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黃老之道的發展歷程
先秦道家後來演變為黃老之學。
西漢時期,文帝景帝兩代(前179—前141)以「清靜無為」之學治理天下,與民休養生息,對於社會的各種生產活動及老百姓的生活,盡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發展,遂形成了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的政治學說,世稱「人君南面之術」,史學界稱這一時期為「文景之治」。是故,黃老之學,蔚然而興。
黃老學大約產生於戰國中期的齊國。漢代黃老學的內容比較龐雜,除上述「人君南面之術」外,還有陰陽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漢武帝劉徹繼位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又崇信神仙。這時,方士們便更以黃帝附和神仙學說,開始將神仙學與黃老學相結合,言神仙者都託名黃帝。
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陰方士於土中得寶鼎獻於帝,謂黃帝當年亦得寶鼎,廣事封禪,常與神會;又言黃帝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又言黃帝且戰且學仙,然後與神通,最後騎龍上天。漢武帝聽後十分羨慕,感嘆不已地說:「嗟呼!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屐耳!」(《資治通鑒·漢紀十二》)這時,帝王臣子業已把黃帝奉之為神明。
到東漢,人們除繼續推崇黃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拒《後漢書—楚王英》記載:「英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佛陀),齋戒祭祀」。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給楚王英詔書說:「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永平年間(58—75)作過重泉令和元和年間(84—86)作過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聖母碑》中贊曰:「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判,窺清濁之未分。」這時,已將老子尊為「道」的化身。
至東漢桓帝時(147—167),神仙學和黃老學相結合已正式形成黃老道。《後漢書·王渙傳》記載:「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次年,又「親祀老子於濯龍(宮),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後漢書·祭祀志》)這時,老子已成為崇高的最高神靈。
黃老道繼方仙道之後興起,並由此過度到道教,是道教產生的重要一環。黃老道所尊崇的黃帝、老子,乃後來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黃老學說成為後世道教的理論基礎。 這一節,我們將以列舉資料為主,以說明唐宋以後,人們語匯中的黃老、道家仍然指的是道教,是和道教同實異名的概念。這些資料有:
道經唯五百九卷,是天尊道君所說。餘二百三十五卷,乃黃老等諸子之書(釋明概《決對傅奕廢佛僧事》)
(尊師)年十二,通《春秋》及《禮》,見黃老之旨,薄儒墨之言。(王適撰、司馬承禎書《潘尊師碣》)(本文所引諸文,均據陳垣編、陳智超、曾慶英補《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
故江西連帥路嗣恭……復雅重黃老,尊崇虛無。(李觀《道士劉宏山院壁記》)
多稱道家唯有《老子》兩卷,井蛙不知尾閭也。(顧況《衢州開元觀碑》)
道家之說,元氣本於一,一變而之九。故太乙行九宮,其壇場祈醮,具真仙官屬之品。(宋綬《宋西太乙宮碑銘並序》)扞
佛老之法,要其所歸,唯清凈寂滅,全自然之性,不以外物縻於中者也。佛氏黃老之法也。(王夷仲《重修仙鶴觀記》)
(上……)禱祀之儀,皆以太乙之學為本,而參用道家之說焉。
馮相、保章氏之占,流而為日官式局之法。而道家之所以圖其像,制其服物位號之差、壇場禱祀之法……(呂惠卿《宋中太乙宮碑銘》)。
道家之教,蓋源於庄(按:「庄」字疑衍)周之老聃,興於有唐之明皇,盛於我宋之章聖……(崇道大師何德順立石《廣州重修天慶觀記》)
臣謹按道家者流,本出於黃帝、老子,其道以清靜無為為宗,以虛明應物為用……自秦漢以來,始用方士言,乃有飛仙變化之術,黃庭大洞之法……下至於丹葯奇技。符籙小數,皆歸於道家。學者不能必其有無。然臣嘗竊論之:黃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蘇軾《上清儲祥宮碑》)
老子之道,黃帝之道也……自漢人以黃老名家,儒者病之,至於今以異端見稱……(馬家鉉《洞霄宮莊田記》)。
謹按道家源於黃帝、老聃,至列禦寇、莊周氏,擴而大之,乃與孔子之道並立,為教於天下而不廢。(女幾野人辛願《大金陝州修靈虛觀記》)
予為之說雲:古之隱君子,學道之士為多。居山林,木食澗飲,槁項黃馘,自放於方之外。若涪翁河上丈人之流,後世咸附之黃老家數,以為列仙。(元好問《紫微觀記》)
……殊不知神變出異,幻惑靡常,乃好奇者之所慕,誠道家之所謂狡獪也。(姬志真《重陽祖師開道碑》)
道家者流,其源出於老莊,後之人失其本旨,派而為方術,為符籙,為燒煉,為章醮,派愈分而迷愈遠,其來久矣。(徐琰《廣寧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師道行碑》)
道家者流,出黃帝老子,以清靜虛無為宗,頤神養性為事,長生久視為著效,神仙飛升為極致。(李之紹《仙人萬壽宮重建記》)
蘇公謂道家者流,本黃老,以清靜無為為宗,以虛明應物為用,以慈儉不爭為行。秦漢以來,始用方士言,飛仙變化之術,丹葯小技,皆歸於道。然黃老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修其本而末自應,可謂盡善盡美矣。(許有壬《上清儲祥宮記》)
漢代所謂道家之言,蓋以黃老為宗,清靜無為為本。其流弊以長生不死為要,謂之金丹。(虞集《非非子幽室志》)
