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陽節與重陽節有關的歷史或民間傳說的名稱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 午
㈡ 重陽節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重陽節的習俗很多,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有的地方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又叫"老人節",1989年,我國重陽節正式定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全國的敬老日。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傳統美德,重陽節前後,黨和政府以各種形式開展敬老活動,比如召開座談會、老人宴、銀發旅、搞體檢、贈禮品、幫勞動等等,豐富多彩。多數地方還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可以不~
http://www.china.org.cn/ch-jieri/zhongqiu/1.htm
中秋節簡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各地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其它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詩詞選
《中秋》
(唐)李朴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灣民謠: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鄉秋憶月,異國夜驚潮。
手未攀丹桂,以猶卷緣蕉;登樓悲作賦,西望海天遙。
《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掛天正中,寂無聲;睡眼朦朧,
恍若夢中;生卧徘徊以不寧,故國家園縈腦中;
苦煎熬,歸去成空,如焚王衷。
參考:http://..com/question/36293094.html?si=1
㈢ 古代時期,宋朝人是如何過重陽節的
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節日。原先只是紀念特殊的氣候現象,後來又被賦予了尊敬老人、團圓聚會的意義。
題主的問題是專問宋朝,那麼我們就說說宋朝人們是怎麼過重陽節的呢?
放假很多人以為古代的學子都比較辛苦,其實不然,他們連重陽節都可以放假休息。
北宋初年,宋太祖就頒布過重陽節休務一日的詔令,等到神宗時期,又將假期延續至兩日,如果是偏遠地區或者鄉村的私塾等地,假期的時間可達四日之久。不知道現在的小學生知道了會不會羨慕嫉妒。
問題來了,那時候的學子們,不但有假放,而且作業還比現在少,你說氣人不?那麼他們放假時期幹嘛呢?於是民間就出現了一些習俗。
根據《歲時雜記》記載,那時候的人們為了討吉利,給小孩的脖子上掛一根紅線,繫上一枚大蒜,這樣的裝飾,在那時候已經成為了出門的必備品,說是這樣寓意著會計算(系蒜)。
還有的用一根竹竿,綁上一棵蔥,從窗戶裡面往外捅,將糊在上面的窗戶紙給捅破,這樣敗家的行為,居然是寓意是聰明(蔥明)。
還有一趣事,在《新編醉翁談錄》中記載,在九月初九天剛亮的時候,大人們早早地蒸好重陽糕,會先切一片放涼,等到孩子起床後,將這片重陽糕和一枚柿子貼到孩子的頭上,讓孩子掰著吃,據說這是寓意著百事高(掰柿糕)。
本文乃原創作品,謝絕轉載,文中圖片轉至網路,如有侵權請告之,立刪!
㈣ 關於重陽節的作文「一封家書兩地情」
2007年3月,我校少先隊迎來了普陀區首屆少先隊專項督導,10月又迎來了普陀區學校發展性督導評價小組為期二天的督導反饋檢查,根據專家提出的「將『愛的教育』進一步梳理、整合。將『我愛金洲』、『愛滿金洲』、『愛在心中』三個模塊的內涵建立進一步明確,與生命美育課題相整合等建議,本學期,我校德育領導小組通過梳理、整合、討論,以認真貫徹《兩綱》精神為工作目標,以「祖國發展我成長,促進和諧我能行」為主題,結合學校與隊員實際進行整改,以「愛的教育」為抓手,同時緊緊依託社區資源、家長力量,將「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繼續落實到各方面。通過少先隊活動「感恩」行動、手拉手、生命美育研究的開展,牢記「五個愛」——愛父母、愛老人、愛家園、愛他人、愛自己,共創紅領巾和諧行動。
具體活動:
清風拂面暖人心,和諧校園「愛」牽手。在「祖國發展我成長,促進和諧我能行」為主題的活動中,我校以「愛心教育」為主線,以「珍愛生命,構建和諧校園」科研項目子課題《少先隊活動中生命和諧美的實踐與探究》為載體,將「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感恩、手拉手共行動,進一步深入開展生命教育,讓隊員乘生命之舟,展生命之程,開生命之花,在體驗生命的和諧美中感受健康成長的快樂。
