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南京怎麼過

重陽節南京怎麼過

發布時間:2021-01-12 12:53:26

A. 南京有什麼風俗

南京人過春節 以前稱元旦,俗稱過年。要灑掃庭除,張燈結綵,穿新衣,戴新帽,貼春聯,放鞭炮。 南京人過年大門上貼春聯或門神,還有文人雅士在大門貼一幅畫雞,取「雞日相長」之意。這是他處所沒有的。初一早上必飲屠蘇酒。宋朝王安石三度以宰相之身知江寧府,在詩中詠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此俗始於南朝,千百年來,南京人一直飲用,而且形成一套規制:日升之時,面向東方「自少至長次第飲之」。年少的先飲,年長的後飲,取旭日東升,蒸蒸日上之意。上午起,親友至拜新年。在客人到來時,雙手合揖,並以茶點相待。還獻二枚元寶蛋,稱「進元寶」。現在人們過年相見,互祝「恭喜發財」,並敬遞茶煙,以時尚糕點相待。 元宵燈會 正月十五是農歷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元夜,夜與宵同義,便稱元宵。元宵節最初由祭祀而起,漸演為隆重熱烈異彩紛呈的娛樂節慶。古時為一日,唐代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節一下延長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燈。食品也由食豆粥,改為品嘗元宵(湯圓),南京有「上燈元宵,落燈面」之俗。 明清兩代,南京元宵燈會,有玩龍燈和掛紗燈之俗。玩龍燈不但老百姓玩,軍人也玩,長度也為他處所不及,短的十餘丈,長的百餘節,玩起來多則上百人。紗燈有楮練紗帛,而且有名人在上面作畫,愈是高手價值愈高。商家屆時也在店前舉辦猜燈謎活動,吸引眾多遊客,猜中者即獎所售物品。有一種由南京人首創的「走馬燈」,外罩燈籠,內點蠟燭,利用空氣熱脹上升的原理,帶動燈面轉動,燈面上畫著各種姿勢的駿馬疾馳,宛如萬馬奔騰。英國學者李約瑟稱之為中國古代人的一項發明。龍燈氣勢磅礴,紗燈精美絕倫,五光十色,萬象爭輝,引得長居逗客傾城出,歡歌笑語動地來,「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近幾十年來,夫子廟元宵燈會越辦越紅火,利用新工藝、新材料,聲光電控,五花八門,維妙維肖,斑斕奪目。燈會自春節起,為期一月。期間,每天吸引四方遊客達二三十萬人之多。 清明踏青 清明節自古以來由於注入掃墓祭祖的習俗,受到歷代朝廷和民間的重視。民間屆時上墳祭掃、祭灑、燒紙、挖蓋墳帽、插柳以表達慎修追遠的情思。並帶茶點到看墳地者門上看望,看墳者亦留食茶飯,互稱「墳親家」。 此時正值春光明媚,男女藉以到郊外牛首山、雨花台、梅花山「攜酒游山,謂之踏青」。有諺雲「春牛首」。 近年牛首山又經修葺增設景點,並與附近新開發的將軍山聯成一線,成為遊人觀賞郊野自然風光的絕佳之處。此外,城南雨花台、東郊梅花山也是遊人常到之處。近十多年來,梅花山造萬畝梅園,還舉辦國際梅花節。每到春暉融融,萬花爭放,雲蒸霞蔚,暗香浮動,男女毗肩接踵,陶醉在香雪海之中而留連忘返。 端午節游秦淮 夏歷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稱端陽。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綠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銀魚、蝦米、茭菜、韭菜、黑干雜炒)、莧菜和雄黃豆,飲雄黃菖蒲酒,以求免災。用經過曝曬的水洗眼,謂之「破火眼」,說可免一年眼疾。還用菖蒲、艾葉醮水灑地而後插門楣,用以「禳災」。懸掛鍾馗圖像及方士刻印的五毒(蟾蜍、毒蛇、蠍子、蜈蚣、壁虎)形圖,「驅鬼避邪」。兒童頸項掛五色絲絡,絡中裝咸鴨蛋;臂系五色絲挽成的絲絛,叫「長命縷」,穿虎頭鞋,背虎頭披,用雄黃酒在額上畫王字。婦女鬢也插五彩老虎花。 午飯後,全家人去夫子廟觀看秦淮河龍舟競渡。金陵龍舟向有「三幫」,有河幫、江幫、木幫,龍舟之多,規模之大,別處也不多見。各船均飾以彩箏;有少兒扮戲中人物在上作種種游戲。當舟過之時,河岸人家擲銀角、銅錢或放鵝鴨,為龍舟競取之以為樂,謂之「奪標」。岸邊男女蟻集,羅綺如雲,金鼓齊鳴,歡聲雷動。富庶人家還事先訂租遊船,泛舟覽勝。秦淮遊船自唐朝興起,明清直至民國前期為盛。畫船簫鼓,槳聲燈影是秦淮河上一道斑斕奪目的亮麗風光。