昔太史公撰次六家之要者,道家之名,歷代因之,無囗以囗靜玄囗為體,祈禳禱囗為之用,雖囗囗囗囗囗有囗囗囗其綜真治理,享帝禜星以為有國者崇福祈祥之地,其用則一而已。(單公履《太一二代度師贈嗣教重明真人蕭公墓碑銘》)
道家者流,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實有合於《書》之克讓,《易》之謙謙,可以修己,可以治人……自其學一變而神仙方技之說興,欲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外,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則其玄指復大異於前矣。(宋濂《混成道院記》)
……
上述文章,都是為道教所寫,其中所說的道家、黃老,指的就是道教。這表明,從唐到明,清代事實上也是一樣,人們仍然保留著傳統的說法,其道家、黃老概念,所指就是道教,甚至在這一千多年中,人們指稱道教,更多地是用道家、黃老這個概念,而不是用道教這個概念。
『貳』 剪紙是怎麼形成的 剪紙發展歷程
剪紙的形成過程
先唐
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南北朝時期《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而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團花剪紙。這幾幅剪紙,採用重復折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
唐代
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彭衙行》詩中有「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另外,在敦煌莫高窟也出土過唐代及五代的剪紙,如《雙鹿塔》《群塔與鹿》《佛塔》等都屬於「功德花紙」一類,主要是用來敬供佛像,裝飾殿堂、道場。其畫面構圖復雜,有具體的內容,外還有《菩薩立像》《持幡菩薩立像》等水墨畫鏤空剪紙,是剪紙與繪畫相結合的作品。
宋代
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據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此時杭州的「小經濟」多達上百種。其中就專門有「剪鏃花樣」者,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清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綉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中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
剪紙藝術雖然來自於民間,但到清代已經成為全民性的藝術,就連當時的皇親國戚也都離不開剪紙。北京故宮的坤寧宮是清代皇帝結婚時的花燭洞房。按照滿族人的風俗,宮殿前後窗的窗紙都是裱糊在外面的。牆壁用紙裱糊,四角貼有黑色的「囍」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是黑色的龍鳳團花剪紙。宮殿兩旁的過道牆壁上也貼有剪紙。從剪紙的紋樣、用料、用色來看,與普通農家的頂棚花、牆花相比,除了剪紙圖案稍大以外,基本沒有差別。
近現代
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先進知識分子蔡元培、魯迅、劉半農、周作人等倡導下,建立了中國民俗學的雛形。他們廣泛收集民間文學資料,同時也努力收集民間美術作品,其中就有民間剪紙這一項。30年代,藝術家陳志農在北京開始了民間剪紙的研究與創作。他用速寫和剪影的形式描繪了老北京大量的風俗民情,串街小販、作坊工匠、食攤茶挑、集市廟會、市井閑人等。
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1942年,毛澤東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方針。此後,延安魯藝的藝術家陳叔亮、張仃、力群、古元、夏風等人開始學習當地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剪紙,對民間剪紙進行了搜集、發掘、整理和研究,並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邊區人民生產、生活、戰斗的新剪紙。作品運用了民間傳統的樣式,描寫了抗日戰爭和邊區建設的新內容。它推動了群眾性剪紙的創作和發展,使傳統的民間剪紙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944年,在陝甘寧邊區還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區的民間新剪紙作品,為新中國成立後剪紙藝術的發展拉開了序幕。可以說延安的剪紙開創了中國剪紙的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後,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指導下,藝術家們創作了大量表現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的新剪紙,開拓了剪紙創作的道路,也豐富了中國民間裝飾美術的形式和內容。在新剪紙的創作中除了表現各行各業新氣象的剪紙外,兒童、體育、雜技、歌舞等也成為剪紙最常見的題材。
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充實於各種民俗活動中,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之一。
剪紙的用途形式
從具體用途看大致可分四類:
一、張貼用,即直接張貼於門窗、牆壁、燈彩、彩扎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牆花、頂棚花、煙格子、燈籠花、紙扎花、門箋;
二、擺襯用,即用於點綴禮品、嫁妝、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禮花、燭台花、斗香花、重陽旗;
