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陽節一般都會去登高,為什麼要登高
古時候,在民間重陽節有著登高的習俗,因此重陽節也被稱為「登高節」。相傳重陽節登高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縮寫的登高的詩很多,大多都是些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也是一個傳統節日,那麼,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我國的古代,有著重九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的說法。而古人們為了避免接觸到邪氣,所以才在九九這一天登高以避邪氣。不過這一說法現在看實在有些不科學。不過,九九一般正值秋高氣爽的收獲季節,舉家出遊、登高望遠在時令上是非常適宜的。在古代,古人們對於山特別是高山是有崇拜的。因此在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種表達人們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種行為。
⑵ 九九重陽,人們去什麼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專
到了魏晉時代屬,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千金月令》也說:「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菊以暢秋志。」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登高的方便,還自製了一種前後裝有鐵齒的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人稱「謝公屐」。在唐代,一些著名詩人都以詩篇記載了重陽節的活動。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軍》詩中說;「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雲。」杜甫《九日》詩中也寫道:「去年登高縣北,今日重在涪江濱」等等。在宋代,登高之風依然風行。《東京夢華錄》載:「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倉王廟、四里橋、愁台、梁王城、硯台、毛駝岡、獨樂岡等處宴聚。」在南宋,據《武林舊事》載,宮廷於八日作重陽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帝親自到萬歲山登高。清代,皇宮御花園內設有供皇帝重陽登高的假山。在民間,早期以登阜城門外五塔寺和左安門內法藏寺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薊門煙樹(德外土城)、八大處等為多。據《燕京歲時記》載:凡登高,必 「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
⑶ 重陽節人們登高郊遊是因為什麼
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又名重九節、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
重陽節登高是有歷史悠久的一項活動。
重陽節時,正是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風霜高潔之際,宜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在我國,早在戰國時代就形成此節。到漢代,逐漸盛行。《西京雜記》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殘害死後,她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逐出宮,嫁給平民為妻。一次她談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宮中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事情。
《續齊諧紀》則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唐代則正式由朝廷批准民間以中和、上巳、重陽為節令。明代皇宮初一吃花糕,九月重陽,皇帝親自到萬歲山登高。此風一直流傳到近世。每到這一天,人們出遊登高,賞菊花,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時至今日,一些地區仍保存著這種風俗。
我國古代把九定為陽數,農歷九月九日,月日並陽,兩陽相重,兩九相疊,故名「重陽」,又名「重九」。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 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⑷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 重陽節登高去哪裡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 重陽節登高去哪裡又是一年重陽節,再過兩天就是這個節日了,似乎很多人對這個節日並不是很熱衷,並不像春節,國慶那樣的追捧,或許是因為不放假吧!但是這個節日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寓意特別。
那麼,這個季節我們要去做什麼呢?那便是登高了,重陽節是一定要登高的,這是為了什麼呢?我們要去哪裡登高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其實,重陽節的登高寓意很是簡單,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句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見,這個節日登高是為了懷念遠方的親人,寄託著自己的思念之情。
屆時,人們拿著酒水和美食,一邊登高,一邊欣賞美景,一路下來,心情舒適,登高之處,望向遠方,表達著自己對許久不見的親朋好友的思念!
重陽節登高去哪裡西山游步道
這是去全國最長的一處山體游步道了,歷史悠久,綿延不斷,總長度約一百零八公里,藏在西山的國家的森林公園之中,環境幽靜美麗。
沿路有著古盪街道,留下街道,轉塘街道,雙浦鎮等古色古香的鄉鎮街道,還有這里數不清的寺廟、村落、公園景觀、以及很多的歷史遺跡,總之一條路,重陽節登高最好不過了。
來到這里,你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是十里龍脊景觀帶,另一條是百里如意景觀帶,而且支線眾多,大家可以自由選擇啊!
蕭紹古道
蕭紹古道,位於蕭山進化鎮華家墊村,又名為山陰古道、湖進古道,同樣的歷史悠久,是杭州人重陽節登高的不二選擇,也是這里人秋天很喜歡散步的地方。
沿途經過進化翻坎坡嶺、夏履蓮東村、馬家池翻古城嶺、下湖塘、紹興等各種景點,一邊欣賞風景,一邊懷念遠方的人。
而且這里還有著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古代遺跡,位於進化鎮華家墊村,全部用石料堆砌而成,做法古老,藏身於竹林之中,更顯的幽靜和悠久了。
徑山綠道
徑山綠道,小編覺得這里是最具有清新色彩的登高之選了,這里泉水潺潺流過,竹海綠蔭萬畝,位於高處,仙氣繚繞,一幅古代的隱士作風。
徑山綠道,全長約十八公里,沿途經過的景觀有著徑山鎮、鸕鳥鎮海雲洞、千花里花海、山水見公園等等,大約十多個景觀串聯在一起,十分的豐富美麗。
而且這處徑山古道,兩邊多用木頭、竹子、麻繩等見這里保護起來,讓這里,不被破壞,保持著自己的天然姿態
龍門山森林古道
富陽有著四十八條森林古道,而龍門山森林古道便是最長的一條古道,這里有些陡峭,所以也是這里登山強度比較大的一處景觀大道。
但是這里沿途景點豐富美麗,有著富陽區境內第一高峰——海拔1067米的杏梅尖,巍峨高聳,還有著龍門古鎮,小橋流水,歷史悠久,是三國時期,東吳大帝孫權後代的聚集之地。
這里的居民大多數姓氏都是孫,村民古樸熱情,古鎮已有千年之久,仍舊保存完好著這里的建築,多位明清建築風格,環境靜謐古樸,十分適合登高休息,懷念親人。
杭徽森林古道
歷史悠久,距今已經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建造於唐代時期,建築風格明顯,古道上有著臨安的清涼峰鎮、安徽宣城績溪縣的伏嶺鎮等古鎮景觀,十分的美麗雅緻。
古道全長約二十五千米,是中國排名第三的著名古道,其中前兩名分別是繼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
好了,關於重陽節登高的一些去處,小編已經幫助大家推薦了一些,馬上就要到了重陽節,相信大家心中一定有著一些想要思念的人吧!那就是借景抒情,借著登高,來一次懷念之旅吧!
