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聖經里的孝順怎麼理解

聖經里的孝順怎麼理解

發布時間:2022-09-18 20:21:32

❶ 如何理解孝道


傳統孝道盪漾著二重性的色彩。正是這一色彩
使得傳統孝道歷經各個朝代、各種意識形態而不衰,
使得對它的批判繼承發掘成為可能。它既表現了人
民大眾敬老養老的優良道德傳統, 又被統治階級所
利用, 作為欺騙、愚弄人民大眾的精神鴉片。
首先, 從道德范疇上看, 孝具有二重性。
在階級社會里, 任何一種道德范疇或道德行為
准則的提出, 都有它的階級利益基礎。正如恩格斯說
的:「一切以往的道德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
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
的, 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1]當然我們在強調
道德的階級性時, 並不否定道德具有全民性的成分
和因素。道德不可能只具有階級性而無全民性; 或相
反, 只具有全民性而無階級性。這是由道德的最深層
本質決定的。一切階級社會的道德都是具體的階級
意義與一般意義的統一, 孝亦不例外。
從階級意義上看孝。例如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
違。」[2]即所謂孝, 就是不要違背「周禮」。這是具有明顯的階級性的, 完全壓抑了子女的進取精神與創造
能力, 是對子女自我意識和人身價值的根本否定。如
果今天再提倡「無違」, 顯然不合時宜。又如子曰:「父
母在, 不遠游, 遊必有方。」[2]在經濟橫向發展的今日
社會, 不可能父母在不遠游。現在的人都已是社會的
人, 而不只是家庭的人。他們不僅要對父母盡責, 更
要對國家盡責。再如封建社會某些孝子典型的樹立,
包含著許多愚昧殘忍的東西, 背離了人的正常心理,
在社會上培植起一股愚孝的風氣, 帶有濃厚的宗法
性、階級性。諸如此類, 均屬孝概念的特殊意義, 具有
明顯的局限性、等級性, 成為壓抑青年人之獨立性、
創造性的工具, 是傳統孝道發展的異化狀態。
首先從一般意義上看孝。傳統孝道中包含著一些
具有普遍意義的內容, 即其不僅僅適用於一個社會、
一個階級或一個時代。例如傳統孝道中的養親、尊親、
敬親思想不論哪個階級、哪個時代都需要。孫中山先
生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的演講中說:「現在世界中
最文明的國家, 講到孝字, 還沒有像中國講得這么完
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毛澤東同志在1959
年回故鄉韶山時曾深有感慨地說:「共產黨人是唯物
主義者, 不信神鬼。但生我者父母, 這還是要講的」。又
如「陸績懷橘以孝母」、「李密陳情報母」等折射其對父
母恭敬有加, 眷愛情深。再如木蘭代父戍邊等, 則反映
了奮不顧身救父輩於危難的孝行, 千百年來為人們所
頌揚。如此等等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仍有裨益,
我們要創造性地加以繼承發揚。
其次, 從孝的功能與作用上看, 亦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 封建孝道體現了維護封建宗法等級關
系的地主階級道德原則, 是為封建專制服務的。自西漢始, 統治階級就把孝道擴大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
以孝治天下, 形成系統的孝道。不僅認為「君子之事
親孝, 故忠可移於君。」即所謂移孝作忠, 忠孝合一,
而且提出「三綱」即「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 夫為歸
綱」。在宋明時期有所謂「天下無不是底父母」,「天下
無不是底君主」。君臣、父子、夫婦之間完全是一種統
治與服從的關系, 毫無原初平等、民主意味。這是封
建等級制度強化在倫理道德關繫上的反映, 把忠君、
孝親引向愚忠愚孝的歧路。傳統孝道成為統治階級
捍衛本階級利益的道德武器, 成為麻痹勞動人民的
精神鴉片。
然而我們又必須看到, 孝作為一種家庭或社會
倫理規范, 其功能與作用有值得肯定的東西。家庭是
社會最基本的細胞, 只有家庭穩定才會社會安定, 而
孝道在維系、穩定家庭方面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
替代的作用。它植根於親子間的血緣親情, 不僅調節
父子關系, 也調節兄弟關系, 成為維系家庭的凝聚
力。傳統孝道還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
人的社會之愛, 提倡關心和愛護全社會的老人。這對
於培養人民大眾的群體意識、責任意識, 穩定社會秩
序, 治理國家等有著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我們要運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 對傳
統孝道做出正確評價, 並使之古為今用。

