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老人等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納入小學思想品德教育

孝順老人等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納入小學思想品德教育

發布時間:2022-05-12 22:03:38

❶ 如何開展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事關中華民族振興的千秋大業,一個人道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發展過程,在小學階段,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由自然向社會人過渡的主要時期,是學習掌握社會規范的基本階段,在整個德育過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響。如何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通過在教學工作中的實際經驗,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育。 一、在教學中用愛心魅力潤育學生 實踐證明,愛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方法,也是滋潤人心的巨大力量。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市場經濟的浪潮對小學生品德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教師真摯、純潔、無私、高尚的愛能產生巨大的號召力、推動力,可以激勵學生的上進心和自信心,促進學生智力和個性的健康成長,還可以抵禦這種負面影響。同時對小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把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選取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符合當代少年兒童德育目標和德育發展方向的內容。作為教師,要引導好、培養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應該率先垂範,為人師表,以德樹人,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諧的語言、規范的行為和真摯的情感去影響、啟迪、塑造每一位學生,那我們的學生將沐浴在師德無限魅力的陽光雨露中健康地、快樂、陽光地成長。 二、在生活中用行為魅力影響學生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永遠是教師的主題。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學校的全體教師都應注意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教師應為人師表,敬業精神、工作作風、言談舉止、衣著住行,都應起到表率,因為在小學生的眼裡,自己的老師是神聖的,教師的舉止經常滲透於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師平時面對學生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德樹人、身體力行,身教重於言教,平時教師走進學校、教室,一發現地面有廢紙、垃圾就自覺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學生弄歪的課桌椅等,久而久之,學生受到的影響也都會自覺堅持學習。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喊破嗓子,不如做出。小事情大內涵,大道理小行為。」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光動嘴去說服教育學生,更多的時候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教師自身的表率讓學生受到教育,使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自覺樹立起尊敬師長、勤奮好學、積極上進、樂於助人的品格觀念。 三、在家校溝通中教育學生 小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長的搖籃,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家庭環境會給孩子人格的形成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他們終身的教授,在人一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處於初始和基礎的地位。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德行的教育,「重智輕德」成為家庭教育的普遍問題。學校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科學引導,積極開辦家長學校,定期組織家 長召開家長會、要求老師定期對學生進行家訪、年終召集學生家長代表召開學校與家長的交流會議,通過各種渠道與家長交流,使家長不陌生學校的各種教育活動,家長監督學生在課外的表現,教師定期檢查學習成果。這樣使學校與家長形成了良性的互動,讓學生無論在學校、家庭當中還是在社會上都可以規范自身的行為,使學到的東西不會"左耳進、右耳出"。形成協調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體現教育的整體性。 四、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熏陶學生 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不能只依靠教師的教學活動,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學校要從班級黑板報、校園宣傳欄、紅領巾廣播站、建築物牆壁、一景一物、多媒體網路等方面積極的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圍。溫馨的提示、熱情的激勵、豐富的知識、典型的個案、優美的校園形成一種特有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學生的行為養成服務,組成教育的合力,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總而言之,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需要學生自身的長期努力和教師不斷的督促引導及家長的積極配合、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必須持之以恆,常抓不懈,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日積月累,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讓學生健康快樂陽光自信的成長。 三億文庫3y.uu456.com包含各類專業文獻、專業論文、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外語學習資料、各類資格考試、行業資料、高等教育、生活休閑娛樂、50淺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內容。

❷ 如何在小學生中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四)

