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喜歡女孩子特別想生女孩,可是我的是男寶寶,我天生對男孩就有種不好的印象覺得不孝順不省心,我本身也
你好,我贊成你的想法,女孩是挺好的聽話而且貼心,但是到時候男女都無所謂了,都是你的孩子,你都會珍惜的。畢竟是一條生命,還有男孩主要是看家教的。所以你完全可以教育出一個懂事孝順的兒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Ⅱ 不孝順會遭到什麼報應不孝順的人的報應
不孝順的人會有報應嗎?我們國家非常重視孝道,當然孝順本來就一種美德,如果作為兒女不懂得孝順,那必然也稱不上是什麼好人了。Ⅲ 為什麼我不孝順,不孝
你很棒,懂道理,明事理,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真的是個好孩子,我唯一要說的是在行動上拿出愛來對你的奶奶.必盡現在是你跟你奶奶在相依為命.學會珍惜身邊的人與事.你奶奶陪你是有限的時間了
Ⅳ 不孝順的五個特徵是什麼
1、把父母的愛當作理所當然,絲毫不懂感恩
很多家長習慣性的大包大攬,把除了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認為除了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是父母理所應當為自己做的,所以在孩子的內心深處,他們總是認為父母不辛苦,總覺得父母喜歡做那些事情。
2、有什麼好吃的好喝的,只想著自己一個人
有的孩子遇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巴不得一口全部吃掉,根本不會想到分享一點點給別人。除非他吃膩了,不然是不會給父母吃的。如此自私自利的孩子,長大之後自然也就不會孝順父母了。
其實沒有天生不孝順父母的孩子,都怪父母錯誤的引導和教育把孩子推向了不孝順的深淵。所以,愛孩子請把握好尺度,不要覺得自己的無私就是對孩子好,很有可能正是因為你太過深沉的愛,把孩子逼得不孝順。
3、以自我為中心,只知索取不懂付出
很多家庭都喜歡把孩子當作富二代來培養。什麼都要追求品質,吃穿用都追求牌子,有的家長甚至捨不得給自己買上一百元的衣服褲子,卻給孩子買幾百元的衣物。明明家庭開銷入不敷出,但家長們卻總是對自己省吃儉用,卻對孩子格外大方。
長期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總感覺自己的一切花銷,家長都應該毫無怨言的滿足。
4、脾氣暴躁,稍微不滿意就喜歡動手動腳
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情緒的孩子,往往喜歡把不滿和失落撒到父母身上。因為他總覺得父母」怕「自己,什麼都得聽自己的,所以父母就是自己的出氣筒,只要不開心了不高興了,哪怕把氣撒到父母身上,父母也會原諒自己,也不會跟自己計較。
脾氣暴躁的孩子,總喜歡打砸家裡的物品,喜歡罵父母,喜歡對父母動手動腳。總覺得父母是自己的奴隸,總覺得父母任何情況下都會跟自己妥協。
5、不和父母說話交流,除了要錢幾乎零溝通
生活中,總是有那麼一部分孩子,把父母當做自己的銀行,只有差錢的時候才會向父母開口,除此之外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裡。
做父母的,不僅僅是在金錢上要做到恰當的滿足孩子,更要在思想引導上面讓孩子學會有教養。如果一個孩子,把撫養自己長大成人的父母都不放在心上,恐怕日後也不見得會孝順父母。
Ⅳ 我從來就不是孝順父母的人,我是家裡最小的,很任性很霸道,但是在外面卻表現的很老實聽話似的,我是女生
你能看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就很不錯啊。本來二十齣頭就是有點叛逆,感覺自己啥都能做,但啥都幹不了。期望挺高,就是達不到。你現在首要的就是找個力所能及的工作。有事情做,生活充實,你才能了解社會,也可以認識不同的人。
Ⅵ 不孝順也是有原因的
孩子是否孝順,不是孩子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家人素質的整體表現,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畢竟先有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上行下效。
孩子就是父母手中的樹苗,希望他長什麼樣,是需要辛勤撫育的。必竟春耕才有秋收。如果任其長大,就不一定達成期望的那樣。電影《少年犯》有個橋段,說的不就是記者自己的孩子因為沒被照顧到而犯罪了嗎。
再者,父母和孩子都是人,一個巴掌拍不響。父母通情達理、人緣好,孩子也黑白分明的話,豈有不孝順的道理;反之,父母蠻橫倔犟自私獨行,不要說不懂事的孩子了,即使是明事理的孩子,又能孝順到哪去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按常理說,都會成為父母、都會老去,所謂葉落歸根,其實包括人老了需要回到子女身邊得到照顧,孩子就是父母的根;小時候父母是孩子的根,一家人是個整體,是需要互相依靠的,孩子是否孝順,是一家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沒有臭魚的話,就不會攪的滿鍋腥,就不會出現母不慈、父不寬、子不孝的情況。
Ⅶ 我感覺自己不孝順怎麼辦
感覺你還沒有混蛋到家,至少還知道反省。
如果想做一個懂事的孩子,那就先從點專滴屬做起吧。
每天幫助母親收拾屋子,吃飯的時候幫父母端菜,飯後洗碗。這些不過分吧。
和父母說過要端正自己的態度,注意自己的措辭。
學生時候,如果有的攀比的話,那就多攀比學習吧,衣物等物質上的需求,
等可以自食其力的時候再去武裝吧!!