三、刺綉底樣,用於衣飾、鞋帽、枕頭。如鞋花、枕頭花、帽花、圍涎花、衣袖花、背帶花;
四、印染用,即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於衣料,被面、門簾、包袱、圍兜、頭巾等。
窗花
用於在貼窗戶上作裝飾的剪紙。以北方為普遍,北方農家窗戶多是木格窗,有豎格、方格或帶有幾何形花格,上面張糊一層潔白的「皮紙」,逢年過節便更換窗紙並貼上新窗花,以示除舊迎新。窗花的形式有裝飾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團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適合花樣,如動物、花草、人物,還有連續成套的戲文或傳說故事窗花。總之適應不同形狀的窗格作成不同的布置。有一種布置較特別,即跨越窗格的窗花,在山東民間稱作「窗越」。
喜花
婚嫁喜慶時裝點各種器物用品和室內陳設用的剪紙。一般是將剪紙擺襯在茶具、皂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貼在梳妝鏡上。喜花圖案題材多是強調吉祥如意、喜氣洋洋的寓意。色彩為大紅,外形樣式有圓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以各種吉祥的紋樣如龍鳳、鴛鴦、喜鵲、花草、牡丹等。構圖布局有「花中套花」的方法。
禮花
擺附在糕餅、壽面、雞蛋等禮品上的剪紙。在廣東潮州一帶稱作「糕餅花」「果花」,浙江平陽一帶稱作「圈盆花」。禮花題材多取吉祥喜氣的圖案。在山東為慶賀生子的「喜蛋」上貼剪紙,或將蛋染紅露出白色花紋。在福建農村互相饋贈壽禮用烏龜圖案以象徵長壽。有龜形糕餅,也有龜形剪紙。
鞋花
用作布鞋鞋面刺綉底樣的剪紙。其形式一般有三,一是剪成小團花或小散花,綉於鞋頭,稱「鞋頭花」,二是適合著鞋面的形狀剪成月牙形,稱「鞋面花」,三是由鞋頭花的兩端延伸而至鞋幫,稱「鞋幫花」。另外還有一種「鞋底花」,舊時多用於「壽鞋」。或綉於布襪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題材有花草、小鳥等。有的鞋花在局部剪開而不鏤空,此稱「暗刀」,是綉花時套針換色的依據所在。
門箋
又稱「掛箋」「吊錢」「紅箋」「喜箋」「門彩」「齋牒」。一般用於門楣上或堂屋的二樑上。其樣式多為錦旗形,天頭大、兩邊寬,下作流蘇。多以紅紙刻成,也有其它顏色的或套色的。圖案多作幾何紋或嵌以人物、花卉、龍鳳及吉祥文字的,如「普天同慶」「國泰民安」「連年有餘」「風調雨順」「金玉滿堂」「喜鵲登梅」「福、祿、壽、喜、財」「五業興旺」等。張貼時或一張一字、或一張一個內容,成套懸掛,一般以貼五張為多。貼門箋除有印春除舊之意外,也有祈福驅邪之意。
斗香花
一種套色剪紙,多用於祭祖祀神等傳統民俗活動時的裝飾用 ,剪紙的題材多選用戲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花卉、人物等吉祥圖案。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紅、桃紅、綠、藍、橘黃、淡黃、黑等蠟光紙組成,顏色豐富、效果十分強烈。剪紙時需用7層蠟光紙和一層皺紋金紙疊在一起,按照統一的樣式刻花,完成刻花之後,再根據剪紙藝人的靈感將每張刻花的不同部分拼湊起來,重新貼在一張白紙上,最後將白紙也刻成圖案完全相同的樣式。因此,一套斗香花可以做出8張花樣相同、顏色各異的剪紙。
剪紙旗幡
用於民俗活動中剪成旗幡形的剪紙。如民間重陽節時,以色紙剪成三角旗插在重陽糕上,非常好看。宋代浙江舊俗,如有病人,巫者執剪紙龍虎旗驅邪消災。在喪禮中,送葬用的「花幡」也有用素紙剪成。剪紙花幡與佛教中引路菩薩所持幡狀物相關;另在紀念逝者過周年時的齋事中也有剪紙而成的「招魂紙幡」,以及懸掛經堂樑上的「疏」(其形也類似於幡)。
『叄』 國慶節的手抄報
懷疑!來
我剛編完手編報自哩~
還有上樓發的這是什麼啊?我剛買的書《時間簡史》?太深奧了。。被老師P了。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誒,同學,手編報才要一篇字?
『肆』 介紹一種歷史上的名勝古跡,注意是歷史上的。
咸陽
「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咸陽原上埋皇上。」這是在家鄉廣泛流傳的一句話。自古江南多才子,山東出將軍,而咸陽原為何會埋葬那麼多皇上?始終是自己心中的一大謎團。直至後來接觸城市規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才對咸陽古陵略有了解。
陵者,大土山也。後來引伸為古代皇帝的墓冢,象徵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咸陽作為秦建都之地和古長安京畿重地,古陵文化源遠而流長。
說到咸陽古陵,不能不說咸陽原。遠古時期,關中地區還是個大湖泊。由於古氣候變遷,湖泊逐漸萎縮,渭水注入其間,渭河逐漸發育成熟,在渭北沖積形成台塬,咸陽原隨之而生。
咸陽原地勢高亢,黃土深厚,北依九嵕,南臨渭水,是歷代帝王青睞的一塊風水寶地。早在商代,咸陽原就是帝嚳時期司天官吳回後裔的封邑,稱程邑。殷末,季歷、姬昌曾建都於此。周武王伐紂以後,將此地封給畢公高,稱畢國。後人稱其地為「畢郢」,稱咸陽原為畢原、畢陌或畢郢原,又因曾建有西漢五座陵邑,因而又稱五陵原。
咸陽原及其周圍優越的自然環境,決定了它不僅是古畢郢國和秦王朝的建都之地,而且成為我國歷代帝王陵墓及其禮制建築的高度密集區。放眼咸陽原,周、秦、漢、前秦、北周、唐等歷代帝王陵墓及數百座陪葬墓,林林總總,像一座龐大的天然皇陵博物館,神秘地沉默地陳列在人們面前,等待著我們去閱讀,去欣賞。穿越時空距離,透過這些陳列著的蒼涼陵冢,人們似乎看到咸陽原的榮辱興衰,聽到古陵主人戰馬的嘶鳴聲,讀到咸陽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周陵是傳說中的周文王、周武王陵,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附近還有周成王、周康王陵和周公陵),位於現在的渭城區周陵鎮。「周陵」到底是哪個朝代的陵墓?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官方將其作為周代陵墓,但學術界則認為是秦代陵墓。