孝敬父母, 是人類相生相養的自然情感。從以上
傳統孝道的二重性分析可知, 傳統孝道既有糟粕, 又
有予以保留並且發揚光大的價值。我們既不能沿襲
傳統孝道來進行現代家庭美德建設, 也不能割斷家
庭倫理發展的歷史憑空去創造什麼新規范, 而要既
深入批判、堅決破除封建宗法制、等級制的內容, 又
繼承發揚、充分利用中華民族尊老敬長等優良傳統,
使傳統孝道創造性地轉換為社會主義的新型孝道。
具體說來:
第一、批判繼承傳統孝道養親的合理內核, 讓贍
養父母成為社會主義家庭美德的起碼要求
養親是傳統孝道的基本內容之一, 是子女對父
母的物質贍養。贍養父母, 早在西周就是孝的主要因
素。《尚書·酒誥》中周公說:「姝土嗣爾股肱, 純其藝
黍稷, 奔走事厥長上。肇牽車牛遠服賈用, 孝養厥父
母。」指出為養父母, 應盡力農事、商務活動。孔子把
養親作為庶人的重要孝道, 指出:「用人之道, 分地之
利, 謹身節用, 以養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3]而且要求
「事父母, 能竭其力」[2],「養則致其樂, 病則致其憂」[3]。
孟子也把物質上侍奉父母作為孝的重要內容。在他
看來,「惰其四肢, 不顧父母之養, 一不孝也; 博奕好
飲酒, 不顧父母之養, 二不孝也; 好貨財, 私妻子, 不
顧父母之養, 三不孝也」[4]。揚棄古之養親其維護宗法
制度的目的, 養親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要根據
時代需要賦予其新內涵, 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家庭美
德的組成部分。然而在一些家庭中, 有的成年子女以
反對封建為借口, 虐待父母, 遺棄父母, 這是極端錯
誤的。封建社會曾把贍養父母塗上一些神秘色彩, 現
在我們要做的是剝去「孝」字上的虛偽的外衣, 發揚
親子間真誠的愛。謝覺哉同志在《愛父母》一文中曾
尖銳地指出:「必須嚴厲地斥責那些把反封建反資產
階級思想做不養父母借口的人是無良心和無恥。要
告訴青年們: 侍奉父母不是封建, 不是資產階級思
想, 而是人類的美德。」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父母有
扶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 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
父母的義務。」時至今日, 養親不僅成為社會主義社
會的家庭美德, 更是每個公民應盡義務。
第二, 尊親敬親, 讓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與滿足。
傳統美德強調必養且敬, 認為作為子女, 不僅要
給父母以衣食供奉的物質之愛, 更要給之以尊重、關
懷使其心情愉快的精神之愛。「今之孝者, 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 皆能有養。不敬, 何以別乎?」[2]贍養父母和
尊重父母是相輔相承的兩個方面, 二者缺一不可。對
待父母, 只敬不養不為敬, 只養不敬傷其心。孔子認
為要以敬的態度贍養父母, 關心父母的健康, 以敬愛
的心情和和顏悅色的態度對待父母。其學生曾參進
一步發揮老師敬親的觀點, 指出「孝有三, 大孝尊親,
其次弗辱, 其下能養。」[5]
敬親是子女對父母的內心感情的自然流露, 體
現了人的文明和教養程度, 是孝道中比養要求更高
的一種孝行, 隨著當前我國現代家庭格局的核心化、
小型化發展趨勢, 以及空巢家庭的日益增多, 養老敬
老問題更加突出。敬親並非順親。敬和順看似一字之
差, 卻反映了兩個時代不同的道德觀念。雖然傳統孝
道也並非不辨是非而被動地一味依從, 主張父子有
爭君臣有爭,「事父母, 幾諫」, 然而「見志不從」, 也只
能「又敬而不違」,「勞而無怨」而已。父為子隱、子為
父隱, 子女無條件地順從父母意志仍成為父母與子
女之間不可動搖的法則, 違背之即為不敬不孝。這應
該說是中國道德傳統中的糟粕。現代社會人與人之
間的關系是平等的。父( 母) 子( 女) 關系亦不例外。我
們今天講尊親敬親是以平等為前提的, 相互尊重, 彼
此信任。作為晚輩, 不是絕對服從長輩意志, 而是尊重他們的人格, 尊重他們的感情。一位83 歲老人在
手記中這樣寫道:「晚輩和長輩之間, 真正的贈予機
會似乎不多, 卻每天都有。這種贈予可能只是一句和
善的話語, 或者是一封問候的信函。但最重要的是將
自己的真誠融匯進去。」社會主義社會所提倡的正是
這種注重情感性的新型孝道, 與偏重角色性、權威性
的傳統孝道有著根本差異。為人子者不僅要在物質
上自願地贍養父母, 更應注意精神上的贍養, 給予父
母更多的關心和敬重, 讓他們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與
滿足。

❷ 怎樣理解孝字的意義

孝字的意義:

孝字是一個會意字,上部是一個不全的「老」字,下內部是一個「子」字。老字不全容說明老人體衰,需要子女撐持,沒有子女撐持,老人就要跌倒。

另一說法是,孝字頭上是一個土字加上人字,左邊一撇意味著一個身體已有一般入土的老人,極度衰弱,急需子女扶持和照顧。因此,孝道實際上講的是父母與子女、長輩與晚輩、老年人與年輕人的依存關系,以及這種依存關系所形成的社會行為准則。孝道也強調了老年人的未盡事業需要年輕人去繼承和發揚。