這在顧起元《客座贅語》、孔尚任《桃花扇》和余懷《板橋雜記》中均有生動記述。近20多年來,秦淮河又進行了大力整治,定期換水,增添畫舫,景色宜人。入夜,秦淮兩岸萬家燈火,五光十色,流光溢彩。遊人置身遊船中,船在景中過,人在畫中行,自有別樣情趣。 中秋圓月摸秋 八月十五中秋節,江南又稱八月節。此夜,天上月圓,人間圓月,即使身在外地也要趕回家團聚。南京人喜合家賞月,叫「慶團圓」,團坐聚飲稱「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明初,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皆為遊人賞月之所,而以遊玩月橋為最盛。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為舊院所在地。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是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遂漸衰落,後人有詩雲:「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玩月橋。 清以下,賞月之風仍盛,人們祭月,陳列鮮果、月餅,燃放斗香(扎香如塔式,上加紙斗,叫斗香),講《嫦娥奔月》故事,然後分食月餅。月餅以瓜埠「賴月」,民國時期以「金陵套餅」為上乘。 此夜,南京女子有摸秋之俗,到茉莉園「摸」(以摸「偷」瓜果取樂)得瓜豆者宜男,此游戲盛傳頗久。近20年來,人們又重視中秋節,登台城賞月,或去玄武湖、夫子廟秦淮河劃船賞月。自購或單位贈發月餅頗為盛行,圓月之夜情意融融。 重陽登高會 夏歷九月初九日,因月日皆為陽數,故稱重陽。歷史上建康(今南京)人在這一天都外出登高,形成「登高會」。此俗源於一個古怪離奇的避邪傳說,南朝梁人吳均寫的《續齊諧記》中有詳述。從魏晉南北朝及至明清,建康重陽風俗猶盛。當時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極閣,城北登幕府山,尤以幕府山為最著。此山漢時建有一亭,晉元帝渡江傳說「馬化為龍」,遂命此亭為「化龍亭」;山側有梁達摩古洞,游者甚眾,形成「幕府登高」之俗。清嘉慶十年(1805),由胡蘭川太守(江寧知府)等府縣官員和社會知名人士發起,有制軍、撫軍主其事在山上建「望江樓」,長夜明燈,既為導航燈塔,又可觀覽勝景,被遠近百姓譽為善事。 重陽節,南京人喜食重陽糕,「或粉或面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稱駱駝蹄」,飲菊酒,賞菊花,制重陽旗賞給兒女,如此日嫁女必送旗及時鮮盒,謂「重陽節盒」。 如今人們逢重陽也欣然登高,但不為避邪,而是欣賞祖國壯麗河山及建設新貌,愜意之感油然而生。 當今四季旅遊節 春 .南京國際梅花節梅花,是南京市花。探梅、賞梅是南京的民俗,自六朝至今不衰。而今,南京的 珍珠泉 、傅家邊、古林公園等處均有梅觀,尤以梅花山為最佳。每年的2月底至3月中旬,南京都要舉辦國際梅花節,參加梅花山主會場活動的多達40萬人次。 夏 .江心洲葡萄節江心洲,南京城西南部長江中的一個島,風光旖旎,景色優美。每逢7月至8月,島內千畝葡萄園碩果累累,遊人登洲觀大江風貌,享天然氧吧,盡情體驗採摘葡萄的野趣。 秋 .南京雨花石藝術節雨花石,南京標志物之一。金秋九月,都要在雨花台風景區舉辦「天降雨花」表演、雨花石精品展、研討會、採石游等系列活動。雨花石產地的六合縣同時開展分會場活動。 冬 .迎新年聽鍾聲活動迎新年聽鍾聲活動通常在棲霞寺鍾樓舉行。由寺院法師念經祈禱和平,祝願民安,再由主持於賓客代表共同撞響銅鍾108次,全場洋溢著祥和喜慶的氣氛。 靈谷桂花節 位於中山陵園風景區的靈谷桂園,是一個佔地1700畝、種植桂樹近2萬株的全國最大的桂花專類園。每年九月丹桂飄香時,繁盛的花事,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到靈谷寺品秋賞桂。 高淳螃蟹節每年9月30日至10月6日,「到高淳,品螃蟹,看大佛,逛老街」已成為南京人的習俗。在高淳老街、遊子山、迎湖桃源三大景區還將舉辦戲曲、馬燈、武術、龍舟表演和萬人品螃蟹、篝火晚會等活動,令中外遊人流連忘返。 浦口生態旅遊節 素有十里溫泉、百里老山、千里銀杏美譽的浦口生態旅遊節,是集欣賞、參與、遊玩為一體的旅遊節慶活動。人們通過潑水節、民俗文化節、登山燒烤節等系列活動,充分感受「山、水、綠色、空氣」的自然生態美景。

