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孕檢常規生化全套檢查,指的都是哪些檢查
孕檢常規生化全套檢查,指的都是哪些檢查?生化檢查是指用生物或化學方法分析人體血液成分,對人進行身體檢查。不同醫院的生化套裝檢查項目可能不同,但大致的項目並沒有太大的不同。生化全套檢查的用途。用於日常體檢普查疾病檢查和確認試驗生化全套檢查是對身體的全面檢查和對身體狀況的理解,有時還可以檢查潛伏的疾病。例如乙肝病毒攜帶者,肝功能檢查,防止突然發作,需要及時治療。全套生化檢查程序。
總膽固醇(TCHO)高脂蛋白血症和異常脂蛋白血症的診斷和分類;(2)判斷心臟和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3)CHO升高或過低可能會繼發原發(包括遺傳性)、營養因素或某些疾病,如甲狀腺病、腎病等。CHO值為5.17-6.47mmol/L時,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邊緣。6.47-7.76mmol/L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水平。大於7.76mmol/L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高風險水平。小於3.1mmol/L或小於2.59mmol/L的是低膽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HDL)有利於去除動脈內膜膽固醇,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呈負相關。增加:可以看到原發性HDL血症、胰島素、雌激素、運動、飲酒等。減少:常見於高脂蛋白血症、腦梗塞、冠狀動脈硬化、慢性腎功能衰竭、肝硬化、糖尿病、肥胖、長期吸煙等。
㈡ 生化全套檢查有哪些項目
生化全套包含的內容較多,一般需要空腹測量。主要有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腎功能、尿酸、乳酸脫氫酶、肌酸激酶測量等。對於女性來說,月經期間有許多婦科檢查不能進行,但生化全套在月經期或是非月經期都無較大區別。需要注意的就是最好空腹抽血,因為其中涉及到血脂的檢查,所以不要在檢查前飲食過於油膩。生化檢查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檢查,也是對身體的一次了解,可以檢查肝腎功能的異常,也可能篩查出一些潛在的疾病,如心臟、心肌的一些疾病。
㈢ 血液生化檢查有哪些項目
血液生化檢查有哪些項目
血液是充滿於人體血管中的一種鮮紅色的液體,在血液中除了含有血液細胞外,還有許多不同的物質。檢測存在於血液中的各種離子、糖類、脂類、蛋白質以及各種酶、激素和機體的多種代謝產物的含量,叫做血生化檢查。可以為醫生提供診斷與治療依據,並能幫助臨床確定病情、監測治療效果。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血液生化檢查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血常規檢查
血常規是最基本的血液檢驗。血液由液體和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血液有三種不同功能的細胞——紅細胞(俗稱紅血球),白細胞(俗稱白血球)、血小板。通過觀察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判斷疾病。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紅細胞檢查(RBC)
正常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兒(6.0~7.0)×10*12/L
臨床意義:血常規檢查時紅細胞減少常見於各種貧血,以及疾病導致的貧血。紅細胞增多常見於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身體缺氧等。2
白細胞檢查(WBC)
正常值:成人(4.0~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臨床意義:血常規檢查時,多數病人的白細胞增多,因此白細胞異常時通常是有疾病。如各種炎症,燒傷,瘧疾,傷凳雀寒,病毒感染等。
血紅蛋白(Hb)
正常值:男性 120~160 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兒 170~200g/L
血紅蛋白增高、降低的臨床意義基本和紅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相似,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血小板數量(PLT)
正常值:(100~300)×10*9/L 網織紅細胞計數: 0.5%-1.5%
臨床意義:血小板主要功能是止血。根據血小板的多少來判斷疾病,常見疾病如: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感染、溶血、骨折、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尿毒症等。
出血時間測定(BT)
正常值:紙片法(1-5min)
臨床意義:根據血常規檢查時出血時間的長短,可以判斷血小板大量減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壞血病等疾病。
二、血脂檢查
(1)血脂檢查是對血液(血漿)中所含脂類進行的一種定量測定方法。血脂是血漿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類固醇)的總稱, 廣泛存在於人體中。它們是生命細胞的基礎代謝必需物質。
(2)正常值
1)總膽固醇(TC):正常范圍在5.23―5.69毫摩爾/升。
2)甘油三脂(TG):正常范圍差異較大,在0.56―1.7毫摩爾/升。
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正常范圍是大於1.00毫摩爾/升。
4)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范圍是低於3.12毫摩爾/升。
(2)臨床意義
1)總膽固醇(TC)
如果超過5.72毫摩爾/升,可視為血脂增高。總膽伍升固醇的水平主要取決於飲食、體力勞動、環境、性別和年齡。女性絕經後會明顯腔粗老上升;新生兒期濃度很低,哺乳後很快接近成人水平;隨年齡增長也有增高趨勢。
2)甘油三脂(TG)
如果超過1.7毫摩爾/升,為甘油三脂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如果低於0.56毫摩爾/升,稱為低TG血症。見於一些脂蛋白缺乏的遺傳性疾病或者繼發脂質代謝異常,如消化道疾患、內分泌疾患(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腫瘤晚期、惡病質及應用肝素等葯物時。
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它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如年齡、性別、種族、飲食、肥胖、飲酒與吸煙、運動、葯物等。
4)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脂血症患者LDL-C的治療目標是在2.6毫摩爾/升以下。增高常見於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等。
(3)需要檢查的人群: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的患者及肥胖人群。
(4)結果偏高可能疾病:
