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對聯寫道:「論跡寒門無孝子」,為什麼說窮人家裡就沒有孝順的
常言道,養兒防老。在老一輩的人眼裡,養育後代是為了給自己養老,因此從小就教育他們孝順父母。現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改善很多,但讓子女懂得孝順長輩,也是最基本的教育。
家貧出孝子。為什麼說貧窮家庭的孩子,往往更懂得孝順父母,原因有兩點:第一,由於家庭經濟條件較差,通常不能提供最優渥的生活環境。但做父母的,仍然竭盡所能,把最好的一切都提供給孩子。比方說,在吃魚的時候,經常都會把魚肉留給孩子,而自己只啃魚頭魚尾,還安慰孩子說不喜歡吃魚。
比起物質上的享受,這種家庭的溫情,讓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厚。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懂得珍惜父母對自己的好,因此也更早懂得感恩父母。第二,在貧窮的家庭,父母通常不會驕縱孩子。由於父母都忙於生計,子女往往還要承擔一部分的家務活。甚至,在農村的孩子,還要幫忙干一些農活。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貧窮家庭出身的孩子,往往更早熟,年紀很小就很懂事。在窮人家的孩子身上,很少出現富二代的種種惡習。在貧窮的環境中成長,子女能體會父母的辛苦,懂得父母養育自己的不容易。在長大後,會想方設法報答父母。
② 沒錢的人不可能孝順父母,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孝順
沒錢的人是想孝順而無力在物質上孝敬,但在農村,我看到的是有錢的人也不一定有多孝敬自己的父母。有的人雖然有錢,但是把父母扔在家裡,偶爾給一丁點錢,這叫孝敬嗎?還不如那些窮兒子呢。
窮兒子雖然沒什麼錢,但是他們在父母身邊啊,父母一有什麼事情可能是在身邊的兒子照顧,而那些有點錢的都是在外面,父母不死他們都不會回去的,偶爾給那麼一兩百或幾百塊錢有什麼用?關鍵的時候還是在父母身邊的窮兒子付出的多,他們付出人力物力比那些在外面的有錢兒子多得多。不要什麼孩子出去了父母有面子這樣的空話,在現實中也只不過是給父母一點所謂的虛假的面子,錢和物質他們是不會多給的,因為他們在外面還有自己的家,他們也要生活,照顧自己的下一代。
有的父母還得去給那些在外面有房的兒子照顧孫子,孫子照顧大了又被打發回老家,看到回家還是得在老家的兒子照顧。在農村,有錢的兒子也只不過是在面上說得好聽,其實他們幫不了老家的父母什麼。父母到了城市也住不習慣,人生地不熟的,只能在老家住,特別是有兒子在老家的,父母更適合在老家住,這樣有人照顧不用孤苦伶仃。
在農村沒錢的兒子是給不了多少物質給父母的,這個是肯定的,但是照顧老人,讓老人吃飽,老人有病在身邊侍候還是做得到的。最怕的是那些有錢又外面又啥不得出錢的兒子,老人又什麼事也不回去,叫打幾個電話回去問候一下,一年到頭才給那麼幾百塊錢,老人有病也說忙不想回去侍候,這算孝敬嗎?在很多農村人眼裡只有出到城裡居住的人都算有錢人了,可是他們這種有錢對於孝敬父母這方面還是很無力,關鍵的時候父母還得靠老家裡沒錢的兒子。
老人生病了端屎端尿的絕對是身邊的窮兒子,這難道不是孝敬嗎?非得物質上的孝敬,恐怕那些所謂的有錢兒子也做不到太多物質上的孝敬的,因為大家都自己的小家庭,沒有人生活容易,即使是出到城裡居住的所謂有錢兒子也不容易,容易的話就不會那麼吝嗇了。
能力分大小,但不代表沒什麼能力的人不孝敬,孝敬不一定要太多的物質,即使老人想要,無論有錢沒錢的兒子都不會給太多,大家都是討生活的,都不容易。除非你賺的錢容易,隨隨便便年入幾百萬幾千萬那可以阿,給老人買豪房豪車都無妨。可是現實中有幾個這么厲害的人?在農村人眼裡年入十萬左右的都算有錢人了,可是在城裡這樣的有錢人生活也是不太容易了,他們又能捨得給老人多少錢呢?
在我們村裡,一個老人有三個兒子,一個在城裡定居,兩個一直在農村,城裡的那個號稱年入二十萬。但是老人有什麼事都是農村的那兩個兒子照料,城裡的那個兒子要麼就是忙沒空,要麼就是出差不在,一年到頭只給老人幾百塊,還是在老人生病開始才給這么多的呢,老人身體好那時一年到頭才給一百多塊,他還怕老人亂花呢!在老人身邊的那兩個兒子雖然也是沒給什麼錢給老人,但是老人的生活都是他們照料的,農村嘛,有米可以不用買,但是油鹽醬醋茶之類的,還有老人買衣服的錢都是在身邊的那兩個兒子給的。
看到這里,很多肯定會說為什麼要算得這么仔細,農村人嘛,一年到頭就賺那麼幾個錢,日子就是算和省出來的。其實,在城裡定居的那個兒子也是一樣,雖然說是有錢但是也是一樣算得精細。
③ 一個信佛的人跟我說,孝順父母會越來越富裕,不孝順會成窮光蛋,是真的嗎
你好!不管你富裕了還是窮光蛋,你孝敬父母是應該的,他們年輕的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應該孝敬父母,不孝順就會是一個不孝子。你只要努力工作或者做生意,我就不相信你不會富裕,首先人要對得起自己的父母。
④ 你認為不孝順父母的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一個不孝順的人,或許能過表面上的很好。父母是立身之本,連自己的本質都沒了。談何好?
⑤ 有哪些不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 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3.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4. 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 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 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
21.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22. 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23. 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 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
⑥ 窮人為什麼不孝順父母呢有的還責怪父母和親人。
本團很高興為您服務!我不同意你的觀點,古人雲,家貧出孝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沒見說過家裡窮孩子就不孝順了。反倒是人富忘本才是真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謝謝採納,歡迎追問。
⑦ 兒媳不孝順不孝順父母的人註定窮不孝順父母的惡報
看下身邊的親戚朋友鄰居總結一下,大多婆媳關系不好的以前年輕時候對自己的婆婆也不好。兒媳婦需要反省下自己。婆婆們一般年紀大些有些事觀念落後,或者什麼做的不合理的地方都需要寬容對待,應該為自己還有孩子修路。剛開始忍耐可能會難,慢慢就會好了,家和萬事興。
⑧ 為啥對父母越不孝的人財運越好
不是越不孝順的人財運越好,只是不孝順通常更自私,自私的人通常就比較小氣,也就是通常說的摳門,摳門的人對於自己的利益一般都抓得比較狠,爭得也凶。
這種人對財很執著,吃什麼都不肯吃虧,也容易動壞腦經,你看到的財運好只是表面,可不代表他們手裡就一定干凈。
⑨ 在老人面前哭窮,是不孝的的表現
我覺得並不能說是不孝的表現吧,但是肯定會讓自己的父母很傷心,也為自己的孩子擔心的。在父母面前說自己沒有錢,很窮,肯定讓父母操心的,甚至父母會議給他一些錢。
⑩ 為什麼有些窮苦的家庭,容易養出不孝的孩子呢
越窮苦的家庭,越容易給孩子吃這幾“碗飯”,容易養出不孝子
(1)讓孩子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