唐宋以來,歷代政府均有在周陵祭祀周公的習俗,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手書「周文王陵」石碑;民國期間,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前來謁拜周陵,設祭植樹,西京籌備委員會在此栽植了大量柏樹,周陵似乎已成定論,名副其實。但考古界、歷史界卻認為,按西周墓葬制度,王族墓穴十分集中,不封不樹,沒有任何地面標志,歷史上從未被人盜掘。但是,咸陽原的陵冢「皆大作丘壠,多其瘞芰,咸盡發掘暴露,甚足悲也」,因而分析周陵應在周原遺址或長安、戶縣一帶。竊以為,這幾個陵冢無論是周陵還是秦陵,都是咸陽原上最古老的陵墓,且早於秦始皇陵,因而是中國最早的有封土的古陵,這一點是其它任何古陵都無法比擬的。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人遷都咸陽,大興土木,營造宮殿,建立國都。秦始皇十年征戰,吞並六國,在咸陽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創造了燦爛的秦都文化。然而,「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秦王朝的掘墓者—漢王朝建都長安後,將秦都廢墟辟為皇家陵墓區,成為埋葬死人的地方,這是封建王朝防止前朝復辟的一種普遍心理。
西漢諸陵,除文帝灞陵、宣帝杜陵外,其餘九座帝陵、陵園及其建築均位於咸陽原上。其中高祖長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均設陵邑,成為當時漢長安城的衛星城。據有關資料分析,咸陽原上的漢陵命名均有出處,如長陵、安陵取長安之意,陽陵在秦戈陽縣,平陵在平原鄉,渭陵在渭城,延陵在延鄉,茂陵在茂鄉,杜陵在杜縣,而灞陵以灞水而得名,至於義陵和康陵雖不見文獻記載,可能也與地名有關。陵園建設是歷代封建王朝的國家工程,「天子即位明年,將作大匠營陵地,用地七頃,方中用地一頃;深十三丈;堂壇高三丈,墳高十二丈」。漢陵的平面布局以人工夯築的宏偉陵體為中心,四周有陵垣和門,構成十字型對稱布局,這種布局與西漢殘留的其它禮制建築-宗廟、明堂或辟雍的形式是一致的。在陵體的上面,繼承戰國時代的制度,布置有祭祀建築。遙望咸陽原,地位高敞,陵體宏偉,極為可觀。金趙秉文有詩雲:「渭水橋邊不見人,摩婆高冢卧麒麟,千秋萬古功名骨,化作咸陽原上塵。」
漢武帝雄才大略,執政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戰略措施,不僅對西漢王朝,而且對中國二千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在位期間,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的黃金時期,茂陵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漢武帝在位54年,茂陵就修建了53年,他下葬茂陵時,封土上的樹木已經合抱。由於茂陵營築時間長,當時陵中陪葬物多得放不進去。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打開了茂陵的羨門,大量起義軍搬取陵中陪葬品,幾乎搬了幾十天,但「陵中物不能減半」。茂陵也是西漢王朝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據《長安志》卷十四引《關中記》記載:「漢諸陵高十二丈,惟茂陵(高)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實測茂陵封土,底部和頂部均為方形,底部邊長230米,頂部邊長40米,封土高46.5米。坐落在茂陵東側漢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墓前的茂陵石刻,按自然巨石形狀順勢雕琢,注重內在神態,只在關鍵部位精雕細刻,輪廓自然,風格浪漫,是我國時間最早、最完整的大型陵墓石刻藝術珍品。
在帝王陵墓附近設置陵邑,是漢代陵墓制度的一大創新。據《關中記》載,西漢徒民置縣者凡七陵,除霸陵、杜陵二邑在長安外,長陵、安陵、茂陵、平陵、陽陵五邑均在咸陽原上。處於政治上的考慮,西漢陵邑均置縣,遷各地富豪於此,移民造城,使其成為繁華富庶之地。如當時大量遷徙「郡國豪傑及資三百萬以上於茂陵」。各陵邑除長陵、茂陵徒民各萬戶,其餘各五千戶,茂陵邑當時就有27萬人,五座陵邑人口總數超過百萬,佔全國的二十分之一,是長安城人口的4倍。據有關記載,漢長安不少名人志士就曾居住在五陵邑,如史學家、文學家班固一家居住安陵邑,大史學家司馬遷、風流才子司馬相如曾遷居茂陵,夫妻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梁鴻、孟光就是平陵邑人氏。西漢陵邑制度為後世所繼承,它作為保衛、供奉、管理陵園的重要措施,對今天的古陵保護仍有借鑒作用。
在古豳國故地的彬縣水口鄉九田村西,有一座不太高的墓冢,是相傳為十六國時期前秦國王苻堅的葬地。苻堅(338~385),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前秦帝苻生壽光三年(357),苻堅殺苻生自立,去帝號,稱「大秦天王」。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統一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威服西域,企圖統一中國。不料淝水之戰,大敗而歸。前秦瓦解後,縊死於新平郡(治今彬縣),約葬於太安元年(385)。苻堅墓坐南向北,不拘一格,封土高3米,形狀為一角錐體,當地人稱「長角冢」。現存墓碑一通,上題「前秦國王苻堅之墓」。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頻繁,戰亂多於和平,國力匱乏,民不聊生。北周作為這個時代最後一個王朝,歷3代5位皇帝僅25年。由於當時社會環境限制,北朝皇帝大多崇儉,主張喪事資用,須使儉而合禮,墓而不墳。由於北周墓葬不封不樹,葬後不供奉祭祀,因而北周帝陵究竟在何處,史書未曾記載,遂成千古之謎。據《北史》記載,北周五位皇帝,孝閔帝宇文覺葬於靜陵,明帝宇文毓葬於昭陵,武帝宇文邕葬於孝陵,宣帝宇文葬於定陵,靜帝宇文闡葬於恭陵,但均未記載葬地。1993年8月,在渭城區底張鎮丁家堡附近,一夥盜墓分子盜掘了一座古陵墓。之後,考古人員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出土了「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墓誌和部分陶俑、陶器。1996年6月,公安人員破獲此案,並收繳了墓誌和阿史那氏的「天元皇太後璽」金印等珍貴文物,北周武帝孝陵位置大白於天下。目前,已知武帝以西為北周重臣葬地,故北周其它四位皇帝亦應在渭城區底張鎮一帶。
