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一個孝順的孩子目標和計劃
做一個孝順的孩子目標和計劃。
我要做一個孝順的孩子,我的目標是。
在家裡對父母說話的時候要尊敬,對於父母安排的任務要盡力去完成。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孩子。
Ⅱ 在當今時代如何實現孝道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不少有識之士大聲呼籲: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社會文明如何發達,這種美德什麼時候都不能丟.否則,就無異於大道廢棄,純朴破產,人心墮落,社會倒退.烏鴉尚有反哺(用口銜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時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況人乎?試想,父母既有養育之恩,更有數十年如一日的教誨,為人子女者,能不義無反顧予以回饋么?尤其當父母處於垂老之年、貧病交迫之際,不盡子女的孝道,能說得過去么?可惜,這些淺而易見的道理,過去是因受「左」傾思想的奚落、當今是因「金錢至上」而被迫「靠邊」.因此,提倡並弘揚孝道,恢復它的本來面目,應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本內容來抓,切實讓孝道文化這一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得以發揚光大.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愛老、養老列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一定要繼承發揚這一優良傳統.我們略做考證便可得出結論,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標就是,使敬老養老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並通過社會教化與社會教育的結合,有效地營造了一種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鼓勵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愛護和關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兒童,以推動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當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關心對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講大道理,首先要教會孩子如何關心父母、愛護父母.顯見,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會安定;只有社會安定才能經濟繁榮;只有經濟繁榮才能國富民強.很多事例證明,孝敬父母絕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礎的道德教育.一個孩子,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不照顧、不尊敬、不愛戴,怎麼能去愛他人愛集體呢?如果一個孩子對生身父母都沒有深厚的情感,怎麼能升華出高尚的愛國之情呢?這方面,有不少小學學校開展了以「五心」教育活動為主題的傳統美德教育系列活動(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他們通過「五心」系列教育活動使學生胸懷大志,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為社會服務的精神.他們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以年級為單位開展「孝心獎章」爭章活動.這一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的反響,也是傳統孝道文化在新形勢下得以弘揚的有力證明.
其三,弘揚孝道文化,提高全體國民的基本道德素質,是當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孝道也是形成現代人際關系和諧的價值淵源,還可以說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親行孝,歷來是做人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家庭和睦、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情基礎和道德基礎.古代的孔孟儒學提倡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從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和面臨的現實看,正處在傳統走向現代化的轉型期,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舊的道德規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與重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道德文化體系和體現時代精神的倫理精神,是每一個中國人所面臨的道德選擇.傳統孝道文化中倡導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對加強中華各民族的團結、齊心協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溯宗歸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當代社會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和出發點.盡管在當代社會,人們似乎更加註重社會角色和社會道德,而不甚重視其家庭私德,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國古代視孝道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種更為深刻而淵源的思想觀念,是一種不宜移易的理念.現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後卻大辦喪事,有權有勢者甚至圈地築墳,車隊簇擁,絡繹不絕,連日宴席,以顯示其能「光宗耀祖」.這決不是什麼孝道,而是借著父母的牌位顯示自己的「榮耀」.這種現象是對傳統孝道文化的歪曲和瀆褻!而通過對這種「孝道」的批判,也正顯示弘揚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會意義.
其四,在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的今天,倡導孝道文化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國的老年人口已逾1.3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國的老年人口基數大、來勢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據有關資料預測,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2.8億,約占總人口的20%,8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也將達2500萬人.到那時,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相當於美國的總人口,兩倍於日本的總人口,其中8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將超過澳大利亞的總人口.可見,如何安排和解決好億萬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是我國21世紀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為此,我們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國倡導和弘揚孝道文化的重大意義.
