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老子關於孝順的道德經

老子關於孝順的道德經

發布時間:2022-12-27 14:50:21

⑴ 道德經中的孝!!!

原文:大道廢,有來仁義;智慧出,自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朴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參考資料:http://chu.yangtzeu.e.cn/lao/index.html

⑵ 老子道德經導讀:俗薄

老子道德經導讀:俗薄

【經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帛書甲本: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畜茲。邦家閽乳案有貞臣。

帛書乙本:故大道廢安有仁義,智慧出安有大□,六親不和安又孝茲。國家閽安有貞臣。

【翻譯】

大道毀壞失去作用了,於是有仁義的出現。智慧一出現,於是就有嚴重的詐欺。六親無法和睦相處,於是才有孝順和慈愛。國家黑暗混亂,於是有忠臣。

老子主張無為自然的大道。仁義禮智信,忠孝慈愛都是當時所推崇的德性,也是儒家所主張而倡導的美德。老子正言若反,絕聖棄智是表,民心歸朴,回歸大道之本才是里。本章看似反對仁義禮智信與忠孝慈愛,實則這些都只是「末」,當無為自然之大道消失時的相濡以沫之「小道」,當人們越襟持與此小道,就離大道越遠,真正的大道是讓民心歸於朴實自然,那才是大仁大義,大智大慧,大孝大慈。

【釋義】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毀壞失去作用了,於是有仁義的出現。

廢:原本指屋子毀壞,後引伸凡事物毀壞,不能再使用為廢。《說文》:「屋頓也。」段註:「頓之言鈍。謂屋鈍置無居之者也。引伸之、凡鈍置皆曰廢。」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河上公註:大道之時,家有孝子,戶有忠信,仁義不見也。大道廢不用,惡逆生,乃有仁義可傳道。

王弼註:失無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進物也。

智慧出,有大偽;

智慧一出現,於是就有嚴重的詐欺。

智慧:或作「智惠」、「知慧」。

偽:詐欺、欺騙。《說文》:「詐也。」段註:「詐者欺也,《釋詁》曰:詐,偽也。」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河上公註:智惠之君,賤德而貴言,賤質而貴文,下則應之以為大偽奸詐。

王弼註:行術用明,以察奸偽;趣覩形見,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則大偽生也。

六親不和,有孝慈;

六親無法和睦相處,於是才有孝順和慈愛。

六親:六種最親愛的人,具體而言為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及夫婦。王弼註:「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史記‧管晏列傳》「上服度則六親固」正義曰:「六親謂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從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

孝:孝順。《說文》:「善事父母者。」《禮記‧ 祭統》:「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畜即養。

慈:慈愛,篤愛。《說文》:「慈,愛也。」《禮記‧曲禮》「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孔穎達疏:「慈者賭愛之名。」

河上公註:六親絕,親戚不和,乃有孝慈,相牧養也。

國家昏亂,有忠臣。

國家黑暗混亂,於是有忠臣。

河上公註:政令不行,上下相怨,邪辟爭權,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義,盡無欲不知廉,各潔己不知貞。大道之君,仁義沒,孝慈滅,猶日中盛時,眾星失光。

王弼註: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門。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

⑶ 論語孔子講過孝父母 道德經老子講過嗎 要是有的話 是哪幾句呢誰能講講 謝謝你

老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德經》第十八章)。也就是說,出現家庭不和,六親不和的病症,用孝和慈的一劑良葯就能治好病根。

何謂慈,或許我們可以聯想到儒家的「仁慈」,佛家的「慈悲」,普通百姓耳熟能詳的「慈母」,社會健康發展的「慈善」。關於「慈」,老子說得更透徹,「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道德經》六十七章)。老子將「慈」放在三寶之首,用以戰就會勝利,用以守就會堅固,上天要建樹誰,就是用「慈」來保衛誰。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父母和子女的關繫上,在慈和孝的先後排序上,總體上應該是父母慈子女孝。具體而言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一定是父母慈愛在先,子女孝敬在後;後一階段:一定是子女孝敬在先,父母慈愛在後。上述故事一告訴我們,父母越是慈愛,兒女越是加倍孝敬,家庭就越是和諧幸福。故事二告訴我們,父母越是倚老賣老,兒女對父母的孝敬就會越來越淡漠,甚至危機四伏釀成悲劇。

