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們所謂「聽話」的孩子,得到這種誇獎他們真的開心嗎
聽話,指的是順服父母或老師的想法與指令。如果了解了孩子長期聽話背後的心態,你還會心安理得地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嗎?
總結一下。大人總覺得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是對的,孩子不懂,只要聽從就行,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聽話的孩子更得父母與老師歡心,也成為他們驕傲的資本與炫耀點。但這種做法往往看起來不錯,實則對孩子的成長傷害很大。但叛逆的孩子不容易管教,大人需要以身作則,並在尊重孩子個性的前提下找到平衡點,多與孩子平等與冷靜交流,不是動輒用大人的權威去指揮。
㈡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加孝順父母嗎
小孩子表現得越乖越懂事長大了以後不一定會更孝順爸爸媽媽,因為長大了以後孩子可能就不再聽爸爸媽媽的話了。有些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是聽爸爸媽媽的話,而且在聽爸爸媽媽的話的情況下會被爸爸媽媽誇贊,非常的懂事,非常的聽話。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孩子其實並非是非常的開心,相反小孩子內心一直都在慢慢的反諷,因為小孩子知道自己真實的狀態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所以說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如果總是被誇懂事總是被誇非常乖的話,那麼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可能就會出現更多的負面因素,而且也會出現更多的負面情緒。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以後可能不一定會孝順自己的爸爸媽媽,相反孩子在長大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各種各樣態度上的問題,因此並不一定會更孝順自己的父母。
㈢ 一個孩子,到底做到什麼程度算是孝順
你是個不錯的孩子,雖然可能說你是孩子可能不是你喜歡的詞彙,請見諒啊!
你現專在在上大學,對屬於家人而言,你好好學習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孝順。
人生每個階段的孝順是不一樣的,孩提時,父母覺得孩子乖聽話,不打架就是孝順;上學時,不逃學不叛逆,好好學習就是孝順;工作了,踏實工作,經常回家看看他們 這個就是孝順;在他們老的時候,不覺得他們是累贅,善待他們,這個也是孝順……
其實每個人對孝順的理解都不同,但是作為父母長輩的他們,他們所有的希望都是你能生活的好,所以那句「可憐天下父母心」真的需要好好體會一下。
現在應該開始寒假了,在家的時候多陪陪爺爺奶奶,不嫌他們嘮叨,給他們講講你學校的事兒,他們會很開心的。
在家閑的時候,可以放下手機,視線離開電腦,做飯的時候幫忙洗洗菜,飯後幫忙刷刷碗,這些都是小事兒,但是對於父母而言,都是由衷的欣慰……
孝順很簡單,真心的愛他們,就像他們愛你一樣……