中國的養老方式是以家庭養老為主,這是幾千年形成的傳統模式.中國的老年人口70%以上還生活在農村,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還比較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必須依靠家庭成員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養老是我國普遍認同的養老模式,它賴依存在的思想基礎就是傳統的孝道觀念.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我國家庭養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趨勢,傳統的孝道觀念也開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時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宣揚傳統的孝道文化,積極倡導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方面,黨和國家已經認識並採取了積極的舉措.如1996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對敬老養老的要求進行了具體的規范.2001年9月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把尊老愛幼作為每一個公民的基本道德.最近,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也指出,「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文化,也是貫徹江總書記提出的「以德治國」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這對於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等,都將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Ⅲ 政府宣傳,倡導孝道,孝敬,孝順的真實目的
孝順的本質是知恩報恩,
目的是使父母安樂,自己的良心得以安寧。
如果違背版孝道,自身將終權生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而難以安寧。所以古人雲:「百善孝為先」。
有一句俗語叫做「老小」,意思是說,老人的心態和孩子是差不多的。你就把他們當孩子,凡事別太認真,經常想辦法逗他們開心,你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孝順父母不需要太多錢的,關鍵是要有一顆心。沒有哪一個父母是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的,多想想父母的好,心裡自然就會感覺到很溫暖的。老人的要求其實很簡單,你多花點時間陪他們,或者經常打電話問候一下,逢年過節買點好吃的,他們一般也就心滿意足了。老年人嘴上嘮叨點是非常正常的,每個老人都是這樣,你只要不放在心上就好了。
屬相相沖不是什麼問題,我父母屬相就相沖,我父親今年69,母親63,一輩子相親相愛,撫養我們三個子女,一家人和和樂樂,也沒有什麼問題啊?
找外界的原因終究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勇敢地面對現實,盡心盡力,為所當為,方是問題解決之道。
Ⅳ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有哪些方法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起碼規范,不會孝敬父母的人,在社會上就不會寬容別人。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呢?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
1.讓孩子知道父母為孩子和家庭付出的辛苦
讓孩子了解父母通過勞動給自己的一切是用心血汗水換來的,要百倍珍惜,並要有感激之情。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年齡,所提出的問題,決定讓他們了解家庭經濟問題到什麼程度。家境困難的,使孩子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懂得生活應該儉朴,與父母共同克服困難;家庭富裕的要讓孩子知道富裕更是父母辛勤勞動換來的,要在學習、品德上努力上進,珍惜父母的勞動所得。
2.父母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教育孩子。父母怎樣對待長輩,孩子將來就會怎樣對待父母。當孩子明白他有為家人的歡樂、幸福出一份力,並能自覺地為維護家庭利益而努力,甚至限制自己的一些需要和願望時,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就已經建立起來了。
家庭責任感是社會責任感的基礎。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高尚的感情,它要求個人處理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對社會、對公共利益的影響,並自覺抵制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要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擴大為社會責任感,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榜樣。比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關心爺爺、奶奶、伯父、伯母、堂兄妹、表兄妹等親屬,當知道他們當中有人生病了,帶上孩子去探望,當他們求助時,盡自己所能給以幫助。然後引導孩子尊敬老師、關愛同學、鄰居,進而關心幫助社會上不相識的人。
3.讓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孩子盡早學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並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樣可以使孩子從中體驗父母的辛苦,減輕父母的負擔。
4.教會孩子同情、體諒和憐憫別人
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眼中有人,學會理解父母,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權歡樂、幸福,孩子不僅應知道自己有需要和願望,還應想到父母和親人的需要和願望。
父母要教會孩子對人有同情心,告訴孩子為了實現父母和親人的願望,可以適當地限制或放棄自己的部分需要和願望,比如父母應堅持讓孩子把好吃的先讓給長輩;與孩子一同上街購物,要求孩子幫助拎些東西;父母下班回家,應主動讓父母安靜休息,當家裡條件不許可時,限制自己的某些需要與願望等等。
5.具體要求和訓練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有具體內容的訓練。如教孩子學會根據性別年齡稱呼“叔叔”、“阿姨”、“老爺爺”、“老奶奶"等;聽父母說話時要認真,眼睛不東張西望,不插嘴;父母批評時不頂嘴,不任性;在家要當父母的小幫手;要知道父母的生日,主動為父母祝賀生日;有好吃的,先讓父母嘗等等。孩子從小事做起,天天訓練,就可以形成習慣。
孩子不孝敬父母的原因
一、父母的溺愛使孩子內心無愛
