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能得到什麼好處

孝順能得到什麼好處

發布時間:2021-03-12 15:26:05

1. 為長輩盡孝心有什麼好處

應盡的義務

2. 孝敬父母的好處有哪些

現在大抄多數的年輕人為了忙碌生活很少能夠照顧到自己的父母,但是實際上只有你們孝順了自己的父母才能夠給你們帶來好運勢,那麼究竟有什麼好處呢?



福星高照

不論你們多麼忙碌工作,平時只要有空閑不要想著休息或者出去玩樂,想著父母多去看望他們,這樣的話會無形之中增加你們自身的福氣,並且長久保持下來的話,你們就會發現福神一直跟著你們,你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非常的順利,所以平時要多看望關心你們的父母,能夠為自己積累好福德。



助旺家庭運勢

對於很多人來說都不喜歡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覺得父母們限制了自己的很多自由,但是實際上你們只有和父母住在一起,才能夠時時刻刻的進孝,雖然一開始會讓你們感到不舒服,但是長久下來對你們的家庭運勢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對你們的感情運勢,能夠讓你們的感情變得越來越順利。



氣場增強

有很多人心裏面總是想著要對父母好一點,但是實際上卻做不了什麼事情,其實父母們只要能夠時常看到你們就是最大的幸福了,這樣的話對你們周圍的氣場是有很好的功效的,能夠始終讓你們的生活帶著正能量,做什麼事情都會有勁頭。

3. 孝敬父母的優點都有什麼

人本身就是個循環。小的時候被父母照顧。長大了父母老了,就應當照顧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如果父母老了你不孝順,你的孩子耳聞目睹,長大了也不會孝順你的。