我是做新手任務的,這是在網上找的。

⑷ 道德經中關於孝老愛親的句子

大道廢,有仁義。
慧智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混亂,有忠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⑸ 道德經十九章原文和譯文

道德經十九章原文和譯文如下:

解析:

本章講述如何治理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弊病,使民風樸素。是老子指導諸侯們按照「道」的思想治國的一部分。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拋棄聰明智巧,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看著這句話是反對智慧的存在,實際上是李老先生希望拋棄當時各種流派中的言論,提倡「道」家思想、提倡尊崇天地萬物,一切按照自然規律來做,這樣百姓得到的好處就會增加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這個有點針對儒家思想的話,儒家講的是仁義,而老子則提出絕棄仁義,復歸於「道」,這樣家庭中就會重新出現子女孝順父母、父母對子女慈愛的現象。

⑹ 《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大道癈,有人義。智惠出,有大偽。
嚴可均曰:「有人義」,各本作「仁義」。「智惠出」,王弼作「智能」,或作「慧知」,非。
洪頤烜曰:「智惠出,有大偽」,烜案「惠」當作「慧」。釋文本作「知慧」。說文:「惠,仁也,從心從○。」「慧,儇也,從心,彗聲。」「惠」「慧」不同。論語衛靈公「好行小慧」,釋文「魯讀慧為惠」,是假借字。
紀昀曰:案「慧」「惠」古通。
謙之案:「癈」當作「廢」。景龍、廣明均作「癈」。字鑒曰:「廢,放肺切,說文『屋頓也』,與篤癈字異。」又「人義」當從諸本作「仁義」,莊子馬蹄篇「道德不廢,安取仁義」,即本此。
六親不和,有孝慈。
嚴可均曰:「孝慈」,大典作「孝子」。
羅振玉曰:此三句「廢」下「出」下「和」下,廣明本均有「焉」字。下「國家昏亂有忠臣」,「亂」下亦必有「焉」字,石泐不可見。
謙之案:室町本有「焉」字,與廣明同,「亂」下亦有「焉」字。「六親」,王註:「父子、兄弟、夫婦也。」呂覽論人篇曰:「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譣義作「孝慈」二字是。左傳昭二十五年正義,詩小雅采芑孔穎達正義,引老子有增字與誤倒處,「孝慈」二字則同此石。
國家昏亂,有忠臣。
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此句同。範本「有貞臣焉」引王本「貞」字同。皆川願本「忠臣」作「忠信」,與上「孝慈」對文。又「昏」字,宋刊河上本、趙孟俯本、樓正本作「■」,敦、遂本、諸王本、傅、範本並皆作「昏」。案說文:「昏,日冥也,從日氐省,一曰民聲。」段注匡謬引戴侗六書故曰:「唐本說文從民省,徐本從氏省,晁說之雲因唐諱『民』改為『氏』也。然則說文原作『■』字,從日,民聲,唐本以避諱減一筆,故雲從民省。」
丁仲佑曰:「考漢碑『■』為正字,『昏』為別體。……又舊唐書高宗紀『■』字改『昏』,在顯慶二年十二月。據此知『■』字因廟諱,故改從『■』之別體『昏』。試觀唐顯慶前之魏碑,凡『■』皆從民,顯慶後之唐碑,因避諱皆作『昏』。」(說文解字詁林辰集日部)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姚文田:義、偽韻(十一麻去聲)。鄧廷楨:廢、出亦韻。鄧曰:「『出』,古音讀若易鼎初六『鼎顛趾,利出否』之『出』。『偽』,古音讀若訛。堯典『平秩南訛』,漢書王莽傳作『南偽』。」又高本漢:廢、義、出、偽隔句為韻,亂、臣為韻。謙之案:「義」,古皆音「俄」。洪範「無偏無頗,遵王之義」,唐玄宗改「頗」為「陂」,其敕略雲:「朕三復茲句,常有所據,據下文並皆協韻,惟『頗』一字,寔則不倫,宜改為『陂』。」吳棫曰:「古『義』字皆音『俄』,周官注亦音『俄』,故古文尚書本作『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以協俄音。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為『乂』,改『頗』為『陂』,以從今音,古音遂湮沒矣。」今證之以易:「鼎耳革,失其義也;覆公餗,信如何也。」中庸:「仁者人也,義者宜也。」知老子此章「義」亦當音「俄」。「偽」字,案莊子知北游:「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偽亦屬歌部,與為、虧協。顧炎武曰:「詩『民之訛言』,石經作『偽言』;漢書王莽傳『以勸南偽』,師古『讀曰訛』;郭璞注方言『偽言訛』。」由此知義、偽合韻。又馬敘倫毛詩正韻後序曰:「此章大、智、六、國相韻於上句之首,廢、出、和、亂又協於上句之末。」則又不但義、偽為句末之韻而已。