一、感恩愛牽手——「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愛」,一個永恆的話題;「愛」,一個心靈的呼喚。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姿多彩的社會里,我們生活在一個百態人生的多變系數中,社會的和諧,幸福的指數須靠愛的紐帶聯系。數年來,歷經老師與同學們的努力,「愛的教育」在我校已經生根開花,如今,我們進一步深化「愛心教育」活動,樹品牌,通過開展「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系列活動,共創紅領巾和諧行動。
(一)「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串串愛心感恩行
1、感恩社會:「歡樂元宵感恩行」
時值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這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年來一直占據著人們重要的寓意。元宵節里掛彩燈、放焰火、猜燈謎、吃元宵等傳統節目,更是延續了幾千年,深入每個人的內心。如今,在我們金洲小學的校園里,同樣在一片張燈結綵的喜氣氛圍中,在全校師生的一片愛心中,在大家全心投入的感恩行動中,我們以「歡樂元宵感恩行」為主題,迎來了難忘的元宵佳節。
元宵節的名字是怎麼來的?中國傳統的節日元宵節里有哪些歡慶活動呢?為什麼要做元宵燈、編燈謎?而元宵燈又該怎麼做呢?看,我們的同學在爸爸媽媽的幫助指導下,發揮最豐富的想像力,用各種各樣的廢棄物:如紗布、鉛絲、舊圖書、易拉罐、塑料瓶等,同爸爸媽媽一起學著用的靈巧雙手精心製作,一個個富有個性、各具形狀的元宵燈,並將其布置在教室里,展現著濃濃的節日氣氛。我們的同學又在中隊輔導員老師的指導下,了解節日的來歷,開展燈謎趣猜活動,同時親手學做元宵,學煮元宵,當同學們細細品嘗自己親手做的元宵,這味道真是好極了。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把快樂帶給他人,把愛心灑給需要的人,「愛的教育」在我們學校已經深入每一位孩子的內心深處。感恩為幸福之首,是因為不知道感恩的人,永遠不會幸福。當老人們為社會獻出了他們的畢生精力與才華;當軍人為國家安全放棄小家,駐守邊關;當消防員為千家萬戶的生命安全24小時嚴陣以待,當……我們感恩社會,感恩每一個人,於是我們的同學們開始了歡樂元宵感恩行動。在學校,我們三~五年級的部分學生同食堂里的阿姨一起親手做元宵,每個人將自己的心揉入到這小小的元宵里,再將這近700多個元宵分成一份又一份,分別送到真光消防中隊、真光敬老院、真光七街坊、九街坊50戶軍烈屬、孤老、殘障人士、退休勞模、職工等的家中,讓他們和我們一起體驗節日的快樂。另外,我們三~五年級的同學們還將自己親手做的元宵燈、家裡帶來的水果、鮮花、點心等一塊兒帶來,同老人們、消防官兵們一起猜燈謎、表演節目,歡度這個美好的節日,受到了大家熱情的歡迎和稱贊,老人們有的還送來了感謝信。懷著一份感恩的心,送上一份最真摯的祝福,獲得內心的一份收獲,本次感恩行實踐活動,隊員們付出的是愛心,體驗到了奉獻愛心的快樂,懂得了這是做人的准則,「感恩」的常青樹在他們的心中紮根。
㈤ 黃巢有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怎樣理解
詠菊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注釋]: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有登高賞菊的風俗。說「九月八」是為了押韻。[2]殺:凋謝。[3]香陣:陣陣香氣。[4]黃金甲:金黃色的鎧甲,此指菊花的顏色。
以下詩詞解釋摘自《唐詩鑒賞辭典》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陽節(九月九)賞菊的風俗,相沿既遠,這一天也無形中成了菊花節。這首菊花詩,其實並非泛詠菊花,而是遙慶菊花節。為什麽不用「九月九」而說「九月八」呢?是為了與後面的「殺」、「甲」字葉韻。一個「待」字是充滿熱情的期待,是熱烈的嚮往。「待」到那一天會怎麽樣呢?作者以石破天驚的奇句-「我花開後百花殺」接應上句。菊花開時百花已凋零,這本是自然規律,也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這里特意將菊花之「開」與百花之「殺」(凋零)並列在一起,構成鮮明對照,以顯示其間的必然聯系。作者親切地稱菊花為「我花」,顯然是把它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徵,那麼,與之相對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了。