興寧陵是北周李墓。李之父李虎為北周八大柱國之一,封唐國公。北周天和七年,李淵襲父爵。唐武德元年,李淵稱帝,追尊父為元皇帝,號墓興寧陵,葬於今咸陽原渭城區後排村北。興寧陵墓前有石獅、石虎、石馬等石刻,雕刻古樸有力,為初唐時期的石刻真品,1956年8月被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大動盪的一個時期。公元581年,楊堅滅北朝的北周,於589年滅南朝的陳,統一全國,國號隋,建都大興(今西安市),歷3代皇帝,死後均葬於咸陽一帶。開國皇帝楊堅是西魏大將軍楊忠之子,在位期間對經濟、社會、軍事進行一系列改革,是一位較好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但晚年大興土木,製造冤案,屠戮功臣,加劇了社會矛盾。公元604年,在病中被次子楊廣害死,葬於泰陵(咸陽市原楊陵區),當地人稱為楊家陵。開皇二十年(公元600),立楊廣為太子,604年廣弒父繼位。在位期間,熱衷於土木工程,揮金如土,荒淫暴虐。大業十四年(618)被禁軍將領宇文化縊殺。縊煬皇帝,俗稱隋煬帝。煬帝死後,三易墓地,最後草草葬於現武功縣西原上的楊陵。大業七年(611),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涌,隋王朝岌岌可危。大業十三年,李淵起兵太原,進占長安,立煬帝之孫楊侑為傀儡皇帝,時年13歲,遙尊煬帝為太上皇。義寧二年(618)楊侑被迫讓位,次年卒。隋恭帝楊侑陵現位於乾縣楊洪乳台村以南,為最不起眼的一座皇帝陵。
唐陵在中國陵墓建造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關中唐十八陵中,有九代皇帝葬於本市乾縣、禮泉、涇陽、三原一帶,而唐興寧陵和唐順陵則位於咸陽原上。咸陽唐代帝陵除高祖獻陵、敬宗庄陵和武宗端陵外,其餘均依天然山丘,因山為穴,不用人工夯築封土而方上。唐陵大都以陵體為中心,周圍採取正方或近似於正方的神牆,四個方向開辟神門。所不同是唐陵的南向有入口,並以闕、石像生的夾峙的神道、南神門作為入口的引導部分。唐陵石雕馳名中外,特別是昭陵六駿栩栩如生,乾陵六十一王賓像神態各異,順陵石獅體形高大,均具極高的藝術價值。
唐昭陵位於咸陽市區北部的九嵕山主峰上。九嵕山峰挺拔,溝壑縱橫,山環水繞,渭水縈繞其前,涇水環繞其後,主峰海拔1188米,遠望與天相接,氣勢宏偉,地勢極佳。昭陵工程由唐代著名工藝家、美術家閆立本設計,其平面布局既不同於秦漢以來的坐西向東,也不是南北朝時期的「潛葬」之制,而是依照唐長安城的建制設計的。據《五代史·溫韜傳》載,「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地面營建了華麗的宮殿,蒼松翠柏,巨槐長楊。杜甫在《重經昭陵》詩中說:「靈寢盤孔曲,熊黑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雲飛。」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夫妻合葬墓,是唐代帝陵的優秀代表。乾陵位於乾縣縣城以北的梁山上,陵園內城面積240萬平方米。梁山有三座自然山峰,北峰居中,且高度、體量為梁山之最,前方兩峰對峙,猶如天然門闕。陵園神牆四隅建有角樓,南神門內為獻殿遺址,門外列石象生124件,自南向北分別為華表一對、飛馬一對、朱雀一對、石馬五對,石人十對,述聖記碑一通、無字碑一通,蕃王像61件。四門外各置石獅一對,北門外還有石馬三對。乾陵修建於唐王朝鼎盛期,加之武則天好大喜功,均屬歷史著名偉大工程,工程質量嚴格,隧道墓門用石條砌築,文物繁榮,是封建王朝的一大政績工程。
順陵是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陵墓。楊氏是隋煬帝楊堅的後代,死於唐咸亨元年(公元670),當時以王禮埋葬,稱墓不稱陵。武則天稱帝後,永昌元年,追尊父為忠孝太皇,母為忠孝太後,改墓為明義陵。天授元年,又追尊父為太祖孝明高皇帝,楊氏則稱孝明高皇後,改明義陵為順陵。順陵陵園原佔地110萬平方米,長方形,分內城、外城。內城(皇城)四面辟門,現僅存遺址。陵墓高約13米,邊長49米,佔地0.2公頃。順陵石刻有石人、石羊、石馬、石獅等30多件,特別是石走獅、獨角獸氣勢恢弘,為盛唐時期的石雕藝術精品,1961年3月被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以後,隨著全國政治中心的東移,咸陽失去京畿地位,從而結束二千年帝王陵墓建設的歷史,而在此以前的帝王陵墓則永遠定格在咸陽大地上,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伍』 梅花香自苦寒來的上一句是什麼
寶劍鋒從磨來礪出。源
意思是:寶劍的銳利刃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挨過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的幽香。
出自:約為明代·匿名《俗語》
近義詞: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
最初出現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早期,1983年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俗語》權威著錄。具體可見程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出處考》一文。
(5)重陽節簡史擴展閱讀: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近義詞
1、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
意思是:吃得千辛萬苦,才能獲取功名富貴,成為別人敬重、愛戴的人。
出自:明朝·馮夢龍《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