4. 儒家的孝道還有什麼用

儒家的孝道及其現實意義
「孝道」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孝」字。「孝」是一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爾雅·釋訓》雲:「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老部》說:「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畜者,養也。「孝」的基本含義是善於侍奉和贍養父母的意思。
一、先秦時期儒家的孝道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個體家庭的形成,父系家長制的確立,「孝」的觀念就逐漸形成和發展。下面,我們從儒家的經典和有關文獻中來考察儒家關於「孝」的內涵和它的變化、發展。
首先,我們考察《詩經》和《尚書》中「孝」的觀念
大家都知道,《尚書》和《詩經》都是經過孔子刪定的儒家經典,其中包含著關於「孝」較為原始的觀念和內容。
1、奉養父母。《詩經·唐風·鴇羽》:「王事靡盬(音gǔ,止息),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這首詩控訴了君王的事情沒止息,沒有時間去種稷、黍、稻、粱來奉父母,使父母沒吃沒喝,受盡飢餓。
《尚書·酒誥》說:「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在農閑的時候,用牛車載著商品,去遠處的地方進行貿易,用來孝敬贍養父母,讓你們的父母高興。
2、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詩經·小雅·蓼(音lù)莪(音é)》:「哀哀父母,生我劬(音qú)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父兮生我,母兮鞠(養)我。拊(撫)我畜(愛)我,長我育我。顧(照顧)我復(庇護)我,出入腹(抱)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首詩抒發未能奉養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離開人世之後的悲痛不已的心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生我勞瘁」。對父母的逝世,悲傷不已。他們在十分勞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他們不但生育我,撫養我,還疼愛我,照顧我,庇護我。對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德應該予以報答。但是,由於統治者的剝削,百姓無法生活,因而沒有能夠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是我不報,而是皇天不讓我報。
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父母栽種桑樹和梓樹,對它們應該恭恭敬敬。沒有一個人不尊仰父親,沒有一個人不依戀母親。對父母要尊敬和慕念,不要忘記了他們。
《詩經·齊風·南山》:「藝蔴如之何,衡從(縱)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詩借用種蔴必有田壟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須告訴父母。
4、孝順父母應該成為效法的榜樣。《詩經·大雅》中還說:「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順先人的思想是全體臣民的榜樣;還應該管理好自己職務以內的事情。「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孝子的孝順之心真誠而不枯竭,全家永遠能得到福祉。
5、不孝父母是最大的罪過。《尚書·康誥》說:「王曰:『封(周成王之弟),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於父不能字(愛)厥子,乃疾厥子;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於弟。惟吊茲,不於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這里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常之道。如果兒子不能成就父業,大傷他父親的心;如果父親不慈愛自己的兒子,反而厭惡他;如果為弟不尊敬兄長,為兄的不友愛弟弟。那就應該用文王制定的法律來懲辦這樣的人,不可赦免他們。
第二,孔子論孝道
孔子創立「仁學」,「孝」是「仁」的重要內容之一。孔子的學生有若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儒家看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實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抓住這個根本,實行「仁」的基礎建立起來了,人與人之間倫理道德就會產生出來。
有一次,孟懿子問孝,孔子回答說:不違背禮的規定,孔子又將這個意思告訴樊遲,樊遲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孔子再向他解釋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來事奉他們,父母死後要以「禮」來安葬他們,安葬以後還要按照「禮」來祭祀他們。
「事生」最基本的是「奉養」,首先要保證父母的吃和穿。在這基礎上,更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子游向孔子請問「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在回答子夏問時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同上)如果,只養活父母,對父母不尊敬,即使每一頓都給他們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順是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愛,語言要和氣,面色要和悅,行為要恭敬。子夏說:「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事奉父母,要做到盡心竭力。
孔子認為,為人子者不要給父母增加精神負擔。「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朱熹註:「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謹矣,豈不可以為不孝乎?」(《四書集注·為政注》)要保重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入不義而使父母擔驚受怕。孔子還說:「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常言說:「兒行千里娘擔憂」;當父母年老的時候,要常在父母的身邊盡孝道。
「事生」,還應該使兄弟之間互愛互助。孔子說:「《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論語·為政》)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弟妹尊敬兄長,兄長要友愛弟妹,這種兄友弟恭的場面,才能使家庭和諧,讓父母高興。孔子贊頌閔子騫時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論語·先進》)閔子騫是一位真正的孝子,別人對於他的父母、兄長贊賞他的話都不持異議和懷疑。