「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帶著黃金盔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的陣陣濃郁香氣,直沖雲天,浸透全城。想像的奇特,設喻的新穎,辭採的壯偉,意境的瑰麗,都可謂前無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筆下,最多不過把它作為勁節的化身,贊美其傲霜的品格;這里卻賦予它農民起義軍戰士的戰斗風貌與性格,把黃色的花瓣設想成戰士的盔甲,使它從幽人高士之花成為最新最美的農民革命戰士之花。正因為這樣,作者筆下的菊花也就一變過去那種幽獨淡雅的靜態美,顯現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斗氣息的動態美。它既非「孤標」,也不止「叢菊」,而是花開滿城,占盡秋光,散發出陣陣濃郁的戰斗芳香,所以用「香陣」來形容。「沖」、「透」二字,分別寫出其氣勢之盛與浸染之深,生動地展示出農民起義軍攻佔長安,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㈥ 座談活動總結5篇精選
工作 總結 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檢查、總評價、總分析、總研究,並分析成績的不足,從而得出引以為戒的 經驗 。 下面是我給大家精心挑選的工作總結,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座談 活動總結 篇一
為了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__周年,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關系,____市通過召開軍政座談會、雙擁文藝演出和走訪慰問等形式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的雙擁活動,加深了軍地之間的了解和溝通,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全市慰問駐軍(駐訓)部隊、優撫事業單位、優撫對象贈送慰問金和慰問品。現將有關活動情況 總結 報告 如下:
一、領導重視,分級負責,慰問活動計劃周密
今年是我市實施推進___發展思路開局之年,同時也是爭創全區雙擁模範城三連冠的關鍵一年,為認真搞好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__周年慶祝活動,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市軍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大好局面,努力開創____市雙擁工作新局面,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於7月25日,____市雙擁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駐市和__區軍警部隊官兵現場觀摩了全市重點項目__區示範點。
7月26日,市委書記、____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何__,市長段__,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_,市_政協主席張__,市領導馬_、斯_、張__、紀_、周__以及____軍分區參謀長翟__帶著市幾大班子的親切關懷和全市各族人民的深情厚意,冒雨來到駐前旗空軍某部隊,親切看望並慰問廣大官兵,向子弟兵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為他們送去電視機、洗衣機、凈水器等生活用品,共價值5萬元。
從7月下旬開始,____電視台一套新聞聚焦欄目循環播放《__》專題節目,將我市雙擁個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和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家喻戶曉,形成人人參與雙擁工作,人人重視雙擁個工作的濃厚氛圍。8月1日在____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 慰問信 》市委、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向駐市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全體官兵,全市紅軍老戰士、軍警離退休幹部、烈軍屬、殘疾軍人和轉業、復員、退伍軍人致以誠摯的問候和美好的祝願!