㈣ 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並讓孩子成為一個聽話懂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我們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小孩子是否聽話懂事健康成長,與家庭、父母的關系十分重要。一個和睦和諧的家庭和理智樂觀的父母,會經常以快樂的愛心去做事做人。這樣,孩子耳濡目染,一定能照樣學習,聽話懂事。 如果覺得子女不聽話,不懂事,首先要問自己是否也不孝順老人,是否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假如我們自己在家對上不認可父母的功德,在外不尊重老人,夫婦間經常鬧矛盾,為所欲為,一意孤行,對下怎麼去教育好子女呢? 孩子不聽話不明事理,我們要仔細分析,從根子上找原因,因勢利導,促使他們轉變。 不要一味怨恨子女,更不能打罵子女,因為子女的成敗也與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關,特別要考慮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當之處。 有人總結了教育孩子的五步曲:養、育、教、領、導。「養」是「培養」,「育」是「撫育」,「教」是「教導」,「領」是「帶領」,「導」是「疏導」。這五步曲,父母和孩子都應該是處於平等的地位,一定要從關心和愛護孩子的角度出發,培養教育好子女,特別是要培養好孩子的道德,讓孩子成為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切忌採取簡單粗暴的所謂「嚴管」。 這種簡單粗暴的所謂「嚴管」,表面看來是對孩子負起了教育的責任,其實不然,是父母任著自己的性子,發泄自己的某種憤懣,拿孩子出氣,專門找兒女的錯處,拂逆他們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為用脾氣管兒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兒女的脾氣激起來,碰起性來,甚至父子、母子成仇,這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理的緣故。 我們要明白,孩子聽話懂事,並不需要這種簡單粗暴的「嚴管」,全憑父母用德行去感化。只有細心觀察,耐心溝通,了解孩子的個性,幫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嬌、不溺、不打、不罵,多鼓勵,常肯定,少批評,不用物質誘惑,孩子一定會受到感染,聽話懂事。 有道是「正人先正己」。作為父母,只有先消除自己的不良稟性,涵養優秀的德性,懂得先克己,做好楷模,方能教化好兒女。要問兒女孝不孝,但問自己慈不慈。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通情達理,勤儉好學,尊老愛幼,孩子自然也會照樣學習,聽話懂事。 孩子是自己的,也是社會的,是天地的。孩子教不好,小的影響自己家庭,大的影響社會,也有負天地之恩。因此,把孩子教育好,父母責任重大。 在與孩子溝通時,我們也要講究方法。作為父母,我們不能一味居高臨下,似乎自己一切都正確,一切都懂,孩子一切都錯,一切都無知,只顧自己滔滔不絕地嘮叨「教育」,不讓孩子說話或者打斷孩子的說話,這是錯誤的溝通方法。我們一定要耐心認真聆聽孩子的說話,讓他作完整的表述,感到父母對他很重視與尊重。這樣,孩子那小小的自尊心就會被樹立起來,他也會在與大人的談話中,認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對孩子的理性思維習慣也有良好的幫助。當然,大人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時,也應該注意一些細節,這樣才能比較迅速的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讓孩子聽話懂事。 對此,陽光春風朋友也提出過幾招,引述如下也許對朋友們有些幫助。 第一招,借第三者之口贊美孩子。 第二招,用書信或日記與孩子交流情感。 第三招,用溫和的語調交談。 第四招,及時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 第五招,巧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第六招,與孩子打成一片。 第七招,一次只交待一件事。 第八招,常常表達對孩子的信賴。 第九招,只提有建設性的意見。 第十招,不要指責遭到挫敗的孩子。 第十一招,及時糾正孩子不良的生活細節。 第十二招,多用贊賞的話肯定孩子。