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壓、三高症、高脂血症、獲得性高脂蛋白血症、泛發性扁平黃色瘤、肥胖症。
(5)檢查前禁忌:
1)禁食,采血前一天晚10點鍾開始禁食,次日早上9點至10點鍾採取靜脈血,即空腹12小時以上晨間取血。
2)取血化驗前的最後一餐應注意忌用高脂食物;不飲酒, 因為飲酒能明顯升高血漿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濃度,導致化驗結果有誤差。
3)在生理和病理狀態比較穩定的`情況下進行化驗。血脂水平可隨一些生理及病理狀態變化。如:創傷、急性感染、發熱、心肌梗塞、婦女月經、妊娠等。
三、血糖 空腹全血血糖為3.9~6.1毫摩爾/升(70~110毫克/分升),血漿血糖為3.9~6.9毫摩爾/升(70~125毫克/分升)。餐後1小時: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過11.1mmol/L(200mg/dl),餐後3小時後恢復正常,各次尿糖均為陰性。
如果空腹全血血糖超過11.1毫摩爾/升(200毫克/分升)時,表示胰島素分泌極少或缺乏。因此,空腹血糖顯著增高時,不必進行其它檢查,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提示:一般做的是空腹血糖檢查,請一定不要在檢查前吃東西。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類經消化後可轉化為葡萄糖,會嚴重的影響您的血糖指數。
低血糖標准:成年人空腹血糖濃度低於2.8mmol/L稱為低血糖。
四、尿酸
正常參考值
磷鎢酸還原法:
男:149~416umol/L。女:89~357umo1/L。
尿酸酶—過氧化物酶偶聯法:
成人:90~420umo1/L。
尿酸增高,多引起痛風病。
五、肝功能檢查
肝功能檢查是通過各種生化試驗方法檢測與肝臟功能代謝有關的各項指標、以反映肝臟功能基本狀況。與肝功能有關蛋白質檢查有血清總蛋白、白蛋白與球蛋白之比、血清濁度和絮狀試驗及甲胎蛋白檢查等;與肝病有關的血清酶類有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鹼性磷酸酶及乳酸脫氫酶等;與生物轉化及排泄有關的試驗有磺溴酞鈉滯留試驗等;與膽色素代謝有關的試驗,如膽紅素定量及尿三膽試驗等。
正常值(以被檢醫院化驗結果單為准)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1、谷丙轉氨酶升高: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 飲酒引起的肝臟損傷,葯物引起的肝臟損傷,其他引起ALT異常因素(脂肪肝、肝癌等)。
2、穀草轉氨酶:穀草轉氨酶(AST)增高>60u/L:心肌梗死急性期、急性肝炎、葯物中毒性肝細胞壞死、慢性肝炎活動期,肝硬化活動期、肝癌、心肌炎、腎炎、肌炎。
3、ALT/AST比值結果分析:AST大幅度升高意味著肝細胞損傷比較嚴重。因此,在臨床上往往把ALT/AST的比值作為一個診斷指標和病情監測指標來看。
4、γ谷氨酶轉肽酶(GGT)的結果分析:GGT主要是來自肝膽系統,因此,它主要是肝膽疾病的監測項目。
(1)肝臟炎症GGT輕度和中度增高。
(2)肝膽其他疾病肝癌、肝阻塞性黃膽、膽汁性肝硬化、膽管炎、膽囊息肉、膽結石、胰腺炎、胰頭癌、膽道癌等、GGT明顯升高。
5、膽紅素的結果分析
(1)肝細胞受到損傷時如肝炎時,直接和間接膽紅素會明顯升高。
(2)膽道疾病,尤其是膽囊結石、膽道息肉、膽囊炎等、血中直接膽紅素顯著升高。
(3)溶血性疾病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來源增加,肝臟處理不及時,造成間接膽紅素明顯增加。
6、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的結果分析
血液中蛋白的含量可以反映肝臟功能,如果蛋白質降低就表示肝臟合成功能受損害,是病情比較嚴重的表現,如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一些非肝臟疾病也可以使血液中蛋白質發生變化,所以分析結果時要注意一些生理性的影響因素。
需要檢查人群肝功能損傷患者或是健康體檢中。
7.注意事項
檢查前禁忌:
(1)在檢查前要注意不要服用葯物,因為有些葯物會加重肝臟負擔,造成肝功能暫時性損傷,從而引起肝功能檢查結果的准確性。
(2)在檢查前要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要劇烈運動,這都有可能會造成轉氨酶升高,從而影響檢查結果。
(3)前一天一定不能喝酒,喝酒會導致轉氨酶的升高,影響檢查結果。
檢查時禁忌:
1、檢查前不能進食,抽血檢查要求空腹,空腹時間一般為8~12個小時。
2、所取的靜脈血要新鮮,立即化驗。
六.腎功能檢查是研究腎臟功能的實驗方法。常用的測定項目有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素、血內生肌酐清除率等。很多環境污染物,例如鉛、汞、鎘、鉻、砷、烴類溶劑、石油產品等,均可引起腎臟損害,腎功能檢查是一項重要的指標。
1、血尿素氮
參考值:正常情況:二乙醯-肟顯色法 1.8~6.8mmol/L 尿素酶-鈉氏顯色法 3.2~6.1mmol/L。
臨床意義:增高:急慢性腎炎、重症腎盂腎炎、各種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腎功能障礙,心衰、休克、大量內出血、燒傷、失水、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2、血肌酐
參考值:正常情況:成人 男79.6~132.6μmol/L 女70.7~106.1μmol/L 小兒26.5~62.0μmol/L 全血88.4~159.1μmol/L。
臨床意義:增加:腎衰、尿毒症、心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楊酸鹽類治療等。減少:進行性肌萎縮,白血病,貧血等
3 .血尿素
參考值:正常情況:3.2~7.0mmol/L。
臨床意義:升高表示急慢性腎炎、重症腎盂腎炎、各種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腎功能障礙,心衰、休克、燒傷、失水、大量內出血、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4.血內生肌酐清除率
參考值:正常情況:成人 0.80~1.20ml·s-1/m2
臨床意義:內生肌酐清除率降至0.5~0.6ml·s-l/m2時為腎小球濾過功能減退,如<0.3ml·s-1/m2為腎小球濾過功能嚴重減退。注意:在慢性腎炎或其他腎小球病變的晚期,由於腎小管對肌酐的排泌相應增加,使其測定結果較實際者高。同樣,慢性腎炎腎病型者,由於腎小管基膜通透性增加,更多的內生肌酐從腎小管排出,其測得值也相應增高。
;㈣ 體檢常規生化檢驗項目及意義
體檢常規生化檢驗項目及意義2017
你知道體檢常規生化檢驗項目有哪些嗎?你知道體檢常規生化檢驗項目及意義是什麼嗎?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體檢常規生化檢驗項目及意義的知識,歡迎閱讀。
體檢常規生化檢驗項目及意義
1.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或GPT)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常見於急慢性肝炎、葯物性肝損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膽道疾病等。
2.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或GOT)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常見於心肌梗塞發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總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
