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如何做一個孝順父母和長輩的好孩子的作文350字
如何做一個孝順父母和長輩的好孩子的作文如下:
古人雲:「百善孝為先」。祖先這樣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是有原因的,因為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也是父母辛勤哺育我們成長。在我的成長歷程中,我懂得了孝敬父母。 父愛如山,是深沉的,無私的。爸爸 每天為了這個家勞累奔波,回到家經常倒頭便睡,身上散發出刺鼻的汗臭味,看到這些,我的心中湧起陣陣酸楚。於是我打來一盆溫水,想讓爸爸泡個腳,解除疲勞。可是剛碰到爸爸的襪子,一股刺鼻的臭味撲面而來,幾乎讓人窒息,但我一看到爸爸疲憊不堪的樣子,想到爸爸為了這個家如此的辛苦,就暗下決心專心給爸爸洗腳,頓時腳臭味不見了,爸爸臉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從此我只要有空就為爸爸洗腳,捶背,爸爸逢人就誇我懂事,我也從心裡感到自豪,因為我做了我該做的事。 母愛是河,是柔和的。媽媽是一名農村小學教師,工作繁忙勞累,對我照顧的無微不至的,甚至把我當做她生命的全部,生活中也是一把好手把家裡收拾的井井有條,可能是勞累過度吧,不幸患上了頑疾,痛苦難耐,每天除了要吃葯之外還要天天灌腸,可是爸爸上班又很遠,晚上經常不回來,怎麼辦呢?我不能眼看著媽媽痛苦卻幫不上忙呀。於是我央求爸爸教我,爸爸耐心地邊操作邊叮囑我注意事項。第二天我在爸爸的指導下完成了給媽媽灌腸的工作,爸爸媽媽高興的笑了。從此我便擔任了媽媽的護士,天天堅持給媽媽灌腸,在我的細心照料下媽媽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看著媽媽不再那麼痛苦難受我也非常開心。除此之外我還每天幫媽媽提水,收拾房間等,雖然很累,但只要看到媽媽的笑容,我就感覺格外幸福。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從這些小事中,我體會到了勞動的價值,也體會到爸爸媽媽的辛苦。以後,我會花更多的時間,為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㈡ 孝敬父母的作文
孝敬父母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專母哺育我們屬成長。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
以前,看到媽媽打掃衛生時的勞累,我總是無動於衷。從4年級升5年級的暑假裡,讓我改變了這個看法。
那次,媽媽正在打掃衛生,忽然坐在了沙發上,在旁邊看書的我趕忙走過去,問道:「媽媽,你怎麼了?」「我沒事。」媽媽邊說邊捂住腰站起來,繼續打掃衛生。我見狀,想一定是媽媽整天打掃衛生,打掃的腰都痛了吧,我來幫媽媽打掃衛生吧!說干就干,我向媽媽請求我幫她打掃衛生,媽媽答應了,並指點我從哪掃起。
等我把所有的家務活幹完後,我感到腰酸背痛,這次我終於體會到了媽媽的辛苦,媽媽每天都要干這些家務活,從來沒有向誰抱怨過腰痛,我呢,只幫媽媽掃了一次地,洗了一次碗就叫苦連天。
通過這次勞動,我終於知道了媽媽這些年來是多麼的辛苦,同時我也明白了媽媽腰酸腿痛的原因。
從此,我經常幫媽媽打掃衛生,媽媽誇我長大了。
㈢ 寫自己孩子是怎樣孝敬父母的作文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我們的義務。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們撫養大,我們也應該用實際行動孝敬他們。這一點我做得比較突出,不論是爸爸、媽媽,還是左鄰右舍的叔叔、阿姨,都稱贊我是一個孝敬父母的孩子。 一天,我放學回家,剛走進門,就看見媽媽躺在床上,蓋著一床厚厚的被子,桌上放著一杯開水和幾片葯。「媽媽,您怎麼啦?」我擔心地問。「媽媽有些不舒服,哎……」聽了媽媽的話,看著媽媽那消瘦的身體,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生病時,媽媽日夜守在我的身旁,無微不至地關心我的情景。可今天,媽媽卻病倒了。我這個做女兒的難道就不該照顧她嗎? 想著想著,我放下書包來到廚房,從櫃子里拿出雞蛋、掛面,給媽媽做一碗噴香的掛面湯。此時,我彷彿看到媽媽正在品嘗我做的飯,正在誇獎我是孝敬父母的孩子。 