B. 重陽節怎麼過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在這一天寫的。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重陽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

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不盡相同。。請參考網路。。。
希望採納~謝謝~

C. 重陽節應該怎麼過

1、給父母長輩物質和精神上的關懷

父母為兒女操勞,為社會奉獻,進入老年後理應得到社會和兒女的關心、尊敬和照顧。面對當下逐漸老齡化的社會背景,在倡導全社會敬老孝老的風尚時,我們更應注重給父母長輩物質和精神上的關懷,為老人營造更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2、登高健身、飲菊花酒

從傳統習俗中登高健身、飲菊花酒等延年益壽的行為方式,到以敬老愛老為主題的「老人節」文化內涵,使得重陽節成為人生至關重要的日子,也讓重陽節有了更廣闊的傳承發展空間。

(3)重陽節南京怎麼過擴展閱讀:

「重陽」之名稱由來

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

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

D. 南京特有的風俗

傳統節俗

自古「天下財富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南京又是十代都會,「衣冠文物盛於東南和都市大氣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透露出幾分儒雅之氣,豪傑之風,斯文秀美,亢朗沖融。

春節

以前稱元旦,俗稱過年。南京人過年要灑掃庭除,張燈結綵,穿新衣,戴新帽,貼春聯,放鞭炮。
南京人過年大門上貼春聯或門神,還有文人雅士在大門貼一幅畫雞,取「雞日相長」之意。這是他處所沒有的。初一早上必飲屠蘇酒。宋朝王安石三度以宰相之身知江寧府,在詩中詠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此俗始於南朝,千百年來,南京人一直飲用,而且形成一套規制:日升之時,面向東方「自少至長次第飲之」。年少的先飲,年長的後飲,取旭日東升,蒸蒸日上之意。上午起,親友至拜新年。在客人到來時,雙手合揖,並以茶點相待。還獻二枚元寶蛋,稱「進元寶」。現在人們過年相見,互祝「恭喜發財」,並敬遞茶煙,以時尚糕點相待。

元宵燈會

正月十五是農歷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元夜,夜與宵同義,便稱元宵。元宵節最初由祭祀而起,漸演為隆重熱烈異彩紛呈的娛樂節慶。古時為一日,唐代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節一下延長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燈。食品也由食豆粥,改為品嘗元宵(湯圓),南京有「上燈元宵,落燈面」之俗。

明清兩代,南京元宵燈會,有玩龍燈和掛紗燈之俗。玩龍燈不但老百姓玩,軍人也玩,長度也為他處所不及,短的十餘丈,長的百餘節,玩起來多則上百人。紗燈有楮練紗帛,而且有名人在上面作畫,愈是高手價值愈高。商家屆時也在店前舉辦猜燈謎活動,吸引眾多遊客,猜中者即獎所售物品。有一種由南京人首創的「走馬燈」,外罩燈籠,內點蠟燭,利用空氣熱脹上升的原理,帶動燈面轉動,燈面上畫著各種姿勢的駿馬疾馳,宛如萬馬奔騰。英國學者李約瑟稱之為中國古代人的一項發明。龍燈氣勢磅礴,紗燈精美絕倫,五光十色,萬象爭輝,引得長居逗客傾城出,歡歌笑語動地來,「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近幾十年來,夫子廟元宵燈會越辦越紅火,利用新工藝、新材料,聲光電控,五花八門,維妙維肖,斑斕奪目。燈會自春節起,為期一月。期間,每天吸引四方遊客達二三十萬人之多。

