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的放紙鳶

重陽節的放紙鳶

發布時間:2022-05-12 21:42:32

❶ 9月9日是什麼節日,古人在這一天有什麼的習俗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九九歸真,一元回肇始,古人認答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1)重陽節的放紙鳶擴展閱讀:

根據現有的史料和考證,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有秋秋豐收祭祀和火星祭祀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古人在九月份收成時祭奠天皇和先祖,以感謝天皇和先祖的恩情。這是重陽節作為秋收節的最初形式。重陽節起源於古代,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在西漢盛行,盛唐以後。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融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它的主要部分一直延續到今天。崇陽祭祖民俗源遠流長,是一種具有深遠意義的古老民俗。重陽節和除夕、清明節、七一半月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祭祖節。

❷ 重陽節習俗是什麼

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九皇會:

古時在我國廣東、江蘇、浙江、雲南等地,均於農歷九月一日至九日連續九天盛行禮斗之俗,謂之九皇會。九皇會源於對星斗崇拜。

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特徵的。

重陽節習俗由來:

重陽習俗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漢代作品《西京雜記》中收錄了古時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在文字資料上關於重陽節求壽之俗的最早記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重陽節

❸ 重陽為何要放風箏

風箏從隋唐開始,隨著造紙業的發達,紙糊風箏逐漸興起,人們用紙來製作風箏,取材容易,價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中興時代。它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500年的分裂戰亂狀態,進入相對穩定的大統一時期。繁榮的經濟和安定的社會環境是風箏普及於民間的社會基礎。

唐代的風箏,已成為年輕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楊譽《紙鳶賦》載:「相彼鳶矣,亦飛戾天,向把能爾,風之力嫣。余因稽於造物,知不得於自然,原其始也,謀及不童,征諸哲匠,蔡倫造紙,公輸獻狀。理約蔑以體成,刷丹青而神王。」同書卷九五三唐榮《紙鳶賦》載:「代有游童,樂事未工,……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見唐代兒童不僅能放風箏,而且還能製作風箏,風箏做為娛樂用品已比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兒詩》記述的幾十種兒童游戲中,放風箏是其一,詩曰:「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當時的風箏不僅白天放,夜間也能放。唐朝趙昕編寫的《息燈鷂文》中,就記述過宮廷夜晚放風箏的故事。

宋代,放風箏已成為流行於民間的娛樂活動和喜事的慶祝紀念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就詳細記載過,每到清明時節,人們便背上飯食到效外放紙鳶,直到日暮方歸的情景:「少年郎競放紙鳶,以松勾引,相牽剪裁,以線絕者為負。」

北宋末年畫家張擇端(濰坊市諸城人)的《清明上河圖》,是當時風俗畫中的代表作。這幅畫,描寫了清明節開封效外和市內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經濟繁榮的寫照,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其中就有放風箏的場景。宋蘇漢臣畫的《百子圖》里,還詳細描寫了放風箏的動作和工具。

由於風箏的普及,當時放風箏已成為一種技藝。逢廟會、集市、節日和游戲時,都有人表演創作和放風箏。放風箏的人同雜技演員、雜劇演員被稱為「趕趁人」。南宋末,開始出現了以扎售風箏為業的手工藝人。

放風箏活動逐漸為人們喜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與健身、養目關系極大,是一項有益的體育活動。宋李石《續博物志》載:「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古人講究養身,入春後走出室外,到空氣清新之處,盡量多活動,這樣使得春氣之升有序,陽氣之增長有路,符合《內經》「春夏養陽」的大旨和「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行」的要行。放風箏還能使人的眼睛得到較好的調節,對保護視力極為有益。在放風箏時多昂首遠視,綠地、藍天還可以防止、減輕近視眼。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說,「風箏在天,以能清目。」就是這個道理。

❹ 重陽節的習俗70字

一、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

二、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三、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四、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五、祭祀海神

重陽節是秋季大節,港、澳、台等地尤其重視在這天舉行的祭祀海神活動。

六、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

七、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

八、辭青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清明)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

九、享宴祈壽

重陽節的求壽之俗,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學作品。

十、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

❺ 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簡介

答:重陽節: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盂蘭盆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登高、佩帶茱萸、曬秋、吃重陽糕、賞菊、辭青、享宴祈壽、飲菊花酒、放紙鶴的習俗。

登高

重陽賞菊、飲酒、對弈

飲菊酒: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葯酒,味道微微有一點苦,飲後可使人明目醒腦,而且具有祛災祈福的吉祥寓意。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至於人們為何要在重陽時放紙鳶(風箏),除了重陽天高雲淡,風輕日明,紙鳶可輕松乘風而上的氣候原因外,還有些介於巫蓍之間的說法,於不經中頗為有趣。傳說,重陽時放紙鳶是為了「放晦氣」,紙鳶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將線弄斷,讓風箏消失於雲天之外。另有一種解釋則說重陽放紙鳶是「放吉祥」、「放福氣」,紙鳶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紙鳶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

❻ 重陽節的習俗是啥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重陽節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 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登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不少地方家族觀念和祭祖觀念正日漸淡薄。古時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仍盛行,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無論是祭祖活動還是登高遠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

❼ 重陽的節日風俗是什麼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民俗活動:

重陽賞菊、飲酒、對弈

飲菊酒: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葯酒,味道微微有一點苦,飲後可使人明目醒腦,而且具有祛災祈福的吉祥寓意。[39-42]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插茱萸等古俗則是民間登山驅風邪的行為,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用天然葯物茱萸等調整體魄健康,使其適應自然氣候變化。

❽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重陽節是以放紙鳶是有何寓意呢

1、祛除晦氣

在某些地區,重陽時放風箏是為了「放晦氣」。風箏飛得越高、越遠,晦氣也離之遠去,有些人,在放風箏的時候還要將線燒斷,讓風箏消失得無影無蹤才好。

2、氣候適宜

農歷九月,南方地區季風逐漸加強,此時秋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所以在南方有重陽節放風箏的傳統。

3、寓意吉祥

有些人認為重陽放風箏是「放吉祥」、「放福氣」,重陽節放的風箏飛得越高,寓意越好。在放風箏過程中不能將風箏的絲線弄斷,人們認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所以,重陽節放風箏時要千方百計保護好自己風箏的絲線。



(8)重陽節的放紙鳶擴展閱讀: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

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插茱萸等古俗則是民間登山驅風邪的行為,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用天然葯物茱萸等調整體魄健康,使其適應自然氣候變化。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的放紙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第1次見父母值多少見面禮 瀏覽:8
父母生病住院和工作如何選擇 瀏覽:449
東豐最低養老保險多少錢 瀏覽:40
北京老年人補助金 瀏覽:372
養老院老人的權利 瀏覽:390
為什麼有點老年人也能長高 瀏覽:39
老年人一年可以吃多少鹽 瀏覽:986
成華區康復養老院要多少錢 瀏覽:64
老年人說話總是重復怎麼回事 瀏覽:260
看守所70歲老人不是不收 瀏覽:81
糖醋裡脊怎麼養生 瀏覽:353
兩地同時交社保退休後 瀏覽:720
台灣女的多少歲退休金 瀏覽:791
正高退休金是多少錢 瀏覽:33
胃部活體檢測多久 瀏覽:332
濟南老年大學怎麼樣 瀏覽:246
廣州黃埔區老年大學成品舞蹈 瀏覽:425
青春期男生不孝順 瀏覽:214
找什麼理由讓父母買耳機 瀏覽:464
長壽繁華地段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