增高:常見於高度脫水症(如腹瀉,嘔吐,休克,高熱)及多發性骨髓瘤。
降低:常見於惡性腫瘤,重症結核,營養及吸收障礙,肝硬化、腎病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燒傷,失血等。
4.白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
增高:常見於嚴重失水導致血漿濃縮,使白蛋白濃度上升。
降低:基本與總蛋白相同,特別是肝臟病,腎臟疾病更為明顯。
5.鹼性磷酸酶(ALP)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常見於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黃疸、急慢性黃疸型肝炎、骨細胞瘤、骨轉移癌、骨折恢復期。另外,少年兒童在生長發育期骨胳系統活躍,可使ALP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綬沖液,結果可出現明顯差異。
6.r-谷氨醯基轉移酶(GGT或r-GT)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常見於原發性或轉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總膽紅質測定的臨床意義:
增高:肝臟疾病,肝外疾病,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溶血性黃疸 急性黃疸性肝炎新生兒黃疸 慢性活動期肝炎 閉塞性黃疸 病毒性肝炎 膽石症 阻塞性黃疸胰頭癌 肝硬化 輸血錯誤
8.直接膽紅素測定臨床意義:
增高:常見於阻塞性黃疸,肝癌,胰頭癌,膽石症等。
9.甘油三酯測定的臨床意義:
增高:可以由遺傳、飲食因素或繼發於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腎病等。TG值2.26mmol/L以上為增多;5.65mmol/L以上為嚴重高TG血症。
降低:常見於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肝實質性病變、原發 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10.總膽固醇測定的臨床意義:
(1)高脂蛋白血症與異常脂蛋白血症的診斷及分類;
(2)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的判斷;
(3)CHO增高或過低可以是原發的(包括遺傳性),營養因素或繼發於某些疾病,如甲狀腺病、腎病等。當CHO值在5.17-6.47mmol/L時,為動脈粥樣硬化危險邊緣;6.47-7.76mmol/L為動脈粥樣硬化危險水平;>7.76mmol/L為動脈粥樣硬化高度危險水平;<3.1mmol/L或<2.59mmol/L為低膽固醇血症。
11.高密度脂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
增高:原發性高HDL血症、胰島素、雌激素、運動、飲酒等。
降低:常見於高脂蛋白血症、腦梗塞、冠狀動脈硬化症、慢性腎功能不全、肝硬化、糖尿病、肥胖等。
12.低密度脂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
增高:高脂蛋白血症。
血清載脂蛋白AI測定的臨床意義:載脂蛋白AI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結構蛋白,它是反應HDL水平的最好指標。
降低:常見於高脂血症、冠心病及肝實質性病變。
13.載脂蛋白B測定的臨床意義:
載脂蛋白B是低密度脂蛋白的結構蛋白,主要代表LDL的水平,病理狀態下APOB的變化往往比LDL明顯。
增高:常見於高脂血症、冠心病及銀屑病。
降低:常見於肝實質性病變。
14.肌酸激酶(CK)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心肌梗塞4-6小時開始升高,18-36小時可達正常值的確20-30倍,為最高峰,2-4天恢復正常。另外,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肌肉損傷、肌營養不良、心包炎、腦血管意外及心臟手術等都可以使CK增高。
1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測定的臨床意義:
CK-MB主要存在於心肌中,約為心肌總CK的14%,血清CK-MB上升先於總活力的升高,24小時達峰值,36小時內其波動曲線與總活力相平行,至48小時消失。
16.a-羥丁酸脫氫酶(HBDH)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與LDH大致相同,在急性心肌梗塞時此酶在血液中維持高值可達到2倍左右。
17.葡萄糖(GLU)測定的臨床意義:
高血糖:某些生理因素(如情緒緊張,飯後1-2小時)及靜注射腎上腺素後可引起血糖增高。病理性增高常見於各種糧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肌梗塞、肢端巨大症,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垂體前葉嗜酸性細胞腺瘤、垂體前葉嗜鹼性細胞機能亢進症、腎上腺機能亢進症等。顱內出血,顱外傷等也引起血糖增高。
低血糖:糖代謝異常、胰島細胞瘤、胰腺瘤、嚴重肝病、新生兒低血糖症、妊娠、哺乳等都可造成低血糖。
18.尿素(UREA)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濃度在8.2-17.9mmol/L時,常見於UREA產生過剩(如高蛋白飲食、糖尿病、重症肝病、高熱等),或UREA排瀉障礙(如輕度腎功能低下、高血壓、痛風、多發性骨髓瘤、尿路閉塞、術後乏尿等)。濃度在17.9-35.7mmol/L時,常見於尿毒症前期、肝硬化、膀胱腫瘤等。濃度在35.7mmol/L以上,常見於嚴重腎功能衰竭、尿毒症。
19.肌酐(CREA)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常見於嚴重腎功能不全、各種腎障礙、肢端肥大症等。
降低:常見於肌肉量減少(如營養不良、高齡者)、多尿。
20.尿酸(UA)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常見於痛風、子癇、白血病、紅細胞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急慢性腎小球腎炎、重症肝病、鉛及氯仿中毒等。
降低:常見於惡性貧血、乳糜瀉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葯物治療後
21.脂蛋白α測定臨床意義:
脂蛋白α在肝臟合成,是由載脂蛋白A和載脂蛋白B通過二硫鍵組成的特殊脂蛋白,成分類似低密度脂蛋白。其主要功能是阻止血管內血塊溶解,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脂蛋白α水平持續升高與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溢血有密切關系。因為脂蛋白α與高血壓、吸煙、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諸因素無明顯相關,所以被視為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子。
22.前白蛋白(PA)測定的臨床意義:
降低:診斷和監測營養不良,診斷肝病,診斷急性相反應.
升高:腎病綜合症>500mg/L(此時ALB<30g/L)
發作期 PA升高 ALB下降
前白蛋白與肝病:
* 早期肝臟疾患可使前白蛋白合成降低
* 早期肝功能損傷指標
比轉氨酶特異性好,比白蛋白敏感性強,多數肝病患者前白蛋白下降50%.
