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父母的新聞霸報道

孝順父母的新聞霸報道

發布時間:2021-03-04 15:31:38

① 關於孝順父母的新聞曰記

華西都市報報道:北京大學日前公布了2014年度「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名單,四川省共有15所中學入圍,成都市有6所中學入圍。同時,2014清華大學自主選拔「新百年領軍計劃」也相繼啟動。
根據實行校長實名推薦制高校的要求,我省入圍中學的推薦方案大都已經出爐,並將於近期陸續啟動具體工作。
與往年不同,在今年的推薦方案中,不少學校都在學生美德和綜合素質方面有了明確規定。一些學校還實行一票否決制,對於不孝敬父母和沒有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律取消推薦資格。
成都市石室中學考查綜合素質行業專家做考官
日前,成都市石室中學專門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考評小組,接下來將進行具體的推薦工作。
石室中學校長田間透露,被推薦的學生除基礎學業成績優秀外,一定還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熱心社會公益活動。關心他人,孝敬父母;在校期間嚴格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無任何違紀違法行為以及不良誠信記錄;綜合素質全面,學科特長突出;具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具備較強的發展潛力。
田間表示,學校今年將邀請社會各個行業的專家,比如大學博導、企業老總、行業精英等,組成面試小組,對推薦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方面的考查。
成都七中是否孝敬父母被寫進推薦資格
成都七中今年將在全年級理科生中推選入圍學生5人。成都七中副校長胡霞透露,除了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方面的表現外,成都七中今年特別制定了5類不得推薦的情形:不積極參加運動會入場式、不積極參加班級活動、不願意為班級服務等;不孝敬父母;不關心他人,從未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有不良誠信記錄;考試作弊、受到處分或有其他違法違紀違規行為的,均不推薦。
「能夠被推薦的,我們希望是具有很高綜合素質的高中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並且有突出表現,而成績僅僅是一個方面,這也是全面實施高中新課改和教育改革的一個初衷。」胡霞說。
成都市樹德中學沒參加志願活動將被取消資格
成都市樹德中學教務處主任羅宇表示,學校針對2014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相關推薦已經啟動,學校將嚴格按照高校的推薦要求,把學業基礎成績和面試相結合。
她說,按照校長實名推薦的要求,學校將在全年級前1%的學生中再結合面試進行推選。面試的考官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專家,學校將對其身份嚴格保密,面試現場也會邀請學生和家長觀摩。
羅宇特別強調,被推薦的學生一定要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力、領袖力,同時必須要有參加志願者活動的經歷或參加過社團組織。「即使學業成績再優秀,如果沒有這些相關經歷,我們也不會推薦。」
成都外國語學校體育成績不達標同樣不予推薦
北大2014年度「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名單上,成都外國語學校是我省15所入圍學校中的民辦高中之一。
該校副校長龔智發表示,被推薦的學生除了學習成績必須拔尖外,還將重點考查其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凡是受過學校處分或者體育成績達不到良好以上的,都將不予推薦。
龔智發介紹說,成都外國語學校是成都市首批獲得北大「校長實名推薦」資格的學校之一,該校近年來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選拔體系。
「今年還是將採取學生先自薦,再由學校擇優推薦的方式推選優秀學生。」龔智發說。說法