為保證道德教育傳統美德教育落到實處,作為教育的實施者——學校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開設傳統美德教育課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傳輸傳統美德經驗的最直接的形式。各年級充分利用思品課時間進行傳統美德教育,作為思品課的補充。教師要根據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結合傳統美德教材的特點,圍繞「激發興趣,引入新課、學習課文、講清觀點、補充故事、 突出傳統指導行為,強調意義」四個環節,落實「讀(對書面文字、形象文字——圖象、有聲文字——錄音的讀,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故事中蘊涵的美德是什麼),析(根據故事所表達的事理進行分析歸納,目的是讓學生知道為什麼這種美德被人稱頌、代代相傳),引(結合教材內容精心選擇與之密切聯系的故事資料,作為補充內容,目的是讓學生感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源遠流長、代代相傳的,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情感,並以歷代英雄為榜樣)、評(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道德知識對一些具體的語言、事例進行主動的評價、判斷、以深化觀點,提高認識)、練(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對學生提出合理的行為要求,結合一些活動,給學生創造鍛煉的機會,以求達到言行一致)」。 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注意激趣。如:在講《誠實守信》一課時,根據學生喜歡游戲、活動的特點,採用兒歌表演的游戲方式導入。上課伊始,教師啟發談話:「老師小的時候與同學約好辦什麼事兒不能反悔時,就跟同學拉鉤兒,你們是嗎?一起表演表演!」表演後提問:「拉鉤兒是什麼意思?你是在什麼情況下與人拉鉤兒的?」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點題:說話算數,不失信,就是守信,。從而引出《誠實守信》的故事。利用兒童熟悉的兒歌、表演、游戲,易喚起學生的注意,既激發了興趣,又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本課的道德觀點。其次,注意以故事激情架起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的橋梁。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材以一個個動聽的小故事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教育。為了增強可信度與說服力,教師要根據教育要求和學生實際,統籌安排,恰當地補充傳統美德小故事,並形成系列。這些故事應包括古代、近代和現代,力求古今搭配,由遠及近,並根據教學需要適當改編,繪制相應的課件,配以古箏演奏的古曲,用形象化的兒童語言生動講述,使教材活化,讓學生理解深化,達到情感內化的效果。2、與學科結合,在學科教學中滲透 學科教學是學生由知到行實行轉化的主渠道。充分挖掘傳統美德教育因素,把傳統美德教育和學科知識教育結合起來,是新課程標准中明確得出來的,是貫徹三維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如:通過教《誠實的孩子》進行誠實守信的教育,通過教《孔融讓梨》進行謙讓敬賢的教育,通過教《周總理的睡衣》進行勤儉樸素的教育。努力尋找結合點,充分發揮各課的作用,多渠道地向學生傳授美德知識,從多角度施加影響,使各科融會協調,形成合力,發揮整體效益。3、利用周一的升旗儀式,安排系列主題教育活動 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是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最好課堂。旗手一定要選擇在「愛、信、禮、孝、儉」等某方面表現突出學生來擔當,以此來激勵全校學生。另外,還應精心設計安排旗下講話內容,每月一個重點,圍繞一個主題,介紹體現「愛、信、禮、孝、儉」等內容的歷史名人事跡和當代少年兒童心中的英雄人物,為學生樹立學習的典範。4、通過班隊活動,深化傳統美德教育 班隊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讓學生親自參加實踐。只有重視學生的實踐,重視學生的需要和動機,重視道德觀念的內化,才能取得德育的整體效果。我們抓住少先隊及班隊等主題活動方式,結合傳統美德教育要求,因地制宜的開展各項活動。5、以古詩文為載體,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它以精粹凝練的語言、優美和諧的韻律、沁人心脾頌詠了山川之美,抒發了愛國之情,表達了個人志向,贊美了人間真情,深受學生喜愛,可以採取賽詩會,朗讀比賽等形式,讓學生誦背古詩詞。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對詩中蘊涵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從而達到了怡情益智,涵養德行的目的。6、構建教育網路,形成合力,由單渠道平面式教育轉換為多渠道立體式教育。學校教育要想做好,就離不開家庭教育輔助,家校教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是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徑。通過召開家長會,宣傳當今開展傳統美德教育的意義,讓家長體會身教勝於言教,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是教育的主導力量。在教育中必須通過學校向家庭、社會輻射,創造有利於塑造學生美德的氛圍和環境,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的實踐使我們認識到:開設傳統教育課並與實踐相結合是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最好形式,選擇好教材是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基礎,對教師進行培訓是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關鍵,組織豐富多彩教育活動是進行傳統

