物啊!
(當然這其中還有其他的原因,比如這也是向他父母一種認同的行為,就像他的內心深處對他的父母在說「爸媽,你看我有多愛你們,我的婚姻家庭也和你們一樣不美滿,我沒有「背叛」」你們,我做了和你一樣的事情。當然這個層面是他意識不到的東西,)
但即使有些從小家庭很糟糕的家庭,他們最後還是擁有了美滿的婚姻家庭,這也是我最想要說的,我們要抗爭, 我們對於童年的自己要抗爭,對於過去的自己要抗爭。
個體心理學三大創始人之一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就區別於其他人那麼集中的關注人的童年時期經歷。
他不看重因果論,也就可以說他不認同過去的經歷造就了現在的自己,是現在的自己造就現在的自己。
也許你此時會迷惑了,且讓我來給你舉個例子,假如你在大街上遇到一位好看的妹子,你想要上前搭訕,但你說你很害羞不好意思去,也許是因為從前搭訕被拒絕過,所以就導致你現在不想去,因為你不想再想體驗被拒絕的滋味,所以前面你所說的因為害羞不敢去就是僅僅你為自己找的理由罷了。
也許你質疑了,我的確會害羞啊,是的,你搭訕的時候是臉紅心跳了,但這也只是因為你所作出的為阻止你不想搭訕的這個目的的實現而作出的身體反應,所以這時一個詭異的因果就出現了, 到底是因為你害羞不想搭訕,還是你不想搭訕而有了害羞這個反應。
所以由此看來,因果論不能解釋我們身邊所有的事情 ,我們不必這么在意事情的因果,也就是不必在意從前的經歷,現在的你自己,並不要被你過去的自己所「操控」, 這是阿德勒的心理學所想要表達的,也是我覺得最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心理。
最後說一句: 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夠了,此刻的你就是你自己,別去回憶過去與幻想未來。
很遺憾,雖然很扎心,但我必須實話實說,才有利於解決題主和眾多類似的朋友的困惑:
有的人可以克服這個心理問題;
有的人無法克服,從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也許會伴隨一生。
貧窮,身體缺陷,家庭關系惡劣、親子關系緊張等幾個主要問題是原生家庭帶來自卑的誘因。
以前,我沒關注過這個問題,心思也不縝密,一直以為那些唾手可得的幸福別的孩子也可以擁有。
我犯過一個錯:
「我高中班上有個女同學,農村出來的,在我們班學習成績很好,位列前茅。她高三那年,她媽媽放棄了農民工的工作,專門在學校門口租了房子給她送飯。她一直給我們說那是她的親戚,是家裡請的照顧她的阿姨。我對她產生了一定的成見,覺得她不孝順。」
現在長大了一些,我理解了她內心深處的那份不容易和掙扎。
她那時候只有十八歲,她沒能克服內心的深深自卑,做了這樣的事兒,我沒能寬容理解,用自己的價值觀對其進行了苛責,是我不對,我應該承認錯誤,並加以改正。
我父母是工人,是窮人,我敢承認,我敢明說,那是因為我臉皮厚,沒啥自卑不自卑的體驗,但是我忽略了不是每個人都跟我一樣能坦然面對自己家庭的貧困和不順。
我原先家庭條件的確不好,應該比很多網友的家庭條件差。但是我不認為自己自卑,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個人的經驗和理解吧,不一定能幫助到每個人,但能幫一個算一個:
1:我是獨立的個體,家庭與我相關聯,但不決定我個人的前途和遠方
我在心理上、經濟上與家庭保持了高度分裂,家庭無法對我進行操控,十六歲開始,就自己為自己負責了,沒向家裡要錢。
2:不跟別人比家庭條件和父母成就
3:拿家庭的優點跟別人的缺點比
我家窮,但是我父母關系很好,兩人彼此恩愛,對我也是關心備至,這樣的家庭氛圍,是很多家庭用錢無法買來的。
4:發展自身的其他長處
我可能比較現實吧,還是相信金錢、權力的力量,有類似的東西作為支撐,自卑的程度要小很多,甚至是消滅。
但是很遺憾,金錢和權力必定屬於少數人才能擁有的終極奢侈品。
5:內心的修煉,自我境界的提升
我主要是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年少的時候,無形之中,還是會或多或少感覺到自己父母不如別人帶來的羞恥感,那時候年輕嘛,誰還沒點虛榮心。
青春期,別人問我父母幹啥的時候,我還真不敢大大方方承認,總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甚至是撒謊去躲避我父親是普通工人的事實。
為什麼?
問我這話的同學,他爸是大公司老總,我怕我說了實話之後,他就不跟我玩了。
其實是我自己想得有點多,如果做人不真實,那麼他最後始終是不會跟我玩的。
後來長大了,慢慢悟性來了,才發現他們是單親家庭出來的孩子,他們有錢,我有更多的關愛,為什麼我非要用金錢、物質去衡量人與人之間的價值呢?
