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溫州重陽節吃什麼

溫州重陽節吃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1 09:02:58

重陽節吃什麼,重陽節吃什麼喝什麼,重陽節吃啥

1、重陽糕
重陽節有吃重陽糕的傳統食俗,重陽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一些重陽糕,還要加入棗子、栗子為餡料。因為重陽節有登高以避災的說法,而「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糕」是非常受大家歡迎的節日食品。
2、菊花酒
重陽還要飲「菊花酒」,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古時菊花酒,是頭一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制的。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❷ 重陽節要吃什麼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重陽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有詩描述重陽糕的製作: 蔡雲: 篝火鳴機夜作忙, 織工一飲登高酒, 依然風雨古重陽, 蒸出棗糕滿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葯,其效更佳。製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葯。 由於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准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後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於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如《山東民俗·重陽節》介紹,山東酒坊於重陽節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台鎮,每年重陽,開始投料下葯釀酒,傳說是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每當烤出初酒時,老闆在貼「杜康先師之神位」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見《中國民俗采英錄》)。在湖南寧遠,每於九月九日「競造酒,日重陽酒」。這些風俗說明,重陽與酒的關系極深。
編輯本段各地習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值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河北省
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
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陝西省
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
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市
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省
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江西省
德興縣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
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
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
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
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省
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
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
中國開封菊花花會始辦於1983年,開封是以菊花每年舉行一次年會的唯一的城市。 一年一度秋風勁,歲歲黃花分外香。開封菊會就像一棵大樹,深深植根於開封大地,深深植根於開封人民心中。它所產生的影響,就其廣度而言,已遠遠超過了開封的地界,名揚海內外;就其深度而言,已遠遠超出了「賞菊」的特定含義,而是作為一種成功的載體和平台,展示著開封深厚的文化底蘊,演繹著經貿、旅遊的「大戲」,推動著開封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 開封菊會之所以能夠在古城熱土上深深植下根來,有其深遠的歷史淵源,遠在唐代就初具規模。唐代詩人劉禹錫對開封菊花「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的描述就可見一斑。至北宋,開封菊花更聞名遐邇。每逢重陽佳節,不僅民間有花市賽菊之舉,而且宮廷內也養菊、插菊花枝、掛菊花燈、飲菊花酒,甚至還開「菊花花會」。《東京夢華錄》中就有賞菊遊人「婆娑於市」、「游情寓意不一而足」之類的記載。明清時代開封養菊、賞菊之風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來到開封禹王台賞菊時,就留下了「楓葉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詩句,並被刻在當今禹王台公園保存的「乾隆御碑」之上。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開封人民酷愛菊花的傳統習俗更濃。每年金秋10月,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養菊、賞菊者甚眾,花市售賣菊花和沿街叫賣菊花則自成獨特的風景,市園林部門還多次舉辦規模不等的菊展。1983年開封市第七屆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決定把菊花命名為開封市「市花」,每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為「菊花花會」的會期。 南陽喊山大賽以「祝您長壽健康」、「白頭偕老」、「家庭美滿」等美好話語為主要內容,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喊出獨特的心裡話。屆時,99位老人將一同參加登山比賽,登頂後進行喊山大賽,工作人員將藉助分貝儀,根據選手的聲音大小決出比賽名次。清豐縣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為戲。
編輯本段特色風俗
登高旅遊賞菊並飲菊花酒佩茱萸
中國特有風俗
踏青敬老活動祭祖祭哪吒三太子吃重陽糕射箭放風箏吃燒乳豬
韓國特有風俗
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戲。放風箏
日本特有風俗
吃茄子
吃栗子飯祭菊

❸ 重陽節吃什麼

重陽節距今有2千多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在唐代正式被定為節日,宮廷、民間同慶。重陽節有登高祈福、賞菊、插茱萸等習俗;流傳至今更增添了重陽敬老的習俗,感恩老一輩對我們的養育之恩。



重陽節,是敬老節,但是對於長輩的關心,我們不應該流於表面,而是關心在日常才更為細水長流。九九重陽節,3道傳統美食少不了,營養美味寓意好,你最愛哪道?

夥伴們,你的家鄉都有哪些重陽傳統美食和習俗呢?歡迎來評論區一起討論交流喲!