方:始;人上人:指才能出眾的人。吃得了千辛萬苦,才能獲取功名富貴,成為別人敬重的人。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意思是:學業因勤奮而精進,因嬉戲散漫而荒廢;德行於深思反省而日漸有成,因放任自流而失范。所節之句採用對比手法,簡明生動地揭示了治學與修身貴在「勤」、「思」之哲理。
出自:唐·韓愈《進學解》
嬉:嬉戲,玩耍。行:行為、德行。隨:隨意。
『陸』 古代簪的發展史
簪
【zān】
簪
hairpin;
簪
(1)
簮
zān
(2)
(形聲。從竹,賛(zǎn)聲。古文字形,象針形頭飾形。本義:簪子。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 同本義 [hairpin]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韓非子》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3)
又如:簪冕(冠簪與冕服);簪紱(簪,冠簪;紱,絲制的帽帶);簪裾(古時顯貴所穿著的服飾);簪纓縉紳(比喻仕宦之人)
簪
zān
(1)
插戴在頭上 [wear in one's hair]
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史記·滑稽列傳》
乃簪一花。――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2)
又如:簪朵(猶簪花,戴花);簪掛(簪花掛彩);簪星曳月(形容佩帶光彩耀眼);簪冠(插簪於冠);簪花(戴花);簪菊(古人習俗,於重陽節插戴菊花以避邪延年)
(3)
連綴 [stitch meet]
以爵弁服簪裳於衣左。――《儀禮·士喪禮》
(4)
又如:簪合(折簪重合。指女子喪夫後再遇意中人而結為夫婦);簪蒿席草(以蒿作簪,以草為席。形容生活艱苦)
簪纓
zānyīng
[hat and ornaments] 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後遂藉以指高官顯宦
不將蘿薜易簪纓。――張悅《浥湖山寺》
簪子
zānzi
[woman's hairpin] 用以綰住頭發或插裝飾物的一種婦女首飾,有橫直之分
簪
zān ㄗㄢˉ
(1)
用來綰住頭發的一種首飾,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別在頭發上:~子。金~。玉~。~纓(做官者顯貴之稱)。~紳。
(2)
插,戴:~戴。~菊。~筆(古人朝見,插筆於冠,以備記事)。~笏(古代笏以記事,簪筆以備寫,臣僚奏事執笏簪筆。故亦稱做官)。
鄭碼:MHRK,U:7C2A,GBK:F4A2
筆畫數:18,部首:竹,筆順編號:314314153515352511
hairpin;
『柒』 重陽節寄語
老不必嘆,更不必諱;花有開有謝,樹有榮有枯裝一袋陽光兩把海風,自製幾斤祝福,託人到美國買了些快樂,法國買了兩瓶浪漫,從心的深處切下幾許關懷,作為禮物送給你。祝節日快樂,萬事如意!
我用彩雲編織繾綣的夢境,收集心中每一份感動,許下星空每一個祝願,記載心頭每一絲企盼,交織成一首幸福美麗的樂章,在這重陽佳節伴隨你!
空氣中彌漫著歡樂,樹梢上飄落著祝福,重陽的溫馨在招手,節日的激情在噴薄。我願化作清風、陽光、白雲,給你載來如意、健康、財富。重陽節快樂!
朋友,在心的世界裡,打開心靈的天窗,釋放歡樂獲取幸福,尋求美麗追索夢想,品飲孤獨宣洩痛苦,譜寫希望嚮往明天,在這佳節,把我的祝福收藏!
總有些事無法忘掉,總有些人在身邊縈繞;相逢是那樣奇妙,生活是那麼美好;工作固然重要,心情也要調好;偶爾發個祝福簡訊,算是給你重陽問好!
歲月流逝,流不走我心中的你!將萬千思念託付那吉祥鳥,帶去我深深的問候;時間阻擋不了那份執著,不管未來之路多麼崎嶇,今天給你送上重陽祝福!
願你如春日天空般嫵媚,願你如夏日天空般明麗,願你如秋日天空般高爽,願你如冬日天空般朦朧,祝你擁有甜蜜溫馨的重陽佳節!
秋是一個多思的季節,牽系著想你的心靈。窗前風乾的落葉是記憶的書簽,是整個秋天的精美收藏,我沉醉在詩的意境里,把對你重陽的祝福埋藏在心靈深處!
風是我激情的號角,雨是我昂揚的戰鼓,月亮代表我真誠的心聲,太陽代表我燃燒的熱情。無論你身在何時何地,我的祝福如影隨行!
年輕人是春天的美,而老人則能使人體味到一種秋天的成熟和坦率。重陽節快樂!
人們盡可跑得比老年人快,卻不能超過他的智力。老人們,重陽節快樂!
友誼之花我向一切至誠的人奉獻,愛情的甜果我只與你一人分享。無需千言萬語,無需海誓山盟;只要記住――兩顆心撞擊出火花的那一瞬間!
您生命的秋天,是楓葉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勝似春光,時值霜天季節,卻格外顯得神采奕奕。祝您老重陽節快樂,健康長壽
藍天作信封,白雲作信紙,流星是我的特快專遞。送你清風讓你心曠神怡,送你細雨洗去你疲憊的汗跡,送你彩虹通向夢想之旅,祝你重陽節快樂!
空調冷卻不了青春的火焰,彩電演繹不了年青的色彩,MP3播放不了青春的音色,電影遠比不上生命的精彩,簡訊卻能寄託我真誠的祝福:重陽節快樂!
再美的日子,沒人關懷就是遺憾,也許祝福只是一種形式,卻能給我們帶來溫馨——所以我們都不吝嗇寄給彼此關心,一樣的日子,一樣的牽掛,祝重陽愉快!
我輕呵出一團氣,將滿天飄舞的思緒,凝結成一朵白雲,用心把它繪的五彩斑斕,載上沉澱的祝福,帶去來自遠方的問候——送給永遠開心的你!
老人節快樂!因為牽了你的手,所以我要抓住你的手。給你幸福給你快樂相伴永遠!我愛你!
重陽節到了!在這個豐收的季節里,祝願你:事業豐收,薪水豐收,愛情豐收,歡樂永相隨!
古楓吐艷,晚菊傲霜一根扁擔挑兩筐,三秋雁陣四五行,六六大順七八項,九九重陽十月忙。農民可親,豐收喜悅,一起祝福重陽節!
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漂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
人們常說家有一老就是一寶。現在老人節到了!祝福老人們節日快樂~身體安康
一個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天才,就是能將一片赤子之心帶入老境的人。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曰,還來就菊花。
六十年內不分離,七老八十手牽手,共渡八千里路雲和月,九月九曰重陽曰,十指緊扣笑會首!