㈤ 想讓孩子長大聽話孝順嗎
為什麼父母要求孩子不分青紅皂白地「聽話」?因為父母的父親也沒有教他「聽話」是需要以辨別對錯為前提的,在長輩們共同的一本教材里沒有「讓孩子獨立思考」「選擇真理」這些指引。他們情有可原地喪失了這種能力,當然也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不需要這樣的分辨能力。你見過哪一隻豬會教豬仔獨立思考嗎?如果有,那就是變種,後果是優先宰殺。
為什麼父母有扼殺孩子明辨是非的權力?因為「孝道」賦予了他們「父為子綱」的崇高地位。父母扼殺孩子的辨別能力可以在「孝道」的牌匾下得到嘉許的小紅花。
大人們都教訓孩子要「聽話」,「聽話」才是好孩子,卻不告訴孩子什麼是「聽話」?在中國人的口中,「聽話」似乎是一個條件反射按鈕,又象是個語焉不詳含糊不清的詞彙,後來我明白了,「聽話」是一種無需考究正確與否的服從,是一種剝奪了獨立辨別權利的接受,是一種上傳下達的命令,是一種培養奴性的養分,是一種執行「孝道」的美德。經過邏輯推導後就得出:
「好孩子」=無需考究正確與否就服從的人=放棄獨立辨別權利就接受的人=培養奴性的人=堅決遵行「孝道」的人――這樣的公式。
當然稍微變化為「孝道」=盲從=拒絕獨立思考=奴性――也不算錯誤的。
通過這些思考,我大致明白了幾點事實:
1,「孝道」是一種單向要求晚輩以長輩為尊的規則,是一種純粹上對下的約束。「孝道」並不嚴厲規范長輩對晚輩行為的尺度;
2,「孝道」的核心邏輯是「原債」――父母對孩子有生養的「天恩」,恩情天高地厚,孩子一出生就是虧欠父母的,就算為父母做什麼都是應該,甚至為父母肝腦塗地也是無法報答萬一的。也就是說兒女這一輩子是無望還清債務了,於是就衍生了「做牛做馬」「結草含環」之說。算是對債務人償還時間期限的一種含糊的規定。
3,在古代,如果晚輩膽敢不孝順,不僅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法律條文是可以辦你的。也就是一種由國家暴力機器強制監督執行的行為規范。
2,「孝道」要求晚輩聽長輩的話,也就是說「聽話」的孩子才「乖」才符合「孝道」的標准。致於什麼話該聽什麼話不該聽沒有界定,默認值就是什麼話都要聽。合理的推論結果就是:不辨別的盲從長輩意見就是「乖孩子」,是成為「孝子」的先決條件。
3,「孝道」要求晚輩對長輩好,致於怎麼為「好」的標准則完全根據長輩的喜好而定。也就是說拍馬屁還要拍對位置,位置錯了拍得再好也是不孝的。比如說二十四孝圖中「卧冰求魚」的故事,孩子的後娘愛吃魚,孩子就要弄到魚給後娘吃,這才能讓後娘開心,馬屁拍准了才乖才孝順。如果孩子那時候不到冰面上躺著而是煮了一盆後娘不喜歡吃的兔子肉,就是不孝子,至少孝心打了折扣。
孩子,這些東西聽起來是不是挺無理挺可怕的?可是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就是被這么「醬」過來的。包括我自己也未能倖免地被「醬」了一些,惡心了好多年。也許你會問,這么不好的東西它怎能不被推翻反而長盛不衰呢?
要知道,這世上存在的東西未必正確,但卻是可能「合理」的。所謂「合理」是對「結果」「正當性」的一種含糊其詞的肯定。(這背後錯綜復雜的關系我們以後再談)
即使是一種後來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東西,在被完全開膛破肚之前總會被一股極為強大的力量在維持著錯誤的軌跡,這或許可以認為是歷史的慣性使然。象「孝道」這種被「原債」謊言包裝的枷鎖能夠完整延續千百年大行其道一定有它的存在道理。
【我愛煩惱】為您解煩惱;滿意採納~包您沒煩惱。謝 謝 !!