❹ 重陽節吃什麼 重陽節飲食習俗

吃重陽糕、飲菊花酒、吃羊肉面等活動。
古時菊花酒,是頭一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制的。九月九日這天,人們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准備釀酒的糧食之中,然後一齊用來釀酒,放至來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
重陽節要吃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

❺ 重陽節吃什麼 重陽節喝什麼

1、吃重陽糕:
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
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2、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
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❻ 重陽節一般要吃什麼東西啊

重陽節要吃重陽糕和重陽米果。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

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6)溫州重陽節吃什麼擴展閱讀

重陽節的其他習俗:

1、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

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2、登山秋遊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❼ 溫州節日習俗

溫州過年十大習俗
過年是中國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各地過年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溫州也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文化。從冬至開始,溫州人就紛紛籌備各種年貨,像曬醬油雞、醬油肉,炊松糕等等。

冬至吃湯圓

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糍。湯圓的餡為甜糖或芝麻,也有鹹肉湯圓。而麻糍則要先把糯米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後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即為麻糍,麻糍為冬至的點心,俗稱「擂麻糍」。吃麻糍、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

曬醬油肉和鰻鯗

溫州人習慣大約在農歷十一月份就開始曬醬油肉和鰻魚鯗。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後曬干食用,別有風味。過去,在曬這些臘貨的那個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滿鐵釘,上面掛著醬油肉、醬油鴨、醬油雞。自做的醬油肉、醬油雞味美質優,所以即使市場里有現成的賣,人們還是願意自己動手曬。鰻魚是溫州的特產,溫州人一般去菜場買些個頭比較大的鰻魚,剖開淡曬,就成了我們口中的「鰻鯗」,鰻鯗比鮮鰻還要好吃,是年夜飯中佐酒的佳品。

搗年糕

也叫「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後做成長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里,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寶狀的,最大重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每個房間也可擺上。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祭灶

農歷十二月廿四,家家戶戶還要「拜鑊灶佛」。據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凡人功過的日子,據說灶神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會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麥芽糖,為的是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說壞話。

撣新

每年農歷十二月廿四前後,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溫州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每戶人家趁此機會洗去家裡一年堆積下來的污垢,准備乾乾凈凈迎春。

貼春聯

過年的另一種普遍習俗是貼春聯。早在宋朝,貼春聯已成為流行的習俗,宋朝把春聯稱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驅鬼辟邪,所以常在門前設置一些桃木製作的物品作為裝飾,稱桃飾,後來慢慢嬗變成桃符即春聯。過去的春聯都是用墨在紅紙上寫黑字,最近幾年,市場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紅紙上的春聯,頗受人們青睞。除夕那天,各家大門、屋柱和房窗兩邊都用紅紙貼上春聯,俗叫「門對」。門楣上貼四個字,俗叫「橫批」,單扇門貼「大吉」兩字。正屋、廳堂、書齋以及豬、羊、牛欄,都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內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業豐收。

分歲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請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

吃分歲酒非常講究吉祥。過去酒席上會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吃過分歲酒,大家自尋娛樂,往往徹夜不眠,俗叫「守歲」,也叫「望年夜」。

開門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富,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

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來,先在自己家裡,晚輩按順序向長輩叩拜行禮,稱「拜年」。從正月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有的還延至農歷正月十五。上世紀50年代以前,拜年的禮品比較簡單,大多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故稱「紙蓬包」。

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舊迎新的意思。因為民間以紅色象徵吉祥,兒童穿著大紅色衣服,年輕婦女當然滿身紅艷,連老婦也系著大紅裙。如今,人們在穿著上已起了很大變化,顏色已不局限於紅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款式也變得多種多樣。

過了農歷正月十五即元宵節,年也算過完了。
參考資料:http://www.wenzhou.gov.cn/gb/wz/citizen/city_news/userobject1ai18421.html

❽ 重陽節吃什麼傳統食品

重陽節有吃重陽糕的傳統食俗,重陽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一些重陽糕,還要加入棗子、栗子為餡料。因為重陽節人們會有登高避禍的習俗,而「糕」與「高」同音,所以在重陽節的時候,重陽糕是一種十分受歡迎的食物。
重陽節有吃重陽糕的傳統食俗,重陽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一些重陽糕,還要加入棗子、栗子為餡料。因為重陽節人們會有登高避禍的習俗,而「糕」與「高」同音,所以在重陽節的時候,重陽糕是一種十分受歡迎的食物。