掛面做好了,我端著這碗自己親手做的掛面,來到媽媽的床前,輕聲說:「媽媽,我給您做了一碗掛面。」「哎,真是好孩子。」我把媽媽扶起來,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喂媽媽吃。我看見媽媽眼裡閃動著淚花,臉上露出了微笑。我看到她的手有些顫抖,但看到媽媽笑了,我也很高興。 吃完了飯,我又倒了一杯開水,准備好了葯片,輕輕送到媽媽的嘴邊。 我每天都精心照顧媽媽,喂葯、喂水、做飯都是我的事。幾天過去了,媽媽的病好了。她一再感謝我,逢人就誇我是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平時,爸爸、媽媽卜班回到家,我總是給他們倒上一杯開水。因為我知道,他們工作繁忙,如能回家喝上女兒倒的水,一定會感到欣慰的。兩年了,我一直堅持著,每一杯水都凝聚著我對爸爸、媽媽的愛,對爸爸、媽媽的關心。 梅當吃飯的時候,我總是先把好菜先夾到爸爸、媽媽的碗里。若是有魚肉一類的食品,我就挑大塊的給他們,小的自己留著。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得到表揚,而是報答爸爸、媽媽的養育之恩。 多年來,我深深地懂得爸爸、媽媽為我付出的代價,但我也用實際行動孝敬著我的父母,我的長輩。於是,我成了左鄰右舍中有名的孝敬父母的孩子。
㈣ 《學孝道,愛母親》作文大全
一直以來,都是父母為孩子操勞,絲毫都不計較地任勞任怨,本能地付出, 可是年少的我們習以為常之後,便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呵護,忘了其實自己,也應該去做些什麼。這次長假,正好給了我好好孝順父母的機會。
一開始,並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有些涉及資金方面的問題,自從曾經丟失過一筆錢之後,老媽在金錢方面就對我起了戒心,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讓我碰錢,因此,我也不可能在此方面有所建樹;至於添購家庭用品方面,大到家電、小到蔬菜,我總是學不會老媽的「挑三揀四」,更別提什麼「貨比三家」了,看到什麼就立即交易,挨了幾次訓後,我再也不敢「主動請纓:當采購員了;倒是家務方面,我可以盡力,拖拖地、擦擦桌子,總不會做不到吧。說干就干,我拎其拖把就揮舞起來。別看這是件小事,過不多久就開始腰酸背痛了,肚子還響了起來。看看錶,12點左右了,也難怪。午飯時間到了,放下拖把,准備叫老媽起來下廚。推開門,l老媽正在被窩里睡著,想起今天早上,她一直叫喚」不舒服「,估計這會兒正難受呢。見狀,不由得一陣心酸,「該不會這段時間累狠了吧。」邊想邊退出房來,擼起袖子,下定決心:「我來做一餐飯孝敬媽媽吧!」
邁著堅定的步伐進了廚房,不多久就這堅定就變成了猶豫不決,「該做什麼菜好呢?」似乎無從下手。拉開冰箱,有一碗肉,還有幾塊豆腐乾,馬上計上心來。先將解凍的肉切成小塊,這耗費了不少時間,生怕肉太厚,不好煮熟,於是反復剁,雖然技術不怎麼樣。但還是完成了這一項。接下來是切豆腐乾,這個簡單,豆腐塊兒反方方正正,及回合的到期刀落就將它們切成了條狀。再學著老媽平常的樣子,准備好幾片生薑、幾顆紅得誘人的的辣椒,食材算是就緒了。最後一步,也是最後的考驗------下鍋,就要拉開序幕了。即使是平常極少下廚的人,看總是看過的,因此,最基本的常識也還是懂的,一些簡單菜系,相信難不倒我。
首先是倒油。因為常看到有人被油濺到的痛苦表情,心裡不免有些猶豫,但若是我再不動手,火苗就快將鍋底給燒沒了,於是我心一橫,將油潑進鍋里。「嘩」的幾聲響,並沒有油飛濺到身上,不錯,運氣可嘉。等油在鍋里翻騰一陣子後,將瘦肉放入鍋里,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騷動,「嘩啦嘩啦」直響,我使勁翻炒幾下,鍋內才平靜下來,看到肉的顏色漸漸起了變化,我才想起還有佐料沒有添進去。匆忙將生薑和辣椒倒進去,一陣刺鼻的香味彌漫在廚房裡。革命尚未成功,我繼續努力,最後剩下的豆腐乾,也終於被我丟進了鍋里。菜已經在鍋里折騰了好久,但生怕他們不熟的我一等再等,直到豆腐乾都開始粘鍋了,我才急急忙忙將菜撈出來。然後,僥幸老媽想用我的勞動成果。
因為畢竟沒有多少經驗,所以成品難以達到「美味」這一標准,勉勉強強裹著飯一起吞下去還沒問題,但老媽還是不住地稱贊,我看得到,她的臉上寫滿了喜悅,還有,欣慰。我知道,不管味道如何,她一定會這么做。
父母都習慣了付出,一旦從子女那得到什麼就會受寵若驚,感激萬分,但真正應該感激的是作為子女的我們。為我們操勞、受累的父母已經付出太多太多,我們真的,真的應該懷著感恩的心,去回報父母。不需要豪言壯舉,一杯暖暖的茶、一個關切的眼神,重要的,是用帶著愛的那顆感恩之心,去溫暖父母,這,就足夠了。