❸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國粹,是我們炎黃子孫的精神財富。在國際文化多樣性的大環境下,如何在初中階段結合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對青少年進行中華優秀文化的教育、傳承、發展,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思想品德教師思考的現實問題。為此,我結合個人教學經驗談談我的一些做法。一、把握初中思想品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的相通點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是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學科教育,同時是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四有」新人。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是 「忠孝仁義禮智信」,結合現實來詮釋,歸根到底也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者,所以兩者的價值觀本質上是相通的。二、結合思想品德教學內容有效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孝仁義禮智信」在我們學科教學中是有具體內容承載的。如單元主題《成長中的我》、《順境和逆境》讓學生學會自尊、自重、自愛、自信,戰勝挫折;《同在陽光下》讓學生關愛弱勢群體;《揚帆起航》教育學生愛校;《走進社區》讓學生愛家愛社區;《在同一片土地上》讓學生愛我們56個民族的大家庭;《自然的聲音》教育學生愛自然保護自然;《公共利益》教育學生愛集體;《歷史啟示錄》讓學生明白中華民族知難而進、百折不撓並最終在挫折中奮起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偉大的民族精神,它始終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財富論壇》、《又到兩會時》、《國策經緯》讓學生更愛自己的祖國,忠於祖國。《學會學習》其實是培養學生的「智」;《跨越代溝》教育學生要「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人與人之間》教育學生人與人相處要講「仁義信」,講文明禮貌,寬容待人,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理解、誠實守信;《無序與有序》、《一念之差和一步之遙》體現了法律的重要性,作為公民應該守禮,現代最大的禮就是社會的規則,包括心中的道德規則和法律規則…… 三、重視思想品德社會實踐教學活動,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學要有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思想品德教學全過程,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特別是思想品德社會實踐活動中。初中思想品德文化社會實踐主要體現四個主題:一是「成長中的我」,教育學生懂得「我」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空間中的,「我」的衣食住行都有文化的烙印;二是「我與他人」,優秀傳統文化和每個公民都有密切關系的公共利益,我們每個公民都有權利和義務去了解它,保護它,傳承它;三是「我與社會」,我們要在社會生活和學習中學會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四是「我與國情」,教育學生應該初步了解國家和家鄉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及傳統文化保護的現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如七年級下冊可以結合教材「社區考察」教學布置 「端午節民俗社會調查」;八年級下冊可以結合教材「中華民族大家庭」教學進行「嶺南民族融合及相互影響」和 「僑鄉文化」教育;九年級可以結合「民族精神」教學進行 「玉林人文文化」教育、結合「小康社會」「兩會」教學進行 「國情教育」……同時思想品德教師可以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配合學校定期舉辦地方民俗文化節,讓學生更進一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設置「非遺」校本課程,讓學生選修一項地方工藝,如舞獅、茶泡、木偶戲、刺綉等;可以在文化遺產日舉行優秀傳統文化「小小傳承人」技藝比賽、對學生普及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知識;組織開展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誦讀活動、徵文、演講、講座、知識競賽、社會調查等活動。四、遵循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第一個原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式、體驗式的活動中體驗、比較優秀傳統文化,感悟、認同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第二個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今天,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既要批判地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大膽地吸收和利用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並有效地抵制落後文化,消除腐朽文化,大力建設和發展先進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繼承優秀文化就要堅持以先進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學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學生,以優秀的作品鼓舞學生,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精神力量。所以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善用各種資源,用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方式開展活動。中華民族在自己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這些傳統、文化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獲得發展,不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作用。作為一名從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教師,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學科教育學習中健康成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責任編輯 袁 妮)廣西玉林市玉州區名山中學(537000) 李君玲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新論視窗 21

❹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

依據現行中小學德育大綱所提出的德育目標,本著「古為今用」的原則,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分解、提煉為十二個德目。即:孝敬父母、尊師敬業、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律己寬人、先人後己

