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在重陽節農村老人座談會上講話致詞
在這個重陽節日里
為了我們表達對老人的敬意與心意
所以在這座談會中,除了發敬老金之外
也有小朋友的表演活動
同時也教育小朋友養成對老人的關懷態度
Ⅱ 重陽節發言稿
尊敬的各位前輩:
您們好!
再過兩天就是農歷九月初九,既是我國傳統的「重內陽容節」,也是溫馨的「老人節」。俗話說:兩陽相重,九九艷陽。平山教育人不會忘記,沒有昔日您們艱苦的創業,就平山教育今天的發展與輝煌。在此,我代表平山區教育局老幹部辦向您們表示節日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
今天,在這雲淡山清、秋高氣爽、橘紅橙黃、金桂飄香的收獲季節,我們歡聚一堂,隆重召開平山區教育局慶「重陽節」茶話會,共同慶祝屬於您們的節日——重陽節。
首先請教育局黨委書記xxxx同志講話。
尊敬的各位前輩,您們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無私奉獻,把美好的年華、熱情和精力都獻給了教育事業,您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讓我們一起暢所欲言,共話平山教育不老的情結。
人老不失戎馬志,余熱生輝耀九重。振興九洲心不老,祝與青松永同齡。我們忠心的祝福您們健康長壽,萬事如意!
Ⅲ 趙樹叢現在任什麼職,從被撤去林業局局長一職,現任何職
2017年10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按照黨章規定,決定遞補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趙樹叢為中央委員會委員。
人物履歷
1969.06——1972.04,山東省諸城縣都吉台大隊赤腳醫生;
1972.04——1975.07,在山東醫學院醫療系醫學專業學習;
1975.07——1978.06,山東醫學院教師、輔導員、黨支部書記、團委幹事;
1978.06——1985.02,山東醫學院團委副書記;
1985.02——1985.08,山東醫學院團委書記;
1985.08——1986.01,共青團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1986.01——1992.08,共青團山東省委副書記、黨組成員,山東省青聯主席(其間:1987.07——1988.07掛職任山東省臨邑縣委副書記);
1992.08——1993.02,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黨組書記;
1993.02——1996.02,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黨組書記,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院長;
1996.02——1997.12,山東省泰安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副市長、黨組副書記(1994.09——1997.04在大連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學習,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1997.12——1998.03,山東省泰安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代市長、黨組書記;
1998.03——1998.12,山東省泰安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1998.12——1999.04,安徽省安慶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代市長、黨組書記;
1999.01——2000.10,安徽省安慶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2000.10——2001.02,安徽省安慶市委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2001.02——2003.01,安徽省安慶市委書記;
2003.01——2006.10,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
2006.10——2011.04,安徽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副書記;
2011.04——2012.03,國家林業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副部長級);
2012.03——2015.06,國家林業局局長、黨組書記;
2015.06——2015.07,國家林業局局長。
Ⅳ 林業局局長在全縣殯葬改革會議上的發言材料誰有啊
直接火化,骨灰撒到樹林,可以綠化。
Ⅳ 重陽節在哪個朝代正式定為明間節日
唐代
重陽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古時南北各地風俗各異,先秦時期,各地習俗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文字記載。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
「重陽節」之名稱記載,始見於三國時代;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不斷延展豐富。
重陽節是處在年尾時段最後一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它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陽節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因為必須要依靠前人總結的教訓、祖先遺留的智慧來耕織種植,由此,就形成了一種祖先崇拜的文化心理。
中國古人,對於先祖的無限敬重、對於祭祀的高度重視,都由此文明根源而來。既然祭祖是如此重要,那麼,重陽節能被列入「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就可見這個節日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因此,重陽節的第一個節日主題,就是「祭祖節」,這是一個遊子風塵歸來、全族祭奠先人的節日。
Ⅵ 老同志在重陽節會上應說些什麼
60歲左右的可說:花甲逢重陽,夕陽更美好。
70歲左右的可說:古來古稀老,今朝才起步。
80歲左右的可說:老驥伏櫪力不衰,千里之行向期頤。
Ⅶ 重陽國旗下講話
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的講話題目是「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尊老愛幼新風」。
不少同學都知道,今年的10月22日是農歷九月初九,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又一個傳統佳節——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為什麼叫重陽?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又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佳節,寓意深遠,所以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很多。據說重陽節從漢朝初就有了。那時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饞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皇宮,賈姓宮女又將此習俗傳入到民間。
到了東漢,民間在該日又有登高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以後到了唐朝,文人墨客們寫了很多登高詩,其中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則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當然,古人的登高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時還有吃"重陽糕"(一種九層糕)、賞菊飲菊花酒的習俗。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時間也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經很普遍。「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想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因為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這些習俗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的中就有記載。
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重陽節這個傳統的節日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從而將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同學們,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的就是這層意思:尊敬、愛護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時也要象對待自家人那樣去尊敬、愛護別的老人和小孩。最近,從新聞媒體討論的話題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該不該給老人讓座?」「怎樣做一個可愛的上海人?」這些活動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設和塑造一個具有高度文明、能與國際接軌的國際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項內容。作為生活在這座大城市的我們,更有義務為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觀地說,經過改革開放和精神文明建設,良好的社會風氣已經逐漸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受到大家的譴責。反省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學生在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又做得怎樣?我不想對你們的過去予以評價。但是,在重陽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全體同學是否想到,該如何為我們家的老人或者社會上的老人做點什麼呢?希望大家考慮一下。當然,學校政教處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節後作個統計,看看我們的立達學生在老人節里為社會、老年人都做了些什麼。
我今天的國旗下的講話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