「事死」有兩個方面:一個葬之以禮,一個祭之以禮。孔子主張「三年之喪」,認為「三年之喪」,是「天下之通喪也」。有一次,宰我對孔子說:「三年之喪」的時間太長了,因為,「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一年就足夠了。最後,孔子批評說:「予(宰我之名)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孔子批評宰我是一個沒有仁德的人,難道他就沒有得到過在父母懷抱里三年的愛護嗎?同時孔子強調,「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禮記·檀弓上》)「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陽貨》)辦理喪事,與其把禮儀辦得周到詳備,寧可過度悲哀。
孔子把「祭祀」作為治理國家的四件大事之一,祭祀是十分重要的。祭祀要按照「禮」的規定。祭祀的核心是要「敬」,「祭思敬」(《論語·子張》),要「真誠」,要做到「事死如事生」,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如果自己不能親自進行祭祀,不能讓別人代替,「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
孔子不多講「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在如何對待「事人」與「事鬼」、「生」與「死」的問題上,孔子更重視「事人」和「事生」。「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生的事情都還沒有搞清楚,怎能去了解死的事情呢?孔子一方面強調「祭如在,祭神如在」,十分贊賞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音fú)冕」(《論語·泰伯》)的態度。另一方面孔子又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智)也。」(《論語·雍也》)由此可以看出,祭祀是孔子提倡「慎終追遠」的一種文飾而已。「老死曰終」。「慎終」,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即裝殮。埋葬必須以誠信的態度對待,不要有後悔。「追遠」,要以恭敬的態度進行祭祀。這樣,民眾的德行就自然歸於忠厚了。
孔子強調,作為人子,不但要奉養父母、尊敬父母,還不要忘記父母的年齡。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一方面,父母高壽應該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也應該有所恐懼。因為,年齡大了,隨時可能生病,也隨時有可能死亡。因此,更應該多關心父母。
孔子認為,繼承父志是「孝」的一個重要內容。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逝世之後,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對父親志向和優點長期堅持下去,就可以說是做到「孝」了。「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在《里仁》篇中又一個字不差地重復了一次,孔子的學生在編輯《論語》這部書時,為什麼要重復這句話呢?除了強調這個意思重要性之外,沒有別的解釋。
孔子的社會政治理想,是想建立一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使百姓安居樂業的社會。要實現這一理想,要從「孝悌」開始,通過從愛自己的親人開始,上對君王盡忠,下在朋友之間建立信任關系,從而擴大到去「愛人愛眾」,使社會達到和諧。所以,孔子認為,如果一個人作到了「孝悌」,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他就能遵守社會的規范。孔子的弟子有若把孔子的這一思想作了深刻的理會,他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
第三,孟子論孝道
孟子強調用「孝悌」來教化百姓,使百姓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倫理道德。孟子反復論證「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的社會功能和作用。各個地方行政組織,建立鄉學,要反復不斷的用「孝悌」的道理來教育子弟。孟子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認為,「孝悌」的倫理觀念深入了人心,就能形成良好的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頭發斑白的老人就不至於在道路上背負重物,老年有絲綢穿,有肉吃,使老年人的生活有所保障。
對父母的尊敬和奉養是孝的基本內容。孟子在評論舜對父的孝順時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孟子·萬章上》)孝子所做的最高標准,沒有比尊敬父母更重大的;尊敬父母的最高標准,沒有比以整個天下來奉養更重大的。(瞽叟)成為天子的父親,其尊敬達到了極致;以整個天下來奉養,其奉養達到了極致。這里強調的是兩個字「尊」和「養」。
孟子提出了「不孝」的五條標准:「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羞辱),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懶惰不勞動、下棋好飲酒、貪財偏愛妻子兒女,不贍養父母以及放縱聲色,尋歡作樂,給父母帶來羞辱;逞強斗毆,危及父母的安全,這些都是不孝的行為。孟子這五條標准中,其中有三條講要贍養父母,突出了一個「養」字。
孝順父母之心,要始終如一。孟子借虞舜到了五十歲還思慕父母的事情來加以說明。孟子說:「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少艾:年輕美麗的少女),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孟子·萬章上》)一般人年幼的時候思慕父母,知道了女子的美貌就思慕少女,有了妻室子女就思慕妻室子女,當了官就思慕君上,得不到君上的信任就急切地盼望。換言之,一般人到了成年以後,就不再思慕父母,與父母親近之心漸漸的淡漠了。孟子說,「大孝終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同上)大孝的人,要像虞舜一樣終生孝順父母。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焦循《孟子正義》:「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古代,娶妻必須先稟告父母,不告而娶妻,是為不孝。萬章問舜「不告而取」,是何道理?孟子回答說:「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音ì,朱熹註:仇怨也)父母,是以不告也。」(《孟子·萬章上》)男婚女嫁是人倫中的大事,如果稟告了,舜就娶不成妻,就會把廢棄人倫的大事的責任歸咎於父母,所以不告。孟子還說:「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上》)根據歷史記載,舜生活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父頑母嚚(音yìn,銀)」,父親和繼母時時處處想加害於他。為了避免因父母的反對而不能娶妻,而導致「絕先祖祀」,所以就不告而娶妻,孟子認為,這不算是不孝。