② 孝敬父母和人際交往的新聞,不要古代的,要真實的

北京時間8月5日,倫敦奧運會羽毛球比賽在溫布利體育館內展開男雙決賽的廝殺。頭號種子蔡贇/傅海峰與丹麥強檔鮑伊/摩根森展開激戰,最終,蔡贇/傅海峰以大比分2-0力克對手,強勢摘得倫敦奧運會羽毛球男雙金牌,兩局比分分別為:21-16、21-15。
付海峰的爸爸付名英是印尼歸國華僑,他從小就喜歡羽毛球,且非常擅長。回到中國後,他開始是在華僑農場上班,但因為他出色的羽毛球技術和教學理念,他被很多地方請去教球。
小時候,付海峰雖然對父親有些懼怕,但還是非常依賴。但凡父親要帶隊出去比賽,或者去別的地方教球,他都會哭鬧不停,不讓爸爸走。只是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曾經的小男孩已變成今日的男子漢,海峰哭的時候也越來越少,特別是11歲離開家去了廣州,他幾乎就沒再哭過。除了有一次。
「那次應該是在03年,他爸爸有高血壓,冠心病,當時正生病在廣州住院。正好海峰有比賽在廣州舉行,完了順便就回來看了下他爸爸。」媽媽回憶著當時,說道。
一般情況下,在和家人分別時,大男孩付海峰都有些顯得「太過乾脆」,「好,媽,我走了」爽朗的聲音,親切的笑容,離開時輕松地揮揮手。但那次,他沒有。從醫院走出來,付海峰那雙原本黑漆漆的大眼睛變得通紅,裡面噙著淚水。「媽,我走了」聲音低沉得幾乎聽不見,然後便匆匆轉身離開。
「那是他長大後唯一一次哭,我能感覺到。」媽媽說海峰是個很孝順的兒子,為了生病的父親,他特意用自己的錢給父母在廣州某醫院附近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這樣,可以方便父親檢查,看病。
人際交往: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去理解他人的心情是否會和你一樣。

2、人際交往是一個個獨立的人之間的思想交流:要和別人正常交流,先記住你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低人一等也不高人一等。平等的對話能夠少了很多感情色彩,多了許多真實性。所有追求人格平等的價值觀才是健康的價值觀。

3、你遠不是大家的焦點:不要以為你的一舉一動都受大家的關注或者說被大家當作笑話,事實上你遠沒有小沈陽的吸引力,甚至看你的「觀眾」1000人都遠達不到。別為了那些過分關注別人卻忘了自己是誰的無聊人不開心。而且最重要的!絕大部分對你的關注是你的錯覺!

4、敢於享受榮譽才是好孩子:如果你成功了,那麼享受榮譽絕對是你的權利,這是你應得的,而且因為你的成功你將要承擔比別人更多的責任。

5、人是社會動物:智能不是天生的,是通過交流後天培養的。缺乏交流將帶來思想的殘缺。同樣道理,嚴格守舊的人類思想沒有生命力,開放寬容的思想能保持活力!

6、真理需要一輩子來尋找,不斷地在做事中感悟:即使小時候多麼優秀,也不代表掌握了真理,真理在不斷改善和進步。

7、無法讓所有人都成為你的朋友(你沒有能力讓所有人都不是你的敵人)

8、大多數人的意志力是不夠堅強的,無論有多麼強大的控制力,早晚也會有失去控制的一天。普通人無法靠自己孤獨的靈魂成功。別試著挑戰自己到底是不是普通人。

③ "孝行新聞"報道引發"孝心貧血"孝心新聞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現在的孩子缺乏孝心