紅顏未虛伏虎降龍,白發帶笑鋪金疊翠!天高氣爽,人壽花香!
敬老鼓琴仙度曲,愛老種杏客傳書。重陽節快樂!
重陽及門第,碧月護富翁!無限秋光好,我請你去賞菊,好嗎?
重陽佳節相聚,親朋好友相聚,情人戀人相聚,你我他相聚,讓我們一起為明天更好而相聚吧!
重陽節到了!在這個快樂的節曰里!祝願你:事業豐收,薪水豐收,愛情豐收,歡樂永相隨!
邀你共品九月九的酒,能賞光嗎?重陽節快樂!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曰,是妾斷腸時。
松柏不殘四季翠,山村難老百歲人三三令節春時松更高 九九芳辰重陽鶴添壽,願秋風捎去我的思念和祝福,祝你越活越精神,越活越年輕!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我想和你共度重陽節,我已備好了菊花酒、重陽糕,就等著你來了。
九月九曰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正菊花爭艷的季節,我知道一個地方,可以賞菊,我帶你去吧!
人煙湖草裹,山翠縣樓西。如此美的景色,我們也不要錯過,九月九,一起登高賞景如何?
開門見菊花;雖然我們沒有菊花賞,但我卻有一瓶菊花酒,請你和我一起享!祝重陽節快樂!
世上若有諍友,那就是如你對我那樣關懷的朋友。願你擁有無窮無盡的幸福與歡樂,祝重陽節快樂!
老年時最大的安慰莫過於意識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獻給了永不衰老的事業。
老人和彗星之所以受到崇敬都是出於同一個原因:他們都蓄有長胡須,都自稱能夠預料事變,祝重陽節快樂!
重陽節:我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九曰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叫重陽」,也叫「重九」,你知道嗎?重陽節快樂!
藉此佳節之際我感謝你,你的笑顏似燦爛的陽光照亮了我的世界,你給予我的安慰和鼓勵支持我度過一切艱苦。祝你重陽節快樂!
酒越久越醇,朋友相交越久越真;水越流越清,世間滄桑越流越淡。重陽佳節,何不把酒言歡共話巴山夜雨?
與你相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想你在初冬漫漫的聖誕,吻你在青草已綠的春天,只想輕輕的問你---重陽給我一次美好的約會,好嗎?
對你的思念像裊裊的輕煙不絕如縷,對你的祝福如潺潺的流水伴隨一生一世,秋高氣爽的重陽,何不一起出去登山賞菊?
重陽重陽萬事不難,在這個和平幸福的年代裡,祝你們全家節曰快樂!身體健康!
老不必嘆,更不必諱;花有開有謝,樹有榮有枯。祝重陽節快樂!
藉此佳節之際我感謝你,你的笑顏似燦爛的陽光照亮了我的世界,你給予我的安慰和鼓勵支持我度過一切艱苦。祝你重陽節快樂!
風是我激情的號角,雨是我昂揚的戰鼓,月亮代表我真誠的心聲,太陽代表我燃燒的熱情。無論你身在何時何地,我的祝福如影隨行:重陽節快樂!
我用彩雲編織繾綣的夢境,收集心中每一份感動,許下星空每一個祝願,記載心頭每一絲企盼,交織成一首幸福美麗的樂章,在這重陽佳節伴隨你!
重陽重陽萬事不難,在這個和平幸福的年代裡,祝你們全家節日快樂!身體健康!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正菊花爭艷的季節,我知道一個地方,可以賞菊,我帶你去吧!
人煙湖草裹,山翠縣樓西。如此美的景色,我們也不要錯過,九月九,一起登高賞景如何?
開門見菊花;雖然我們沒有菊花賞,但我卻有一瓶菊花酒,請你和我一起享!祝重陽節快樂!
秋天的重陽不公是春光勝似春光,時值霜天季節,卻格外顯得神采奕奕。祝您老重陽節快樂,健康長壽!
九九艷陽天,正是楓葉最艷時,我們結伴去香山看紅葉,一起賞月吧!
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漂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
藉此佳節之際我感謝你,你的笑顏似燦爛的陽光照亮了我的世界,你給予我的安慰和鼓勵支持我度過一切艱苦。祝你重陽節快樂!
九九芳辰重陽鶴添壽人的一生,最值得贊美的時代,便是老年時代。孔子說他自己年至七十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重陽及門第。
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雖然我們沒有菊花賞,但我卻有一瓶菊花酒,請你和我一起享用。邀你共品九月九的酒,能賞光嗎?重陽節快樂
重陽節對老人的祝福時間:2010-10-13 10:34來源:未知 作者:lohel 點擊:45次
1.老年時最大的安慰莫過於意識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獻給了永不衰老的事業。
2.老人和彗星之所以受到崇敬都是出於同一個原因:他們都蓄有長胡須,都自稱能夠預料事變,祝重陽節快樂。
3.一個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天才,就是能將一片赤子之心帶入老境的人。
4.世上若有諍友,那就是如你對我那樣關懷的朋友。願你擁有無窮無盡的幸福與歡樂,你的生活永遠美好,我的摯友,祝重陽節快樂!
5.老年時最大的安慰莫過於意識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獻給了永不衰老的事業
6.古楓吐艷,晚菊傲霜。在這豐收的季節里,祝你事業有成,身體健康,心情愉快!
7.三三令節春時松更高 九九芳辰重陽鶴添壽,願秋風捎去我的思念和祝福,祝你越活越精神,越活越年輕!
8.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我想和你共度重陽節,我已備好了菊花酒、重陽糕,就等著你來了。
9.老年時最大的安慰莫過於意識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獻給了永不衰老的事業
10.老人和彗星之所以受到崇敬都是出於同一個原因:他們都蓄有長胡須,都自稱能夠預料事變,祝重陽節快樂
11.秋風徐徐,重陽九九,蒸上九重的粟糕,備好香醇的菊酒,等著與你分享。
12.九九艷陽天,秋高氣爽,正是楓葉最艷時,我們結伴去香山看紅葉,好嗎?