《說文解字》對孝字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因此,尊老,敬老,養老,傳承子嗣,養育兒女,光大先業,是孝字的基本含義,也是孝道的基本精神。

另外,孝字的小篆體很像一個躬身駝背的老人用手撫摸著他腰下的一個小孩,而小孩很溫順的接受老人的愛撫。因此,孝道的另一層含義是上輩人要對下輩人關愛,特別是當下輩人未成年的時候要愛護,哺養他們。而下輩人對上輩人要尊重順從,接受上輩人的哺養,教育和傳承。「父慈子孝」、「尊老愛老」是對孝道精神的經典總結。

❸ 你如何理解百善孝為先這句話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中的「先」有「首先」的意思,也有「最重要」的意思。這句話是說

「孝」是一個人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所有良好品質的基礎;在一個人所具有的品質中,「孝」是最重要的品質。

古人有「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的話,「孝」是忠的基礎,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的人怎麼可能會忠於國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敬愛,又如何能做到敬愛別的老人呢?孔子說「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要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必須打牢固基礎,「孝」就是社會井然有序,和諧發展的基礎。

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一直處於統治地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得孔子真傳的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可見在孔門中,孝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封建社會,歷朝歷代都重視孝道教育,皇帝的聖旨也常以「勝朝以孝道治天下」來開始,足見「孝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句話包含了「孝」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好品質兩重意思。

儒家講孝是有等級層次的:「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我們平時所談的「孝」多是最低層次的孝,只是贍養父母,端茶送水,噓寒問暖,這是最基本的,最低層次的孝;不給父母惹麻煩,不給家庭添亂,不讓父母因自己而蒙羞丟人這是第二個層面的孝;最高的「孝」是為父母增光,就是光宗耀祖,這就要求能建功立業,讓父母很有尊嚴。現代社會中依然如此,你事業有成就是最大的孝了,如果屬於肯老一族的話,那有何「孝」可談。

