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鞍山的民俗游哪些
鞍山民俗文化
鞍山是一個以漢族為主要人口構成的多民族地區,共有漢、滿、回、朝鮮、蒙古、錫伯、藏等32個民族。多民族造就多元化的文化,而多元化融合後又形成了內質飽滿豐富的綜合文化。鞍山民俗文化眾多而精華不少,其中千山寺廟音樂、岫岩單鼓、海城高蹺、海城皮影戲、岫岩皮影戲、海城喇叭戲、鞍山評書、岫岩剪紙等已被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此多樣的文化相得益彰,大放異彩,使得鞍山成為一座文化氛圍濃厚的現代旅遊城市。
鞍山民俗文化概覽
岫岩玉雕
岫岩玉雕是以岫岩地區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一項民間玉石雕刻工藝。岫岩玉雕興於清末民初,更盛於當代,屬中國北方流派。長時期受到北方民族民間文化的滋潤,吸收了地方民間木刻、石雕、泥塑、刺綉、剪紙、影人、彩繪藝術等方面的精髓,融合滲透,以立體圓雕、浮雕為主,輔以線刻、鏤、透雕等技法,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點的藝術風格。其造型簡練古樸,打磨光滑,氣韻生動傳神,素有古遼河紅山文化遺風。如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華夏靈光岫玉塔熏」、「蟈蟈簍」等作品就是岫岩玉雕的代表。
岫岩皮影戲
和純朴的岫岩民風一樣,由清朝時期傳入岫岩的皮影戲,至今仍保持著一種朴實無華的風格。每到逢年過節或是喜慶豐收之時,會有幾班人馬活躍在岫岩各地的山村、集市。他們四五個人一組,一個黑色的皮箱、一把竹竿、幾部書、幾件樂器、一塊白布就是全部行頭。這些藝人每到一處就支起竹竿,掛上白布,拿出箱中各色用驢皮製成的影人表演起來,這就是在岫岩農村備受歡迎的皮影戲。歷史上,岫岩境內皮影戲分為南北中三派,分別以哨子河的趙連信、韭菜溝的方廷棟和石灰窯子的趙德懷為代表班頭,他們風格迥異,極大豐富了岫岩皮影戲的內容。
岫岩單鼓
岫岩單鼓是流傳於岫岩民間的一種古老的祭祀習俗,俗稱「燒香」。滿族稱為「旗香」,漢族叫「民香」。岫岩單鼓自明末進入岫岩以來,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早期的岫岩單鼓,脫胎於滿族先民女真人的「薩滿」祭祀儀式,其在岫岩的流行,只限於滿族民眾之間,有著修舊的歷史,後逐漸被漢族的文化采借。在以前,岫岩滿、漢民「燒香」主要是為了祭神、祭祖、還願,是一種祭祀活動,後慢慢發展為帶有更多的娛樂性質的節目。
岫岩剪紙
提起岫岩剪紙,在整個遼寧地區都是屈指可數的。岫岩剪紙以其嫻熟的工藝、精美的藝術造型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岫岩剪紙是以反映滿族人民群眾生活為特徵的剪紙藝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真正形成岫岩民間剪紙藝術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乾隆年間最為流行。岫岩剪紙以滿族農家婦女為創作主體,最大的特徵是寫形、寫意、寫神、寫心,表現手法以鏤空、成片為主,造型誇張奇特。岫岩的剪紙參加了十餘次中國滿族民間剪紙等國家、省級大展,所獲的獎項不計其數,後岫岩被省文化廳命名為「遼寧省剪紙藝術之鄉」。
海城皮影戲
海城皮影戲俗稱驢皮影。它是用驢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燈光照射以表現故事情節的戲劇。皮影藝人邊演唱邊操縱,並伴以音樂伴奏。在過去的一定歷史時期內深受海城老百姓喜愛。海城皮影戲屬於河北灤州影調,具體於清嘉慶年間傳入海城牛庄,道光年間吳老秀等皮影藝人的演出活動十分活躍,其弟子等活躍於大石橋、蓋縣、復縣一帶形成了遼南影調戲。民國初年,山西的吳志甸來到海城南台煙台村後,教柳元邦、蘇樂天等六人唱皮影戲,號稱「六大將」。他們把山西羊皮戲同灤州影調戲相借鑒後發展,創立了海城皮影戲曲。演唱的獨特風格,源於板腔體音樂,它的板式較全,有原板、快板、帶板等。