在「死葬之以禮」這個問題上,孟子同樣主張「三年之喪」說:「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音zhān)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墨子堅決反對儒家「厚葬久喪」的主張,提倡「節葬」,孟子在反駁墨子的批評時說:「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蚊類)姑(同蛄)嘬(音zuō,叮、咬)之。其顙有泚(音此,汗出的樣子),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蘽(音léi,盛土的箕筐)梩(音sì,挖土的木鍬)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同上)孟子說,如果這個人掩埋屍體是正確的,那麼孝子仁人安埋自己的父母親也必然是合理的。朱熹對此注釋評論說:「此掩其親者,若所當然,則孝子仁人所以掩其親者,必有其道,而不以薄為貴矣。」(《四書集注·滕文公上注》)墨家主張「節葬」,而不是「不葬」,孟子把「節葬」歪曲成「不葬」來加以批評。其實,墨家的主張是正確的。「厚葬久喪」的弊端無窮。
孟子認為,在安葬父母的用度上,要與自己的財力相當,盡到人子的孝心。孟子回魯國安葬他的母親之後,他的弟子充虞對他說,你安葬你母親的棺材似乎太漂亮了一點。孟子解釋說:「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為何獨不然?且比(通庇,庇護)化者(死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音xiào,快意)乎?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強調,安葬父母用的棺槨,不僅僅是為了漂亮,還要盡人子的孝心。能合符「禮」所規定的標准而又具備財力,我為什麼唯獨不能這樣做呢?棺槨用來庇護死者的皮膚不與泥土接觸,人子之心也能寬慰一些。我聽說過,君子不能在天下的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上節省安葬父母的用度。
孟子認為:事親、孝順父母是事孝的根本。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事親,事之本也。」(《孟子·離婁上》)曾子是個孝子,他事奉曾皙時,每餐必有酒肉,將要撤去時必定請示要把它給誰,若已經沒有剩餘時,曾子必答說有。後來曾子的兒子曾元事奉曾子時,也每餐必有酒肉,但將撤去時不問把它給誰,若問有沒有剩餘,答說沒有,第二餐再把剩下的送上。孟子說,「事親若曾子者,可也。」(同上)因為曾子事奉父親,不只「養口體」,還要「養志」,尊重其父親的意願。
孟子還把「孝悌」與仁義禮智等德行結合起來,「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孟子·離婁上》)仁的實質是事奉父母;義的實質是順從兄長;知的實質是明白這兩者不能分割;禮的實質是調節、修飾這兩者;樂的實質是樂這兩件事,歡樂由此而產生。孟子強調說,使父母歡心,順從父母,就叫做「大孝」。
第四,荀子論孝道
荀子同樣重視「孝悌」觀念。荀子學說的實踐目標是「富國安民」,他認為「興孝悌」是達到安民、安政的措施之一。但是,荀子孝道的特點是把「孝悌」納入禮的范圍之內,一切服從於「禮」規定。荀子說:「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荀子·大略》)
荀子認為,作為人君的,要做到「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作為臣子的,要做到「以禮待君,忠順而不懈。」作為人父的要做到「寬惠而有禮。」作為人子的,要做到「敬愛而致恭。」作為人兄的,要做到「慈愛而見友。」作為人弟的,要做到「敬詘而不苟。」作為丈夫的,要做到「致和而不流,致臨而有辨。」作為人妻的,要做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荀子·君道》)這里,荀子把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相互之間的人倫關系做出規定,特別強調為父的要「寬惠而有禮」。
荀子也強調對父母的孝,不只是「養」,更要做到「敬」。荀子引「子路與孔子的對話說:「子路問於孔子曰:『有人於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辭不遜與?色不順與?古之人有言曰:衣與!繆與!不女聊。今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無此三者,則何為而無孝之名也?』」(《荀子·子道》)如果對父母的行為不恭敬,言語不和遜,面色不柔順,即是早起晚睡,耕耘栽種,十分辛苦勞累來奉養父母,也不會成為孝子的。孝順不但要奉養,還要尊敬。
荀子按照「禮」的規定,對為什麼要實行「三年之喪」作了詳細的說明。他認為,「禮者,謹(鄭重)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因而「生」很重要;「死人之終也」,「死」也同樣重要,只有「終始俱善」,才算是「人道」得到了全面的實現。「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荀子·禮論》)相反,如果只重視「生」,而不重視「死」,那是對親人的「背叛」。荀子說:「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奴僕)谷(小孩),猶且羞之,而況以事其所隆(君主)親(父母)乎!」「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始終一也。」(同上)喪禮就是用活著那樣來妝飾死者,大致就象活著時那樣來送往死者,對生和死都要按照禮的規定一樣地對待。
荀子說:「故死之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復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親,於是盡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荀子·禮論》)對於「事生」和「送死」,如果「不忠厚」、「不敬文」,就叫做「野」(粗鄙,不合於禮)和「瘠」(輕薄)「君子賤野而羞瘠」,因此,對於「送死」必須按照「禮」規定,做到「忠厚」、「敬文」。
荀子還引孔子與子貢的對話,說明兒子對父親的言行不能絕對的服從,對於不義的行為還要「爭」,對於「不義」的言行不「爭」就不孝順,不忠誠。據《荀子·子道》篇記載:「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忠)乎?』三問,孔子不對。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鄉者,君問丘也,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諍諫)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孔子把子貢「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忠矣」的言論批評為小人之見。孔子認為,對於君上、父親的錯誤或不義的言行要進行諫諍,使之改正錯誤,才能算是孝順和忠貞。「父有爭子,不行無禮」,由此可見,荀子是不主張「愚忠愚孝」的。
總之,荀子十分重視按「禮」來行孝,「禮」與「法」是荀子思想中的兩個核心觀念,上自君臣,下至庶民百姓的一切行為都不能離開「禮」。關於喪禮,荀子說:「故喪禮者,無它焉,明生死之義,送以哀敬而終周藏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鬼神也。事生,飾始也;送死,飾終也。終始具,而孝子之事畢、聖人之道備矣。」還說:「凡禮,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祭祀,飾敬也。」(《荀子·禮論》)由此可見,荀子關於「孝」的一切主張,都體現出十分豐厚的人文精神,不論是「飾終」,還是「飾哀」、「飾敬」都是如此。

