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中的傳統孝道觀念
世界上無論是誰,都應該人人平等,無論你是父母或是子女,你們只存在義務和責任的內關系,並不存在容特權和強權的關系,因為子女不是父母的奴隸,父母也不是子女的奴隸主!只有在此基礎上,才有道理可講,才有是非可分,否則它就會變成極端的枷鎖和謬論!
首先,子女來到這個世界,其決定權並不在於子女,而在於父母本人。子女並沒有強求父母把他(她)帶到這個世界上,而是父母強行把他的子女帶到這個世界。當你來到世界後,你就幸福嗎?當然不是,人生有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甚至有很多人為了這個家庭去做牛做馬,勞累終身。既然你沒有給你子女帶來什麼幸福,這恩重如山又從何說起?父母養育子女確實很辛苦,難道子女為父母養老送終就不辛苦嗎?人類的生死循環本是一種自然界本能。今天有人把母親頭上的白發,父親身體的彎曲歸罪於為子女操勞的結果,這是多麼可笑和無知,試問:就算你不去養育子女,當你到了一定的年齡,難道你就不會衰老嗎?如果你不去生兒育女,人類就能長生不老嗎?不分青紅皂白的孝道就是子女緊箍咒!
『貳』 儒家文化中的孝道是誰提出
孝道由孔子提出,由曾子發揚並開創儒家孝治派
『叄』 儒家孝敬父母,忠於父母有問題嗎,西方不是這樣嗎為什麼這么多人批評儒家思想
孝敬父母本身沒有問題
儒家孝原本出發點也是好的
但是
後世宣傳解釋逐漸走向極端
最典型的就是24孝
郭巨埋兒等簡直荒唐反人倫了
所以給人很不好的印象
『肆』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
九大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對中國有著深遠的影響。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儒家思想核心,就個體而言,是仁義禮智聖德性論「五行」思想;
就社會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愛、厚生,公平(涵蓋「中」)、正義(涵蓋「正」),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等,它是我們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石。
1、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2、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3、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5、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
此外還有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6、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7、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
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
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8、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4)孝順是儒家思想嗎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簡要介紹: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並稱顯學。 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時,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復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華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與禮、從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到孔子的仁禮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禮、孔子的孝道、《論語》中的孝、《孝經》論孝、孔子的命觀、孔子命觀形成的背景。
孔子命觀的特徵與內涵、「修身俟命論」的人生指導意義、孔子的人生問題論、樂——孔子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孔子與弟子論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與默、孟子的性善論與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學說以及荀子的性惡論與禮治說、儒家思想的流變。
貫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性即理」——周、張、程、朱的理學思想、「心即理」——象山、陽明的心學思想、新儒家——西學東漸的文化回應、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學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可能等內容。「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
2、儒學領導力
對於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中國現有的一切都是以傳統為基礎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代很多外國思想家正在反思社會的運行模式和走向,並感覺到了其中的潛在危機。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結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國,而他們關注的焦點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和重要性必將日益顯現出來,這一點已經有所表現。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連續性的文化,也是中國眾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價值的核心精神和觀念。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領導哲學從闡釋世界與人生最本源的規律出發,得到了對領導理論最精闢的闡述和分析,並且對領導的內涵做出了最為本質和精準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變;不明其得失,無以獲從入之途。」
當代發展儒學思想主要用於企業的管理,應用儒學思想延伸出的領導力智慧是當代企業領導者的必修課,在企業管理方面的應用已經成了當代管理者核心理念。
3、文化影響
(1)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2)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
(3)現代企業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伍』 忠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孔子是如何定義孝的
孝文化不管是在中國古代還是在現代,它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傳統美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最重視孝文化的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孔子則認為孝都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除此以外,孔子認為孝不僅僅要求我們在物質上去孝敬父母,還要求我們從精神上去關心父母。
孝一直以來都是中華傳統美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有關於孝的定義,一直以來它核心的定義都沒有改變,幾是少了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形式而已。從古至今中國人心中都存有孝道,都知道要孝敬父母。
『陸』 儒家思想精髓不是應該是孝嗎
孔子一生都在推行禮,既是人與人相處的規則,講究人是不平等的,有高低貴賤,其版余的,不權過是一些普世的理念,全部都歸屬在禮之下。
孝是普世觀念,中國人自古崇孝,並不是儒家提出,也不是它的思想,更不是什麼思想精髓。
『柒』 儒家關於孝的思想哪五部典籍
《孝經》、《弟子規》、《孟子》、《論語》、《爾雅》等五部典籍。
1、《孝經》:《孝經》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孝經》是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歷代儒客研習之核心書經。儒家十三經之一。
2、《弟子規》:《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它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其內容採用《論語》。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作者是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孟子。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4、《論語》:《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5、《爾雅》:《爾雅》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但未載作者姓名。書中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漢語詞彙。《爾雅》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7)孝順是儒家思想嗎擴展閱讀;
孝道文化的作用;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捌』 儒家思想孝指的什麼,「孝」需要做到哪些方面
百善孝為先,中國人一向講究孝心,不管在外面多麼風光招搖,回到家還是孝敬爸媽,尊敬長輩。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時候的主流思想,其中「孝」是裡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儒家思想的「孝」指的是什麼,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孝」是一樣的嗎?