㈤ 孝敬父母(作文)
孝敬父母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流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的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花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感情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以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不是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
學會感恩,孝敬父母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學會感恩,孝敬父母》。
開始前,我想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一艘載有數百人的大型輪船在海上失火沉沒,許多人都失去了生命,只有九十多人生還。乘客中有一個游泳專家來回遊了十幾次,在連續救起了二十個人後因過分勞累雙腳嚴重抽筋而導致殘廢必須終身坐輪椅,他一直大叫著問自己:我盡力了嗎!幾年後在他生日的那天有人問他一生中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他傷感的說:我最記得那被我救起的二十個人中,沒有一個人來向我道謝。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惡。生活中,總會有許多事情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或喜,或憂,於是,選擇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也就選擇了過什麼樣的一種生活。
感恩,是我對待生活的態度。感恩,並不局限於銘記別人的好處,而是延伸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中,以及更多,更多。平時,我們是否會受喜怒哀樂所左右生活?喜的時候是否會歡天喜地欣喜若狂?怒的時候是否會大發雷霆暴跳如雷?哀的時候是否會惆悵萬分失落無比?樂的時候是否會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要怎樣做到對喜怒哀樂處之泰然?要如何保持平靜的心靈?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是的,就當喜,是對我們善待生活做得到的回報;就當怒,是培養我們耐性的時機;就當哀,是天將降大任於自己的先兆所以必先苦我心志;就當樂,是生活對我的泰然處世還以的笑容。如此,還會有什麼再影響到自己平靜的心緒呢?別人對自己不好,是生活在暗示我們自身有所缺陷所以我們必須積極改進;別人對自己好,是生活在告訴我們要讓更多的人喜歡自己就必須再接再厲更進一步。事業的成敗也是如此。
感恩,並不是宣揚一種消極的宿命論,而是一種積極的處世方式! 學會感恩,不要去記恨對你不好的人。作家余傑說過一句話:恨一個人對自己的傷害,遠遠比對對方的傷害大。學會感恩,懂得知恩圖報不忘恩負義,滴水之恩要以湧泉相報,受人一掊土還人一座山.學會感恩,懂得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今天拉人一把明天陷入困境也會有人拉自己一把。生活是面鏡子,學會感恩,對生活時時保持微笑的心情,生活也會還你以微笑。
那麼,就讓我再次用一個小故事結束今天的演講吧:有位和尚叫佛印,與朋友結伴出遊.在路過海邊時與朋友話不投機被朋友甩了一巴掌,佛印氣憤的在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打「.當走過原始森林時佛印和尚遇險被朋友所救,於是他在岩石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救」。朋友奇怪的問他為什麼兩次在不同的地方寫字,佛印答道:巴掌之痛一如海水沖淡沙灘上的字,很快消逝;相助之恩卻是刻在石頭上的字天長地久,永遠銘記。
學會感恩的生活,寧靜而祥和。