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把全家的目光都吸引過來了。全家人視其為掌上明珠,真可謂“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如果用畫圖表示,那麼圖上的箭頭都是指向孩子的,這就是現在很多家庭中大人對孩子的愛。孩子在這種溺愛的環境中長大,導致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只知道接受愛,而不懂得付出愛。孩子內心沒有愛,就無法去愛他人,也就不懂得孝敬父母。案例中的巍巍不懂得孝敬長輩,就與家長的溺愛有關。
二、父母重智輕德使孩子問題多
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應是“以德育人”,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自然觀和道德觀,從而建立起實現其自身發展的思想道德基礎。但事實上,家長大都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文化、教育、科研或醫務工作,對孩子智育方面的關注大大超過德育方面。這種“重智輕德”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一些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沒有把學會做人當作自己的首要任務,當然也就不會顧及如何孝敬父母。
三、父母對長輩的不孝影響了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榜樣是最有效的教育“工具”。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朝夕相處,日夜為伴,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模仿性更強。父母待人接物、對待爺爺奶奶的態度等,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這種影響是在無意識中產生的,其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案例中,巍巍對父母和爺爺奶奶不敬的表現,就是父母對爺爺奶奶不敬的翻版。
四、家長用自己的行動抵消了言語教育的效果
有些家長在言語上要求孩子體諒父母,孝順長輩,而在實際行動中,卻沒有嚴格要求孩子,如在長輩面前,總是先將好吃的食品拿給孩子吃,家長常常抱怨孩子不孝順父母,實際上是自己說一套做一套導致的。案例中,巍巍的父母用自己的行動抵消了言語教育的效果。
五、家長忽視了從點滴小事培養孩子的孝心
家長要教育孩子孝順父母,必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長期培養,點滴做起。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逐步具備孝順父母的美德。案例中,巍巍的父母很少下廚房,七十多歲的奶奶不僅要做好飯菜,飯後還要洗碗刷鍋、打掃廚房,巍巍的父母不幹家務活,巍巍更不做這些事情,培養巍巍孝敬父母就成了一句空話。
怎樣培養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習慣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合理的長幼有別"與封建家長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子女)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尤其是在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時,一定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盡可能按他們合理的意願辦事。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綆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產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年人)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
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強胡鬧。
第二,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了,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虎,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護,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
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四,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 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教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晨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 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猜你喜歡:
1.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2. 孩子在家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3. 父母在家裡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4. 怎麼教育孩子感恩父母的方法
5. 好的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Ⅳ 什麼是孝,如何做到孝。
「孝」字不是子在下嘛,而且上面象各老字,那就是我們做兒女的要把自己放在大人下面,就算委屈就算不甘心也沒有辦法,他們畢竟離見上帝越來越近,要讓他們沒有遺憾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有人孝順,有人不孝。不孝的人我們不討論,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孝順父母的事,原因很簡單,我們都是想孝順父母的人。
從內心深處說,我們都希望可以孝順父母,但往往我們不知道做些什麼,或者怎麼做。
有時候我們想讓父母過的好,所以我們可能按我們自己的想法在做事,為父母做事,我們在潛意識里覺得這樣就是對父母好。不過我們可能忽略了一些事情,我們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父母喜歡的?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很難接受別人的觀點,包括父母的,比如我們很不願意父母為我們做主,就像小菲不喜歡媽媽買的燈一樣。然後我們再想一想,我們才僅僅活了二十幾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肯定會比我們的父母強很多倍,但我們往往都很難接受別人的觀點,我們的父母是不是就更難接受了?