清明踏青

清明節自古以來由於注入掃墓祭祖的習俗,受到歷代朝廷和民間的重視。民間屆時上墳祭掃、祭灑、燒紙、挖蓋墳帽、插柳以表達慎修追遠的情思。並帶茶點到看墳地者門上看望,看墳者亦留食茶飯,互稱「墳親家」。

此時正值春光明媚,男女藉以到郊外牛首山、雨花台、梅花山「攜酒游山,謂之踏青」。有諺雲「春牛首」。

近年牛首山又經修葺增設景點,並與附近新開發的將軍山聯成一線,成為遊人觀賞郊野自然風光的絕佳之處。此外,城南雨花台、東郊梅花山也是遊人常到之處。近十多年來,梅花山造萬畝梅園,還舉辦國際梅花節。每到春暉融融,萬花爭放,雲蒸霞蔚,暗香浮動,男女毗肩接踵,陶醉在香雪海之中而留連忘返。

端午節游秦淮

夏歷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稱端陽。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綠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銀魚、蝦米、茭菜、韭菜、黑干雜炒)、莧菜和雄黃豆,飲雄黃菖蒲酒,以求免災。用經過曝曬的水洗眼,謂之「破火眼」,說可免一年眼疾。還用菖蒲、艾葉醮水灑地而後插門楣,用以「禳災」。懸掛鍾馗圖像及方士刻印的五毒(蟾蜍、毒蛇、蠍子、蜈蚣、壁虎)形圖,「驅鬼避邪」。兒童頸項掛五色絲絡,絡中裝咸鴨蛋;臂系五色絲挽成的絲絛,叫「長命縷」,穿虎頭鞋,背虎頭披,用雄黃酒在額上畫王字。婦女鬢也插五彩老虎花。

午飯後,全家人去夫子廟觀看秦淮河龍舟競渡。金陵龍舟向有「三幫」,有河幫、江幫、木幫,龍舟之多,規模之大,別處也不多見。各船均飾以彩箏;有少兒扮戲中人物在上作種種游戲。當舟過之時,河岸人家擲銀角、銅錢或放鵝鴨,為龍舟競取之以為樂,謂之「奪標」。岸邊男女蟻集,羅綺如雲,金鼓齊鳴,歡聲雷動。富庶人家還事先訂租遊船,泛舟覽勝。秦淮遊船自唐朝興起,明清直至民國前期為盛。畫船簫鼓,槳聲燈影是秦淮河上一道斑斕奪目的亮麗風光。這在顧起元《客座贅語》、孔尚任《桃花扇》和余懷《板橋雜記》中均有生動記述。近20多年來,秦淮河又進行了大力整治,定期換水,增添畫舫,景色宜人。入夜,秦淮兩岸萬家燈火,五光十色,流光溢彩。遊人置身遊船中,船在景中過,人在畫中行,自有別樣情趣。

中秋圓月摸秋

八月十五中秋節,江南又稱八月節。此夜,天上月圓,人間圓月,即使身在外地也要趕回家團聚。南京人喜合家賞月,叫「慶團圓」,團坐聚飲稱「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明初,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皆為遊人賞月之所,而以遊玩月橋為最盛。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為舊院所在地。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是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遂漸衰落,後人有詩雲:「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玩月橋。

清以下,賞月之風仍盛,人們祭月,陳列鮮果、月餅,燃放斗香(扎香如塔式,上加紙斗,叫斗香),講《嫦娥奔月》故事,然後分食月餅。月餅以瓜埠「賴月」,民國時期以「金陵套餅」為上乘。

此夜,南京女子有摸秋之俗,到茉莉園「摸」(以摸「偷」瓜果取樂)得瓜豆者宜男,此游戲盛傳頗久。近20年來,人們又重視中秋節,登台城賞月,或去玄武湖、夫子廟秦淮河劃船賞月。自購或單位贈發月餅頗為盛行,圓月之夜情意融融。

重陽登高會

夏歷九月初九日,因月日皆為陽數,故稱重陽。歷史上建康(今南京)人在這一天都外出登高,形成「登高會」。此俗源於一個古怪離奇的避邪傳說,南朝梁人吳均寫的《續齊諧記》中有詳述。從魏晉南北朝及至明清,建康重陽風俗猶盛。當時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極閣,城北登幕府山,尤以幕府山為最著。此山漢時建有一亭,晉元帝渡江傳說「馬化為龍」,遂命此亭為「化龍亭」;山側有梁達摩古洞,游者甚眾,形成「幕府登高」之俗。清嘉慶十年(1805),由胡蘭川太守(江寧知府)等府縣官員和社會知名人士發起,有制軍、撫軍主其事在山上建「望江樓」,長夜明燈,既為導航燈塔,又可觀覽勝景,被遠近百姓譽為善事。