㈥ 孩子很乖很聽話,是好事么
㈦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加孝順父母嗎為什麼
小時候表現的越乖,越懂事的孩子,在長大之後就能夠說孝順自己的父母嗎?其實小編覺得孩子能不能夠孝順自己的父母?主要是看父母平時的教育方式了,如果說父母對於他們的爸爸媽媽都不是特別孝順的話,那麼孩子也是會去孝順他們的。而且有一些家長過於的逼迫孩子,讓孩子成為表面上懂事的現象,所以說可能孩子也是不會選擇去孝順自己的父母。
家長需要知道的是,我們的一些做法會指責影響到孩子,所以說也是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學習到一些不好的現象。
㈧ 是否「聽話」就等於孝順
為什麼父母要求孩子不分青紅皂白地「聽話」?因為父母的父親也沒有教他「聽話」是需要以辨別對錯為前提的,在長輩們共同的一本教材里沒有「讓孩子獨立思考」「選擇真理」這些指引。他們情有可原地喪失了這種能力,當然也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不需要這樣的分辨能力。你見過哪一隻豬會教豬仔獨立思考嗎?如果有,那就是變種,後果是優先宰殺。
為什麼父母有扼殺孩子明辨是非的權力?因為「孝道」賦予了他們「父為子綱」的崇高地位。父母扼殺孩子的辨別能力可以在「孝道」的牌匾下得到嘉許的小紅花。
大人們都教訓孩子要「聽話」,「聽話」才是好孩子,卻不告訴孩子什麼是「聽話」?在中國人的口中,「聽話」似乎是一個條件反射按鈕,又象是個語焉不詳含糊不清的詞彙,後來我明白了,「聽話」是一種無需考究正確與否的服從,是一種剝奪了獨立辨別權利的接受,是一種上傳下達的命令,是一種培養奴性的養分,是一種執行「孝道」的美德。經過邏輯推導後就得出:
「好孩子」=無需考究正確與否就服從的人=放棄獨立辨別權利就接受的人=培養奴性的人=堅決遵行「孝道」的人――這樣的公式。
當然稍微變化為「孝道」=盲從=拒絕獨立思考=奴性――也不算錯誤的。
通過這些思考,我大致明白了幾點事實:
1,「孝道」是一種單向要求晚輩以長輩為尊的規則,是一種純粹上對下的約束。「孝道」並不嚴厲規范長輩對晚輩行為的尺度;
2,「孝道」的核心邏輯是「原債」――父母對孩子有生養的「天恩」,恩情天高地厚,孩子一出生就是虧欠父母的,就算為父母做什麼都是應該,甚至為父母肝腦塗地也是無法報答萬一的。也就是說兒女這一輩子是無望還清債務了,於是就衍生了「做牛做馬」「結草含環」之說。算是對債務人償還時間期限的一種含糊的規定。
3,在古代,如果晚輩膽敢不孝順,不僅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法律條文是可以辦你的。也就是一種由國家暴力機器強制監督執行的行為規范。
2,「孝道」要求晚輩聽長輩的話,也就是說「聽話」的孩子才「乖」才符合「孝道」的標准。致於什麼話該聽什麼話不該聽沒有界定,默認值就是什麼話都要聽。合理的推論結果就是:不辨別的盲從長輩意見就是「乖孩子」,是成為「孝子」的先決條件。
3,「孝道」要求晚輩對長輩好,致於怎麼為「好」的標准則完全根據長輩的喜好而定。也就是說拍馬屁還要拍對位置,位置錯了拍得再好也是不孝的。比如說二十四孝圖中「卧冰求魚」的故事,孩子的後娘愛吃魚,孩子就要弄到魚給後娘吃,這才能讓後娘開心,馬屁拍准了才乖才孝順。如果孩子那時候不到冰面上躺著而是煮了一盆後娘不喜歡吃的兔子肉,就是不孝子,至少孝心打了折扣。
孩子,這些東西聽起來是不是挺無理挺可怕的?可是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就是被這么「醬」過來的。包括我自己也未能倖免地被「醬」了一些,惡心了好多年。也許你會問,這么不好的東西它怎能不被推翻反而長盛不衰呢?
要知道,這世上存在的東西未必正確,但卻是可能「合理」的。所謂「合理」是對「結果」「正當性」的一種含糊其詞的肯定。(這背後錯綜復雜的關系我們以後再談)
即使是一種後來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東西,在被完全開膛破肚之前總會被一股極為強大的力量在維持著錯誤的軌跡,這或許可以認為是歷史的慣性使然。象「孝道」這種被「原債」謊言包裝的枷鎖能夠完整延續千百年大行其道一定有它的存在道理。
到底是誰在背後上下其手?根據「誰從事件中受益誰就是始作俑嫌疑人」的推導原理,我們來看看背後有哪些利弊。
㈨ 有時候太孝順也是一種過錯,比如要去做一個乖巧懂事聽話的好孩子
溝通是彼此解決分歧的唯一途徑。所以你需要讓該孝敬的一方知道你是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