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是什麼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過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3】九日得新字
唐代: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陽即此晨。
登高聞古事,載酒訪幽人。
落帽恣歡飲,授衣同試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
【4】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代: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5】九日齊安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6】重 陽
唐代:趙嘏
節逢重九海門外,家在五湖煙水東。
還向秋山覓詩句,伴僧吟對菊花風。
【7】重陽日寄韋舍人
唐代:趙嘏
節過重陽菊委塵,江邊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龍山會,誰是風流落帽人。
【8】重陽日至峽道
唐代:張籍
無限青山行已盡,回看忽覺遠離家。
逢高欲飲重陽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9】重陽阻雨
唐代:魚玄機
滿庭黃菊籬邊拆,兩朵芙蓉鏡里開。
落帽台前風雨阻,不知何處醉金杯。
【10】重陽日有作
唐代:杜荀鶴
一為重陽上古台,亂時誰見菊花開。
偷撏白發真堪笑,牢鎖黃金實可哀。
是個少年皆老去,爭知荒冢不榮來。
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11】重 陽
唐代:周賀
雲木疏黃秋滿川,茱萸風里一樽前。
幾回為客逢佳節,曾見何人再少年。
霜報征衣冷針指,雁驚幽隱泣雲泉。
古來醉樂皆難得,留取窮通委上天。
【12】菊
唐代: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13】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代: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14】閏九月九日獨飲
唐代:白居易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
偶遇閏秋重九日,東籬獨酌一陶然。
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15】九日寄行簡
唐代:白居易
摘得菊花攜得酒,繞村騎馬思悠悠。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處登高望梓州?
【16】九日登巴台
唐代: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17】九日藍田崔氏庄
唐代: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18】九日五首·其一
唐代: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19】嘆庭前甘菊花
唐代:杜甫
庭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
明日蕭條醉盡醒,殘花爛熳開何益?
籬邊野外多眾芳,采擷細瑣升中堂。
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
2. 有關中秋端午重陽春節元宵節的詩詞對聯燈謎
十五的月亮圓復又圓。
重陽節制,中國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
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今年閏九月是不是要過兩個重陽節
晨報訊 即將到來的農歷甲午馬年為「閏年」,多了一個「閏九月」,那麼是不回是要過兩次「九九重陽節」答呢?專家介紹,我國對此種情況的習慣做法是「過前不過後」,「正牌」重陽節仍只有一個。
翻開歷書可以發現,甲午馬年的農歷九月從2014年9月24日開始,到10月23日結束。而在此之後還有一個「閏九月」,10月24日開始,11月21日結束。
「百年不遇的閏九月」亦引發網友討論:馬年兩個九月,是不是要過兩次重陽節?
安徽省民俗協會秘書長王賢友介紹,對於這種閏月帶來的「雙節日」,我國的傳統做法是「過前不過後」。否則有閏五月的年份就要過兩次端午節,閏八月的年份要過兩次中秋節,節日就會「亂套」。
「根據民俗傳統,出現在閏月里的節日是不當作節日的,只有它之前一個農歷正常月份的節日才算作節日。」山東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劉宗迪說,所以甲午馬年還是只有九月初九一個重陽節。
4. 閏九月初九算不算重陽節閏正月是不是過兩個年
農歷的置閏規則,與節氣有關。24節氣又可分為節氣和中氣兩大類,簡稱為節和氣。古人從冬至起中氣、節氣相間安排,於是小寒為節氣,大寒為中氣,依次類推。一年共12個中氣和12個節氣,一般情況每月各有一個中氣和一個節氣。每一中氣都配定屬於某月,不能混亂。地球的自轉給我們帶來了時間的第一個自然單位「日」,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動帶來了第二個計時單位「年」,月亮繞地球的運動為我們建立了第三個時間單位「月」。我們知道,一個太陽回歸年等於365.2422平太陽日,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朔望月)等於29.5306平太陽日。顯然,年和月的長度並不正好 是日的整數倍,這就給日常生活中的計時問題帶來了一些麻煩。如何利用年、月、日這三個單位來計算時間的方法稱為歷法,其中包括一年的日數,一年中不同月份 的日數如何確定,以及置閏的規律等內容。在歷法中,年和月的長度是日長的整數倍,它們不再是時間的自然單位,分別稱為歷年和歷月。陽歷又稱太陽歷,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所定出來的歷法。陽歷的每一歷年都接近於回歸年。在一長時間內,歷年的平均長度應盡可能與回歸年相等。 在這一前提下,每年劃分為12個歷月,它們沒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因此,在陽歷中,便採用與回歸年最相近的整日數來計算年的長度,一年365日。很明顯,如果陽歷的歷年長度每年都為365日,那麼由於每一歷年比回歸年長度短0.2422日,長此以往,差數不斷積累,季節就會不斷向後推 遲。為了克服這一點,陽歷規定設置閏年,閏年為366日,而把含有365日的年份稱為平年。置閏的規則可用三句話來表示:非世紀年的公元年數能被4整除的 為閏年,世紀年的公元年數能被400整除的為閏年,其餘的年份為平年。陰歷陰歷又稱月亮歷,是依據月亮運行的周期所定出的一種歷法。制訂陰歷的原則是使每一歷月都接近於朔望月,歷月平均長度應等於朔望月。然後,使歷 年的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由於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陰歷的歷月是大月30日,小月29日,交替相間,以使歷月平均長度接近於朔望月。當然, 這樣做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異。由於陰歷的歷年不能反映出季節的變化,和農業生產及人們的日常生活脫節,因而已很少為人所用。我國沿用已久的農歷並不是完全用陰歷,也不是完全用陽歷,而是兩者並用。一方面,農歷以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歷月長度等於朔望月; 另一方面,農歷設置閏月以使歷年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置24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農歷集陰、陽兩歷的特點於一身,所以稱為"陰陽歷"。陰陽歷的歷月長度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農歷規定,月初必合朔,月朔之日定為初一。月建的大小取決於合朔的日期,即根據兩個月 朔中所含的日數來決定。由於兩個朔望月的長度並不正好為59天,因而一年中的大、小月數也不一定相等,有時可能連續出現兩個大月或小月,以使歷月的平均長 度盡可能與朔望月相近,其剩餘的差數則依靠閏月以及閏月月建的安排來調節。朔望月和回歸年是兩個難以相合的周期,它們的余數都很零碎,而我國的農歷卻把作為陰、陽兩歷基礎的這兩個自然周期調和的十分成功。早在春秋時 代就已發現,如果在19個陰歷年中插入7個閏月,那麼總長度便和19個陽歷年長度幾乎相等。這種「十九年七閏法」在古歷中稱為「閏章」。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