⑺ 百善孝為先是道德經第幾章

百善孝為先是道德經第52章。

原文如下: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譯文:天下萬物都有來處,其來處便如人母,即然明白了其母,便可以進而了解他兒子,了解了他兒子,又可以反過來怎樣保護他的母親,守住了源頭自然能生生不息、永生不滅。

人生啟示

天下萬物都有一個開始,當然也包括為我們個人的開始。作為一個人我們的開始——出生,既是母親的痛苦之日。

古人稱自己生日為母難日,也就是讓身為子女者銘記父母的恩德。媽媽在那一天生了我,於是我就來到了人世間,媽媽給了我生命,但她沒有向我要求任何的回報。

我能忘記這份大恩大情嗎?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天底下所有的關系,都沒有我們跟父母的親情關系這么深。遺憾的是,我的父母已遠去天堂。想想父母沒有享受到我這個做兒子的點滴的孝心,心就不安。

人生到六十有五,自己也曾為人子女,現已作人父母,也算是上知人子之道,下知為父母之道。對於為父為子,自有一番體認。做人啊,還是要講究一個「道」!德行不修,何以為人!

⑻ 論語孔子講過孝父母 道德經老子講過嗎 要是有的話 是哪幾句呢誰能講講 謝謝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話說以德報怨真不是孔子的價值觀,孔子信奉的不是以直抱怨么?發展下大概就是小肚雞腸,錙銖必較。看了下以德報怨大約出自道德經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⑼ 老子道德經導讀:還淳

老子道德經導讀:還淳

【經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帛書甲本:絕聲棄知,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

帛書乙本:絕棄知而民利百倍,絕仁棄義而民復孝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璞,少私而寡慾。

【翻譯】

斷絕聖人,拋棄智慧,這樣子人民的利益才能夠百倍。斷絕仁愛,拋棄正義,人民才能夠回歸本性,才是真正的孝順而慈愛。斷絕機巧與利益,如此盜賊才會絕跡。以上所列舉的三項,我認為都只是文飾,不足以治國教民,因此應該要有其他的歸屬。還給百姓純潔,懷抱朴質本性,減少私心與慾望。

此章繼第十八章而來,十八章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釋義】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斷絕聖人,拋棄智慧,這樣子人民的利益才能夠百倍。斷絕機巧與利益,如此盜賊才會絕跡。