14歲女孩替媽媽掃大街感動全國,老師和同學卻一點不奇怪不意外,昨天,本報4版刊發的《「不算新聞」引出更多孝行新聞》報道,引起人民網、新華網等120多家媒體關注,在對這些懂事孩子們一片贊揚聲外,很多人也在反思,家長過度寵愛讓不少孩子「孝心貧血」。
武漢市硚口區義烈巷小學蔡玉波老師說:「胡林家欣和東升學校孩子們的行為,不僅能體現對父母的孝順,這種精神也能起到凈化社會風氣的巨大作用。」蔡玉波說,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要求孩子們給自己的父母倒上一杯茶,一位家長很吃驚地說:「我以前從來沒有享受過這樣的待遇。」
蔡玉波認為,現在的許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都很基本,把自己的學習搞好就行了,別的方面不需要他們操心,這也是讓很多孩子忽略孝心的原因之一。
在新浪、騰訊等微博和各家論壇上,數萬網友進行轉發和評論。其中除了對東升學校師生的贊美,一些網友的話更發人深思。
網友天地本寬說:「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本來不算什麼,只是現在的孩子有太多人寵著,長輩對他們的呵護早已失去慈愛光環,成了很多孩子心中天然權利,心目中只有享受而無回報之念,由此造成對長輩關愛之心缺失。」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喬新生認為,相對於社會底層家庭的孩子,現在很多孩子缺乏勞動,難以在勞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健康價值觀。喬新生說:「現在的孩子會上鋼琴課、藝術課和很多專業課程,但在勞動這項重要課程上卻明顯不足,孩子與勞動接觸少、不理解勞動過程的艱苦,很難體諒和感激別人的勞動,造成很多孩子只懂享受不懂感恩。」
喬新生認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因為他們經常接觸勞動而早熟。勞動是形成人生觀、價值觀最好的培訓。國外的億萬富翁家庭也是讓孩子參加勞動,向他們灌輸「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價值」的觀念。這個勞動過程不在於創造財富的多少,而在於通過勞動樹立起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④ 孝順父母的新聞事例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專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屬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這故事的題目叫「卧冰求鯉」

⑤ 200字關於孝順的新聞10篇

關於孝順的新聞
供參考
從當初7個人到如今的100來人,從當初200平方米到現在2850平方米,當初的小李也變成60多歲的老李。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桂五鎮敬老院一直沒有改變的就是院長李銀江那一顆敬老愛老的心。
老人們一輩子忙慣了,來到養老院,突然閑下來,鬥嘴鬧矛盾多。怎麼辦?李銀江決定建個「農療園」,讓老人們忙起來。他在敬老院後面開出幾塊荒地,一處種糧,一處種菜,一處養魚,老人願意做的,採取工分制,勞動一小時計一分,每分3元。「農療園」一推出,立馬受到歡迎,多的一天能掙二三十元。不但解決了管理難題,老人們的身體也好多了。如今,敬老院里吃的蔬菜都是老人們自己種的。他經常提倡互幫互助,年紀較小的照顧年老的,身體健康的要幫忙照顧身體不好的。
33年來,李銀江始終堅持對老人盡孝、對困難群眾盡責、對人民盡忠,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2019年4月,李銀江獲得民政部最高獎項孺子牛獎,他也是江蘇唯一的獲獎者。獲獎後,李銀江也沒有閑下來,他希望能夠傳承孺子牛精神,將自己的「勞動型」養老模式,傳播到更多地方去,讓天下的孤寡老人都能夠安度晚年。
真孝!河南女大學生為85歲姥爺手繪智能手機操作圖

每個圖標都有注釋,還用不同顏色區分女大學生手繪的智能手機使用手冊 受訪者供圖2月26日晚,一組為老人手繪的智能手機操作圖,在臨潁人的朋友圈裡熱傳。一邊是為了能經常看看外孫女,學著使用智能手機的85歲老人,一邊是為姥爺手繪智能手機操作圖的女大學生.......

⑥ 新聞媒體報道過的關於母親的感人事跡~最好是簡短的!!

崔琦的眼淚

鳳凰衛視台三周年台慶晚會上,節目主持人楊瀾向觀眾講述了一個自己在采訪生涯中遇到的感人至深、結局又令人驚訝的故事。
去年,楊瀾去美國采訪了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崔琦談到自己出生在河南農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衣民,但是他媽媽頗有遠見,咬緊牙關省吃儉用,在崔琦12歲那年將他送出村,出外讀書。這一走,造成了崔琦與父母的永別。後來他到香港、美國,成了世界名人。
談到這里,楊瀾問崔琦:「你12歲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讀書,結果會怎麼樣?」看到這里,我猜想:崔琦一定會這樣回答:「我永遠成不了名,也許現在還在河南農村種地。」
可是錯了!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如果我不出來,三年困難時期我的父母就不會死。」崔琦後悔得流下了眼淚。
楊瀾也流淚了。她這時多麼希望當時聘請的兩位美國攝影師能推出近景,來一個特寫鏡頭。讓楊瀾吃驚的是,在審片時真的出現了這一特寫鏡頭,楊瀾問兩位攝影師:「你們聽不懂中文,你們怎麼會拍下這一感人場面?」攝影師回答:「你們不是在談論媽媽嗎?在全世界,『媽媽』這兩個字相通的。」
一邊是世界名人,一邊是情愛;一邊是無上的榮譽,一邊是母子深情。崔琦選擇了後者。這就是龍的傳人交給億萬觀眾的答卷!我的心被震撼了,這一晚。我久久不能入睡。
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至仁至愛,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在崔琦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參考資料:此題右方