海城高蹺
海城高蹺,又名海城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初為兩足落地,叫地秧歌,後在清咸豐年間,變地秧歌為高蹺。經過民間藝人的長期探索,在表演形式上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建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工作,通過高蹺藝人同專業文藝工作者共同琢磨提高,使海城高蹺走向了新的發展時期。它以既火爆、又嚴謹、細膩,充滿濃郁的地方特色,在遼南、東北乃至全國久負盛名,並以獨特的民族風格征服了國際藝壇。
海城喇叭戲
海城喇叭戲,以當地民歌為基礎,吸取江西弋陽腔、山東柳腔等外來聲腔,兼收並蓄,形成了諸腔雜陳的民間喇叭戲聲腔體系。音樂曲調歡快優美,清新流暢,跌宕起伏,火爆高亢,節奏性強,適於載歌載舞。海城喇叭戲的角色分生、旦、丑三行,在此三行中又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主。海城喇叭戲的表演由於早期同秧歌,後與高蹺結合,從而溶兩種藝術為一體,其中「蹺功」、「手絹功」、「扇子功」等被巧妙地融合在海城喇叭戲的表演之中,形成了蹺戲結合的獨特藝術表演形式,富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及質朴的鄉土氣息。
鞍山評書
鞍山評書藝人眾多,名家輩出,像劉蘭芳、單田芳在全國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鞍山也被譽為「評書之鄉」。鞍山評書是以普通話為基礎,具有豪、緊、動、熱的藝術特色。語言口語化,風格豪放、質朴、熱烈、明快,與本地百姓生活語言緊密結合,娓娓動聽,引人入勝,富想像力,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很高的教育、文學、娛樂價值。劉蘭芳、單田芳、張賀芳先後在電台、電視台錄播《岳飛傳》、《明英烈》、《隋唐演義》等多部評述。五十年來,鞍山評書演員在茶社、劇場演出和在電台、電視台錄播100多部評書,出版短篇、中篇、唱片傳統和現代評述80餘部。
千山寺廟音樂
千山為佛、道兩教勝地,而千山寺廟音樂分為佛樂和道樂兩種。千山的佛教音樂是在寺廟舉辦的各種佛事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千山的佛教音樂分誦經和器樂兩個部分。千山道教音樂則是康熙年間,從鐵剎山劉祖傳入無量觀。在"東北新韻"問世之前,東北地區道教中主要流傳的"勞山韻",據說是由山東傳入的,新韻產生之後,很快在東北地區道教中傳開,現在東北道教全真教派宮觀採用的都是"新韻"。2006年5月20日,千山寺廟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燈官舞
在獨具特色的滿族民間文化中,滿族民間舞蹈更有深厚的內涵和它的情趣。燈官舞是滿族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絢麗多彩的奇葩。它是依據滿族傳統節日--花燈節,改編成滿族現代民間舞蹈"鬧燈官"的。
「鬧燈官」舞蹈,由一人裝扮成燈官。身穿官服,頭戴纓帽,另由一人裝扮成燈官娘,身著紅襖,兩耳上掛著紅辣椒,6個滿族少女身著滿族節日服裝,手持豐燈,翩翩起舞,戲耍著燈官。燈官乘坐一台花轎,為便於表現,轎子是用一根扁擔,轎夫抬著,燈官站、坐在轎桿上進行幽默、形象表演,燈官娘娘緊隨轎旁,兩人邊覆邊逗,配合默契,曲調滿族特色強烈,演奏得抒情、流暢,是迄今滿族民間舞蹈中最有風味、活力、美感的舞蹈。
以上是鞍山的民俗文化的簡介,來鞍山值得一游
來鞍山找鞍山旅遊!