所以我想,孝順父母並不是讓父母按我們的想法做事,相反,是我們按他們的想法做事。不管我們長多大,在父母眼裡我們都是孩子,是孩子就要學會聽話。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父母的想法或做法很難理解,但同時,父母可能也會覺得我們的想法和做法很難理解。這個時候往往需要我們妥協。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與父母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尊重他們的意見,在他們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給他們臉色看。我們希望為父母做一些事情,但我們又忽視了一個問題,父母經歷的事情遠比我們多,他們的承受能力也遠比我們強。
所以,在與他們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告訴他們:我聽你們的。在他們生氣的時候向他們笑一笑,雖然這有時候很難做到。
除了原則性問題,我們聽父母的,我想這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當然了,雖然只是一句簡單的話,卻包含了生活中和父母相處的各個方面,所以做起來不一定容易,也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確,僅僅是討論。
想想我們小的時候,不管我們做錯了多少事,我們問的問題多麼幼稚,父母都會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給我們講。如今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意,父母變起來很難,他們仍把我們當孩子。但他們真的老了,現在是我們反過來哄他們的時候了。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天父母和我們說,鴨子的嘴是尖的,我們可以很驚奇的問:真的呀?那哪天我也要看一看。我們不需要去和他們爭論,說鴨子的嘴不是尖的,是扁的。事實上的是正確的,我們說的是對的,但這有什麼意義呢?父母不會因為我們說的是對的就理解,他們分覺得我們變的不聽話了。
所以事實有時候並不一定重要。也許父母的辦事方式不適合現在的社會了,但他們真的很難改變了,就像我們與90後的年輕人同樣有代溝一樣,我們與父母也有代溝,我們不能要求父母牽就我們,那我們就要去牽就父母。想想小時候他們用自己博大的胸懷原諒過我們多少次錯誤,現在我們也需要用同樣的胸懷去包容他們,因為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
有些事情,如果我們覺得父母說的不對或者做的不對,我們不用當場反駁他們,先答應下來,至於做不做,怎麼做,他們可能並不太關心。有時候為了讓他們開心,一些善意的謊言也是有必要的。
只要我們高興,父母做什麼都願意,父母對我們的要求並不高。就讓我們用自己的胸懷去包容我們的父母吧,從每天給他們一個微笑開始,從今天開始。
Ⅵ 如何對幼兒進行孝敬教育
一個連父母也不愛的人,怎麼會真正地愛祖國、愛人民?一個連父母都不關心、不體貼,不孝順的人又怎麼會在社會上為祖國和人民承擔起責任和義務?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最起碼的准則。盡孝,絕不單純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也是為了鍛煉自己的道德情操。
然而,時下不少家庭中,孩子只知向父母要這要那,只知自己吃好的,穿好的,卻不管父母的經濟力量能不能達到,不懂得怎麼樣讓父母生活過得好一點。這種另人擔憂的現象的出現,也不能全然怪罪孩子,做父母的也有對孩子教育不當的責任,尤其是忽略了對孩子進行「孝心」的培養。
因此,作為幼教工作者的我們和幼兒父母,應該承擔起對幼兒進行孝敬教育這一歷史履於我們的任務。培養幼兒從小就對父母、對家庭懷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懂得孝敬父母。因為,孝敬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整體教育的呼喚!
一、幼兒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都說廉潔官員的身後,必須有位廉內助協其清白從政;同樣,每對「幸福父母」的身後,總會有孝順子女在奉獻他們的關愛和體貼。去年金秋十月,湖北省評出了「十大孝子」。群眾自發地給他們披紅掛彩,爭相要其簽名留念,場面熱烈感人。在當地,孝雙親、敬老人已日漸成為市民的一種美德,一種追求。據媒體報道,成都市有家影院,數年來堅持開放「敬老專場」,每周六專門放映一場老人愛看的影片,票價僅1.5元。在某一學校,還開設了「孝敬教育課」,要求學生將父母的生日定為自己的特別孝敬日,於這一天要多幹家務,還要幫父母洗一次腳,以此表達濃濃的孝敬長輩之情。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姆林斯基的實驗學校里,一進校門學生就讀到一行大字:「要愛你的媽媽!」可見國外的學校已經把家庭倫理親情教育擺到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在我們這個擁有悠久文明歷史的禮儀之都更應重視親情教育和孝敬教育。
有識之士早就明言:一個連父母也不愛的人,怎麼會真正去愛祖國、愛人民?一個連父母都不關心、不體貼,不孝順的人又怎麼會在社會上為祖國和人民承擔起責任和義務?可見,要培養未來社會有用的人才,我們就要讓幼兒從小就對父母、對家庭懷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懂得孝敬父母。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做人最起碼的行為准則。盡孝,絕不單純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也為了鍛煉自己的道德情操。因而,對幼兒的孝敬教育必不可少。
二、形成幼兒沒有「孝敬父母」的直接原因。
我們常常聽不少家長抱怨,平時自己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孩子病了,心急火燎地為其四處求醫。而自己病了,孩子競連倒上一杯水都想不到,實在令人傷心。是我們的父母不可敬、不可愛、不可孝嗎?顯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以下兩點:
1、在整體上,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已涉及許多大是大非的問題,但孩子的「座基」部分——倫理教育和家庭德育卻一直處於薄弱環節。
2、如今家庭大多為獨生子女,三代人的「四二一」倒金字塔結構,孩子處於最底端,承受著幾代長輩順勢傾瀉,享之不盡的服侍和呵護。在這種「太無私」的愛中,封閉了幼兒的回報意識,束縛了幼兒的回報手腳,剝奪了幼兒的回報權利,從而使他們習慣地、理所當然地盡情享受愛,而不懂回報愛。
三、培養幼兒「孝敬父母」,我們怎麼做。
雨果曾說:「人世間沒有愛,太陽也會死」。我們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撒播愛和孝的種子,不僅要引導他們正確地接受愛,更要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回報愛。
為此,我們努力創造一個又一個「接受愛,回報愛」的環境。
環境一:怎樣讓媽媽知道我的愛。
彤彤是一個有愛心,情感豐富的孩子。這幾次吃點心,她總是用紙巾把點心包起來,說是帶回家給媽媽吃。這令我們感到為難,如果非叫她吃,會忽視孩子對媽媽的愛心和孝心。如果同意她不吃,又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怎麼處理呢?