回歸自然樸素,無為而治,這才是真正的聖人之治,真正的大智慧。若不能斷絕聖智,那麼就是有為。

老子也主張聖人之治,只不過他所認為的「聖人」,理想中的「聖人之治」都和儒家的並不一樣。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道德經》全文對「聖」的描述多是正面與肯定的,為何這里要說「絕聖棄智」?是這里的「聖」和老子其他篇章中不一樣嗎?不是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樣的,「聖可聖,非常聖」,「絕聖」斷絕的是形名上的聖,如此人民才能夠復歸於樸素,這才是真正的聖治。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太上,下知有之」即是絕聖的理想治道,「其次親之譽之」則是未能絕聖。

絕:斷絕。《說文》:「絕,斷絲也。」

河上公註:◎ 絕聖製作,反初守元,五帝垂象,蒼頡作書,不如三皇結繩無文。◎ 棄智惠,反無為。◎ 農事修,公無私。

王弼註:失無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進物也。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斷絕仁愛,拋棄正義,人民才能夠回歸本性,才是真正的孝順而慈愛。

仁:愛人。

義:誼也。《說文》:「己之威儀也。」段註:「言己者、以字之從我也。己、中宮。象人腹。故謂身曰己。義各本作儀。今正。古者威儀字作義。今仁義字用之。儀者、度也。今威儀字用之。誼者、人所宜也。今情誼字用之。鄭司農注周禮肆師。古者書儀但為義。今時所謂義為誼。是謂義為古文威儀字。誼為古文仁義字。故許各仍古訓。而訓儀為度。凡儀象、儀匹、引申於此。非威儀字也。古經轉寫旣久。餚襍難辨。據鄭、許之言可以知其意。威義古分言之者、如北宮文子雲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義、詩言令義令色、無非無義是也。威義連文不分者、則隨處而是。但今無不作儀矣。毛詩。威義棣棣。不可選也。傳曰。君子望之儼然可畏。禮容俯仰各有宜耳。棣棣、富而閑習也。不可選、物有其容不可數也。義之本訓謂禮容各得其宜。禮容得宜 善矣。故文王、我將毛傳皆曰。義、善也。引申之訓也。」

河上公註:◎絕仁之見恩惠,棄義之尚華信。◎德化淳也。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斷絕機巧與利益,如此盜賊才會絕跡。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第五十七章: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河上公註:◎絕巧者,詐偽亂真也。棄利者,塞貪路,閉權門也。◎上化公政,下無邪私。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以上所列舉的三項,我認為都只是文飾,不足以治國教民,因此應該要有其他的歸屬。

河上公註:◎謂上三事所棄絕也。◎以為文不足者,文不足以教民。◎當如下句。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還給百姓純潔,懷抱朴質本性,減少私心與慾望。

河上公註:◎見素者,當抱素守真,不尚文飾也,抱朴者,當見其篤朴以示下,故可法則。◎少私者,正無私也。寡慾者,當知足也。

王弼註:聖智,才之善也。仁義,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雲絕,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屬,無以見其指,故曰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屬,屬之於素樸寡慾。

閱讀全文

與老子關於孝順的道德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退休金是十三薪嗎 瀏覽:688
長壽花怎麼保養最好 瀏覽:40
表明孝敬 瀏覽:804
金源養老院 瀏覽:849
伊春廠辦集體退休金 瀏覽:428
父母一方死亡兒子戶口怎麼遷出 瀏覽:13
冰雪大世界60歲 瀏覽:585
百色2015年養老保險政策 瀏覽:279
怎麼與老年人交流溝通 瀏覽:801
山東省公務員退休工資 瀏覽:699
養生白酒有哪些大品牌 瀏覽:80
局級女幹部退休年齡 瀏覽:787
社會實踐敬老院照片 瀏覽:855
房子小父母來看望住不下怎麼辦 瀏覽:73
延長退休年齡干預了人力市場自由 瀏覽:523
廣東省養老機構規范化建設指引 瀏覽:576
老年人可以吃糟蛋嗎 瀏覽:457
工作3年有多少養老金 瀏覽:794
新出台養老金交滿15年 瀏覽:785
河南息縣農村養老保險怎麼交 瀏覽: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