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小公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他們為兒女付出了許多心血,作為兒女,我們應時時處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然而,我們這些獨生子女,仗著自己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些人便以「小皇帝」「小公主」自居,在家中樣樣依賴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對自己照顧得稍不如意,便會亂發脾氣,父母的話不聽,還粗聲粗氣地頂撞父母,更談不上體貼父母,幫父母做事了。你說,這是尊重、孝敬父母的表現嗎?
在一次思品課上,老師要我們寫出父母的生日及愛好,沒想到,一大半同學不知道,就算答出的人里也有一些是自編的答案,由此可見關心父母的人數之少。我家隔壁就有一個小男孩,一心只想著玩,平時寵愛他的媽媽叫他作作業,他竟大吵大鬧、大哭大叫,還砸起東西來。媽媽很生氣,責備他幾句,他居然對媽媽大打出手,又抓又咬,氣得媽媽打電話求助於爸爸,你說這個孩子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嗎?
孝敬父母是每個公民必須做到的,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關心,不孝敬的人,又怎能為他人,為祖國獻出愛心呢?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聽父母的話,對父母有禮貌,關心體貼父母,做一個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做一個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的好公民。
孝敬父母,關愛他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兒子不忘父母恩。我家四口人,父親母親,弟弟和我。父親因工作需要經常出差。母親既要上班又要帶弟弟,還得搞家務。忙的她經常夜裡12點以後才睡覺。我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所以在節假日我回到家裡後抓緊時間完成作業就幫媽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早上幫媽媽買菜,摘菜,洗菜然後再幫媽媽拖地板,擦桌子,照看弟弟。有一次,媽媽感冒了,頭痛的不得了,躺在床上,不想動,急的我趕緊跑到大街上的葯店裡買了感冒葯和消炎葯,回到家裡按葯盒上的說明,讓媽媽吃下去,並且讓媽媽喝了大量的水,然後給媽媽蓋上被子,媽媽睡了半天起來以後,她的感冒好多了。我記得從我5歲時,凡遇到媽媽的生日和母親節,我總要給媽媽製作一張精美的卡片,上面寫著祝媽媽「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或者是「祝媽媽生日快樂」「節日愉快」!
記得,有一次母親節,我用采條紙給媽媽製作了10個不同款式的戒指和一隻手鐲及一串項鏈,媽媽收到後高興的合不攏嘴。我生日的時候,我總是用我的壓歲錢給媽媽買蛋糕或者點心以表達媽媽對我的養育之恩。在我10歲生時給媽媽買了一條大紅色的絲巾,媽媽那激動的眼淚一滴滴的落在她抱我親我的臉上,在媽媽的心目中我是一個孝敬母親的孩子。
雷鋒日記中寫到「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還重要」對我教育很深。我在努力的去做。走在大街上,我經常碰到要飯的殘疾人,我非常可憐他們,聽說災區兒童上不起學時,把口袋裡僅有的錢捐了出去,又捐了一些書。一次一位同學,在廁所里不小心滑倒扭傷了腳,一時行走困難,我使出了全身的力氣,把他從一樓背到了百米外的教室里,他用感激的目光看著我,連聲說:「謝謝你,謝謝你!」我說:「不客氣」。
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我要一輩子做好事,一輩子關心他人。
http://www..com/s?wd=%D0%A2%BE%B4%B8%B8%C4%B8%B5%C4%D7%F7%CE%C4&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0
自己去這里查吧,多得是哦!