二、全市聯動,深入宣傳,營造良好擁軍氛圍
各旗縣區領導分別組成慰問組,對駐地基層連隊和老紅軍、老英模等重點優撫對象進行了走訪慰問,向部隊官兵、重點優撫對象贈送了慰問品和慰問金。在走訪慰問的同時,各級領導採用座談會、談心等形式與涉軍群體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傾聽他們的要求,並盡可能解決他們的問題。針對個別重點維穩群體和個人,組織人員多次上門做工作,講解宣傳國家政策,盡力為他們排優解難,預防上訪尤其是集體上訪事件的發生,確保了我市的涉軍群體保持相對的穩定。
三、嚴密組織,全民參與,雙擁活動開展有聲有色
在八一 建軍節 來臨之際,各級黨委、政府紛紛邀請部隊官兵參加座談,徵求對地方黨委、政府的意見和建議,解決部隊訓練、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八一期間,市雙擁成員單位、各旗縣區的成員單位、企事業單位組織召開了轉業、復員、退伍軍人、傷殘軍人、軍烈屬慶八一座談會並慰問了駐軍部隊。旗委宣傳部、旗雙擁辦、旗文明辦還專門組織了駐軍部隊開展了軍民聯誼活動,使部隊廣大官兵度過了一個美好節日,同時增強了他們獻身國防事業的信心;八一晚上,後旗旗委宣傳部、旗文聯在政府廣場舉行了《軍民團結心向黨.慶祝八一建軍節》文藝演出,極大地豐富了官兵和廣大市民的文娛生活。據統計,全市共組織座談會9場,組織慰問演出8餘場,參加觀看的部隊官兵及優撫對象2000餘人。
駐軍部隊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積極實踐擁政愛民光榮傳統。各部隊大力開展1+1扶貧幫困活動,組織人員走訪慰問了駐地貧困戶、特困戶、軍烈屬和傷殘軍人,同時深入到敬老院、光榮院等地看望慰問孤寡老人,與他們共慶八一。各部隊結合實際,在履行好自身職責的前提下,以舉辦軍民聯歡會、軍地聯誼會等形式,深入開展軍民共建活動,活躍了駐地 文化 生活,營造了和諧喜慶的氛圍,增進了軍民魚水情誼。
通過建軍__周年八一慶典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密切了我市軍政軍民情誼,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雙擁活動的積極性,加強了軍政軍民團結,有力地推進了我市雙擁工作融合式發展,為____市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新的貢獻,為____市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三連冠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座談活動總結篇二
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__周年之際,遊仙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下,在20__年7月31日召開慶「八一」座談會,統一進行安排部署,要求各村結合實際,按照會議要求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現將開展活動情況匯報如下:
一、加大宣傳力度,積極營造濃厚的雙擁氛圍
各村認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張貼 標語 2至3幅,利用有線廣播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爭取民族獨立的豐功偉績,宣傳人民隊伍為建設和保衛新中國作出的巨大貢獻,特別是部隊官兵涌現出的英雄 事跡 ,宣傳黨和國家對老紅軍、老復退軍人、烈軍屬和傷軍等優撫對象的關心、關愛和崇敬之情。
二、利用座談會的形式,加強國防 教育 和雙擁法規學習
各村組織召開復員軍人、退伍軍人、傷殘軍人原8023部隊退役人員和現役軍人家屬的座談會,組織他們學習了《國防教育法》、《兵役法》等國防雙擁法規,會上表揚現役軍人家屬,同時還對現役軍人「獲獎士兵」給予獎勵,希望他們繼續支持部隊建設,大量宣傳,爭取下半年積極踴躍出一批優秀青年應征入伍。另外,還為參會代表發放了慰問品。
村幹部與退伍軍人進行座談交流中,村幹部要求退伍軍人要積極參與治安巡邏守護及防洪搶險中去,希望他們和積極為本村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真情雙擁重實效,積極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
在王書記帶領下,鎮幹部和村幹部一起到個別復退軍人家中進行走訪和慰問。如:對金山村老復員軍人吳文高、吳家村的老復員軍人吳天萬進行了走訪慰問,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生產情況,並與他們倡談了國家對優撫對象政策的落實情況和國家經濟建設,並希望他們積極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起好帶頭作用。
總之,通過廣播和走訪座談等形式的廣泛宣傳和了解,弘揚了先進,交流了思想,增進了友誼,使全鎮復員、退伍軍人度過了一個祥和、愉快的「八一」建軍節。
座談活動總結篇三
再過兩天就是農歷九月初九,既是我國傳統的「 重陽節 」,也是溫馨的「老人節」。俗話說:兩陽相重,九九艷陽。__教育人不會忘記,沒有昔日您們艱苦的創業,就__教育今天的發展與輝煌。在此,我代表__區教育局老幹部辦向您們表示節日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
今天,在這雲淡山清、秋高氣爽、橘紅橙黃、金桂飄香的收獲季節,我們歡聚一堂,隆重召開__區教育局慶「重陽節」茶話會,共同慶祝屬於您們的節日——重陽節。
首先請教育局黨委書記____同志講話。
尊敬的各位前輩,您們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無私奉獻,把美好的年華、熱情和精力都獻給了教育事業,您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讓我們一起暢所欲言,共話__教育不老的情結。
人老不失戎馬志,余熱生輝耀九重。振興九洲心不老,祝與青松永同齡。我們忠心的祝福您們健康長壽,萬事如意!