「孝道」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孝」字。「孝」是一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爾雅·釋訓》雲:「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老部》說:「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畜者,養也。「孝」的基本含義是善於侍奉和贍養父母的意思。
1、奉養父母。《詩經·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這首詩控訴了君王的事情沒止息,沒有時間去種稷、黍、稻、粱來奉父母,使父母沒吃沒喝,受盡飢餓。
2、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詩經·小雅·蓼(音lù)莪(音é)》:「哀哀父母,生我劬(音qú)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父兮生我,母兮鞠(養)我。拊(撫)我畜(愛)我,長我育我。顧(照顧)我復(庇護)我,出入腹(抱)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首詩抒發未能奉養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離開人世之後的悲痛不已的心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生我勞瘁」。對父母的逝世,悲傷不已。他們在十分勞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他們不但生育我,撫養我,還疼愛我,照顧我,庇護我。對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德應該予以報答。但是,由於統治者的剝削,百姓無法生活,因而沒有能夠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是我不報,而是皇天不讓我報。
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父母栽種桑樹和梓樹,對它們應該恭恭敬敬。沒有一個人不尊仰父親,沒有一個人不依戀母親。對父母要尊敬和慕念,不要忘記了他們。《詩經·齊風·南山》:「藝蔴如之何,衡從(縱)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詩借用種蔴必有田壟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須告訴父母。
4、孝順父母應該成為效法的榜樣。《詩經·大雅》中還說:「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順先人的思想是全體臣民的榜樣;還應該管理好自己職務以內的事情。「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孝子的孝順之心真誠而不枯竭,全家永遠能得到福祉。
5、不孝父母是最大的罪過。《尚書·康誥》說:「王曰:『封(周成王之弟),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於父不能字(愛)厥子,乃疾厥子;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於弟。惟吊茲,不於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這里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常之道。如果兒子不能成就父業,大傷他父親的心;如果父親不慈愛自己的兒子,反而厭惡他;如果為弟不尊敬兄長,為兄的不友愛弟弟。那就應該用文王制定的法律來懲辦這樣的人,不可赦免他們。
小結:從上文看來,雖然時代一直在變,大家的思想也都有進步,但是關於「孝道」,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尊敬父母,奉養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不管在哪個時代在哪個家庭,都是必須要做到的·
『玖』 儒家、佛家、道家、墨家關於孝的思想
(僅說我的理解)
孝,是儒家思想中的范疇,是由仁、義、禮等概念共同發展出的,是仁與版義、禮的具權體表現。漢初的時候有《孝經》,其中講到孝即是忠,不知孝無以言忠,後人所謂求忠臣於孝子之家,就是這個意思。
道家思想應該說不包括孝這個概念,道家講的是無為,是自然,是齊物,因此可以將孝歸於道的自然體現之中,而沒有必要象儒家那樣單獨成為一個思想理論,所謂大道廢而有仁義禮制,這些約束性的東西實際上是因為自然本性已經被忽略了所以才被人們重視而出現的,如果返本求真,一切都是自然的運化,並沒有孝與不孝這些概念的用途。
墨家的思想並不了解很多,但是兼愛、非攻這些詞卻是墨家的代表意思,因此孝的觀念和功能已經被融會在兼愛的思想之中,所以孟子等攻擊墨家說,兼愛是無父無君之說。但真正的墨家,應該是很有舍小我求大我的氣概吧。
佛法中的孝,並不明顯,也並不主要,經典中只有重視自我與他人之間如何盡責的概念。比如《佛說善生經》等,其中不僅講究對父母應該如何做,還講到對妻子兒女如何,對尊長如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