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教育的良機:讓孩子意識到愛,也讓孩子用可行的方式表達愛。下午,就在班上開展了以「怎樣讓媽媽知道我的愛」為談話活動。
彤彤第一個說「媽媽上班辛苦,我要將點心留給她吃。」反應敏捷的誠誠立刻反駁「媽媽工作辛苦,可以給媽媽捶捶背,不一定非要給點心。」誠誠的回答得到了大多數小朋友的響應:「還可以給媽媽拿鞋。」「給媽媽唱歌。」「我不淘氣了。」「我要給媽媽畫畫。」「幫媽媽一起洗菜。」「和媽媽一起整理房間」「我天天把飯吃完,天天把牛奶喝完,也是愛媽媽」……
通過這次談話活動,孩子懂得了愛媽媽、孝媽媽,不應該僅僅只停留在物質上,還可以從精神上給以關心。最後,我布置給小朋友一個作業:每人做一件表達孝心的事,第二天把自己的「孝心故事」講給老師和小朋友,以達到進一步強化孩子「孝的意識」。
環境二:我給爸爸洗臭襪。
「幫爸爸媽媽洗襪子」是我班的一個主題活動,孩子們對此活動很感興趣,有的問:「襪子怎麼洗呀?」有的說:「洗襪子就是在襪子上抹點肥皂,再使勁搓唄。」一個聲音大聲說:「我不洗,太臭了。」我愣了一下,然後問:「爸爸媽媽給你們洗襪子時臭嗎?」婷婷說:「我的襪子挺臭的,可媽媽還是天天給我洗。」我笑著問:「那她們為什麼不怕臭呢。」韜韜說:「我是媽媽的心肝寶貝,襪子臭她也不怕。」我問孩子們:「那你們愛你們的爸爸媽媽嗎?」「愛」孩子們齊聲回答。「那你們該不該給爸爸媽媽洗襪子。」「我愛爸爸媽媽,不怕臭,我要洗襪子。」「我也要洗!」「我也要洗!」孩子們大聲喊著。
洗襪子和給不給媽媽吃點心,這些都算是小事件,但理解了它內在的含義,你會覺得意義深遠,它包含著孩子對父母的愛和孝。我們要的就是讓幼兒在這樣一些氛圍中,慢慢溶化對「孝」字的理解,學著去愛,去孝。
同時,我們重視對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教育其自覺孝敬父母,珍惜父母之愛並付諸行動,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幾項工作。
①、通過晨談、觀看錄像、課堂教學等,教育孩子全面、客觀地評價父母和自己,懂得鍛煉自己的自理能力,來減輕父母的負擔。教育孩子了解父母的艱辛,理解父母的期望,激發孝敬父母的情感。教育孩子主動與父母溝通,交流信息、情況和願望。
②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重視對孩子進行親情教育。比如:知道父母的生日並表示祝賀;知道母親節、父親節;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好吃的東西與父母共享等等。
③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引起家長對孝心培養的高度重視。通過建立家長聯系本和家長座談等形式,向家長宣傳一些培養幼兒孝心的有效方法和恰當方式。
四、培養幼兒「孝敬父母」家長怎麼做。
現在的孩子都不缺少愛,但是他們往往體會不到別人的愛,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因此,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愛心、會孝敬的人,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和教育。
(一)、言傳身教,發揮「潤物細無聲」作用
家長與孩子的交往是一對一的關系,對家長的言行,孩子看得很清楚。因此,父母在言行方面應為孩子做出孝敬長輩的表率。如當家中有老人生病時,父母應主動為老人捶背、穿衣、做飯、喂葯;當老人愁眉不展時,父母應熱心地向老人問長問短……天長日久,父母的一言一行會深深打動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兒的心靈深處埋下「孝」的種子。
(二)、豐富孩子有關孝敬父母的知識。
孩子的情感是與認知相結合的,情感的產生受知識經驗的影響。因此,家長要積極豐富孩子有關孝敬父母的知識,應多給孩子講述一些孝敬教育的實例或典故,同孩子一道進行分析,使他們懂得孝是一種優良的品質,鼓勵他們用實際行動去表現。
(三)、隨時利用身邊的小事對孩子進行教育