⑦ 急求一篇關於母愛的新聞報道

無奈母親 街頭血書救女

記者:李敏 丘宗平

今天下午兩點左右,好多觀眾打我們內民生熱線容報料,說在天河購書中心門口,有一名阿姨正在割脈。

一線記者趕到了現場,這位阿姨情緒非常激動。不斷重復的說著「救救我女兒」。原來,今天中午,她就已經在這里寫血書了。警察和救護車都來過,可怎麼勸她也不聽。幸好,一名勇敢的城管人員,把她用來割腕的刀給搶了過來。

許多過往的路人都停下來看熱鬧。也有幾位熱心市民,給她一些捐助。原來,這位廖媽媽的女兒患了白血病,沒有錢治療。情急之下,她就想出了這個辦法,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關注。

事後,一線記者馬上聯系了孩子入住的南方醫院,證實了廖媽媽的說法。

(實習編輯:胡肇欣)

剛在網上找的,希望能幫到你!

⑧ 新聞稿情感假日,感恩父母

親情假日,感恩父母
我們的人生之路總是陽光明媚,晴空萬里,到底哪一縷陽光最耀眼?有人說是優異的學習成績,有人說是給予別人幫助……而我認為在我們的人生路上最燦爛的陽光應該屬於知恩圖報,感謝幫助我們成長的每一個人.學會感恩,是一種情懷,學會感恩,更是一種情操.
這個假日,我得了一場大病,父母背著我東奔西跑,到處求醫,從他們焦急的神態中,從他們悉心的呵護中,我體會到父母對我發自內心的愛.一天,爸爸用自行車馱我去醫院,我坐車後發現爸爸騎得很慢.幾個月了,爸爸是太累了,我的病讓他身心疲憊.我無意中發現了爸爸頭上的一些白發.啊,爸爸變了,變老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歲月的滄桑,看到了生活的艱辛,更看到了爸爸為我操勞的痕跡.啊,爸爸沒變,大山般的父愛沒變.我依然感受著他的溫暖,他的愛.
那是我住院期間的一天傍晚,天很冷,外面的雪下得很大.爸爸下班後趕來給我送飯,可是我想吃餃子.他二話不說,放下手裡提來的家裡做好的飯菜,迎著凜冽的大風,冒著漫天飛舞的鵝毛大雪又出去為我買餃子.天黑了,風更猛了,雪更大了.這時,雪人似的爸爸一邊走還一邊說:「餓壞了吧!」看著爸爸慈祥的面容,摸著爸爸凍得通紅的雙手,我感動得流淚了.「爸爸,爸爸……」我在心裡一遍遍地念叨,「你真是我的好爸爸!」.冬天是寒冷的,而爸爸所做的一切,卻彷彿陽光,溫暖我病痛的軀體;又似暖流,融進我愁苦的心坎里;爸爸的關愛,撐起了我戰勝病魔的信念,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我康復出院.
我永遠不會忘記父母對我的愛,對我的呵護和關懷.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我常常這樣問自己.哪怕是為他們垂垂肩,洗洗碗,給他們唱段曲兒,陪他們逛逛街,散散步,我也會感到心裡的安慰.學會感恩,學會報答,我用心學習,不讓他們為我的操心;我搶著洗碗揀菜,讓他們能多休息一會兒;我經常哼哼小曲,讓家庭充滿歡聲笑語……我盡我所能給父母留下最難忘的美好時光,讓他們開心,讓他們驕傲,
我愛我的父母,普天下的孩子們都愛自己的父母.讓我們一起對父 母說一聲:「我們愛您!」讓我們一起行動,知恩圖報,學會感恩.冬天就會不再寒冷,黑夜就不再漫長,幸福快樂就時刻陪伴在你我身邊.
親情假日,感恩父母
這個假日,我迎來了十六歲的生日,那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感恩父母,因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才使我有機會在這五彩繽紛的世界裡體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樂與幸福,是他們給了我生命,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兒女有了快樂,最為之開心的是父母,兒女有了苦悶,最為之牽掛的也是父母.舔犢情深,父母之愛,深如大海.因此,不管父母的社會地位、知識水平以及其它素養如何,他們都是我們今生最大的恩人,是值得我們永遠去愛的人.
然而,同學們,你們是否捫心自問過:我對父母的掛念又有多少呢?你是否留意過父母的生日?民間有諺語:兒生日,娘苦日.當你在為自己生日慶賀時,你是否想到過用死亡般的痛苦,讓你降生的母親呢?是否曾真誠地給孕育你生命的母親一聲祝福呢?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自古講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也就是講,父母的身體健康,兒女應時刻掛念在心.但據報道,今年北京某中學的抽樣調查卻顯示:有近50%的學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談不上對父母的生日祝福.同學們,或許一聲祝福對自己算不了什麼,但對父母來說,這聲祝福卻比什麼都美好,都難忘,都足以使他們熱淚盈眶!