㈡ 我國各地的地方戲曲有哪些
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南京白局、高淳陽腔目連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
東北地方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官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
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
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
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
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崇陽提琴戲、通城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㈢ 誰可以告訴我民間戲曲有哪些啊
中國戲劇有多少種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再加上審美習慣、表達方式、方言不同等許多條件,中國戲曲在全國各地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形式,這就是眾多的戲曲劇種。 「五大劇種」: 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 據統計,中國現存地方戲劇種有360多種。 以戲曲的發源或流行省區劃分:
序號 省份 曲目
1 北京市 京劇 北方崑曲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2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 上四調
3 山西省 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 洪洞道情 臨縣道情 晉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4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5 遼寧省 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6 吉林省 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7 黑龍江省 龍江劇
8 陝西省 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腔 眉戶腔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陝南端公戲 陝西道情 弦板腔 陝南花鼓戲 安康弦子戲
9 甘肅省 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10 青海省 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11 新疆 新疆曲子戲
12 山東省 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13 江蘇省 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錫劇 蘇劇 淮海戲 丹劇 丁丁腔 海門山歌劇 淮紅劇
14 安徽省 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沙河調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儺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推劇 嗨字戲 洪山戲
15 上海市 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16 浙江省 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17 江西省 贛劇 弋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南昌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18 福建省 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平講戲 閩劇 庶民戲 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19 台灣省 歌仔戲
20 廣東省 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粵北採茶戲 樂昌花鼓戲 雷劇 粵西白戲
21 廣西 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壯劇 苗戲 侗戲
22 海南省 瓊劇 臨劇
23 湖南省 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戲 新晃侗族儺戲
24 湖北省 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25 河南省 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大弦戲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26 四川省 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27 雲南省 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彝劇 雲南壯劇
28 貴州省 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29 西藏自治區 藏戲
㈣ 各個地方的代表戲曲
中國省區戲劇劃分
北京市
京劇 北方崑曲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
河北梆子、評劇、 絲弦、保定老調、哈哈腔、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落子、西調、隆堯秧歌、唐劇、深澤墜子戲、安國老調、保定上四調、保定皮影、保定賢寓調、保定碰板調、十不閑蓮花落、固義儺戲、海興南鑼、北方崑曲、定州秧歌戲、蔚州梆子、高腔、唐山皮影、冀南皮影戲、張家口賽戲、臨漳西狄邱落子、西路蹦蹦、蓮花落子、河間南辛庄木偶戲、新穎調、涿州橫歧調、張家口東路二人台、保定詩賦弦、邢台弦子腔、邢台墜子戲、邢台淮調、邢台西調、肅寧武術戲、懷安軟秧歌、肥鄉羅戲
山西省
晉劇 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 洪洞道情 臨縣道情 晉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河曲二人台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遼寧省
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二人轉
吉林省
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
龍江劇
陝西省
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腔 眉戶腔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陝南端公戲 陝西道情 弦板腔 陝南花鼓戲 安康弦子戲 陝南漢調桄桄
甘肅省
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
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
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大弦子戲 羅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燈腔 東路肘鼓子 墜劇 漁鼓戲 八仙戲 藍關戲
江蘇省