❹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請你說說我們應該怎麼做

對待自己的父母 不要刻意地去想為她們坐什麼 而是用心來對待我們的父母即使為他們做一點的小事 在父母的眼裡有時也會覺得我們再慢慢長大 用心去做 勝過一切虛假的討好

孝順的社會意義

從家庭意義上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從社會意義上看,「孝」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基於敬畏的絕對服從。表面上看社會小單元的家庭以「孝順」、「孝敬」為指導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對生育自己的人有所虧欠,並且一定要順從、孝順、贍養生育自己的人,這是漢文化價值觀的公理性基礎,也就是說不用論證也沒必要論證的道德根基。這個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論語·學而》。即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從來沒有。
由於我們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你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你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你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范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並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中國歷來是一個宗族勢力強大的宗法專制社會,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政治統治,中國的統治者選擇了「孝」來作為其主流價值觀,從而隱蔽的利用情感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所以而歷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春秋戰國儒家便提倡實行「仁政」,主張「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漢代的「察舉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後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與「孝廉」作為中國政治范疇的重要內涵一直發展傳承著。直到21世紀的今天大陸依然稱官員「父母官」,君如父,官入母。這也是孝文化穩定社會的政治意義。
漢文化認為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產生。所以與西方文化不同,東方歷史中執政者無不把「孝」,作為立國之本去美化,作為馴化子民的第一課,來大肆宣揚,它培養了一代一代對「父母官」順與忠的奴才,甚至作為選拔領導幹部的標准(孝廉)。學會了順從與孝敬也成為中國孝子們的安身保命之本。因為不孝是可以之罪的「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相反,父母對子女的家庭暴力卻掩蓋在「孝」的外衣下稱之為「家法」,不會受官方刑律處分!有了家庭里的「孝」才有社會上的「忠」,但歷代中國的主子,沒有一個不是讓你忠於他自己,忠於他所安排的社會資源分配製度。所以「孝」導致中國歷史上只有「忠君」沒有「愛國」的概念。「其能奴顏卑膝乞憐於權貴者,必能懸『順民』之旗簞食壺漿以迎他國之師」——梁啟超。
從孔丘的「父母在不遠游」,到戶籍制度、暫住證制度;從孟軻的「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再到《黨啊親愛的媽媽》我把黨來比母親,這是「孝」從家庭人倫上出發來約束漢民族社會行為的一貫手段。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涵之一是:「孝」是中華民族及受漢文化影響地區所特有的,內涵二:」美德」也是自己標榜的。絕不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有的普世價值。西方社會中的道德規很多源於《聖經》,耶和華上帝給人類社會頒布了十條必須謹守遵行的戒命,其中的第五條就要求「當孝敬父母」。但西方的「filial piety」絕對不是漢文化意義里的「孝順」。除此以外西方文化里「孝」方面的名言警句、系統的典著也幾乎沒有,沒有什麼地方以「孝」而聞名,而引以為榮,他們的「孝」( filial piety)僅僅體現一種 敬重而不是順從。所以西方沒有東方漢文化意義裡面的「孝」。
漢文化中「孝」的一個特色是:這個反映家庭親子關系的道德觀念已經被無形中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導致百姓錯誤的認為人一旦分娩就要虧欠父母,一旦成人就要虧欠統治者;導致百姓認為人權不是人生來就有的,而是父母和主子賜予的。
漢文化裡面的「孝」文化給每一個剛出生的天真孩子設定了一個必須的、高於道德之上的、無法迴避的「義務」——養老,甚至有立法來規定必須養老,這是和西方顯著不同的。
漢文化是非常「渴望、期待」得到子女回報的族群文化!漢族父母在聊天中常用於子女的一句話是「指不上,指得上」,「指不上」(can not support me)定義是:父母對於子女的感情、精力、財力,的付出不能夠得到回報。也就是說漢文化影響下的民眾對於子女贍養自己,包括養老送終的期待是比西方人高的,他們喜歡子女不要遠走、遠嫁他鄉,以便更好的伺候自己養老送終,他們希望子女當大官娶美女以衣錦還鄉,光耀自己和祖宗,他們甚至動用法律手段強制要求子女定期回家看望自己的老人,因為這也被當成前期投資的一種情感回報,西方民眾往往把收養非親生子女或殘疾兒童當成一種善行完善自己的人生,而漢文化拐賣兒童或收養孩子往往是給自己傳宗接代養老送終!這點與西方差距很大。我們拐賣兒童案件高發其本質原因是孩子成為了投資工具!用於物質上的養老和心理上的傳代。
因為西方的家庭代際關系中,家庭是單向撫養模式的,即父母只需撫育子女,子女卻不用供養父母。因為西方比較注重個體獨立,所以每個人的獨立意識都比較強,子女不願過多地依賴父母,父母也不願過多地依賴子女,他們愛好自立生活,覺得依賴子女是「可恥」的事,在西方,人們通常都不會問及別人的年齡,這比較私密,許多老年人不像中國人那樣認為「老來是福」,更不會「倚老賣老」,在平等、民主、自由與自我獨立,的價值觀的大環境下對於這種純粹的中國「孝」文化幾乎難以理解,更沒有漢文化裡面所謂的「孝文化」。
中國的孝文化包含贍養的義務,而西方孝文化中並不包含贍養的義務。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養老保障體系建立不起來的根本原因,中國老人認為去養老院是一種被拋棄!
中國百姓普遍將「孝」同生兒育女相結合,強調不能絕先祖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時至今日這種傳統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這也是計劃生育國策所遇到的主要阻力,西方人強調自由,為了自由可以選擇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家庭,甚至獨身。在中國,由於孝文化的原因,「斷子絕孫」是最惡毒的咒語;而在西方,「斷子絕孫」卻沒有這樣的文化含義。正因如此,當「斷子絕孫」被直接翻譯成「sonless」 [`sʌnlɪs]時,西方人覺得莫名其妙,根本無法將其與貶義詞聯系起來。
由於中國古代是宗法專制社會,傳統中國人過於強調集體主義不注重個體價值的實現,所以激化了家庭內部矛盾,使得人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用於家庭糾紛中,從而避免了人民干涉政治。群體本位使中國人時刻把自己看作是某一集體的一員,提倡集體主義,必然要有某些人的自由意志遭受家長、族長,壓制來建立集體意志。而西方個體本位使人更加看重個體的價值,認為社會價值在於每個個體價值的實現,在家庭中也不像中國人那樣在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繫上花大量的精力。