座談活動總結篇四
陽春三月,桃花盛開,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為豐富我鄉各級婦女幹部的業餘生活,緩解緊張繁忙的工作壓力,增強各級婦女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揚「團結拼搏、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無私奉獻」的精神,使婦女幹部們能全身心投入到農村工作中,過一個快樂而充實的節日。
三八婦女節 活動經過婦委會的精心准備,我鄉在鄭祥瑞書記、章春媚鄉長的帶領下,於3月8日組織我鄉的全體婦女幹部以及受邀請的領導,在鄉政府開展慶「三八」座談會。
在座談會上婦女們暢所欲言,總結了2017年我鄉婦女工作的成績,展望了2016年我鄉婦女 工作計劃 ,座談會上歡聲笑語,會後派發節日禮物。通過這次活動,不僅鼓舞了工作在一線的婦女幹部為鄉婦女工作事業,也放鬆了心情,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同事間的感情,增強了我鄉的凝聚力,使各位婦女幹部充分感受到了節日帶給她們的喜悅和快樂。
座談活動總結篇五
今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__周年紀念日。為了搞好節日期間的雙擁工作,我辦及時下發了《關於做好二零__年「八一」建軍節期間雙擁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具體要求,各社區(村)相應也制定了「八一」期間活動安排,使今年「八一」期間的擁軍優屬工作有計劃、有落實,活動有聲有色,取得了明顯成效。現將此項工作總結如下:
一、廣泛宣傳教育,營造濃厚的雙擁氛圍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__周年,我辦充分認識到雙擁工作的重大意義,為了切實抓好擁軍優屬、擁政愛民雙擁宣傳教育。各社區宣傳了《兵役法》、《國防法》等內容,共出板報15塊,__村在主要街道共張貼標語40餘條,大力宣傳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宣傳人民軍隊走過的光輝歷程和豐功偉績,增強了廣大群眾的雙擁 政策法規 意識,提高了擁軍優屬的自覺性。
二、召開座談會,開展走訪慰問活動
各社區、村認真落實了各項擁軍全面性政策,廣泛開展了對復轉、退伍軍人和廣大優撫對象的慰問活動,開展了談心交流活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深入開展了「愛心獻功臣」活動,各社區、村建立了「送溫暖小組」、「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巾幗志願者服務隊」等各種群眾性的擁軍優屬服務網路,開展了「一幫一」、「多幫一」等結 對子 活動。
八一期間,共走訪軍烈屬70餘戶,重點慰問困難軍烈屬、復轉軍人、革命功臣23戶。並給他們送去了飲料、鮮奶、面和食油,把政府的關懷及時送到他們手裡。
我辦及各社區(村)於7月26日—7月31日相繼召開了軍屬座談會,向軍屬通報了我辦及各社區(村)上半年各項工作的進展情況,贊揚了各位軍屬和復轉軍人為濟辦和社區的建設所起到的積極帶頭作用,並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辦事處工作和社區建設。與會的各位軍屬和復轉軍人也都積極發言,匯報了子女在部隊的實際表現和家庭的一些情況,同時對居委會的各項工作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各社區居(村)委會主要負責人結合改善人居環境工作的進展情況,進一步號召社區廣大軍屬和復轉軍人積極投身到社區創建活動中,為社區環境的改善盡一份心、出一份力,為社區建設再立新功。與會的軍屬和復轉軍人積極響應,表示一定全力支持居委會的工作。