重陽節,南京人喜食重陽糕,「或粉或面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稱駱駝蹄」,飲菊酒,賞菊花,制重陽旗賞給兒女,如此日嫁女必送旗及時鮮盒,謂「重陽節盒」。

如今人們逢重陽也欣然登高,但不為避邪,而是欣賞祖國壯麗河山及建設新貌,愜意之感油然而生。

當今四季旅遊節

春 ·南京國際梅花節梅花,是南京市花。探梅、賞梅是南京的民俗,自六朝至今不衰。而今,南京的 珍珠泉 、傅家邊、古林公園等處均有梅觀,尤以梅花山為最佳。每年的2月底至3月中旬,南京都要舉辦國際梅花節,參加梅花山主會場活動的多達40萬人次。

夏 ·江心洲葡萄節江心洲,南京城西南部長江中的一個島,風光旖旎,景色優美。每逢7月至8月,島內千畝葡萄園碩果累累,遊人登洲觀大江風貌,享天然氧吧,盡情體驗採摘葡萄的野趣。

秋 ·南京雨花石藝術節雨花石,南京標志物之一。金秋九月,都要在雨花台風景區舉辦「天降雨花」表演、雨花石精品展、研討會、採石游等系列活動。雨花石產地的六合縣同時開展分會場活動。

冬 ·迎新年聽鍾聲活動迎新年聽鍾聲活動通常在棲霞寺鍾樓舉行。由寺院法師念經祈禱和平,祝願民安,再由主持於賓客代表共同撞響銅鍾108次,全場洋溢著祥和喜慶的氣氛。

靈谷桂花節

位於中山陵園風景區的靈谷桂園,是一個佔地1700畝、種植桂樹近2萬株的全國最大的桂花專類園。每年九月丹桂飄香時,繁盛的花事,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到靈谷寺品秋賞桂。

高淳螃蟹節每年9月30日至10月6日,「到高淳,品螃蟹,看大佛,逛老街」已成為南京人的習俗。在高淳老街、遊子山、迎湖桃源三大景區還將舉辦戲曲、馬燈、武術、龍舟表演和萬人品螃蟹、篝火晚會等活動,令中外遊人流連忘返。

浦口生態旅遊節

素有十里溫泉、百里老山、千里銀杏美譽的浦口生態旅遊節,是集欣賞、參與、遊玩為一體的旅遊節慶活動。人們通過潑水節、民俗文化節、登山燒烤節等系列活動,充分感受「山、水、綠色、空氣」的自然生態美景。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並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

E. 南方人過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F. 怎樣過重陽節

登高遠眺賞菊花

G. 怎樣過重陽節

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習俗。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H. 南京的風俗

南京,別抄稱金陵、江寧,位於中國長江下游,是區域中心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會。另依據中華民國的相關法律,南京至今仍為中華民國之正式首都,台北為臨時首都。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又被稱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會」,自古是江南地區的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揚子江下游流域重要的商業經濟中心。目前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產業城市和經濟中心。南京是長江下游地區和華東地區的交通樞紐,擁有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公鐵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亞洲最大的內河港口南京港、祿口機場以及眾多連通中國北方、南方和中西部的鐵路和公路干線。南京是「山、水、城、林」一體的城市,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南京怎麼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五歲孩子常規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693
居民養老保險有繳費年限的嗎 瀏覽:354
養老機構上牆制度與職責有哪些 瀏覽:859
父母親用英語怎麼能記得快 瀏覽:89
江西省哪個地方養老最好 瀏覽:456
常州老年大學學費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747
老年人股骨骨折了晚上睡不好 瀏覽:887
長壽區黃桷灣小學有多少個班 瀏覽:693
老年活動中心日常工作制度 瀏覽:436
關於重陽節幼兒兒歌 瀏覽:818
老人血壓太高怎麼辦 瀏覽:119
金華孝順溪改造 瀏覽:15
富硒康老年人每天要喝多少 瀏覽:750
90歲老人心跳40 瀏覽:801
蚌埠市老年大學有那些課程 瀏覽:312
職工養老保險最高交多少一個月 瀏覽:542
員工到退休年齡強行上班有沒有工資 瀏覽:547
長壽花葉子發黃不發亮怎麼辦 瀏覽:686
養生館適合哪些地方 瀏覽:813
父母不可能不肯付出說明什麼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