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錫劇 蘇劇 淮海戲 丹劇 丁丁腔 海門山歌劇 淮紅劇 蘇州評彈
安徽省
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沙河調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儺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泗洲戲 宿州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推劇 嗨字戲 洪山戲
上海市
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
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
贛劇 弋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南昌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
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平講戲 閩劇 庶民戲 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台灣省
歌仔戲
廣東省
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粵 北採茶戲 樂昌花鼓戲 雷劇 粵西白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壯劇 苗戲 侗戲
海南省
瓊劇 臨劇
湖南省
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戲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
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
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大弦戲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宛梆 二夾弦
四川省
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變臉
雲南省
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彝劇 雲南壯劇
貴州省
貴州戲劇種類中首推黔東銅仁的儺戲 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世界儺戲在中國,中國儺戲在貴州,貴州儺戲在德江。」這是曲六乙等國內外儺戲研究專家的一致看法。
據專家考證,德江儺文化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戲種。開紅山(頭釘鐵釘)、口含紅鐵、腳踩紅鏵、手下油鍋、上刀山等儺技表演,堪稱中國一絕。
近20年來,德江縣著力發掘、整理、保護和搶救儺堂戲。其儺堂戲和儺面具先後在貴陽、北京、深圳、重慶等城市以及德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展出,並通過《人民日報》、《人民中國》、《中國建設》、中央電視台等國內外多家新聞媒體報道後,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1993年,文化部命名德江縣為全世界惟一的「儺戲之鄉」。
西藏自治區
藏戲
㈤ 中國前二十大經典戲曲種類排行榜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梨園戲、桂劇、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台、拉場戲、單出頭、河北梆子、漫瀚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地方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 京劇 北昆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戲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戲 洪洞道情戲 臨縣道情戲 晉北道情戲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遼寧省: 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 龍江劇
陝西省: 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戲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眉戶戲 弦板腔 陝西道情戲 陝南花鼓戲 陝南端公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 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 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 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江蘇省: 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淮海戲 錫劇 蘇劇 丹劇 丁丁腔 淮紅劇 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 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沙河調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淮劇 嗨子戲
上海市: 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 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 贛劇 戈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 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閩劇 平講戲 庶民戲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台灣省: 歌仔戲
廣東省: 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 粵北採茶戲 東昌花鼓戲 雷劇 梅縣山歌劇 粵西白戲 臨劇
海南省: 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劇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劇 廣西苗戲 廣西侗戲
湖南省: 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劇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 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 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懷調 大弦調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四川省: 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 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雲南壯劇 彝劇
貴州省: 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 藏劇
㈥ 中國戲曲與民族風俗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
統劇目數以萬計。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
呂劇、湘劇、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