* 死亡指標 降至零則預後極差
前白蛋白與營養不良
* 營養不良的發生
染病後食慾減退,蛋白質、熱量攝入極少 疾病本身導致消耗增加,機體進入負氮平衡 抵抗力下降,並發症增加,疾病恢復遲緩
* 此時血清前白蛋白濃度迅速降低
中等100-160mg/L 嚴重<80mg/L
23. 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
糖化血紅蛋白參考單位是指占總血紅蛋白的百分率。糖化血紅蛋白的濃度反應測定前1-2個月平均血糖水平。尤其是I型糖尿病,每月測定1-2次,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控制的程度。
24. 澱粉酶(AMY)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常見於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膽道疾病、胃穿孔、腸梗阻、腮腺炎、唾液腺炎等。
降低:常見於肝臟疾病(如肝癌、肝硬化等)。
25. 血清高敏CRP測定的臨床意義:
(1).與冠心病相關
CRP水平與冠心病和一系列已被確認的與患心血管疾病因素相關(如纖維蛋白原,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載脂蛋白B的上升,吸煙及高密度脂蛋白的下降).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關.
(2).是良好的預後診斷標志物
CRP的釋放量與急性心梗,急性心梗引起的死亡和緊急換血管術病人的病情都有關.
另外3mg/L被確認為是區分低危病人和高危病人的最佳臨界值.
(3).與心肌鈣蛋T(CTNT)白形成互補信息
當CRP與CTNT試驗都呈陽性時,心血管危險性的預測就成為可能.
研究證明,在發病6年甚至6年以後,CRP仍然可作為預測危險性的標志物,並且CRP的水平測定對於衡量口服阿司匹林預防心血管疾病是否有效或效果的好壞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26.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測定的臨床意義:
ACE活性升高是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對冠心病人ACE的檢測是防止心肌梗死的有效措施。結節病ACE活性升高陽性率在75%-88%之間,升高的程度與病情活動與否及病變累及范圍有關。肺癌患者血清ACE活性降低,活性越低,治癒率越低,死亡率越高。此外肝硬化病人、甲亢病人血清ACE活性升高。
27. 鉀的臨床意義:
升高:
(1)、經口及靜脈攝入增加
(2)、鉀流入細胞外液 嚴重溶血及感染燒傷,組織破壞、胰島素缺 乏。
(3)、組織缺氧 心功能不全,呼吸障礙、休克。
(4)、尿排泄障礙 腎功能衰竭及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5)、毛地黃素大量服用
降低:
(1)、經口攝入減少
(2)、鉀移入細胞內液 鹼中毒及使用胰島素後、IRI分泌增加。
(3)、消化道鉀丟失 頻繁嘔吐腹瀉。
(4)、尿鉀喪失 腎小管性酸中毒。
尿鉀的臨床意義:當使用利尿劑時尿鉀排泄增多。原發性醛固酮增高症病人尿中的鈉與鉀的比降到0.6:1。醛甾酮分泌增加時,尿鉀排泄增加。
28. 血清鈉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
(1)、嚴重脫水、大量出汗、高燒、燒傷、糖尿病性多尿。
(2)、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原發及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降低:
(1)、腎臟失鈉 如腎皮質功能不全、重症腎盂腎炎、糖尿病。
(2)、胃腸失鈉 如胃腸道引流、嘔吐及腹瀉。
(3)、抗利尿激素過多。
尿液鈉測定的臨床意義:
尿液鈉測定的重要臨床意義是了解是否有大量鹽的損失,確定攝入量是否足夠,並且協助監護低鹽飲食及術後電解質的監督,協助判斷嘔吐、嚴重腹瀉、熱衰歇患者的電解質平衡。還用於對缺鹽性缺水與缺水性缺水患者的確定性診斷;前者尿中的氯化鈉相當低,後者尿中的氯化鈉為正常或升高。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腦出血、炎症、腫瘤、愛迪遜氏症、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腎小管嚴重損傷、支氣管肺癌患者等,尿中的鈉化物出現增多。
29. 血清氯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
常見於高鈉血症、呼吸性鹼中毒、高滲性脫水、腎炎少尿及尿道梗塞。
降低:
常見於低鈉血症、嚴重嘔吐、腹瀉、胃液胰液膽汁液大量丟失、腎功能減退及阿狄森氏病等。
尿中氯測定的臨床意義:
一般情況下尿液中鈉和氯保持相對平衡。但兩者並不是永遠平衡的。例如;連續服用氯化鈉或氯化鉀後,尿氯比尿鈉高、相反連續服用大量鹼性鈉鹽時,尿中鈉比氯高。另外,尿液呈鹼性很可能是尿鈉含量高於氯。
30. 血清二氧化碳結合力測定的臨床意義:
增高:示鹼儲備過剩
(1) 代謝性鹼中毒:幽門梗塞(胃酸大量丟失),小腸上部梗阻,缺鉀,服鹼性葯物過量(或中毒)。
(2) 呼吸性酸中毒:呼吸道阻塞,重症肺氣腫,支氣管擴張,氣胸,肺氣腫,肺性腦病肺實變,肺纖維化,呼吸肌麻痹,代償性呼吸性酸中毒。
(3) 高熱,呼出二氧化碳過多。
(4) 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過多。
降低:示鹼儲備不足
(1) 代謝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腎功能衰竭,尿毒症,感染性休克,嚴重脫水,流行性出血熱(低血壓期和少尿期),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服用酸性葯物過量。
(2) 呼吸性鹼中毒:呼吸中樞興奮(呼吸增快,換氣過度,吸入二氧化碳過多)。
(3) 腎臟疾病:腎小球腎炎,腎小管性酸中毒,腎盂腎炎,腎結核。
輕度酸中毒:CO2CP 23-18mmol/L
中度酸中毒:CO2CP 18-14mmol/L
重度酸中毒:CO2CP <14mmol/L
極度酸中毒:CO2CP <7mmol/L
31. 血清鈣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常見於骨腫瘤、甲狀旁腺機能亢進、急性骨萎縮、腎上腺皮脂功能減退及維生素D攝入過量等。
降低:常見於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軟骨病、小兒手足抽搐症、老年骨質疏鬆、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慢性腎炎、尿毒症、低鈣飲食及吸收不良。