5. 孝有什麼用

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古代24孝故事精典全文 01 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 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 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 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 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 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 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 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 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 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 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 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 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 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 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 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 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 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 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 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 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 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 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 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 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 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 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 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 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 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 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 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 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 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 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 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 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 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 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 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 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6. 孝的好處

你懂的了 子欲養而親不在 的痛苦後 就知道孝的好處了。我們談孝 不能帶有功利的想法。父母辛苦養了我們一輩子。我們不讓老人們操心 就算孝順了。

7. 佛說孝敬父母的功德有多麼大

凈空法師---佛在《大集經》說:「末法時期佛不在世,我們能夠孝順雙親,這個功德與侍奉佛祖的功德是相等。」所以,學佛一定要做到「孝養父母」,這非常重要!





凈空法師---佛說:孝養父母,比供養三賢十聖的功德還要大。佛陀的教誨,第一就是教我們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孝敬」這兩個字擺在第一。

1 佛說:孝養父母,比供養三賢十聖的功德還要大。

2 佛陀的教誨,第一就是教我們孝養父母,知恩報恩。孝養父母是覺悟的行為,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孝養父母的。孝順是隨順性德,不是隨順煩惱,不是隨順無理的要求。懂得孝道,懂得孝養父母,佛法才有根。佛法是師道,在佛法裡面有沒有成就,實在說要看他對於這個師道做到了多少。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懂得孝親,而後才知道尊師,所以至善圓滿的教育還是要從孝親尊師上去紮根。

3 人不知道孝順父母,就不會懂得尊師重道,這是一定之理。「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所以「孝親尊師」常常是相提並論。

4 「孝親」非常重要,從孝親這才能夠「尊師」。我們對老師真正能夠尊敬,老師的「道」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做師長的,要教學生孝養父母;做父母的,要教子女尊師重道。佛法教學的目的,是教我們開發性德,教我們明心見性的。我們的心地,本具無量智慧、德能、才藝;孝道與師道,是開發心地寶藏的鑰匙。性德是你自己本有的,本有,哪有不能開發的道理?這開發的工具,就是「孝敬」。

5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孝敬」這兩個字擺在第一。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不孝順父母的,沒有不尊敬師長的。學佛的人不曉得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你這個佛法決定是不得其門而入。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這是違背性德,去搞六道輪回。一個人,如果不孝養父母、不奉事師長,什麼成就都談不上。

6 真能行孝的人,佛菩薩都降臨他家裡呵護保佑。佛經上說,照顧自己的父母,這個功德等於供養佛。佛常講,你家裡有兩尊活佛,那就是你的父母。不孝養父母,而去供養佛,佛不會接受。我們要以孝順父母的心,來服務每位老人;以恭敬佛菩薩的心,來恭敬每位老人。大乘佛法,是以孝道為基礎;孝道到極處,就圓滿成佛。要幫助父母破迷開悟,常生歡喜心。養父母的身,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志;志做到圓滿,孝道才圓滿。

7 佛門講,能夠勸父母念佛求生凈土,叫父母從此以後永遠不再受輪回的苦報,這是大孝。家教,是根;聖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人,如果具有孝悌之心,就一定會守禮。把父子、夫婦、長幼的關系處理好,是孝。喜歡成就別人,把人事關系處理好,是悌。孝,是圓滿的性德。五倫八德,做得圓滿,才算是真孝。好好地念佛、學經教,就是孝養父母。不孝父母、不教子女,乃佛門中之罪人。

8 真正的善根,是孝道;真正的福德,是念佛。「凈業三福」第一條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基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修行要從這里開始。不孝順父母,怎麼能成佛作祖?