希望你真的是在反省自己的行為。
可憐天下父母心。
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都是用來形容大人的。多體會一下!!
Ⅷ 我發現孝順不孝順是具有遺傳性的
這位知友,不孝不會遺傳,但如果不孝,作為榜樣確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影響孩子,雖然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但孩子在成長中會漸漸明辨事非,知曉孰是孰非。萬事皆有因果,面對養育自己的父母,沒有天生不孝的人,所有人都是願意孝敬父、贍養父母的,除非父母做的不夠好,讓孩子們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父母。
孝,是常回家看看,孝,是父母在需要照料的時候子女們精心照顧,孝,是逗老人開心,但絕不是縱容與一味順從的愚孝。
但是,父母確實是孩子的榜樣,這點一點不假。在一個家庭里,如果做父母的對自已的父母不孝,他們老年後自己的孩子對自己不孝的佔多數。
在中國,孝文化淵遠流長,甚至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等,還有父母想吃肉,沒錢買,做子女的就把自己的肉割了給父母吃的故事流傳下來,還有很多很多的類似故事。
這些故事如果講給年輕人聽,覺得匪夷所思。不可理解。
那在現代社會里,孝究竟又指的是什麼呢?我個人覺得應該辯證的去理解。
孝是理解,是尊重。但絕不是盲從,不是愚孝。
理解父母為養育自己付出的艱辛,尤其是生於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父母,他們的生活經歷了太多的苦難,的確很不容易。
但是,生活中,也有一些父母利用「孝」也扼殺了很多孩子的心。孩子稍微不按照自已的意思去做,就以「孝」的名義討伐。弄得兩敗俱傷。
同樣,作為三十多歲的我們,我們養他不是讓他們給我們養老,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時,我們也不會要求他們一定要孝順我們。做好自己,處處給孩子們做榜樣。他們大了以後,有自已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見。能理解我,尊重我。就足夠了。
時代在發展,思想在改變。「孝」的含義也在變。每一代人有他們自已時代的特點。人與人是平等的,就算是父母,也不能高高在上,事事處處以「孝」的名義去要求自已的子女。
我們中國在孝的問題上走了很多彎路。
從關繫上說,老祖先最早的主張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也就是說每一個關系都是對等的權利和義務。後來為了便於統治,就沒有了慈、友、仁;只片面的講孝、恭、忠。為了證明即便我是昏君,臣子也要無條件的效忠於我,對等的在家就得要求父母至上,孩子不能有任何反對。
從時代上說,今天的生活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歷史發展相對緩慢,環境相對封閉、生活條件不好,對孝的要求就是聽老人的,盡量滿足老人的物質需求。但是到了今天,80後、90後、00後雖然各相差十年,思想有天壤之別,你怎麼來強求代際間的思維一致?隨著社會流動的日益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你怎麼要求孩子必須守著老人,養著老人?恐怕子女願意,老人都不願意。
所以說,今天我們最好不要總是拿「孝」這根道德大棒來干涉別人的生活。
首先,不孝父母,是這個人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不好,成因不明,也可能是父母的錯啊。
和父母關系不好,並不意味著這個人就和孩子的關系不好。也可能這個人正因為在父母那裡受過很多傷害,所以在養育自己的孩子上很用心,對孩子很寬厚呢?
誰也不是傻子,孩子在家庭中,也會知道一件事,到底是爸媽不對,還是爺奶不對的。
所以,我們不能用直線思維來評價,一個人和父母關系不好就是不孝。也不能說不孝,就會遭到子孫不孝的報應。
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
Ⅸ 我不孝順,怎麼辦
孟伯問孝.子曰:「父母唯憂其之疾也。」
父母只為你換上疾病而操心的話,你就是孝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