❺ 傳統文化對小學生品德教育的意義

一、傳統文化重視啟蒙教育,小學階段正是啟蒙教育的重要時期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未cheng年人啟蒙教育的優良傳統,啟蒙教育思想極為豐富。繼承這一筆可貴的遺產,對現階段我國小學生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質的養成大有裨益。
《三字經》「苟不教性乃遷」說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隨著環境的影響而變化,所謂先入為主,不可不慎。如朱熹強調,在孩子知識、性情未定時,要及早進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為訓練,這樣方能達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的效果。當今社會有很多人會借口幼兒無知而將教育延遲到長大後再進行的錯誤觀念,這就像懶於摘除樹苗的劣芽一樣,等到長成大樹以後再去砍那些枝杈,該費多大的力氣?「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其含義不言而喻。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顏氏家訓》提出「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大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只有「教婦 初來,教子嬰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這些傳統文化都說明了啟蒙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學階段正是啟蒙教育的重要時期。孔子的一生為我國乃至世界文明的文化寶庫,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珍貴遺產,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孔子認為如果擇鄰不到風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舉。「孟母三遷」的故事,更是注重環境對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範。注重養成的思想,啟迪我們在小學生道德教育中,要始終堅持教化與踐行的統一。兒童天真純朴,求知慾旺,可塑性強,但思維能力較弱,知識較少,因而品德蒙養教育決不宜簡單地向孩子灌輸大道理,而要將「大道理」化為「小道理」並與「生活」相結合,堅持教、學、做合一,從行為的養成著眼,從生活常規、日常小事入手,進行指導,逐漸反復強化,形成習慣,進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雛形」的建構。
重視社會環境、人際交往對兒童品德形成影響的思想啟示我們,應充分注意環境對小學生道德形成的作用,極力營造有利於他們品德塑造的社會環境。如今小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要比古人復雜得多,因為社會風尚、現代傳媒、法制環境,以及cheng年人示範、熏染的人際關系,環境等,都比先前復雜了許多。對兒童品德培養的影響作用也日漸增大,因而更應該在少年兒童的教育中增強德育環境意識,加強傳統美德教育,這其中就包括:仁愛教育、禮貌教育、善心教育等,注意將小學生道德教育與整個公民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倡導成年公民增強責任意識,自覺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
二、傳統文化重視德育,萬事德為先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縱觀古今,孔子及其思想影響了中華民族的世世代代。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治學精神,成了為人師表的楷模;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社會事業態度以及「飯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的生活意識常態,永遠成為人們追求真理與成功的典範;孔子「天何言哉,四時興焉,百物興焉,天何言哉」又在啟迪人們永遠向前,自強不息。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孔子培養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他以六藝教育學生。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在當時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德、智、體、美的各個方面,其中以德育為先。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這就是說學生首先要學會做人,要注意道德修養,這是第一位的。
三、傳統文化重視熱愛人民的教育
老子的著作里,他以哲理的思想呼籲世民「守無道」、「重積德」,抨擊統治階級的貪欲,主張「無為而治,人心復朴」的治國方略,在《道德經》中體現的民本思想也是很值得我們推崇的。
民本思想,顧名思義就是以人民為根本的思想。自古及今,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都比較注重民本思想在階級統治中的作用。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唐太宗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見,民本思想在固化社會秩序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經過各個時期治國者的推崇,民本思想最終演變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孫中山先生說:天下為公;毛澤東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DengXiaoPing說:要堅持三個「有利於」的原則,其中之一就是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澤民說:要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說:要樹立科學發展觀,著力構建和諧社會,其中之一就是要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無疑是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據傳說統計,新中國建國以後,一些高級幹部因與以上精神相悖,進而貪污犯罪,走向另一個極端的總數,已經超過了當初北上長征後所剩紅軍的總額。這一驚人數字的後面,是否也折射出了我們在教育方面的失落呢?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對當前小學生的教育意義是非常迫切的,且是重要的。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廣大,這本身也是國計民生的大事。
在我們學校開展的「過傳統中國節 ,做現代中國人」的系列活動中,引導學生過好每一個中國的傳統節日,開展慶「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探究實踐活動。通過全校性活動和年級組活動相結合,以主題隊會、社會實踐、家校互動等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組織形式,讓學生了解、認識、喜愛並將傳統節日的文化,並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這也就從某些「小事」中,樹立了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和意識。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只要我們做教育的有心人,就能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廣大,這對國對民都可謂是千秋功德的大事。
做人不能忘本,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的豐富的人生智慧,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精神家園。作為一個教育者有責任要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在教育小學生的過程中要大力宣傳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吸取其精華,摒棄其糟粕,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

❻ 小學生德育教育都有哪些內容

小學生德育教育復有:

1、民制族精神教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培養和發揚團結、愛和平、勤勞勇敢、不斷自我完善的偉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與革命傳統和創新精神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政治基礎知識教育。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知識初等教育。職業理想教育立足於定位和奉獻社會。

3、道德品質、文明行為教育: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社會和家庭美德。以誠信和專業精神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以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交際禮儀和專業禮儀的教育和培訓。珍惜生命,遠離毒品,保護環境的教育。

4、遵紀守法教育:法律基礎知識教育、職業學科和崗位標准化教育。自覺遵守學校紀律和規章的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具備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心理咨詢和幫助等基本知識。中等職業學校除應具備上述一系列教育內容外,還應隨著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開展形勢任務和時事政策教育。