當我自己通透之後,我就沒再為自己的原生家庭產生過任何自卑的情緒了。
如果是青春期,我會掩蓋甚至是篡改事實,企圖讓自己融入進去跟他們一起玩。
其實吧,他們根本不是因為我的家庭跟我一起玩,只不過是我提供了他們想要的東西罷了。
自己變好了,自信,是會提升一些的。
這不是一片雞湯文,不是鼓勵大家的白話,我是想跟大家打個預防針:
自卑,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克服。
要麼變得很有錢,要麼變得很多人求你,要麼你自己特別有價值,要麼你自己能參透,不然的話,這份自卑很難消除。
自卑也是一天,不自卑還是一天,何不開心一點呢?反正那些瞧不起你的人又不給你發工資,你用不著繼續自卑下去了。
感謝我的父母為我營造的良好家庭氛圍。
也祝福你們找到走出自卑的那條路徑。
正所謂,糟糕的原生家庭造就各有各的自卑。
首先要承認,如果你自卑,多少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怎樣我們不能選擇亦無力改變,能改變的是你我不被它束縛。這的確很難,就像很多人成年後都走不出童年的陰影一樣。
但凡事都有其兩面性所以也要一分為二的去觀察,正是這種契機或許會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隨著走向 社會 ,人際交往,儲備能力提升技能不斷學習擴充自己的認知,你要相信你自己。
相信你自己值得擁有更好的!
前提是你要行動起來[奮斗]
原生家庭是你自己選擇要體驗的人生角色、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不用自卑。
⑷ 為什麼有的人不孝順
你了解這個男孩嗎,他究竟是怎麼樣的人,他是從小一直就這樣嗎?也許是心理疾病,青春期也許出了問題,就如同老年更年期一樣。他父母不善於與人交流,對這方面不太了解。孩子有這方面的心理疾病,但與家長又無法溝通,家長不理解孩子,不能幫孩子脫離痛苦,使孩子對生活產生怨恨,這也許是造成現在情況的一種原因。若果真是這樣,這個孩子也很可憐。從你對他家情況的介紹,我不相信這樣的孩子會是天生的忤逆子。你說沒有一天是高興的,我感覺很有可能是憂鬱症之類的,這不是孩子的錯,如果他的父母不尋求解決,會害了孩子的一生的。
⑸ 長大後孩子不孝順,基本上和父母這4個原因有關
都說養兒防老,因此相比所謂愛情的結晶,這一點才更重要。孩子也是家裡的核心焦點人物,雖然二胎三胎政策放開,但是如今現實家庭生活中,大部分家庭還是獨生子女,每家生一個自然是若珍寶。
所以在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方面,家庭都是非常重視的。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不難發現,即便自己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卻換來一個和自己對著乾的孩子。
我們每個人不管多大年紀,終究都會為人父母,假如說未來你的子女不懂感恩,不知孝順那麼大多出於父母身上這幾個原因。
低情商的父母
低情商的人很難同理心,也不會在意他人的感受,自己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尤其面對自己的孩子,更是直言不諱表現自己的真性情,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在不經意間傷了他的自尊,又或者他無意間孩子潛移默化學習了父母的表達方式,就註定在成年後,用雷同的方式去和你進行互動。
所以提高情商是勢在必行的事,那不僅僅是為了讓他人喜歡自己認可自己,提升自己的 社會 可塑空間,更是對自己子女最好的保護和言傳身教。
很少得到父母的關心愛護,尤其母親的呵護
孩子的內心是是脆弱敏感的,大多數孩子普遍的特徵就是缺乏安全感。從開始的無憂無慮活潑開朗,漸漸在成長過程當中變得低沉,不太願意說話。孩子的改變大多或和父母的愛有關。
在這遇到困難挫敗恐懼的時候,不僅得不到父母的關心,愛護,體諒,支持以及幫助,反而受到的是指責,埋怨,奚落,甚至否定。這樣的孩子漸漸地就感覺自己是孤軍奮戰,沒有人認可保護的,所以會變的內向甚至自卑。
行為主義者認為,人的所有行為都與本能需要有關,比如說飢餓,乾渴和避免痛苦存在關聯。由於母親能夠更好滿足這種需求,所以嬰兒和母親之間的親密關系,會在母親喂養嬰兒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因而,媽媽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來源,但當孩子無法獲取,就會加大內心的不安。
當一個人意識到凡事只能靠自己的時候,成長過程中內心就會發生極大甚至扭曲的變化,因為他只有自己保護自己,所以蜷縮在自己的世界裡,欠缺與人溝通,更且缺乏同理心,因為在他無助的時候從來沒有人關心過他。
他不願,也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給予別人需要的愛,所以哪怕他是孝順父母的此刻,他也不知道怎樣表現是愛。他從沒得到過,又怎麼懂得如何去給予。
素質較低的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縮影,更是父母的復印件,這個復印件出的問題,必然是原件存在原因。
所以說我們只看到了眼前對待孩子不孝,甚至進行辱罵的態度,卻忽視了可能他從小,父母就這樣對自己的,或者父母就是這樣為人處世的方式。
有很多父母從小對孩子非打即罵,覺得這是威嚴教育。帶口語,言談舉止間更是不懂的自律,罵罵咧咧出口成臟,認為這是真性情,卻不知道無意間已經根深蒂固造成了孩子素養的反面教育,雖然在某一個階段他並不認同父母,但無可奈何的還是遺傳了父母的基因,變成了自己並不喜歡的樣子。
所以說每個媽寶男(女)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大包大攬的母親,而一個素養低下不懂得孝順的孩子,背後的原因則是源於他父母對待他的教育和影響所造成的不幸。
性格強勢的父母
面對性格強勢的父母,孩子會出現兩個階段,要不就是恐懼到了極點,顯得懦弱,要不就是叛逆到了極限,凡事和你對著干,小時候可能他能力不足,但在長大後終於有了可以說不的權利,從而產生的改變。
他不是不愛自己的父母,反而可能就是因為愛,所以曾經有著太多的失望。可孩子也不是放棄父母,而是產生的逆反心理和不知道該怎麼去愛的無力。所以哪裡是他不孝順,他已經不再和敢和父母說話表達,又談什麼不懂感恩?