❻ 『孝』的函義是什麼我該怎樣做

基本釋義 ① 孝順:盡孝 | 孝子 ② 舊時尊長死後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的禮俗。 ③ 喪服:穿孝 | 戴孝 ④ 孝姓 會意,形聲字 解:金文「孝」字,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從老的上半部分,從子,意謂子背著父母,意即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謂孝。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 儒家倫理思想 「 孝 」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維系統治(「家國同構」,混淆群己權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禮教准則,是漢民族家庭美德與傳統文化罪惡糟粕極具爭議和威力的混合體。需要明辨的是,理論上和現實中的儒家孝道體系是中國特色封建專制主義社會歷史的產物,並非人類的所謂「普世倫理」或「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客觀真理。 儒家所主張的依靠暴力實行的「慈-孝」(倒設前提,無條件的奴隸主義,所謂「親憎我,孝方賢」,舜就是以此起家的政治陰謀家,開了扭曲人性、高壓倫治、孝廉腐敗的惡例。此後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後世有無數「 以 〔特定關系〕 人為神 主聖王」的 儒家邪教 造成的群體人格畸變,良知理智淪喪的案例。)、「權力-責任」嚴重不對等,制度倒掛設計的孝道是違背《世界人權宣言》、《兒童權利公約》的根本原則和具體規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性質,違背現代文明社會的契約倫理與責任倫理、生物界的「責任倫理」和自然法的「道德金律」的。 儒家禮教——孝道推行的實質包含著不平等自由主義、道德相對主義、倫理特殊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上位霸權主義及主觀唯心主義。(參見:自我中心、內聖外王、權力意志)沒有平等——公平正義,就沒有法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對真理和人權、人類尊嚴的尊重,也就沒有真愛和博愛。 作為封建專制主義的社會基礎和思想核心的傳統孝道在中國根深蒂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自古以來嚴重威脅著中國人特別是弱勢兒童的生存權(儒家傳統認為包括身體發膚在內的整個人格的主權屬於父母,通過國家暴力和群氓暴力維護這種賄賂人心、婆媳循環、輪流坐莊、一盤散沙的反動統治秩序,卻從不願正視並防止父母侵害其法定被代理人的身體發膚等等)、生命健康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獲得救助權、表達權、參與權、發展權、婚姻自由權、不作偽證權……以至年長公民的社會保障權益(妨害社會進步,只能養兒防老——現在有的人都不需要「養兒防老」了,更容易暴露人性中的罪惡與孝道之本質)。中國的家庭暴力與社會腐敗(絕對權力,絕對導致腐敗;淫情暴孝,從小訓練;有禮有眾,無法無天。)問題形勢依然嚴峻。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沒有正常的家庭結構(包括父愛和家庭教育)。 偉大的哲學家老子這樣看待「禮教聖智」:「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 忠 臣。 」 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子指出:「 天下之為父母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 仁 ,不可以為 法 。 」 儒家孝道思想及文化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只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立健全民主法治,才能最終根除封建禮教的社會基礎。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 二十四孝 》,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魯迅先生曾撰文《 二十四孝圖 》、《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等,深入揭批禮教的吃人本質和孝道對國民性的巨大危害,大聲疾呼「 救救孩子 」。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 五大符合普世倫理的所謂「孝」的原則 (可能更符合所有人的權利和利益) 一、《孟子》提到了周代的倫理風俗:「 不肖有三,無後為大。 」保護傳承祖先的基因血脈,實現發揚家族的社會功德,保證子女的生存和發展,是為人父母的法理責任和歷史使命。忽視/虐待子女,吃祖宗飯斷子孫路者,不配以儒教惡俗倚老賣老,因為這是悖逆自然法的。 二、《孝經》開宗明義:「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兒童權利公約》宣告的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由此而始。身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瀆職侵權,漠視/摧殘子女的生命健康,要求子女適應罪惡生活方式的主觀唯心主義亡命之徒有什麼強求「子孝孫賢」的物質基礎? 三、《聖經·舊約·出埃及記》20:12十誡第五條: 當 HONOR 你的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中國曰:「 顯親 」。百年樹人,責任重大。為人何以「光宗耀祖」,德澤後人?「 為親者瞞瞞瞞 」的道德相對主義禮教惡俗隱去的是真誠揚起的是罪惡,「抬頭三尺有神靈」,天網恢恢,無處是、家天下,您的一言一行關系子女的命運與品格。求真理走正道才能榮耀先祖造福後代。明理愛幼(好學重教)正是法天敬祖。天倫之福何等貴重! 四、《孟子》本位主義主觀片面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曾經作為家國代群越界侵權的「規矩」(心性群氓「推己及人」地發泄維護,代代相傳)。而《禮記·禮運·大同篇》反映了萬惡的儒家天下舊社會勞動人民的美好空想:「 大 道 之行, 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墨子》指出「 孝,利親也,以親為愛 」,子女「 能能利親,不必得 」,「 欲人之愛利其親也 」,自己必「 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然即交孝子者。 」以真理大義駁倒儒家血腥私險惡俗阻礙破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及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的邏輯混亂的「小九九」。用不用養兒防老——都不尊重子女(「還不如養狗聽話養豬省事」)的人只配回到舊社會甘當「家貧之犬」。總有一天,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事業能兼愛曾被孝道拖成「東亞病夫」的所有中國公民,男女老少每個地球人依法平等享有以公平正義為實現條件的福利和尊嚴。 五、《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宣告:「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 理性 和 良心 ,並應以兄弟關系的精神相對待。 」這句話昭示著每個人的新生。(參見:博愛、婆媳關系、親子關系)「人間正道是滄桑」,別了,淫情暴孝!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 《論語》論「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4章內容相關,故一並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只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 此章有三種解釋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須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應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則不宜過分擔心,否則反而會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為第一解涵意較廣,故詳細說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事實上以今日醫學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傳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這些地方就應該盡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與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預防措施就一定不該省略,如瘧疾可以藉行前開始服葯預防。另外也有些傳染病與個人的行為有關系,當然也能且該禁力避免危險的行為,如性病。還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自己也應定時按醫師指示使用葯物,因為這與病情的控制相當有關;適當的飲食和運動也同樣重要,同時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還有一些健康行為,如:均衡的飲食、體重的維持等也與健康息息相關,這些應該也屬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觀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操煩。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 此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兩解:1.狗和馬也一樣有人供養;2.狗和馬也一樣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種解釋似乎就不須「有」字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此章的「色難」亦有兩解:1.晚輩的神色(詳解如上);2.長輩之神色:是指能夠在父母神色未變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為政篇這四章加上學而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6(5)章皆屬「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 綜合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盡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 「百孝經」 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 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 回心復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道貴順無他妙 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 天將孝子另眼觀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裡有孝語 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 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 三從四德孝在前 孝在鄉黨人欽敬 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 孝化風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聲價貴 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動地合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 能孝就是好兒男 為人能把父母孝 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窮莫怨天 孝子面帶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 親死如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貴實行不在言 孝子齊家全家樂 孝子治國萬民安 五穀豐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 善體親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為孝 忍讓二字把孝全 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 孝思鰥寡親影單 趕緊孝來光陰快 親由我孝壽由天 生前為孝方為孝 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順溫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烏鴉反哺孝親顏 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 當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 離孝人倫顛倒顛 念得十遍千個孝 念得百遍萬孝全 千遍萬遍常常念 消災免難百孝篇