❼ 淺談如何在小學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

一、通過開設傳統美學課等形式進行教育。
二、通過各學科教學進行滲透。
三、通過榜樣的示範作用進行引導。
四、通過家長對學生進行教育。
五、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進行行為訓練。

❽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淺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事關中華民族振興的千秋大業,一個人道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發展過程,在小學階段,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由自然向社會人過渡的主要時期,是學習掌握社會規范的基本階段,在整個德育過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響。如何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通過在教學工作中的實際經驗,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育。
一、在教學中用愛心魅力潤育學生
實踐證明,愛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方法,也是滋潤人心的巨大力量。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市場經濟的浪潮對小學生品德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教師真摯、純潔、無私、高尚的愛能產生巨大的號召力、推動力,可以激勵學生的上進心和自信心,促進學生智力和個性的健康成長,還可以抵禦這種負面影響。同時對小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把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選取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符合當代少年兒童德育目標和德育發展方向的內容。作為教師,要引導好、培養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應該率先垂範,為人師表,以德樹人,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諧的語言、規范的行為和真摯的情感去影響、啟迪、塑造每一位學生,那我們的學生將沐浴在師德無限魅力的陽光雨露中健康地、快樂、陽光地成長。
二、在生活中用行為魅力影響學生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永遠是教師的主題。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學校的全體教師都應注意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教師應為人師表,敬業精神、工作作風、言談舉止、衣著住行,都應起到表率,因為在小學生的眼裡,自己的老師是神聖的,教師的舉止經常滲透於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師平時面對學生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德樹人、身體力行,身教重於言教,平時教師走進學校、教室,一發現地面有廢紙、垃圾就自覺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學生弄歪的課桌椅等,久而久之,學生受到的影響也都會自覺堅持學習。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喊破嗓子,不如做出。小事情大內涵,大道理小行為。」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光動嘴去說服教育學生,更多的時候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教師自身的表率讓學生受到教育,使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自覺樹立起尊敬師長、勤奮好學、積極上進、樂於助人的品格觀念。
三、在家校溝通中教育學生
小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長的搖籃,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家庭環境會給孩子人格的形成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他們終身的教授,在人一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處於初始和基礎的地位。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德行的教育,「重智輕德」成為家庭教育的普遍問題。學校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科學引導,積極開辦家長學校,定期組織家
長召開家長會、要求老師定期對學生進行家訪、年終召集學生家長代表召開學校與家長的交流會議,通過各種渠道與家長交流,使家長不陌生學校的各種教育活動,家長監督學生在課外的表現,教師定期檢查學習成果。這樣使學校與家長形成了良性的互動,讓學生無論在學校、家庭當中還是在社會上都可以規范自身的行為,使學到的東西不會"左耳進、右耳出"。形成協調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體現教育的整體性。
四、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熏陶學生
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不能只依靠教師的教學活動,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學校要從班級黑板報、校園宣傳欄、紅領巾廣播站、建築物牆壁、一景一物、多媒體網路等方面積極的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圍。溫馨的提示、熱情的激勵、豐富的知識、典型的個案、優美的校園形成一種特有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學生的行為養成服務,組成教育的合力,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總而言之,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需要學生自身的長期努力和教師不斷的督促引導及家長的積極配合、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必須持之以恆,常抓不懈,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日積月累,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讓學生健康快樂陽光自信的成長。

閱讀全文

與孝順老人等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納入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第1次見父母值多少見面禮 瀏覽:8
父母生病住院和工作如何選擇 瀏覽:449
東豐最低養老保險多少錢 瀏覽:40
北京老年人補助金 瀏覽:372
養老院老人的權利 瀏覽:390
為什麼有點老年人也能長高 瀏覽:39
老年人一年可以吃多少鹽 瀏覽:986
成華區康復養老院要多少錢 瀏覽:64
老年人說話總是重復怎麼回事 瀏覽:260
看守所70歲老人不是不收 瀏覽:81
糖醋裡脊怎麼養生 瀏覽:353
兩地同時交社保退休後 瀏覽:720
台灣女的多少歲退休金 瀏覽:791
正高退休金是多少錢 瀏覽:33
胃部活體檢測多久 瀏覽:332
濟南老年大學怎麼樣 瀏覽:246
廣州黃埔區老年大學成品舞蹈 瀏覽:425
青春期男生不孝順 瀏覽:214
找什麼理由讓父母買耳機 瀏覽:464
長壽繁華地段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