32. 血清鎂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常見於急慢性腎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低下、阿狄森氏病、多發性骨髓瘤、嚴重脫水及糖尿病昏迷。
降低:常見於先天家族性低鎂血症、甲亢、長期腹瀉、嘔吐、吸收不良、糖尿病酸中毒、原發性醛固酮症、以及長期使用皮質激素治療後。
33. 血清磷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常見於甲狀旁腺機能減退、急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症、,骨髓瘤及骨折癒合期。
降低:常見於甲亢、代謝性酸中毒、佝僂病、腎功能衰歇、長期腹瀉及吸收不良。
34.血清乳酸脫氫酶(LDH)測定的臨床意義:
升高:急性心肌炎發作後來2-48小時開始升高,2-4天可達高峰8-9天恢復正常。另外,肝臟疾病、惡性腫瘤可引起LDH增高。
35.血清AFU(α-L-岩藻糖苷酶)的臨床意義
血清AFU可以作為血清AFP的良好之互補手段,成為原發性肝癌的診斷、療效觀察和術後隨訪的敏感而特異的標志物。
原發性肝癌病人的血清AFU活性不僅顯著高於健康人,而且顯著高於轉移性肝癌、膽管細胞癌、惡性血管內皮細胞瘤、惡性間皮瘤、肝硬化、先天性肝囊腫和其它良性肝佔位性病變,對原發生肝癌的診斷陽性率為64-81%不等,特異性在90%左右。陽性率的差別可能與研究對象、樣本數、對病症診斷標準的控制及診斷臨界值的確定有關。
血清AFU活性與性別、年齡以及血清ALT、AST、AKP、5'-NT、GGT、TB、PT、GGP和ALB等肝功能試驗結果不相關,原發性肝癌病人血清AFU活性與腫瘤轉移與否及分化程度不相關。對原發生肝癌手術切除或化療後的血清AFU活性的動態隨訪,發現AFU活性呈下降趨勢,AFU活性的重新升高,提示癌症復發。同時,血清AFU升高,對血清AFP陽性或是陰性的肝細胞癌均有明顯的定性診斷意義,尤其對肝細胞癌的.早期診斷價值值得重視。肝細胞癌手述切除後血清AFU活性動態觀察還揭示,測定這一指標有助於對肝細胞癌進行療效觀察和監測術後復發。
36. β2-微球蛋白臨床意義:
β2-微球蛋白(β2-MG):經典腎小管標記蛋白,可直接反映腎小管功能
血β2-微球蛋白升高:腎小球濾過功能差,見於早期腎小球病變,急、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等病症以及長期血透病人;也見於淋巴細胞性白血病、胃淋巴瘤、血管性鼻淋巴瘤、黑色素瘤等腫瘤疾病。
37.同型半胱氨酸臨床意義
Hcy在臨床上的應用主要作為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肌梗塞的危險指標,它的濃度升高程度與疾病的危險性成正比。Hcy水平升高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獨立的漸進性致病因素,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與遺傳因素、營養因素、雌激素水平、年齡因素等有關,
Hcy血症與心血管疾病性密切相關,Hcy濃度升高損傷冠狀動脈及其它血管最終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維生素B6、B12及葉酸,通過參與hcy代謝,起調節與減少Hcy,由此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結果超標的話,同型半胱氨酸是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多由吸煙喝酒引起。
38.胱抑素臨床意義
Cys C在血清和血漿中的濃度為0.51-1.09mg/L (參考范圍)。當腎功能受損時,Cys C在血液中的濃度隨腎小球濾過率變化而變化.腎衰時, 腎小球濾過率下降,Cys C在血液中濃度可增加10多倍;若腎小球濾過率正常,而腎小管功能失常時,會阻礙Cys C在腎小管吸收並迅速分解,使尿中的濃度增加100多倍。
39.果糖胺測定臨床意義
果糖胺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檢測前1~3周內的平均血糖水平。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糖化血紅蛋白不能反映較短時期內血糖濃度變化的不足。果糖胺的測定快速而價廉(化學法),是評價糖尿病控制情況的一個良好指標,尤其是對血糖波動較大的脆性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了解其平均血糖水平有實際意義。但果糖胺不受每次進食的影響,所以不能用來直接指導每日胰島素及口服降糖葯的用量。血清果糖胺正常值為1.64~2.64mmol/L,血漿中果糖胺較血清低0.3mmol/L。
40. IgG測定臨床意義
生理性變化:胎兒出生前可從母體獲得IgG,在孕期22-28周間,胎兒血IgG濃度與母體血IgG濃度相等,出生後母體IgG逐漸減少,到第3、4月胎兒血IgG降至最低,隨後胎兒逐漸開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漸增加,到16歲前達到成人水平。
(1)IgG增高:IgG增高是再次免疫應簽的標志。常見於各種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膠原血管病、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單純性IgG增高主要見於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型多發性骨髓瘤等。
(2)IgG降低:見於各種先天性和獲得性體液免疫缺陷病、聯合免疫缺陷病、重鏈病、輕鏈病、腎病綜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還可見於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和肌營養不良也可有血IgG濃度降低。
41.IgA測定臨床意義
生理性變化:兒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到16歲前達成人水平。
(1)IgA增高:見於IgA型多發性骨髓瘤、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肝硬化、濕疹和腎臟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損傷時,IgA濃度與炎症程度相關。