❼ 愛是什麼孝順的含義是什麼

《聖經.新約》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四至八節---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聖經中 孝敬父母 的經文分享

出 20:12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利 19:3 你們各人都當孝敬父母,也要守我的安息日。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

申 5:16 「『當照耶和華你 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太 15:4 神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

太 15:6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這就是你們借著遺傳,廢了 神的誡命。

太 19:19 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

可 7:10 摩西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

可 10:19 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虧負人,當孝敬父母。」

路 18:20 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

弗 6:3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創 2:24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創 28:7 又見雅各聽從父母的話,往巴旦亞蘭去了;

出 20:12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出 21:15 「打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

出 21:17 「咒罵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

[color=Blue]利 19:3 你們各人都當孝敬父母,也要守我的安息日。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 [/color]

利 20:9 「凡咒罵父母的,總要治死他;他咒罵了父母,他的罪要歸到他身上(「罪」原文作「血」。本章同。)。

利 21:2 除非為他骨肉之親的父母、兒女、弟兄,

利 21:11 不可挨近死屍,也不可為父母沾染自己。

民 6:7 他的父母或是弟兄姐妹死了的時候,他不可因他們使自己不潔凈,因為那離俗歸 神的憑據是在他頭上。

[color=Blue]申 5:16 「『當照耶和華你 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color]

申 21:13 脫去被擄時所穿的衣服,住在你家裡哀哭父母一個整月,然後可以與她同房。你作她的丈夫,她作你的妻子。

申 21:18 「人若有頑梗悖逆的兒子,不聽從父母的話,他們雖懲治他,他仍不聽從。

申 21:19 父母就要抓住他,將他帶到本地的城門,本城的長老那裡。

申 22:15 「女子的父母就要把女子貞潔的憑據拿出來,帶到本城門長老那裡。

申 22:17 信口說她,說,我見你的女兒沒有貞潔的憑據,其實這就是我女兒貞潔的憑據。』父母就把那布鋪在本城的長老面前。

申 27:16 「『輕慢父母的,必受咒詛!』百姓都要說:『阿們。』

申 33:9 他論自己的父母說:我未曾看見,他也不承認弟兄,也不認識自己的兒女。這是因利未人遵行你的話,謹守你的約。

書 2:13 要救活我的父母、弟兄、姐妹,和一切屬他們的,拯救我們性命不死。」

書 2:18 我們來到這地的時候,你要把這條朱紅線繩系在縋我們下去的窗戶上,並要使你的父母、弟兄,和你父的全家,都聚集在你家中。

箴 23:25 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

書 6:23 當探子的兩個少年人就進去,將喇合與她的父母、弟兄,和她所有的,並她一切的親眷,都帶出來,安置在以色列的營外。

士 14:2 參孫上來稟告他父母說:「我在亭拿看見一個女子,是非利士人的女兒,願你們給我娶來為妻。」

士 14:3 他父母說:「在你弟兄的女兒中,或在本國的民中,豈沒有一個女子,何至你去在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中娶妻呢?」參孫對他父親說:「願你給我娶那女子,因我喜悅她。」

士 14:4 他的父母卻不知道這事是出於耶和華,因為他找機會攻擊非利士人。那時,非利士人轄制以色列人。

士 14:5 參孫跟他父母下亭拿去。到了亭拿的葡萄園,見有一隻少壯獅子向他吼叫。

士 14:6 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參孫,他雖然手無器械,卻將獅子撕裂,如同撕裂山羊羔一樣。他行這事並沒有告訴父母。

士 14:9 就用手取蜜,且吃且走;到了父母那裡,給他父母,他們也吃了,只是沒有告訴這蜜是從死獅之內取來的。

士 14:16 參孫的妻在丈夫面前啼哭說:「你是恨我,不是愛我,你給我本國的人出謎語,卻沒有將意思告訴我。」參孫回答說:「連我父母我都沒有告訴,豈可告訴你呢?」

得 2:11 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向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