…………
親情假日,感恩父母(抒情段)
在最無助的人生路上,親情是最持久的動力,給予我們無私的幫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親情是最真誠的陪伴,讓我們感受到無比的溫馨和安慰;在最無奈的十字路口,親情是最清晰的路標,指引我們成功到達目標.
簡簡單單,親情只是一個由幾根樹枝搭起的小巢.但我更小,可以一下子輕快地鑽進去,裡面有一碗水,涼涼的,甜甜的,滋潤我乾渴的靈魂;裡面有一袋鼓鼓的,香香的,填飽我無止盡的慾望;裡面有一張床,軟軟的,暖暖的,撫慰我莫名的憂傷;裡面還有一盆花,一幅畫,一首詩,綴著些叮嚀,嵌著些囑托……
親情,是一把斜背著的吉它,越到情深處,越能撥動你的心弦;親情,是一掛藤蘿,不管你身在何方,它總是緊緊牽著你的手;親情,是一串掛在頸間的鑰匙,打開的是一扇扇憂郁的門窗.親情,就在眉眼顧盼間,淺淺的微笑里,就在我那一首抒情的小曲中.
長大.
親情是雨,帶走煩燥,留下輕涼;親情是風,吹走憂愁,留下愉快;親情是太陽,帶走黑暗,留下光明.親情是最偉大的,不管你快樂,沮喪,痛苦,彷徨,它永遠輕輕地走在你的路上,悄悄地伴著你的一生.
沒有「白頭生死鴛鴦浦」的轟轟烈烈,卻也使「夕陽無語為之動」;沒有「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海誓山盟,卻也是「天長地久有時盡,血脈相連無絕期」的亘古永恆;沒有「身似門前雙柳樹,枝枝葉葉不相離」的長相守,卻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默默祝願……飄落的雪花帶不走凝固的記憶,穿越時空的凝重進入不會老去的歲月,蓓蕾般地默默等待,夕陽般地戀戀不舍,在心的遠景里,在靈魂深處折射出兩個字.
親情是樹,每個人都是它的一條根,讓它吸收營養永葆青春;親情是河,每個人都是它的一條支流,讓它永不幹涸澎湃向前;親情是火,每個人都是它的一根木柴,讓它永不熄滅溫暖四方.
親情如水,使紛繁經過過濾變得純凈;親情似火,使平淡通過煅燒日顯稜角;親情是詩,使乏味經過修飾達到一種意境.親情,生命永恆的動力.
親情假日,感恩父母
「搖呀搖,搖呀搖,搖到外婆橋……」不知是誰輕輕哼了一句,把我從思緒中拉回.外婆橋,外婆橋,外婆一定又在把我「瞧」了.我的眼前彷彿又浮現出了她探著矮小的身子,站在高高的門檻上,踮腳倚門盼望的情景.此時,一股濃濃的親情如春天那溫暖的陽光,灑進我的心田,令我感到幸福無比.
我的外婆是個忠實的耶穌教徒.每天晚上,她總是早早地吃過飯,照例跪在硬梆梆的床上,領著我一起祈禱.因為當時我人還小,外婆怕我跪在太硬的床上吃不消,便找來一個棉花包給我墊上.外婆一輩子沒上過學,但她禱告起來還真有一套,可以稱得上是「有條不紊」.她每說完一句,我都得在最後添上一個「阿們」.我根本不懂它是什麼意思,想必外婆也不會很清楚吧.只覺得和她一唱一和煞是有趣.每天,她都會為兒女子孫們一個個地祈禱:希望這個健康平安,保佑那個一切順利;當然也免不了許多贊美耶穌的話.然後便是唱歌,這些歌,外婆在平時也會時不時地哼上幾句.很多時候,我跪著累了,便偷偷地向她瞥一眼,她仍然不折不扣地跪著.想起外婆多年患有腿病,真擔心外婆會撐不住.於是,我便問:「外婆,您累嗎?」她吃力地撐起頭:「不許打叉,否則會不靈的.」我將信將疑地盯著她,她睜大眼睛,滿是一副堅定虔誠的模樣.我只好不再說話,無聊地盯著棉花包上發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懂得了向耶穌祈禱這類全是迷信,根本不會有什麼救世主的保佑.於是,我開始向外婆宣傳:這是一種迷信的做法,是極不科學的.她聽了嘴巴扁扁,蒼老的臉一提一提,渾濁的眼中似乎有了淚.看來她被觸怒了.是呀,平時親戚朋友們根本不信這一套,現在連我——這個從小一起陪她祈禱的人都開始懷疑,疏遠她了.她顫巍巍地說:「誰說的?心誠的人是准能打動救世主的!」
我不再與外婆爭辯,也許她說得有道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吧.老人家並無惡意.祈禱成了她的安慰,她的支柱,她的寄託!
回憶起這些,又想起前些天外婆特意托媽媽送來的棕子.那不時飄著的香味,讓我潸然淚下.
(可以把外婆改成母親)