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梨園戲、桂劇、
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台、拉場戲、單出頭、河北梆子、漫瀚劇、河南墜子、河
北梆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
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地方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 京劇 北昆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戲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
黨落子 永濟道情戲 洪洞道情戲 臨縣道情戲 晉北道情戲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
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遼寧省: 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 龍江劇
陝西省: 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戲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眉戶戲 弦板腔 陝西道情
戲 陝南花鼓戲 陝南端公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 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 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 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江蘇省: 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淮海戲 錫劇 蘇劇 丹劇 丁丁腔 淮紅劇 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 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沙河調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淮劇 嗨子戲
上海市: 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 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
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 贛劇 戈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
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 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閩劇 平講戲 庶民戲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
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台灣省: 歌仔戲
廣東省: 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 粵北採茶戲 東昌花鼓戲 雷劇 梅縣山歌
劇 粵西白戲 臨劇
海南省: 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劇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劇 廣西苗戲 廣
西侗戲
湖南省: 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
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劇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 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
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 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懷調 大弦調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
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四川省: 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 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雲南壯劇 彝劇
貴州省: 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 藏劇
京劇
藝術特色
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
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
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
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
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
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朴、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
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
」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
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傳統劇目
京劇繼承了皮簧戲的藝術成就及其豐富的劇目。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調、撥子等屬於二簧系
統的劇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戲曲工作者和廣大戲曲演員相互合作,共同進行整理修改,其
中優秀的劇目作為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列入中國新文化藝術林苑而被保留下來,繼續在舞台上廣泛流傳。
這類劇目據估計大約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五
人義》《挑華車》《打金枝》《拾玉鐲》《三擊掌》《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秦香蓮》《
打嚴嵩》《擋馬》《金玉奴》《樊江關》《野豬林》《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等,其題材和
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文戲、武戲、唱功戲、做功戲、對兒戲、群戲、摺子戲、本戲等。各種形式
的劇目,統稱為傳統戲。
川劇
【劇目】
川劇劇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之說。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遺產最為豐富
,藝術特色亦最顯著,傳統劇目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
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