三、創新形式,聲情並茂,給部隊現役官兵寫一封慰問信
各居(村)委會結合實際,採取不同形式組織廣大學生、軍屬、居委會幹部為部隊現役軍人發出慰問信86封,祝他們節日愉快,並鼓勵他們安心服役,為國立功,多傳喜報,架起了軍民連心橋。
四、慰問部隊,軍_歡,共慶節日
7月28日上午,在__辦主任__的親自帶領下,我辦組織商業街社區與轄區單位新建小學、土地房產管理局一行150餘名師生,到__部隊 修理 營慰問,與官兵們一起共慶建軍__周年。同時,參加慰問的還有團區委書記__、__路街道工會、街道團支部、婦聯等有關領導同志。
大家的到來受到了全體官兵的列隊歡迎,首先,由少先隊員代表向官兵們致辭;__路街道主任__做了重要講話,對官兵們在駐地抗洪救災、強我國防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表示敬意。同時,向部隊贈送了空調、 籃球 等慰問品;隨後,__小學的師生們與官兵們一起表演了精彩的文藝節目,學生們翩翩的舞蹈,官兵們嘹亮的軍歌、整齊的列隊表演,_辦王主任精彩的豫劇清唱,土地局_局長的一首《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贏得了在座的熱烈掌聲,一次次將聯歡會推向了_。
最後,大家觀看了官兵們的 武術 技能表演,在官兵的帶領下參觀了軍用維修車、軍務整理,活動進一步密切了軍民魚水情。
五、廣泛發動,組織轄區軍屬積極參與社區改善人居環境工作
轄區軍屬積極參與改善人居環境工作,為美化社區生活環境出力流汗。累計清理垃圾60噸,整修路面700m2,修剪草坪1500m2,清刷 廣告 400餘條。
__社區、__社區、__社區組織了轄區志願者服務隊為軍屬辦實事、辦好事,開展幫困解難送溫暖活動。共有80餘名志願者參加了此次活動,幫扶困難軍烈屬、優撫對象190人次,為他們打掃衛生、料理家務、清理樓院等,營造一個舒心、美好的生活環境。
六、精心組織,慶「八一」聯歡會收效良好
「八一」期間,各社區活動精彩紛呈。__社區組織少年 兒童 為軍屬們專場表演了豐富多採的文藝節目。7月30日晚上,在世紀廣場__村舉行了大型慶「八一」文藝晚會,全村軍屬和群眾共同度過了歡慶的夜晚。
演出之前村領導致辭,表達了夏侯村創雙擁佳績的決心。文藝節目在熱烈歡快的秧歌舞蹈中拉開序幕,精彩的表演贏得了陣陣掌聲,各具風格的歌曲、舞蹈、器樂表演等節目將晚會一次次推向_,晚會在歌頌人民軍隊軍民魚水情深的氣氛中結束。
總之,各種活動的開展,極大地激發了轄區居民關心雙擁、支持雙擁、參與雙擁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轄區軍屬和復轉軍人參與社區建設的主動性,有利於調動一切社會力量,積極投入到社區創建工作中,努力完成區委、區政府下達的各項目標任務。
座談活動總結5篇精選相關 文章 :
★ 活動總結報告5篇精選
★ 讀書活動總結5篇精選
★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5篇精選
★ 7.1建黨節主題活動總結5篇精選2020
★ 慶祝八一建軍節活動總結精選5篇2020
★ 健康教育總結5篇精選
★ 活動總結報告最新大全
★ 2019紀念八一建軍節92周年活動總結精選5篇
★ 2020慶祝8.1建軍節活動總結精選5篇
★ 2020七一建黨節活動總結精選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