9「孝養父母」,我們有沒有盡心盡力去做?你要不能盡心盡力孝養父母,你那阿彌陀佛白念了,不能往生。佛家講的「孝養父母」,是指修行有了成就,這與世間講的有所不同。你能夠如教修行,修得有成就,你就是「孝養父母」。

10 所謂「一子成佛,九代的祖宗都享天福」,這是「孝養父母」到了極處。真正孝子念佛,往生凈土,不但報今生父母之恩,也報累劫父母之恩。如果你學佛,修行得不好,就是大不孝。我們念佛要得一心不亂,要得功夫成片,要往生決定有把握,要從孝敬修起。

8. 1.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是什麼(兩個方面);

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來是實現親情自愛。
親情愛是種雙向的精神需求,一方面父母希望得到子女的孝敬,這是對子女的愛,做子女的能滿足父母的這種心理需求,就是滿足了父母對子女的愛,那麼父母就快樂了。另一方面,子女對父母的愛是希望回報父母,通過讓父母開心來滿足這種心理需求,從而實現對父母的愛。
所以孝敬父母的做法可以同時滿足雙方的愛,滿足雙方的精神需求,這樣一來,一家人就更相親相愛了。
孝敬父母是親情愛最重大的表現方式之一。

9. 子女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我們作子女的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①父母不僅賦予我們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 ②父母為家庭作出了貢獻,為我們付出了很多,理應得到愛的回報,受到我們的孝敬。 ③青少年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 ④孝敬父母還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 孝敬父母」的內容包括什麼?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贍養。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愛戴父母。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不僅要受到輿論的譴責,還要受到法律的懲罰。 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1)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 (2)愛父母,心裡想著父母,理解、關心父母;行動上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父母高興。這樣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現。 孝敬父母需要付出 孝敬父母要付出代價,可能付出時間,付出感情,付出體力,甚至委屈自己,但是孝敬父母收獲的是甜蜜。

10. 我們為什麼講道德要善良孝敬父母有什麼好處嗎

孝順父母是兒女復的應盡的義務,制尊道順德,與人為善是做人的根本,前造因後得果,肯定有好處了,道在安排。
禪院文集 智慧篇
對父母的小孝、中孝和大孝之別
雪峰
孝順父母是天下兒女天經地義的職責,但是孝順有小孝順、中孝順、大孝順之分。
小孝順:整天圍著父母轉,給父母端飯洗腳,父母一發話,就誠惶誠恐地執行父母的意志。
中孝順:自己先解決好自己的一系列問題,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
大孝順:事業有成,讓父母為你而自豪和驕傲。
超級孝順:積累功德,然後把自己的功德轉讓一部分給父母,讓父母從此脫離輪回之苦,永享人生和生命樂趣。
2011-12-13

閱讀全文

與孝順能得到什麼好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漩渦鳴人是怎麼知道他的父母是誰 瀏覽:993
廊坊怎麼下載老年人刷臉認證 瀏覽:716
廣西哪裡的香蕉比較長壽 瀏覽:812
古今孝敬的區別 瀏覽:9
中老年人不吃飯有什麼壞處 瀏覽:393
農村養老開始 瀏覽:231
去敬老院的感想初一 瀏覽:880
聖誕老人畫筆的特效在哪裡面 瀏覽:583
千禧老年公寓 瀏覽:290
被父母霸佔家產該如何 瀏覽:919
智慧養老與健康管理專業學什麼 瀏覽:681
心臟常規體檢要怎麼掛號 瀏覽:885
喝可樂多久可以體檢 瀏覽:38
養老院護理員行為規范 瀏覽:995
難忘的重陽節一件事 瀏覽:886
copd老人如何避免加重 瀏覽:801
老人得胃潰瘍怎麼辦 瀏覽:247
長壽花苑哪裡買最好 瀏覽:689
退休在哪個app體檢 瀏覽:749
老師80歲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