撒上 22:3 大衛從那裡往摩押的米斯巴去,對摩押王說:「求你容我父母搬來,住在你們這里,等我知道 神要為我怎樣行。」

撒上 22:4 大衛領他父母到摩押王面前。大衛住山寨多少日子,他父母也住摩押王那裡多少日子。

撒下 19:37 求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這里有王的僕人金罕,讓他同我主我王過去,可以隨意待他。」

王上 19:20 以利沙就離開牛跑到以利亞那裡,說:「求你容我先與父母親嘴,然後我便跟隨你。」以利亞對他說:「你回去吧!我向你作了什麼呢?」

王上 22:52 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的父母,又行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事。

王下 3:2 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但不至象他父母所行的,因為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

斯 2:7 末底改撫養他叔叔的女兒哈大沙(後名以斯帖),因為她沒有父母。這女子又容貌俊美,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為自己的女兒。

詩 27:10 我父母離棄我,耶和華必收留我。

箴 20:20 咒罵父母的,他的燈必滅,變為漆黑的黑暗。

箴 23:25 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

箴 28:24 偷竊父母的,說:「這不是罪,」此人就是與強盜同類。

弗 6:1 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里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

耶 16:3 因為論到在這地方所生的兒女,又論到在這國中生養他們的父母,耶和華如此說:

結 22:7 在你中間有輕慢父母的;有欺壓寄居的;有虧負孤兒寡婦的。

亞 13:3 若再有人說預言,生他的父母必對他說:『你不得存活,因為你托耶和華的名說假預言。』生他的父母,在他說預言的時候,要將他刺透。

太 10:21 弟兄要把弟兄,父親要把兒子,送到死地;兒女要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

太 10:37 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

太 15:4 神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

太 15:5 你們倒說:『無論何人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供獻;

太 15:6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這就是你們借著遺傳,廢了 神的誡命。

太 19:5 並且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

太 19:19 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

可 5:40 他們就嗤笑耶穌。耶穌把他們都攆出去,就帶著孩子的父母,和跟隨的人進了孩子所在的地方;

可 7:10 摩西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

可 7:11 你們倒說:『人若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獻的意思),

可 7:12 以後你們就不容他再奉養父母。

可 10:7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可 10:19 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虧負人,當孝敬父母。」

可 10:29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兒女、田地,

可 13:12 弟兄要把弟兄,父親要把兒子,送到死地;兒女要起來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

路 2:27 他受了聖靈的感動,進入聖殿,正遇見耶穌的父母抱著孩子進來,要照律法的規矩辦理。

路 2:33 孩子的父母因這論耶穌的話就希奇。

路 2:41 每年到逾越節,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

路 2:43 守滿了節期,他們回去,孩童耶穌仍舊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並不知道,

路 2:48 他父母看見就很希奇。他母親對他說:「我兒!為什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

路 8:51 耶穌到了他的家,除了彼得、約翰、雅各,和女兒的父母,不許別人同他進去。

路 8:56 她的父母驚奇得很;耶穌囑咐他們,不要把所作的事告訴人。

路 14:26 「人到我這里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愛我勝過愛……」原文作「恨」);

路 18:20 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

路 18:29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 神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

路 21:16 連你們的父母、弟兄、親族、朋友也要把你們交官;你們也有被他們害死的。

約 6:42 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他如今怎麼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

約 9:2 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

約 9:3 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 神的作為來。

約 9:18 猶太人不信他從前是瞎眼,後來能看見的,等到叫了他的父母來;

約 9:20 他父母回答說:「他是我們的兒子,生來就瞎眼,這是我們知道的。

約 9:22 他父母說這話,是怕猶太人,因為猶太人已經商議定了,若有認耶穌是基督的,要把他趕出會堂。

約 9:23 因此他父母說:「他已經成了人,你們問他吧。」

羅 1:30 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 神的(或作「被 神所憎惡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

林後 12:14 如今我打算第三次到你們那裡去,也必不累著你們;因我所求的是你們,不是你們的財物。兒女不該為父母積財,父母該為兒女積財;

弗 5:31 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弗 6:1 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里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

弗 6:3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西 3:20 你們作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
西 3:21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

