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做風箏

重陽節做風箏

發布時間:2021-01-13 21:07:24

⑴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重陽節是以放紙鳶是有何寓意呢

1、祛除晦氣

在某些地區,重陽時放風箏是為了「放晦氣」。風箏飛得越高、越遠,晦氣也離之遠去,有些人,在放風箏的時候還要將線燒斷,讓風箏消失得無影無蹤才好。

2、氣候適宜

農歷九月,南方地區季風逐漸加強,此時秋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所以在南方有重陽節放風箏的傳統。

3、寓意吉祥

有些人認為重陽放風箏是「放吉祥」、「放福氣」,重陽節放的風箏飛得越高,寓意越好。在放風箏過程中不能將風箏的絲線弄斷,人們認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所以,重陽節放風箏時要千方百計保護好自己風箏的絲線。



(1)重陽節做風箏擴展閱讀: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

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插茱萸等古俗則是民間登山驅風邪的行為,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用天然葯物茱萸等調整體魄健康,使其適應自然氣候變化。

⑵ 重陽放風箏有什麼意義

風箏從隋唐開始,隨著造紙業的發達,紙糊風箏逐漸興起,人們用紙來製作風箏,取材容易,價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中興時代。它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500年的分裂戰亂狀態,進入相對穩定的大統一時期。繁榮的經濟和安定的社會環境是風箏普及於民間的社會基礎。

唐代的風箏,已成為年輕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楊譽《紙鳶賦》載:「相彼鳶矣,亦飛戾天,向把能爾,風之力嫣。余因稽於造物,知不得於自然,原其始也,謀及不童,征諸哲匠,蔡倫造紙,公輸獻狀。理約蔑以體成,刷丹青而神王。」同書卷九五三唐榮《紙鳶賦》載:「代有游童,樂事未工,……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見唐代兒童不僅能放風箏,而且還能製作風箏,風箏做為娛樂用品已比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兒詩》記述的幾十種兒童游戲中,放風箏是其一,詩曰:「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當時的風箏不僅白天放,夜間也能放。唐朝趙昕編寫的《息燈鷂文》中,就記述過宮廷夜晚放風箏的故事。

宋代,放風箏已成為流行於民間的娛樂活動和喜事的慶祝紀念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就詳細記載過,每到清明時節,人們便背上飯食到效外放紙鳶,直到日暮方歸的情景:「少年郎競放紙鳶,以松勾引,相牽剪裁,以線絕者為負。」

北宋末年畫家張擇端(濰坊市諸城人)的《清明上河圖》,是當時風俗畫中的代表作。這幅畫,描寫了清明節開封效外和市內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經濟繁榮的寫照,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其中就有放風箏的場景。宋蘇漢臣畫的《百子圖》里,還詳細描寫了放風箏的動作和工具。

由於風箏的普及,當時放風箏已成為一種技藝。逢廟會、集市、節日和游戲時,都有人表演創作和放風箏。放風箏的人同雜技演員、雜劇演員被稱為「趕趁人」。南宋末,開始出現了以扎售風箏為業的手工藝人。

放風箏既然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活動,就自然帶有濃厚的民俗色彩,並與各地農時相關,形成一種節令性的活動。從我國地理氣候來說,北方地區,一般自十月起,玩賞和製作售風箏者,逐漸活躍。由於新春天始到清明節前的三個月內,正是放風箏的好季節。這是因為北方這個季節風向最穩,適宜放風箏。過了清明季候風一來,黃沙滿天,放風箏就不適宜了,所以,所以清明節放風箏成了習俗。清明一過,農活漸忙,天空上幾乎連一隻風箏了看不到了。而在南方,如台灣等地則習慣於重陽節前後(農歷九月九日)放風箏,當然在宮廷和紈絝子弟是,放風箏也就談不上什麼節令了。