⑨ 怎樣引出對長輩的孝順的新聞或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 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⑩ 關於不孝順父母的新聞

我覺得父母也是有問題的,你小的時候對小孩好,長大就不會這樣對你

閱讀全文

與孝順父母的新聞霸報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怎麼主持 瀏覽:148
教師退休後退休金 瀏覽:175
化妝老年人 瀏覽:162
洪洞聯社敬老院 瀏覽:158
中學生暑期社會調查報告敬老院 瀏覽:689
有多少父母是孩子的qq好友 瀏覽:98
自己賺多少錢可以告訴自己父母嗎 瀏覽:451
其實他很孝順作文 瀏覽:739
母親去世頭七是重陽節 瀏覽:531
長壽甘露丸怎麼放入水族利益眾生 瀏覽:804
上海國企退休工資 瀏覽:264
養老保險有哪些人不交 瀏覽:809
通遼敬老院在哪裡 瀏覽:673
光大匯晨養老服務理念是什麼 瀏覽:948
養老院現場觀摩會 瀏覽:984
四川省部級勞動模範退休前工資 瀏覽:458
企業男生退休年齡是多少年 瀏覽:688
農村養老金收支明細能多大 瀏覽:624
老人家低壓高是什麼原因 瀏覽:82
講孝敬父母的三字經 瀏覽: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