提前 1:9 因為律法不是為義人設立的,乃是為不法和不服的,不虔誠和犯罪的,不聖潔和戀世俗的,弒父母和殺人的,

提後 3:2 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

來 11:23 摩西生下來,他的父母見他是個俊美的孩子,就因著信,把他藏了三個月,並不怕王命。

❽ 基督教里的孝敬父母和中國的孝順有什麼區別

孝敬裡面含有敬畏的意思,即按照神的意思,以敬畏的心孝敬、順從父母。中國的孝順,講人是主體,順服因沒有神,含有了盲從的意思。

❾ 所謂的「孝」是什麼,如何體現

① 孝順:盡孝 | 孝子 ② 舊時尊長死後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的禮俗。 ③ 喪服:穿孝 | 戴孝 ④ 孝姓 「 孝 」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維系統治(「家國同構」,混淆群己權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禮教准則,是漢民族家庭美德與傳統文化罪惡糟粕極具爭議和威力的混合體。需要明辨的是,理論上和現實中的儒家孝道體系是中國特色封建專制主義社會歷史的產物,並非人類的所謂「普世倫理」或「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客觀真理。 一、《孟子》提到了周代的倫理風俗:「 不肖有三,無後為大。 」保護傳承祖先的基因血脈,實現發揚家族的社會功德,保證子女的生存和發展,是為人父母的法理責任和歷史使命。忽視/虐待子女,吃祖宗飯斷子孫路者,不配以儒教惡俗倚老賣老,因為這是悖逆自然法的。 二、《孝經》開宗明義:「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兒童權利公約》宣告的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由此而始。身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瀆職侵權,漠視/摧殘子女的生命健康,要求子女適應罪惡生活方式的主觀唯心主義亡命之徒有什麼強求「子孝孫賢」的物質基礎? 三、《聖經·舊約·出埃及記》20:12十誡第五條: 當 HONOR 你的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中國曰:「 顯親 」。百年樹人,責任重大。為人何以「光宗耀祖」,德澤後人?「 為親者瞞瞞瞞 」的道德相對主義禮教惡俗隱去的是真誠揚起的是罪惡,「抬頭三尺有神靈」,天網恢恢,無處是、家天下,您的一言一行關系子女的命運與品格。求真理走正道才能榮耀先祖造福後代。明理愛幼(好學重教)正是法天敬祖。天倫之福何等貴重! 四、《孟子》本位主義主觀片面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曾經作為家國代群越界侵權的「規矩」(心性群氓「推己及人」地發泄維護,代代相傳)。而《禮記·禮運·大同篇》反映了萬惡的儒家天下舊社會勞動人民的美好空想:「 大 道 之行, 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墨子》指出「 孝,利親也,以親為愛 」,子女「 能能利親,不必得 」,「 欲人之愛利其親也 」,自己必「 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然即交孝子者。 」以真理大義駁倒儒家血腥私險惡俗阻礙破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及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的邏輯混亂的「小九九」。用不用養兒防老——都不尊重子女(「還不如養狗聽話養豬省事」)的人只配回到舊社會甘當「家貧之犬」。總有一天,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事業能兼愛曾被孝道拖成「東亞病夫」的所有中國公民,男女老少每個地球人依法平等享有以公平正義為實現條件的福利和尊嚴。 五、《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宣告:「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 理性 和 良心 ,並應以兄弟關系的精神相對待。 」這句話昭示著每個人的新生。 百孝經 二十四孝

❿ 「孝」是什麼

意思:

1、孝順:~子。盡~。

2、舊時尊長死後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的禮俗:守~。

3、喪服:穿~。戴~。

4、姓。

讀音:xiào

筆劃:

引用:西漢·戴聖《禮記·祭義》: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解釋: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鑽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夠贍養父母。

(10)聖經里的孝順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組詞:孝衣 、守孝 、熱孝、 弔孝 、孝女 、孝道 、孝順 、謝孝、 孝子、 孝服、孝敬、 穿孝、 不孝 、孝心。

1、孝子[xiào zǐ] 對父母孝順的兒子。

2、穿孝[chuān xiào] 舊俗,人死後親屬和親戚中的晚輩或平輩穿孝服,表示哀悼。

3、掛孝[guà xiào] 戴孝。

4、重孝[zhòng xiào] 最重的孝服(一般是子女為亡父亡母所穿的孝服)。

5、孝經[xiào jīng]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

6、昭孝[zhāo xiào] 宣揚孝道。

7、含孝[hán xiào] 所懷的孝心。

8、行孝[xíng xiào] 遵行孝道。

9、孝孫[xiào sūn] 祭祖時對祖先的自稱。

10、出孝[chū xiào] 既葬後除喪。孝,居喪之謂。

11、孝武[xiào wǔ] 即漢武帝劉徹,西漢皇帝,傑出的政治家。

閱讀全文

與聖經里的孝順怎麼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企業單位退休年齡是多少歲 瀏覽:588
南京銀行補充養老保險 瀏覽:561
2020成都退休社保計算 瀏覽:968
退休老人能做什麼工作 瀏覽:882
養老金230每月交多少 瀏覽:188
北醫三院入職體檢怎麼樣 瀏覽:358
老年痴呆父系遺傳 瀏覽:640
老年痴呆說我們是其他人假扮的 瀏覽:646
孝順國家作文素材 瀏覽:947
單位調動養老保險會合並嗎 瀏覽:884
文章寫得好60歲找工作 瀏覽:889
太和養老保險手機怎麼繳 瀏覽:384
養生館眼睛怎麼調理 瀏覽:749
浙江老人健康碼怎麼弄 瀏覽:710
養老金交多少年可以取出來 瀏覽:84
浙江養老培訓學費多少 瀏覽:148
昆明哪個溫泉適合養老 瀏覽:573
事業人員退休金怎麼算 瀏覽:924
荔灣區哪裡有長壽村山泉水賣 瀏覽:509
九十八歲養老金多少 瀏覽: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