放風箏活動逐漸為人們喜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與健身、養目關系極大,是一項有益的體育活動。宋李石《續博物志》載:「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古人講究養身,入春後走出室外,到空氣清新之處,盡量多活動,這樣使得春氣之升有序,陽氣之增長有路,符合《內經》「春夏養陽」的大旨和「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行」的要行。放風箏還能使人的眼睛得到較好的調節,對保護視力極為有益。在放風箏時多昂首遠視,綠地、藍天還可以防止、減輕近視眼。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說,「風箏在天,以能清目。」就是這個道理。

⑶ 重陽節一般都要干什麼

民俗活動

1.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2.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登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3.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不少地方家族觀念和祭祖觀念正日漸淡薄。古時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仍盛行,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

4.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 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5.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13]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3)重陽節做風箏擴展閱讀

重陽節的起源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

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才被立為老人節。

⑷ 那裡人重陽節會放風箏

重陽節為什麼要放風箏?
風箏又名紙鳶、鷂子。自古相傳,重陽時有放風箏的習俗。那麼重陽節為什麼要放風箏呢?
據史料中記載與古詩的描述,北方人放風箏多集中在清明時節,而南方人則多集中在農歷九月初九重陽之時,福州也因此一直保留著重陽時一定要登高放風箏的民俗活動。為何南北方差異如此之大?為什麼南方人多在重陽時放風箏?這是因為放風箏因其對氣候風力的要求,本身就帶著強烈的節令性有關。
由於北方在清明節前三個月內,風向最穩,一旦清明過後,季候風襲來,黃沙漫漫,因此人們以清明為分界線,習慣在那時放風箏,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習俗。與之相反,因氣候的關系,農歷九月,南方季風漸強,時節秋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南方人則養成重陽節時放風箏的習慣。
據《漳州府志》記載:「九月登高,童子作紙鳶放於野,方言謂之『放公叉』。」《廈門志》中也有記載「重陽,登高放風箏」一說。
傳說,重陽時放風箏是為了「放晦氣」,風箏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將線燒斷,讓風箏消失於雲天之外。廣東《鶴山縣志》載:「於秋初放紙鷂,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斷其線,任其隨風而去,謂之『流鷂』,以除疾病雲。」
可是與之相對,另有一種解釋則說重陽放風箏是「放吉祥」、「放福氣」,風箏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風箏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兩種解釋針鋒相對,讓人莫衷一是,不禁莞爾。
雖說「九九重陽放風箏」的習俗與氣候節令有關。但是經過漫長的歲月與傳說的渲染,放風箏,不僅僅成了娛樂的項目,也成了重陽節必做的一件事。相傳這源於漢代桓景與費長房的故事。農歷九月初九,桓景向費長房求取除邪祛瘟的葯,迷路山林,後經鴿子引路,才找到費。後人為紀念此事,以紙糊鴿子,登高時隨帶上山發放,有祈福去除晦氣之意。
放風箏要注意的事項都在「風箏線」上。有的地方風箏斷線是好事,意味著把晦氣放走了,有的地方像潮汕地區,風箏斷了線,千萬別撿,小心把別人的「衰運」撿回家。
在潮汕農村,有不少人信命運,認為每逢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是「轉運日」。因而此日有些人攜帶自己的風箏登高放飛,意謂「衰運」盡去,「好運」將來。人人都想方設法讓自己的風箏順利高飛並任其飄流,以償心願。不過有不少風箏在中途放飛時斷線,故潮諺曰:「九月九,風箏斷線滿天走」。對斷線飛來的風箏,人們忌撿,怕撿到別人的「衰運」。
在福州,撿斷線風箏到底晦不晦氣,沒有一個准確說法,但是福州人重陽登高放風箏,最忌諱的就是「風箏斷線」,連提到這幾個字都是不被允許的。「斷線風箏」不吉利。意味著有不好的事會發生。
台灣重陽放風箏的習俗,則與之相反。放風箏時不僅外形爭奇斗艷,還以「風吹相咬」(就是玩風箏「打架」)為樂事。好鬥者往往會在風箏上加裝暗器,如小鋸片或尖銳的鉛片等,用來切斷對方的絲線,或者是放長絲線去纏拉大風箏的尾巴,然後再用力一扯就將大風箏拉下來了。
如果不幸風箏被扯下墜地,也往往成了眾人搶奪的目標。俗語說∶「風吹斷落土,搶到溶糊糊。」就是說這種激烈爭奪風箏的場面。戰敗者則以「風吹斷了線,傢伙(財產)去了一半。」來形容自己的損失慘重。