⑸ 古代重陽節登高有什麼寓意
據說在東漢時,燕趙有一個叫桓景的小夥子,他早年父母雙全,後來娶了妻子,妻子也給他生了幾個孩子。不過父母、妻子和孩子再加上他,也是一大家子的人,這都要靠他一個人養活,因此生活過得非常的拮據。
桓景的日子雖然不算好,但無災無難的時候,一家子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很快就來了。這一年,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有人病倒了。很快,桓景的妻子也染了病,整日躺在床上,不能動彈。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過,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他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他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
桓景為了救自己的妻子,決心去拜師學本領,想要戰瘟魔,救活妻子,同時也可以為民除害。他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
桓景便請求鄰居幫忙照顧他的妻子孩子,自己則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去了。
桓景到了東南山中,費長房收下了桓景,還給他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每日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起武來。
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他跟前說:「今年九月初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了。你可以回鄉為民除害了,不過我要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把這些給你的家鄉父老們,讓他們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等到九月初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桓景把茱萸葉子給每個人都分了一片,並告訴鄉親們要隨身帶著茱萸葉子,瘟魔就不敢近身了。
桓景又把菊花酒倒了出來,讓每個人都喝了一口,因為師父告訴他,人若是喝了菊花酒,就不會再被染上瘟疫了。等桓景把鄉親們和家人都安排好,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在屋內等著瘟魔來時與他交戰。
不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他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卻也不見一個人。瘟魔覺得很是奇怪,他抬起頭卻望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
瘟魔很生氣,他大吼一聲竄到山下,只覺得菊花酒味很是刺鼻,還有茱萸葉子讓他無法忍受。瘟魔不敢近前登高了,他就回身向村裡走去。
沒多久,瘟魔見到一個人正在家裡端坐著,好像是在故意挑釁自己。瘟魔吼叫一聲向前撲去。
桓景一見瘟魔撲來,他急忙舞劍迎戰。因為桓景學得武藝,鬥了幾個回合之後,瘟魔戰不過他,便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最終將瘟魔扎倒在了地上。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初九登高避禍和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了下去。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過起了重陽節,同時也有了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這是我國漢代道教關於重陽登高的一個神話故事,在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九日登高》中記載的,原文是這樣的: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初九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高。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初九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在我國古代,九月初九重陽節時,人們登高、野宴、佩戴茱萸,歷代相沿最後成為習俗。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王維在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初九,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人們就稱這一天為「重陽」。
重陽節里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就是登高。人們在那一天登高所到之處,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或者登高塔。
早在西漢時期《長安志》中就有漢代長安九月初九時,人們登高遊玩觀景的記載。
在晉代時,據史書《晉書》中《孟嘉傳》中的記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子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間傳為了佳話。
如隋唐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他所寫的《千金方·月令》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
⑹ 重陽節到了人民做什麼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登高、插茱萸都是為了辟邪氣。
①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最重要的習俗。古人為何要在九月九登高呢?
據說,因為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氣。另外,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登高遠望,嘯詠騁懷,活動筋骨,人們於重陽登高,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摘自華夏民俗文化網
②佩茱萸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茱萸節。
茱萸是什麼?應該怎麼插戴?
茱萸是一種葯用植物,常綠小喬木,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茱萸,秋天會結成熟後呈紅紫色的、氣味辛香的小果實。重陽時節,人們採集這結了果子的茱萸,或置於布囊中佩掛在手臂上,或插戴在頭上。
③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④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
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⑤吃重陽糕
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
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糕,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南方的重陽糕一般以米粉來做,糯米粉為主,北方的重陽糕多為發面花果蒸糕。
⑺ 重陽節到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用關聯詞語連成一句話)
因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為。
⑻ 為什麼重陽節人們都喜歡登高有什麼好處
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
回到了答魏晉時代,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千金月令》也說:「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菊以暢秋志。」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登高的方便,還自製了一種前後裝有鐵齒的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人稱「謝公屐」。在唐代,一些著名詩人都以詩篇記載了重陽節的活動。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軍》詩中說;「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雲。」杜甫《九日》詩中也寫道:「去年登高縣北,今日重在涪江濱」等等。在宋代,登高之風依然風行。《東京夢華錄》載:「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倉王廟、四里橋、愁台、梁王城、硯台、毛駝岡、獨樂岡等處宴聚。」在南宋,據《武林舊事》載,宮廷於八日作重陽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帝親自到萬歲山登高。清代,皇宮御花園內設有供皇帝重陽登高的假山。在民間,早期以登阜城門外五塔寺和左安門內法藏寺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薊門煙樹(德外土城)、八大處等為多。據《燕京歲時記》載:凡登高,必 「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
⑼ 重陽節,人們有登高、賞菊、插茱萸和喝什麼酒的風俗
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的習俗。重陽節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9)重陽節到了人們什麼的去登高遊玩擴展閱讀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的活動。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重陽節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