(2)IgA降低:見於反復呼吸道感染、非IgA型多發性骨髓瘤、重鏈病、輕鏈病、原發性和繼發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肌營養不良)等。
42. IgM測定臨床意義
生理性變化:從孕20周起,胎兒自身可合成在量IgM,胎兒和新生兒IgM濃度是成人水平的10%,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高,8-16歲前達成人水平。
(1)IgM增高:見於初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由於IgM是初次免疫應簽中的Ig,因此單純IgM增加常提示為病原體引起的原發性感染。宮內感染可能引起IgM濃度急劇升高,若臍血中IgM>0.2g/L時,表示有宮內感染。此外,在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明,IgM呈單克隆性明顯增高。
(2)IgM降低:見於IgG型重鏈病、IgA型多發性骨髓瘤、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免疫抑制劑療法後、淋巴系統腫瘤、腎病綜合征及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肌營養不良)等。
43..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測定臨床意義
成人ASO>500單位有診斷意義。活動性風濕熱患者一般超過400單位。
ASO陽性常見於A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活動性風濕病人,不但ASO增高,並有血沉增快,CRP陽性及白細胞增多的特點。急性腎小球腎炎也使增高。
44.類風濕因子(RF)測定 臨床意義
RF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
RF陽性常見於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少數健康人也會出現陽性結果。
45.C反應蛋白(CRP)測定
CRP是一種急性期蛋白,在各種急性和慢性感染、組織損傷、惡性腫瘤、心肌梗塞、手術創傷、放射線損傷等時,CRP在病後數小時迅速升高,病變好轉時又迅速恢復正常,此反應不受放療、化療和皮質激素治療影響。
;㈤ 生化檢查包含哪些項目
體檢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一般的體格檢查,包括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肝病科的專科檢查;二是功能檢查,包括心電圖、X光、B超(包括肝、膽、脾、腎和生殖系統)等影像學檢查;三是生化檢驗,包括血、尿、便三大常規及血糖、血脂、肝腎功能、乙肝五項的化驗檢查。此外,還有腫瘤三項(甲胎蛋白、EB病毒、癌胚抗原)檢查,及前列腺癌、宮頸癌、乳腺癌的早期篩查等。 一般情況下,體檢都要按照以上幾大部分進行,但不同年齡、性別、體重、職業的人所需的體檢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李茹建議,老年人最好要重視以下七個方面的檢查: 第一,心腦血管檢查。這是老年人體檢的重點。測血壓,高血壓是冠心病發病誘因之一,血壓經常處於高峰,容易發生腦血管意外;心電圖檢查,可了解心肌供血情況、心律失常等,年紀很大,沒辦法跑活動平板者,建議做個心臟彩色B超;頸動脈B超,可檢查出血管是否發生病變。 第二,肝、膽、胰腺B超及胸透。肝、膽B超可對肝、膽的形態進行檢查,提前發現是否出現肝、膽腫瘤,或膽囊結石。由於這是一種無創傷檢查,所以老年人可進行多次檢查。胸透可早期發現肺結核、肺癌,常年嗜煙的老年人更應該定期做胸透檢查,對無症狀的早期肺部腫瘤,這是最佳初篩手段。 第三,查眼底。可及早發現老年性白內障、原發性青光眼。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病人,可通過查眼底反映出動脈是否硬化。 第四,查血糖和血脂。肥胖或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老人尤應注意此項,特別是餐後兩小時的血糖很能說明問題。 第五,檢測骨密度。老年人容易骨質疏鬆,因此50歲以上的男性和45歲以上的女性應進行骨密度檢測。 第六,胃腸鏡檢查。50歲以上的老人,尤其是老年男性應把其列入體檢「補充清單」。胃腸鏡檢查可發現一些癌前病變,如大腸息肉等,以便盡早清除。另外,通過大便潛血試驗還可早期發現消化道疾患及癌症。 第七,婦科檢查或前列腺檢查。老年女性即使已絕經,也不能忽視每年一次的全面婦科檢查,而男性則應做前列腺檢查。 總之,當老年人為自己定體檢清單時,最好先將身體的不適情況告訴醫生,以便醫生有針對性地補充檢查項目,體檢結果出來後一定要請醫生加以分析,發現問題後應盡早治療。
㈥ 生化檢查能檢查出什麼
生化檢查能檢查出什麼
因為人體是一個封閉的血液循環系統,人體所有器官功能的代謝異常都可以通過血生化檢查明確
生化全套能檢查人體哪些疾病
不少的人都做過生化全套的檢查,但是對於生化全套是檢查什麼的,能夠反應我們身體哪些地方不正常就不大清楚了。一般人不知道生化全套能夠檢查人體的哪些疾病?那麼接下來就由泉州延年健康管理體檢中心的專家給大家做個介紹。生化全套能檢查哪些疾病生化全套檢查包括大部分的常規檢查項目,如肝功能檢查、血脂檢查就屬於其中之一,它是對身體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和對身體情況的一種全面了解,可以檢查出來潛伏的疾病。那麼通過生化全套檢查能檢查出人體哪些潛在的疾病呢?泉州延年專家表示,生化全套檢查項目有很多,不同的生化全套檢查項目,能檢查出不同性質的疾病,下面列舉部分情況。常見的幾項生化全套檢查項目可能檢查出的疾病:急慢性肝炎、葯物性肝損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膽道疾病、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腎病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燒傷,失血、骨細胞瘤、骨轉移癌、、閉塞性黃疸、病毒性肝炎 膽石症、、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肝實質性病變等疾病。關於具體的生化全套能夠檢查的疾病比較多,具體的情況需要到體檢機構進行體檢了才能夠確定你具體是否有相關的疾病,以及是什麼疾病等。 延年健康管理中心:健康體檢、健康管理、健康管家、體檢中心。中心健檢環境優美,健檢設備先進,健檢流程科學。遵循「未來式體檢」,在整個體檢過程中,無論檢前、檢中、檢後,都由中心專人跟蹤服務。隨時解答您在體檢途中遇到的問題。中心有區別與其它醫院就診,泉州體檢行業的服務性更強更周到。
生化全套能檢查人體哪些疾病?