⑸ 重陽節放風箏古詩詞

風箏從隋唐開始,隨著造紙業的發達,紙糊風箏逐漸興起,人們用紙來製作風箏,取材容易,價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中興時代。它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500年的分裂戰亂狀態,進入相對穩定的大統一時期。繁榮的經濟和安定的社會環境是風箏普及於民間的社會基礎。
唐代的風箏,已成為年輕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楊譽《紙鳶賦》載:「相彼鳶矣,亦飛戾天,向把能爾,風之力嫣。余因稽於造物,知不得於自然,原其始也,謀及不童,征諸哲匠,蔡倫造紙,公輸獻狀。理約蔑以體成,刷丹青而神王。」同書卷九五三唐榮《紙鳶賦》載:「代有游童,樂事未工,……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見唐代兒童不僅能放風箏,而且還能製作風箏,風箏做為娛樂用品已比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兒詩》記述的幾十種兒童游戲中,放風箏是其一,詩曰:「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當時的風箏不僅白天放,夜間也能放。唐朝趙昕編寫的《息燈鷂文》中,就記述過宮廷夜晚放風箏的故事。
宋代,放風箏已成為流行於民間的娛樂活動和喜事的慶祝紀念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就詳細記載過,每到清明時節,人們便背上飯食到效外放紙鳶,直到日暮方歸的情景:「少年郎競放紙鳶,以松勾引,相牽剪裁,以線絕者為負。」
北宋末年畫家張擇端(濰坊市諸城人)的《清明上河圖》,是當時風俗畫中的代表作。這幅畫,描寫了清明節開封效外和市內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經濟繁榮的寫照,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其中就有放風箏的場景。宋蘇漢臣畫的《百子圖》里,還詳細描寫了放風箏的動作和工具。
由於風箏的普及,當時放風箏已成為一種技藝。逢廟會、集市、節日和游戲時,都有人表演創作和放風箏。放風箏的人同雜技演員、雜劇演員被稱為「趕趁人」。南宋末,開始出現了以扎售風箏為業的手工藝人。

⑹ 為什麼九月九要放風箏呢這個風俗習慣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轉的

陽江風箏節

放風箏既然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活動,就自然帶有濃厚的民俗色彩,並與各地農時相關,形成一種節令性的活動。從我國地理氣候來說,北方地區,一般自十月起,玩賞和製作售風箏者,逐漸活躍。由於新春天始到清明節前的三個月內,正是放風箏的好季節。這是因為北方這個季節風向最穩,適宜放風箏。過了清明季候風一來,黃沙滿天,放風箏就不適宜了,所以,所以清明節放風箏成了習俗。清明一過,農活漸忙,天空上幾乎連一隻風箏了看不到了。 而在南方,如台灣等地則習慣於重陽節前後(農歷九月九日)放風箏,廣東陽江風箏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陽江背山面海,曠野遼闊,到處都是天然的放飛場。每逢九·九重陽,秋高氣爽,正是紙鷂放飛的最佳時節,放風箏便成了民間最興盛的賽事。陽江是南國風箏之鄉為南派風箏的代表之一。
由於山、海之間的特定地理環境,每年中秋至重陽期間,天氣晴朗,秋風勁且順,是紙鳶上天的最佳時節,放風箏便自然成了民間的活動。早在宋代,陽江已有重陽放風箏的習俗(風箏陽江俗稱「鳶」)。據說那時有一位州官叫王亘,他在北山一塊「仙掌石」上鑿了一個「流杯池」,每到重陽佳節,就邀請各界名流,集於石上,一面「曲水流觴」,一面放風箏觀賞,周圍百姓也在山間支起帳篷觀看。《陽江縣志》載:「重九日,結伴攜酒選勝登高,士人賦詩,兒童放紙鳶較高下。」到了清代,場面更為壯觀。清人林葆瑩詩雲:「浮屠七級北山坳,紙鷂參差萬影交。」可見當時之盛況。