等,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不少為
其他劇種失傳的劇目。 1949年後,經過整理,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川劇劇目,如《柳蔭記》、《玉簪記》
、《綵樓記》等。
川劇的表演藝術有深厚的生活基礎,並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劇本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表演真實
細膩,幽默機趣,生活氣息濃郁,為群眾喜愛。有的演員還創造了不少絕技,如托舉、開慧眼、變臉、
鑽火圈、藏刀等,善於利用絕技創造人物,嘆為觀止。
明末清初,由於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會館的先後建立,致使多種南北聲腔劇種也相繼流播四川各地
,並且在長期的發展衍變中,與四川方言土語、民風民俗、民間音樂、舞蹈、說唱曲藝、民歌小調的融
合,逐漸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聲腔藝術,從而促進了四川地方戲曲劇種--川劇的發展。
【藝術特色】
變臉
川劇表演生活氣息濃郁,生動活潑,風趣幽默,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川劇藝人創造了變臉、藏刀、鑽
火圈、開慧眼等許多絕技,表演時火爆熱鬧,新奇有趣,形成川劇的一大特色。
變臉是川劇表演藝術的特殊技巧之一。它是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表現手法。變臉的方
法大體分為三種--抹臉、吹臉、扯臉。
抹臉:將油彩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往臉上一抹,就可變成另外一種臉色。如果要全部變
,則油彩塗於額上或眉毛上,如果只變下半部臉,則油彩可塗在臉或鼻子上。
吹臉:只適合於粉末狀的化妝品,如金粉、墨粉、銀粉等,演員將粉末狀的化妝品放置在舞台特定位置
上的容器內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類器皿中,演員到時做一個伏地或其他特定的舞蹈動作,趁機將臉貼
近器皿,閉眼、閉氣、用口一吹,粉末撲在臉上,立即變成另一種顏色的臉。
扯臉:比較復雜的一種變臉方法。它是事前將臉譜畫在一張張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系一根絲線
。再一張一張地將若干張臉譜疊在一起貼在臉上,每一張臉譜有一根特定的絲線,絲線則系在衣服的某
一個順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隨著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再一張一張地迅速扯下來。
此法貴在巧妙、干凈、利落。
面具變臉,是演員根據實際需要,事先將不同的臉譜繪制在以木、紙、布、綢、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
也就是臉殼來施以變幻。如川劇《變臉》中的水上漂,《活捉三郎》中的閻惜姣等人物的變臉就是用的
此種方法。
鬍子,鬍子的變化有以下兩種:變無為有,演員變化神迅,甚至比變臉還快。令一種是變黑為白。川劇
《文昭關》中,伍員投奔吳國,逃至昭關,關口懸掛其畫像以便捉拿。伍員往隱士東皋公家暫避,因內
心憂忿,一夜之間須發全白。守軍誤捉皇甫納,伍員得以出關。
唱腔
川劇由崑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其中,除燈調系源於本土外,其餘均由外地傳入
。這五種聲腔和為五種聲腔伴奏的鑼鼓、嗩吶曲牌以及琴、笛曲譜等音樂形式。川劇音樂博採眾長,兼
收並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國戲曲各大聲腔體系的營養,與四川的地方語言、聲韻、音樂融匯結合,衍變
形成為形式多樣、曲牌豐富、結構嚴謹、風格迥異的地方戲曲音樂。
高腔
高腔是川劇中最重要的一種聲腔,是明末清初從外地傳入四川。高腔傳入四川以後,結合了四川方言、
民間歌謠、勞動號子、發間說唱等形式,幾經加工和提煉,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聲腔音樂。
川劇高腔是曲牌體音樂,川劇高腔曲牌數量眾多,形式復雜。它的結構基本上可以概括為:起腔、立柱
、唱腔、掃尾。高腔劇目多、題材廣、適應多種文詞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點是沒有樂器伴奏的乾唱即
所謂"一唱眾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幫打唱為一體。鑼鼓的曲牌都是以這種方式組成的。有的曲牌幫腔多
於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幫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兩句有幫腔,其具體形式是由戲決定的。
川劇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優秀傳統,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轉抒情的唱腔曲調。
崑腔
崑腔多文人之作,詞白典雅,格律規嚴,演唱時特別講究字正腔圓,加之曲牌曲折,節奏緩慢,如今已
漸衰微。川昆源於蘇昆,川劇藝人利用了崑曲長於歌唱和利於舞蹈的特點,往往只選取崑曲中某些曲牌
或唱句,插入其它聲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獨具姿色的藝術風格。
川劇崑腔的曲牌結構與它的母體"蘇昆"基本相同。應用時有"單支"和"成堂"兩種形式。目前,以崑腔單
一的聲腔形式演出的劇目已經不多了,更多的是溶於高腔、胡琴、彈戲諸聲腔之中,或者是與其它聲腔
共和。
崑腔的主奏樂器是笛子。伴奏鑼鼓及方式與其餘高、胡、彈、燈諸聲腔相同,以大鑼敲邊和蘇鈸二件樂
器的特殊單色構成鑼鼓的"蘇味"來區別於其它聲腔的鑼鼓伴奏。
胡琴
胡琴是二黃與西皮腔的統稱。因其主要伴奏樂器是"小胡琴",故統稱胡琴。《燕蘭小譜》卷五記載:"蜀
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為主,月琴應之,工尺咿唔如話",可以說是四川胡琴腔的注腳
。胡琴腔約在乾隆年間就已經形成了。
二黃包括正調(二黃)、陰調(反二黃)、老調三類基本腔。正調善於表現深沉、嚴肅、委婉和輕快的
情緒;反二黃宜表現蒼涼、凄苦、悲憤的情緒;老調則大多用於高亢、激昂的情緒。西皮腔與二黃腔的
音樂性格相反,具有明朗、瀟灑、激越、簡練、流暢的品格。西皮、二黃多為單獨使用,但也有不少劇
目同時包納二種聲腔。
彈戲
川劇彈戲是用蓋板胡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的一種戲曲聲腔。它源自陝西的秦腔,屬梆子系統,因此又
有"川梆子"之稱。彈戲雖源於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語言結合,並受四川鑼鼓和民間音樂的影響,經過
長期的衍變,無論曲調、唱法還是唱腔結構都與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濃郁
的四川地方色彩。盡管二者的關系不是相當接近,但從從曲調結構,調式特點,以及整個唱腔的韻味等
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們之間的淵源。
彈戲包括情緒完全不同的兩類曲調:一類是長於表現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稱"甜品"、"甜皮"、"甜腔
"),一類叫"苦平"(又稱"苦品"、"苦皮"),則善於表現悲的感情。它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它們的
調式、板別、結構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別的唱腔中,曲調的骨架都一樣。
燈調
燈戲在在川劇中頗有特色,它源於四川民間的迎神賽社時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說是古代巴蜀傳統燈會的
產物。所演為生活小戲,所唱為民歌小調,村坊小曲,體現了當地濃烈的生活氣息。
燈戲聲腔的特點是:樂曲短小,節奏鮮明,輕松活潑,旋律明快,具有濃厚的四川地方風味。