生化全套是什麼東西呢?生化全套檢查包括大部分的常規檢查項目,如肝功能檢查、血脂檢查就屬於其中之一,它是對身體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和對身體情況的一種全面了解,可以檢查出來潛伏的疾病。那麼通過生化全套檢查能檢查出人體哪些潛在的疾病呢?泉州延年健康管理體檢專家表示,生化全套檢查項目有很多,不同的生化全套檢查項目,能檢查出不同性質的疾病,下面將針對常見的幾項檢查項目來做講解。常見的生化全套檢查項目以及對應可能檢查出的疾病: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或GPT) 升高:常見於急慢性肝炎、葯物性肝損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膽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或GOT) 升高:常見於心肌梗塞發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總蛋白 增高:常見於高度脫水症(如腹瀉,嘔吐,休克,高熱)及多發性骨髓瘤。 降低:常見於惡性腫瘤,重症結核,營養及吸收障礙,肝硬化、腎病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燒傷,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 增高:常見於嚴重失水導致血漿濃縮,使白蛋白濃度上升。 降低:基本與總蛋白相同,特別是肝臟病,腎臟疾病更為明顯。 5、血清鹼性磷酸酶(ALP) 升高:常見於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黃疸、急慢性黃疸型肝炎、骨細胞瘤、骨轉移癌、骨折恢復期。另外,少年兒童在生長發育期骨胳系統活躍,可使ALP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綬沖液,結果可出現明顯差異。 6、血清r-谷氨醯基轉移酶(GGT或r-GT) 升高:常見於原發性或轉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總膽紅素 增高:常見於肝臟疾病、肝外疾病、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黃疸急性黃疸性肝炎、新生兒黃疸、慢性活動期肝炎、閉塞性黃疸、病毒性肝炎 膽石症、阻塞性黃疸胰頭癌、肝硬化。 8、血清直接膽紅素 增高:常見於阻塞性黃疸,肝癌,胰頭癌,膽石症等。 9、血清甘油三酯 增高:可以由遺傳、飲食因素或繼發於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腎病等。TG值2.26mmol/L以上為增多;5.65mmol/L以上為嚴重高TG血症。 降低:常見於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肝實質性病變、原發 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10、血清載脂蛋白B 載脂蛋白B是低密度脂蛋白的結構蛋白,主要代表LDL的水平,病理狀態下APOB的變化往往比LDL明顯。 增高:常見於高脂血症、冠心病及銀屑病。 降低:常見於肝實質性病變。 11、血清總膽固醇 (1)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的判斷; (2) 高脂蛋白血症與異常脂蛋白血症的診斷及分類; (3)CHO增高或過低可以是原發的(包括遺傳性),營養因素或繼發於某些疾病,如甲狀腺病、腎病等。當CHO值在5.17-6.47mmol/L時,為動脈粥樣硬化危險邊緣;6.47-7.76mmol/L為動脈粥樣硬化危險水平;>7.76mmol/L為動脈粥樣硬化高度危險水平;
生化檢查能檢查出什麼
生化全套是查腎肝功能,血脂,血電解質等,對你的病情診斷用處不大的。 只能說明身體的總體情況如何,是否有肝腎功能異常的存在等。
做生化整套能查出身體上的哪些疾病,幫我具體解答一下,謝謝了! 30分
生化全套檢查內容包括:
1.肝功能(包括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總膽紅素、直接、間接膽紅素,轉氨酶等):主要是檢查有沒有肝臟方面的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葯物性肝損害、脂肪肝、肝硬化等;
2.乙肝三對:主要是檢查有沒有乙肝或者曾經有沒有感染過,包括現在是不是傳染期等; 3.丙肝:主要是檢查有沒有丙肝;
4.HIV主要是檢查有沒有感染艾滋病病毒;
5.TP主要是檢查有沒有感染梅毒;
6.血脂(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載脂蛋白):主要是檢查結果與高脂血症、冠心病等關系密切;
7.空腹血糖:主要是檢查血糖是否正常,是否有糖尿病或者低血糖等;
8.腎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
主要是檢查腎臟有無疾病,如嚴重腎功能衰竭、尿毒症。
痛風、子癇、白血病、紅細胞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急慢性腎小球腎炎、重症肝病、鉛及氯仿中毒等;
9心肌酶譜(肌酸激酶、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脫氫酶):
主要是檢查心臟方面的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肌肉損傷、肌營養不良、心包炎、腦血管意外及心臟手術、急性心肌梗塞等;
10.血清澱粉酶:主要用於檢查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膽道疾病、胃穿孔、腸梗阻、腮腺炎、唾液腺炎等;
11.血清AFP:主要用於檢查原發性肝癌等。
不同的醫院,生化全套檢查的項目會有差別,但大致的項目不會相差太大。
排版有點亂,但是自己寫的哦 ,望採納
做個大生化要多少錢?都能檢查出什麼
血生化就是很多項目了,就是生化室能做的全套項目·一般包括血糖 血脂 肝功 腎功(尿素氮 二氧化碳結合力 肌酐 尿酸 尿微量蛋白) 離子 澱粉酶 心肌酶
血液常規檢查能檢查出什麼疾病?
血液常規檢查可以用傳統的顯微鏡以及電子細胞計數儀的檢查,後者可以檢測18-21個參數,除了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以及血紅蛋白意外,還可以測定血細胞的比容、紅細胞的平均容積、血細胞平均分布濃度等多個體檢指標。 血液常規檢查可以通過對血液成分的變化,初步判斷是有相關的以下疾病:免疫缺陷、外傷感染、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肝硬化、結核病活動期等。血液常規檢查作為最基本的檢查,不能作為確診任何疾病的依據,如果想要確診具體的疾病,則必須要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檢查。血液常規檢查時為什麼要空腹? 1、每一項化驗所採用的檢驗方法不同,正常值也會存在差異。正常的數據是經過對大量的正常空腹時的血液測定所得的。因為空腹的時候機體相對處於基礎代謝狀態,可排出食物等因素的影響,並且性質也比較穩定,可以從根本上反應出人體血液的真實情況,將眾多的檢驗結果經過統計分析處理後,便可以得到這一檢測的正常值。 因此女性朋友進行血液常規檢查時,需要抽取空腹血進行檢查,這一才檢查才可靠,才能真正地反映女性的實際情況,才能對針對疾病提供可靠有價值的依據。》》》血液常規檢查要多少錢? 2、進食後,食物會經過口腔的咀嚼,從胃腸道消化吸收進入血液中,然後從血液運送到全身各器官組織。因此食物中的某些營養成分就會進入血液,使得血液中某些成分的濃度升高,這樣檢測的結果就可能不準確了。 3、如果早上驗血的女性月經進食了,那麼食物消化後產生的大量乳糜微粒會很快被吸收進血液,這時候的血液就會變得混濁,這種現象在醫學上叫做「脂肪血」。由於有不少血液生化檢查需要通過顏色的變化來判斷,如果血液中因為乳糜顆粒而變得混濁,檢測人員就很難看清楚,最終就會影響到檢測的結果。因此空腹抽血可不受外來食物的影響,並且能反應女性體內真實的生理狀況。 此外,在進行血液常規檢查的當天,最好是穿袖子比較寬松的衣服,這樣方便靜脈抽血的能快速抽取。當然衣袖一定要干凈,以防止發生感染等。
㈦ 生化全套具體檢查什麼
貫徹衛生部方針,謹防醫托。網路預約就診,免掛號費,無需排隊。 預約直通車在體檢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生化全套作為相關的體檢項目。但是,對於生化全套檢查的具體的內容,就不是那麼清楚了。那麼,生化全套具體檢查什麼呢? 由於不同的醫院,生化全套檢查的項目會有差別,但大致的項目不會相差太大。因此,以「莆田95醫院體檢中心」為例: 莆田95醫院體檢中心的專家指出,生化全套檢查是對身體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和對身體情況的一種了解,有時也可以檢查出來潛伏的疾病,如乙肝病毒攜帶者就需要定期的檢查,如肝功能檢查,防止病情突然發作,及時進行治療。 生化全套檢查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學的方法來對人進行身體檢查,生化全套檢查內容主要包括:肝功能(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總膽紅素、直接、間接膽紅素,轉氨酶);血脂(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載脂蛋白);空腹血糖;腎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乳酸脫氫酶;肌酸肌酶等。 生化全套不同的內容,包含的檢查含義也是不一樣的。就以「血清白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來說吧! 1、血清白蛋白增高:常見於嚴重失水導致血漿濃縮,使白蛋白濃度上升。 2、血清白蛋白降低:基本與總蛋白相同,特別是肝臟病,腎臟疾病更為明顯。 生化全套內容,各自的測定都是有一定的臨床意義的。因此,需要廣大的市民朋友重視生化全套的效果。
㈧ 體檢一般檢查哪些項目
體檢項目一般有肝功、血糖、血脂、腎功、腹部B超、男性B超、女性B超、血尿常規、肝炎篩查、胸透、心電圖、內科、外科、耳鼻喉科檢查。
每天喝濃茶的人要做骨密度檢測
骨密度檢測是骨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反映骨質的疏鬆程度,預測骨折危險性的重要依據。很多人都覺得骨質疏鬆只有老年人才會有,但在體檢中發現,四十來歲患骨質疏鬆的也不少見。
(8)體檢生理生化有哪些檢查擴展閱讀
1、幫助擺脫那些不健康的人
據統計,世界上15%的人口是健康的,10%的人口患病,75%的人口處於疾病的前沿,這是一個亞健康的人口。健康檢查針對的是健康人群。
有些人認為體格檢查是老年人的問題。最近的統計數據顯示,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和腦血管疾病的年齡趨於年輕化。在人口眾多的亞健康人群中,超過70%的年齡在28歲至45歲之間.
