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破釜沉舟》的故事概括有哪些
破釜沉舟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戰,項羽為報叔父項梁之仇,親率二萬精兵進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鑊,渡江後鑿沉舟只,只帶三天干糧。最後於巨鹿大敗秦軍。後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決心,義無返顧。
破釜沉舟
意思是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表示下定決心,為取得勝利准備犧牲一切。
成語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譯文:項羽便率兵渡過黃河,船都沉,破釜甑,燒毀房屋,攜帶三天的干糧,用以表示一定死,沒有一個還心」。
破釜沉舟的近義詞:
背水一戰
意思是背後臨近河水擺陣;或布下的陣勢。後來指處於絕境之中,為求出路而決一死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譯文;韓信於是派遣一萬人先行,出,背水列陣。趙軍望見,大笑。
⑵ 破釜沉舟破釜沉舟說的是誰和誰的故事
項羽,發生於巨鹿之戰。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孫子兵法》所說的「焚舟破釜」雖然也表示誓死決戰的意義,但尚未形成後世常談的典故故事。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⑶ 破釜沉舟的故事概括
破釜沉舟是指秦朝末年群雄並起,章邯、王離在河北圍困趙國義軍,其他義軍紛紛前來解圍,但都在想著坐享漁翁之利,項羽作為楚軍的高級將領想直接攻擊秦軍,可是楚軍統帥宋義不同意,於是項羽殺死宋義,命令楚軍渡過黃河以後打破做飯的鍋,鑿沉渡河的船,以表示必勝的決心,即不獲全勝必不回頭,楚軍因此英勇作戰,攻破秦國大軍,解了邯鄲之圍,項羽於是名震諸侯。
⑷ 破釜沉舟是什麼故事
秦末各路諸侯反秦,趙軍在鉅鹿被秦國大將章邯所圍,前來救援的諸侯都隔河觀望,不敢進軍,楚國的項羽帶兵過河,然後鑿穿船隻(沉舟),砸爛鍋(破釜),只帶三天的干糧以示死戰之心,後楚軍皆以一敵十大敗秦軍,得典故破釜沉舟。
⑸ 破釜沉舟是關於那個人的故事
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地區)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⑹ 破釜沉舟是講的誰的故事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孫子兵法》所說的「焚舟破釜」雖然也表示誓死決戰的意義,但尚未形成後世常談的典故故事.至《史記》所載「項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備了典型性:項羽前鋒軍救巨鹿,初戰少利,項羽便率大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厲士氣.終於殺蘇角,虜王離,大敗秦軍於巨鹿之野.後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決心,義無反顧.
⑺ 破釜沉舟的故事簡介
《破釜沉舟》故事簡介: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將所有的船鑿沉,所有的鍋碗砸破,燒掉行軍的茅屋,只帶了三天的糧食,以此來表示與士兵們同生共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決心。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楚軍統帥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春、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漳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7)破釜沉舟是關於孝順的故事嗎擴展閱讀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