日常生活中,身邊的許多小事隨時發生,而這時正是對幼兒進行孝敬教育的良好時機。如:上下樓梯時,看見爺爺、奶奶拿著許多東西吃力地走,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幫助拿東西;在公共汽車上,看見有抱小孩的阿姨或老人,家長應示意孩子讓座;下班回家時,看見孩子自顧自己玩得開心,父母要主動請孩子幫忙拿包、遞鞋等。身邊的這些小事雖小,但對孩子的孝敬教育培養意義不小。
(四)、經常與孩子溝通,讓其體驗父母的艱辛。
做父母的要經常平等地與幼兒談話,並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例如:當媽媽疲勞地回到家裡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今天完成了很多工作,很累,你能給媽媽倒點水嗎?」「爸爸媽媽上班很辛苦,回家又要洗衣服、做飯、整理房間,如果你能幫助爸爸媽媽做點什麼,那就太好了……。」這樣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萌發愛父母、要回報父母的情感。更會使孩子體驗到孝敬教育的實際意義,並強化他們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意識。
五、重視「親情教育」,讓孩子懂得講文明,懂禮貌,沒有貪圖享受的惡習。
親情看似平凡,實則孕育著偉大。有親情的孩子既能愛父母,又能愛他人。家教中,父母應先重視包括親情在內的德育教育,當父親的要教育孩子愛母親,做母親的也要教育孩子愛父親,孩子重視了親情,自然也就會產生孝心。
平時,也要讓孩子講文明、懂禮貌。一個舉止文雅、禮貌待人的孩子,也會尊重父母,對父母有孝心。在家中,父母要禁止孩子經常獨食好吃的東西。要做到父母與孩子一道分享好吃的飯菜、食物。記得有人寫過「半個荷包蛋」的故事,說的是一位母親,燒了一個荷包蛋,為使孩子今後有好品行,她不讓孩子獨吃,而與孩子各吃半個,這位母親培養孩子有獨到之處,一個不愛獨食的孩子,勢必懂得愛父母。
還有一點,就是不要讓孩子養成貪圖享受的惡習。人一旦有懶惰奢侈之心,就必定利慾熏心、不顧他人,這樣的人,是不會愛父母、愛他人的。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已經把孩子是否擁有善心、良心、愛心、孝心作為「大是大非」問題來對待。整體教育也在呼喚,趕快為孩子補上親情教育,孝敬教育這一課,讓孩子在享受父母之愛的同時,就應該學習以「孝」回報。
鑒於此,作為幼教工作者的我們和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們)應該肩負起這個歷史履於我們的光榮而艱苦的任務——做好孝敬教育工作。使我們的孩子們從小就善良,對人關心、體貼、有愛心和孝心,這些不僅能使孩子受益,而且有助於家庭生活幸福,有助於形成 良好的社會風氣。
有則公益廣告做得好:一位年輕的媽媽親自打水給老母親洗腳,她的兒子也學著媽媽的樣子端了半盆水請媽媽洗腳。廣告詞溫馨提醒:上行下效。確實,要是每所幼兒園、每個家庭均能致力於孝敬教育,那麼我們的「幸福父母」會越來越多,我們的社會就會充滿陽光,越來越好。
Ⅶ 如何做一名有孝心的孩子
首先,在平日里沒時間回家的時候,可以經常打電話給家裡報平安,或者跟自己版的父母聊聊天,問問他權們現在的身體狀況,並且從心情上來為他們做開導,當父母開始變老的時候,他們就會越發感覺孤獨,從而最終體會到的也是比較差勁的感覺。
其次,在每次回家之後,都要經常陪父母多聊一聊自己在外面的事情,並且跟他們多說說話,能夠體會到自己在家裡團聚時的快樂,而且還可以讓父母感受一下你對他們的愛意,不管是買點禮物回家,還是為父母做做飯,都可以讓父母感覺你的比較懂事的。
再次,可以為父母做點事情,像是為他們捶捶背、揉揉肩或者是泡泡腳,都可以讓父母的內心感覺到溫暖,身體也會變得比較舒服,甚至還會從其他方面感覺到你是一個很孝順的好孩子,總能對你有很好的看法。
Ⅷ 孝敬父母的任務清單如何填寫
孝敬父母的任務清單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父母的實際需求來填寫
1、我們可以在敬內業簽任容務清單軟體中一一記錄孝敬父母的待辦事項
2、如果擔心自己會忘記,還可以為任務設置定時提醒
3、完成後還可以標記完成,會有橫線劃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