❾ 溫州有哪些傳統民風民俗 最好是吃的方面

七夕

七月初七為乞巧書、各家用米粉製成舌狀糖糕,稱作「巧食」。七夕晚,巧食系以小孩端午所佩「長命縷」,擲於屋瓦上,讓喜鵲銜去搭橋,幫助織女星渡過銀河。

中秋

親友間互送月餅。月餅圓形,古人月團圓之意,溫州月餅除蘇式、廠式外,尚有空心月餅與直徑逾尺大月餅。是日,在外地親人盡可能回家,團聚歡宴。宴席上常有芋艿、粉干、蝤蛑、新鴨等菜。夜晚,各家備月餅瓜果,在中庭賞月至深夜。市區積谷山麓有座小石橋,橫跨玉帶河上名玉帶橋。千秋夜半、皓日投影於河,小橋東西各半,象月亮擔著橋,故又名「月擔橋」。是夜,常有三五結伴前去觀賞。

小擺設

中秋前三四天,永嘉、瑞安富實或小康人家,在中堂擺設幾張方桌,圍以錦圍,置「小擺設」。小擺設模擬文昌帝君廟,設神像、幾案、車馬、兵器及執事等。製作精巧,有觀賞價值。

清光緒年間,永嘉城內新福興和陳啟興鎮店兩家小擺設,尤具特色、新福興擺出大錫器,小在半市寸至五市寸之間多達十桌,一溜兒鋥光閃亮、陳啟興更是匠心獨運,第一置銀色門牆、綵樓,內有走馬燈不停旋轉,並用紅水架置一金魚缸,缸內錦鱗唼蝶嬉戲。門提燈、高燈,紅燭高燒。兩旁靠欄桿處,彩旗招展,兵器森立。中間八張方桌和圓桌上擺設董、銀器、玉飾;設彈詞班和唱曲班,演奏小藝人皆銅制,持銀質管弦和打擊樂器,極其精。尤其是京劇班,銀質戲曲人物個個神形兼備,栩栩如生。這些小擺設展出十多天,參觀者繹不絕。

重陽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為登高節日。男男女女登上山巔,飽覽秋色、各家還製作登糕饋贈外與兒童。登糕諧「登高」,也稱作『重陽糕」,意含步步高升。糕為米制,由大小不一圓形糕壘塔狀,上插米塑戲曲人物和金旗銀花,為兒童所喜愛。

制重陽糕:該日,「揉粉炊糕,以饋親戚小兒,名曰登糕」(《永嘉縣志》)。在糕上插著紙糊的小牌坊、小旗桿或人物、花卉,這叫「重陽糕」,也叫「登糕」,諧音「登高」,民間認為:吃了登糕,不登高,也可消災。

登高:在宋時即有此俗:「載誦觴黃菊,登山臂柴茱。重修汝南書,災厄自今無」(王十朋五日詩)。據《溫州府志》;「登高,其不能攜者亦連袂登九斗諸山之巔。」九山,指溫州城內的大九山和小九山,分布在城內各外。歷代相傳,逢重九,聯袂登山,頭插茱萸,飲菊花酒,婦女則帶茱萸囊,均是為了解毒,避災,也有秋天登山觀景的意思。到明代,此俗有所變異:「重陽俱往登高,攜觴者罕。」現在,每逢重陽節,民間仍保持登高風俗。有些學校、團體,利用秋高氣爽的大好時節,有領導的組織爬山比賽或攀登高峰活動,使原來帶有迷信色彩的登風俗,逐漸演變為一項有意義的體育活動。

登高福:舊時,溫州各道觀,還有拜「九皇福」的習俗。青年中則有約集9人,拜神訂盟,結為兄弟,甚至醵資購置田地,照年齡長幼,輪值收租辦祭,叫做「登高福」,也叫「九人福」。