㈥ 寫一篇表達我對媽媽的孝順或愛作文400字
感恩的心
從呱呱墜地到靈動少年,母親是我們不能不感謝的人,雖然母親的付出並不是為了讓我們為她去做些什麼,但是,身為人子,孝敬父母是我們為人的基本道德,同時這也代表著我們對父母的愛。
至今我還記得小時候我整天窩在媽媽懷里,就覺得好像全世界都溫暖著我;我還記得我放學回來媽媽第一個接過我的書包,遞給我熱騰騰的湯面;我還記得早上賴床不想起來,媽媽耐心的讓我起床。
懂得感恩是每個人子應該懂得的事情!
現在,我長大了,有能力讓媽媽在某些事情上為我少操點心。在媽媽累的時候給媽媽揉揉肩膀;在媽媽孤獨的時候跟媽媽聊聊天;在媽媽渴的時候給媽媽倒杯水。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雖然不起眼,但是請相信,小小的事情依舊有能力讓媽媽感動出了門,多打幾個電話,多發幾條簡訊,不一定通話時間要有多長,也不一定要打很多的文字,只是為了讓媽媽安心,孩子很好,不要擔心!
鄭振曾說: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這句活可以說是將母愛的深意說了出來,最值得信賴的人便是母親。但丁也說過: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到自己到了媽媽的年齡,才感嘆自己的不孝。我慶幸我明白這個道理,我相信我的媽媽是欣慰的,高興的,我會讓我的媽媽以有我這樣的孩子而開心。
我們長大了,但是對我們最好的人卻有了白發,對媽媽的愛是那麼真,那麼純。在這短暫的人生路上,媽媽就像是黑暗裡的明燈,讓我們可以找到回家的路,讓我們對未知充滿信心。
㈦ 孩子孝順母親的文章
明朝湖南道川守抄將沉至襲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K
㈧ 子女孝敬父母義不容辭為內容的作文
在生活中我們一天天長大,懂得了許多道理。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在我的成長歷程中,我也懂得了要孝敬父母。
記得小時候,我很調皮,結果弄傷了手。在醫院里,我號啕大哭,怎麼哄也哄不乖。沒辦法,媽媽只好來到商場買起了我最愛吃的草莓蛋糕。看到美味的草莓蛋糕,我這個小饞貓立刻就被誘人的食物吸引住了,很快便不哭了。
可是,因為我的手受傷了,沒法吃東西,於是可憐巴巴的望著媽媽,說:「媽媽,我的手好疼,你喂我吃,好不好?」說著,我還抬起手無助的看著媽媽。媽媽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笑了笑,然後坐到我的床邊,開始給我拆蛋糕的包裝盒,又拿起小勺子,先勺起最上層的一個草莓,喂我吃。草莓酸酸甜甜的,一咬下去,酸甜可口的汁就涌了出來,充斥著整個口腔。草莓真好吃啊!我舔了舔嘴唇,回味的咂咂嘴。媽媽又勺起上面白色的奶油,送到我的嘴裡,一股甜甜的味道,和冰淇淋上層的奶油一樣的好吃美味,啊,真是人間極品!
這時,媽媽又勺了滿滿一勺的蛋糕,我正准備吃,突然,一旁一直一言不發的爸爸說起了話來:「星穎啊,不知道我們老了之後還能不能享到清福呀?」我頓時愣住了,是呀,這些日子,一直都是爸爸媽媽在為我奔波勞碌,而我卻什麼也沒做,就只光顧著享受,是不是太說不過去了?想著,我把蛋糕推到媽媽身邊,媽媽欣慰的笑了。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做個好孩子。( 吳江市震澤億
㈨ 關於孝敬父母的文章
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