燈調聲腔主要由"胖筒筒"、發間小曲和"神歌腔"組成。燈戲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種比二胡桿粗、筒身
大、聲音略帶"嗡"聲的琴。
角色
川劇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
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
形寫意的美學特色。
樂器
川戲鑼鼓,是川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使用樂器共有二十多種,常用的可簡為小鼓、堂鼓、大鑼、
大鈸、小鑼(兼鉸子),統稱為"五方",加上弦樂、嗩吶為六方,由小鼓指揮。這是去農村演出的輕便
樂隊。鑼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裝龍象龍,裝虎象虎",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劇表演的話,在川劇演員
中代代相傳。川劇表演具有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同時又運用大量的藝術誇張手法,表演真實、細膩、
優美動人。
崑曲
【藝術特點】
昆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范圍內有著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
這和它本身超絕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系,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
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
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
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
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
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
)不同,但在崑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
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
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從南北曲本身的變化說,尚有「借宮」、「犯調」、集曲「等多種手法。原來聯成一套的曲子,無論南
北曲,都有屬於那一宮調的曲子問題,當唱曲要求情緒顯著變化時,同一宮調內的曲子不能勝任,就可
借用其它宮調的合適曲子。如《牡丹亭·驚夢》,先後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調)、[山桃紅](越
調)、[鮑老催](黃鍾宮)、[綿搭絮](越調)。
在演唱技巧上,昆劇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發音,並有「豁」、「疊」、「擻」、
「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的板式節拍,除了南曲「贈板」將四拍子的慢曲放
慢一倍外,無論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們在實際演唱時自有許
多變化,一切服從於戲情和角色應有的情緒。
昆劇的樂器配置較為齊全,大體由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三部分組成,主樂器是笛,還有笙、簫、
三弦、琵琶等。由於以聲若游絲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板的廣泛使用,字分頭、腹、尾的吐字方
式,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昆劇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嘆
」幾百年冠絕梨園。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適應不同場合,後來也被許多劇種所搬用。
昆劇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
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
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此外,還
有不少宗教歌曲。
昆劇的表演擁有一整套「載歌載舞」的嚴謹表演形式
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昆劇是一種歌、
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
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
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曲
辭意義的有效手段。
昆劇的戲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繼承了古代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通過長期舞台演出實踐,積累了豐
富的說唱與舞蹈緊密結合的經驗,適應敘事寫景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偏重於描寫的舞蹈表演
,與「戲」配合,成為故事性較強的摺子戲。適應了抒情性和動作性都很強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
許多抒情舞蹈表演,成為許多單折抒情歌舞劇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劇目如《西川圖·蘆花盪》《精
忠記·掃秦》《拜月亭·踏傘》《寶劍記·夜奔》《連環記·問探》《虎囊彈·山亭》等。
昆劇的念白也很有特點,由於昆劇是從吳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語音帶有吳儂軟語的特點。其中,丑
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揚州白等,這種吳中一帶的市井語言,生活氣息濃厚,而且
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韻白,極有特色。另外,昆劇的演唱對於字聲、行腔、節奏等有極其嚴格的規范,
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論。
昆劇的舞台美術包括豐富的服裝式樣,講究的色彩和裝飾的以及臉譜使用三個方面
除了繼承元明以來戲曲角色服裝樣式外,昆劇的有些服裝和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穿著很為相似。反映在戲
上,武將自有各式戎裝,文官亦有各樣依照封建社會階級等級不同的穿戴。臉譜用於凈、丑兩行。屬於
生、旦的極個別人物也偶然採用,如孫悟空(生)、鍾無鹽(旦),顏色基本用紅、白、黑三色。
昆劇藝術經過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經形成相當完善的體系,而這一體系又長期在中國戲曲中占據獨尊地
位,所以昆劇藝術被尊為「百戲之祖」,對整個戲曲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許多地方戲都在不同程
度上吸收了它的藝術養分,其中還留有部分的崑腔戲。
【劇目】
崑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
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
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
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