13.世上若有諍友,那就是如你對我那樣關懷的朋友。願你擁有無窮無盡的幸福與歡樂,你的生活永遠美好,我的摯友,祝重陽節快樂!
14.重陽節,也是老人的節日,爸、媽,我在遠方為你們祈禱,祝您們長命百歲,身體康健!
15.您生命的秋天,是楓葉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勝似春光,時值霜天季節,卻格外顯得神采奕奕。祝您老重陽節快樂,健康長壽!
16.你如果現在是一個人,我祝你重陽節快樂;如果兩個人,那也重陽節快樂;如果一夥人,請告訴我你們在什麼地方。
17.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18.古楓吐艷,晚菊傲霜。在這豐收的季節里,祝你事業有成,身體健康,心情愉快!
19.一個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天才,就是能將一片赤子之心帶入老境的人。
20.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我想和你共度重陽節,我已備好了菊花酒、重陽糕,就等著你來了。
21.世上若有諍友,那就是如你對我那樣關懷的朋友。願你擁有無窮無盡的幸福與歡樂,你的生活永遠美好,我的摯友,祝重陽節快樂!
22.老人和彗星之所以受到崇敬都是出於同一個原因:他們都蓄有長胡須,都自稱能夠預料事變,祝重陽節快樂
23.三三令節春時松更高 九九芳辰重陽鶴添壽,願秋風捎去我的思念和祝福,祝你越活越精神,越活越年輕!
『捌』 中國節日的發展歷程
中國傳統節日大抵起源於先秦時代,而定型於兩漢時期,如元旦、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陽等,到了兩漢大都基本定型。這不僅是因為「漢承秦制」,更重要的是國家的統一,社會出現了各種節日風俗得以定型的土壤和條件。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歷經隋唐到宋,中國傳統節日經歷了它的變異和調整,宗教的滲透、民族的融合、社會心理的失常,為中國節日風俗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元素。
到了唐宋年間,出現了劃時代的變異,節日生活開始大規模地與城市生活密切結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從一向充滿迷信、禁忌、祓禊、禳除等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而向著世俗化、娛樂型的方向轉變,成為民間真正意義上的「佳節良辰」。
尤其是唐朝從「貞觀之治」到「開元之治」,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決非前朝可比。出現了「千百家如圍棋局,十二街似種菜畦」的城市,令當時的歐洲人嘆為觀止。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穩定,以及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的出現,給社會風俗的演變提供了歷史條件,因此表現在節日風俗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向娛樂型的演變。
喧鬧的城市生活,使人們抓住傳統節日的機會,表現自己的情感,發泄胸中的郁悶,元旦日的放爆竹,不再看成是驅鬼驅魔,而象徵著歡愉與熱烈;元宵的祭神燈火,變成了人們游覽觀賞的花燈;中秋節由神秘的拜月逐漸變成賞月的習俗;重陽節已成了賞菊的盛會;上巳節祓禊為踏青所取代;庄嚴神秘的「驅儺」儀式轉化成街頭的「百戲」和「雜耍」。
城市生活中的節日頻繁,人們也不願總是守在家裡,「游樂成觀」、「仕女如雲」;大量的體育娛樂活動出現在唐朝的節日里;神的形象也在變化,織女成為真善美的化身,凶神惡煞的捉鬼門神也讓位給唐朝屢建奇功的兩位將軍---在那個充滿奔放情調的時代,民眾追求豐富的生活情趣,在平淡和枯燥的生活中,亮出了一抹新奇。
明清以降,中國的節日風俗進入了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今日中國社會生活所運行不廢的節日風俗,在明清時期基本上定型。
不過,骨子裡的變化要深刻和快捷得多。尤其是明朝萬曆年代之後,由於西方耶穌會士東來,新的思想迅速萌生,風氣為之一變。這種風氣突變的現象,實際上是城市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所導致的拜金主義與縱欲主義。歲時節日進一步朝著娛樂型的方向迅猛發展。無論達官顯宦,還是販夫走卒,總為節日的氣氛所感染,以致欣欣然樂而忘倦。
元宵節的花燈煙火長達十夜,龍舟競渡風采依舊,至於節日期間的玩獅舞龍,旱船秧歌,雜技百戲,體育活動,比之前朝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廟會的興盛和盛大的娛樂狂歡活動,成為明清社會節日風俗的新亮點。廟會和狂歡大大開闊了民眾的視野,尤其是平日被鎖在深宅大院與綉房閨樓里的婦女,只有當廟會、社會時得以外出,參加集會和看戲,這對於擴大婦女的社會交往和個性自由,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玖』 李清照的生平歷程和不同時期的代表作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 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牆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由於家庭的影響,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她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婦擅朋友之勝」。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後,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後,嘆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搜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 趙明誠胸懷滿腔熱血,可卻出師未捷身先死。第二年趙明誠病死於建康(今南京),更給她增添了難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時,張汝州為騙取李清照錢財,趁虛而入,對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當時無依無靠,便頂世俗之風嫁給張汝州,婚後,二人發現自己都受到了欺騙,張汝州發現李清照並沒有自己預想中的家財萬貫,而李清照也發現了張汝州的虛情假意,甚至到後來的拳腳相加。之後,李清照發現張汝州的官職來源於行賄,便狀告張汝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妻子告發丈夫,即使印證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獄之苦。李清照入獄後,由於家人收買了獄卒,入獄九天便被釋放 李清照和趙明誠,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結束。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她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痛快淋漓,表達對宋王朝的憤恨。多年的背井離鄉,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污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