這個世界上最難的工作莫過於父母,任何職業,崗位,做不好最多會失業,賠本,亦或者宣布破產,但一個父母如果失敗了,毀掉的是一個人的人生。所以代價最為慘痛,那是一個家族的代價。
而我們又會一代代重復延續著錯誤的教育理念,周而復始,惡性循環,我們想做什麼事,又或者想有成就,都會去看看書,考個證,但在做父母前呢?有多少人真的去自修過父母必修課?幾乎沒有,沒有與生俱來的父母,任何角色都需要學習和實踐。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書中說過,在處理與孩子溝通的問題時,控制,放任,賄賂威脅都是家長常用的方法,這些不同類型的教育方法都有一個嚴重的缺陷,那就是可能導致孩子無法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情感 和進行溝通,從而無法建立起與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系。
孩子也就無法得到家庭關系所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與這些方法相比, 情感 引導的教育方法更加充滿愛也更符合邏輯和人性,因為只有 情感 引導,父母才會把這些棘手的情況當成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好機會,並且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同情和理解,在溝通中增進親子關系,進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溝通。
書中透視現實問題,非常實用地詮釋了 育兒 方法,身為父母要做子女真正的標桿,點燃孩子的價值感,發現亮點給予肯定和表揚,而對於一些不恰當的言行,則要給予一定的干涉。
很多父母待子女成人才高呼逆子,覺得自己養了個白眼狼,其實世界上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父母 。
文/感情中轉站
(作者:筱雨,心理咨詢師,專注 情感 領域,擅長戀愛關系挽回修復,婚姻矛盾分歧,以及原生態家庭導致心靈創傷療愈,孤獨的人生旅程,傾聽你的委屈和壓力,幫來訪者提升兩性相處的技巧,挽回自己的愛人,經營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為更幸福的人。)
⑹ 家長如果是這幾種類型,很可能養出懦弱又不孝的孩子,你中了幾條
以前看電視,看到這樣一個新聞:一個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後來乾脆就辭職了,一直靠著年邁的母親養著。
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我心裡想了很多,對於家長來說,孩子的教育是最最重要的問題,能把孩子培養成材,是最大的心願,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懂事成材,這與他們年幼時候受的教育有什麼影響呢?研究表明,這幾類家長,最容易養出問題兒童,可能既懦弱又不孝!
3、「總是比較」的家長
有些家長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去比較,讓自己的孩子總是活在「別人的陰影」裡面,在比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就會變得自卑,不自信,而且也不會從心裡認可自己,與父母的關系自然也不會太好。
爸爸媽媽們,這幾類家長,你們中招了嗎?
⑺ 在所有的親戚面前我是個陰陽怪氣的孩子 不愛說話 懶 沒毅力 固執 不孝順 每當她們聚在一起我總是
馬克思說過 你走你的路讓他們去說吧 只有自己強大了 什麼都不可怕
⑻ 為什麼會有不孝順的人
人不孝順的原因有以下幾種可能
1、父母太寵他,並沒有給他傳輸孝順的思想,所以版他從小就權沒有那個意識
2、他本身是不善良的,不能了解父母的苦,如果他要是善良,不用父母說太多也會孝順。
3.、他自家條件讓他產生自卑感也致使他討厭爸媽,所以不孝順。
⑼ 我該怎麼辦啊我覺得我很不孝順
如果對方會因為你家的條件而嫌棄,我還是建議你放棄這段感情。畢竟結婚後就不僅僅是兩人個的事情,而是兩大家庭的事了。況且父母把你培養成人,很不容易。再怎麼樣都不能撇下自己的父母。如果對方嫌棄你的家庭,那你跟他結婚後,你的父母怎麼辦?如果愛你就要接受你的一切,何況是你自己的親身父母。希望朋友一定要想好。所以最好還是有時間找他溝通溝通。
⑽ 自己很不孝順
所有的才女外貌不驚人,比如諸葛亮的愛人黃姑娘,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遼寧省的工業勞模尉鳳英等,但是都有奇才,長得好看的人都是被別人愛的人,長得不好看的人則是愛別人的人,過去有丑主人俊奴才之說,你要有信心,至於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絕對不會嫌你丑仍然拿你當寶貝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