溫州的東岳爺——忠靖王,是民間信仰的地方神。是由道道地地的溫州人上升為神的。據明宋濂《忠靖王碑記》載:「忠靖王姓溫名瓊,溫州平陽人。唐長安二年生,至二十六歲,因舉仕不第,幻化為神,為民除災害。」在民間有這么一個傳說:平陽縣有個不第秀才,叫溫瓊(也有說叫凌原)。某晚,因夜讀,聞窗外有人竊議:「這井汲水的人多,放這里大有功效。」凌出去觀看,而無所見,後捂此為疫鬼。至晨,凌站在井欄邊,阻人汲水,眾不信,凌乃投井而死,以表心跡。後經眾人撈起,全身中毒發藍。後封忠靖王,為泰山神所部的元帥,所供神像為藍面、藍手、藍臉。因為是溫州人,賜姓溫,俗稱「溫元帥」,為驅疫之神,通常又叫東岳爺。每年三月初,「民間必請王出廟,巡行城內外,以驅瘟疫。」

插香柚、插香

相傳七月二十三日(或廿九),為「地藏王節」,在溫州,俗稱「地藏王菩薩生日」。民間傳說,地藏王是個肩負大地的神佛,一轉肩,大地就會發生地震。此日,民間從早到晚,禁水潑地,俗信污水倒地,地藏王生氣,會發生天搖地動,房屋倒塌。是夜,溫州民間有「插香柚」的習俗,也有稱「點柚燈」的。這時,正是秋米柚成熟的日子。在溫州蒼南等地,每家要挑選一個碧綠滾圓的最大最熟的新柚子,首先用菜刀把柚子的頂部切平,然後用一米長的竹子插進柚子底部的中央,要求插得牢固,最後在切平地頂部插上已點燃的香與燭。要求香圍成圈圈,最好圍上好幾重,蠟燭一定要插在香圍成圈的正中央,這樣,柚球就做好了。當晚,舉行插柚球儀式,由孩子頭召集本地方的小孩每人高舉柚球,唱著童謠,全地方的男女老少都過來圍觀。儀式結束後,把柚球插在自家門前,燒一些金銀紙,或供上一些祭品,禱告神靈消災得福,延年益壽。第二天把插在大門前的柚球取下,把柚切開,然後全家把柚果吃盡,據說吃了柚果,可以避凶趨吉。

溫州市區,則是家家戶戶在階下、牆腳、路邊插香燭。孩子們把柚子摘來,在四周插上香,點一對蠟燭,掛在屋檐下,好像遍體火光的星球。只見處處火光熠熠,香霧騰騰。『小時候,經常是兩個大院里的孩子互相來偷(拔)香,在點點火光中跑來跑去,很是快樂!俱往已,唯有回憶。』

❿ 重陽節要吃什麼九樣東西啊

每年的農歷復九月初九制。重陽節也是老人節,重陽節又叫「登高節」。老年人在家也不上班,
沒有被納入法定假期,所以不放假。
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可以登高、上墳祭祖、賞菊、吃糍粑、重陽糕、焙果、飲菊花酒、插茱萸·簪菊花。在家陪老人,或帶老人外出玩。

閱讀全文

與溫州重陽節吃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遼寧2000年退休漲工資文件 瀏覽:393
2018洛陽企業退休金上調 瀏覽:158
兒子二十歲了對父母脾氣大怎麼辦 瀏覽:960
孝順感恩善良重要嗎 瀏覽:211
女生家裡老人得癌症了怎麼安慰 瀏覽:430
老人機如何打開蓋子 瀏覽:354
女處級幹部退休年齡92 瀏覽:423
張家港重陽節習俗 瀏覽:17
無錫中橋周邊有哪些養老院 瀏覽:582
重陽節登高活動主題題目 瀏覽:408
福州a3要去哪裡體檢 瀏覽:263
老年大學鋼琴班匯演 瀏覽:865
長壽路200號電話 瀏覽:629
養老院都干什麼活工作 瀏覽:866
甘肅直招士官院校學生體檢在哪裡 瀏覽:756
養老金能代領嗎 瀏覽:649
檢查老年大學工作開展情況 瀏覽:206
交了40年養老保險 瀏覽:693
小孩的父母很感謝他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972
怎麼登錄六十歲農村養老金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