⑺ 重陽節一家三口放風箏作文500字

這一天是登高的好時節,更是放風箏的好機會咧!今年的重陽節剛好是星期六,所以學校組織我們幾個班級去郊外進行放風箏比賽。
風箏競賽場的人可真多呀!把整個賽場圍得嚴嚴實實,真是里三層外三層。
突然一聲哨響,風箏陸陸續續飛上天空,不一會兒,各式各樣的風箏在蔚藍的天空翱翔。
有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有忙忙碌碌的蜜蜂,有展翅高飛的蒼鷹……最吸引人的那還要數栩栩如生的龍和蜈蚣了。
那條龍抬起頭來,尾巴高翹,擺出一副神氣的樣子。
蜈蚣也不甘示弱,不一會兒,就超越那條龍啦!場上的人都為它喝彩。
我剛揉了揉眼,可不知怎麼的,那龍和蜈蚣糾纏在一起了,也許是龍害怕自己比不上蜈蚣吧,而作出兩敗俱傷的做法。
不一會兒,它們倆都斷了線,掉進了山谷,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惋惜,都埋怨龍不應該那樣自私。
它們的主人像箭一樣沖下山谷,尋找自己的風箏,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時間非常緊迫,但是它們的主人一點也不灰心,把風箏重新安上線再放飛……到了最後還是蜈蚣取得第一名,龍獲得第二名……風箏比賽在一陣陣熱烈的歡呼聲、掌聲中結束了。
吃了午飯,就到我們學校的運動員大顯身手的時候,登山活動開始了,只見運動員們在半山腰上摩拳擦掌,做好預備姿勢。
又是一聲哨響,運動員爭先恐後地向上攀登。
你看,我班的小玲同學就要拿到紅旗了,「哎呀」,真糟糕!她被石頭絆倒了,摔得個四腳朝天,惹的大家哈哈大笑。
她爬起來再跑,可是來不及了,紅旗被七〈2〉班的同學奪走了。
這時,太陽漸漸地西下了,金色的陽光照在同學們的笑臉上好像盛開著朵朵鮮花。
這一天玩得真是開心極了!

⑻ 重陽節過了,風箏還能買回家玩嗎

重陽節過了,風箏還能買回家玩兒嗎?能嗯一年四季什麼季節想玩的時候都可以,只要是你想。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做風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適合中老年人群的戶外拓展活動 瀏覽:24
老年活動中心工作人員工作總結 瀏覽:214
長壽耳的圖片 瀏覽:888
為什麼要發展養老物業 瀏覽:892
企業單位愛康體檢怎麼預約 瀏覽:224
長壽花葉片有黃點怎麼回事 瀏覽:658
長葛養老保險月繳費 瀏覽:260
煙台市企業員工退休年齡 瀏覽:842
老年人白天尿褲子晚上不尿床 瀏覽:470
老年人健康走活動方案 瀏覽:396
社區老年活動唱歌 瀏覽:22
2017上海養老金計算 瀏覽:960
陝西省養老保險年審 瀏覽:456
日間養老院設計方案 瀏覽:979
體檢最好查哪些東西 瀏覽:605
2016福建退休金調整 瀏覽:700
煙台退休工資咨詢 瀏覽:627
鄭州不交養老保險怎麼交 瀏覽:632
老年人業餘生活活動策劃背景 瀏覽:464
人參怎麼吃才能長壽 瀏覽: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