2、發現小問題後隱藏的大麻煩
許多人認為他們身體健康,沒有疾病,也沒有明顯的不適。許多早期症狀的疾病都沒有任何感覺還活著,正因為如此,不能相信自己的直覺,必須盡早通過醫學發現疾病。
主觀感受沒有疾病是不可靠的,沒有明顯的不適,不等於健康,許多疾病在早期和中間,可能不會有任何不適,或自覺症狀輕微,正因為如此,不要太相信自己的主觀感受,感覺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要盡快體檢發現的疾病。
㈨ 健康檢查中常用的生理生化指標有哪些
體檢項目的詳細介紹及指標分析:
. 內科檢查: 血壓、脈搏、心肺聽診、胸腹部視觸叩聽等。
2. 外科檢查: 淋巴皮膚、四肢脊柱、甲狀腺、肛門、肛指檢查、乳房、外生殖器等。
3. 胸部X光片:胸部X光片可顯示心、肺、大血管和橫隔位置。通常有持續咳嗽、咳血、胸痛或懷疑胸部受創、肺結核、肺部佔位或其他肺疾病時,可使用胸部X光攝片。
4. 心電圖:靜式心電圖檢查,可檢驗心臟功能,包括心臟電脈沖活動,心率、心律及心房和心室活動分析等。
5. 運動心電圖:記錄心臟在身體運動狀態下的能耐和氧氣需求量。從而可找出胸痛或運動時心跳節律不齊的原因,並可確定心臟病或心臟手術後所能承受的運動量。
6. B超檢查:肝、膽、胰、脾、腎、胃、甲狀腺、乳腺。盆腔:男性(包括膀胱、輸尿管、前列腺),女性(包括子宮、附件、膀胱)。
7. 眼科檢查:瞼結膜、球結膜、鞏膜、角膜、色覺、視網膜(眼底)等
8. 耳鼻喉科檢查:耳廓、外耳道、鼓膜、乳突、鼻前庭、鼻(鼻中隔、上、中、下鼻道、上、中、下鼻甲)、副鼻竇、咽峽、扁桃體、咽後壁、會厭、喉部遲和等
9. 口腔科檢查:口腔黏膜、舌部、齶部、牙、牙周、腺體、頜部
10. 柏氏子宮頸塗片檢查:女性在20歲後,每年應進行子宮頸塗片檢查,以確定子宮細胞是否正常,或有無癌細胞跡象,准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五。
11. 乳房檢查:35歲以上的女性,除了每月自我檢查,每年應接受一次專業的確診檢查,以及早發現異常陸逗硬塊。
12. 化驗項目
1)一般檢早旦賣查: 血常規、 血型、 尿常規、 糞隱血、 血沉
2)生化檢查: 血糖 肌酐 尿素 尿酸 二氧化碳結合力 總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結合膽紅素 總膽紅素 谷丙轉氨酶(GPT) 穀草轉氨酶(GOT) 鹼性磷酸酶(AKP) 乳酸脫氫酶(LDH) γ-谷氨醯轉肽酶 肌酸磷酸激酶 澱粉酶 果糖胺
3)血脂分析: 總膽固醇 甘油三脂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載脂蛋白AI 載脂蛋白B
4)電解質: 血鉀、鈉、氯、鈣、磷 血鎂 血清鐵 總鐵結合力
5)蛋白電泳
6)免疫: RF IgG IgA IgM C3 C4 抗」O」 C反應蛋白
7)血粘滯度
8)甲肝 抗HAV-IgM
9)乙肝兩對半 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
10)丙肝 抗-HCV
11)愛滋病 抗-HIV
12)梅毒 RPR
13)放射免疫: 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CA19—9、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胰島素、甲狀腺全套:T3、T4、FT3、FT4、TSH、rT3
雌激素全套:泌乳素、雌二醇、睾酮、孕酮、促黃體生成素、促卵泡成熟素
㈩ 請問常規體檢中的生化部分主要是檢查什麼的他又包括哪些
血液是一種具有粘滯性的循環於心血管系統中的流動組織。它與淋巴液、組織間液一起組成細胞外液,是體液的重要部分。成年人血液總量約占體重的8%左右,嬰幼兒比成人血容量大。若一次失血少於總量的10%,對身體影響不大,若大幹總量的20%以上,則可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當失血超過總量的30%時將危及生命。
血液在溝通內外環境及機體各部分之間、維持機體內環境的恆定及多種物質的運輸、免疫、凝血和抗凝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由於血液取材方便,通過血中某些代謝物濃度的變化,可反映體內的代謝或功能狀況,因此與臨床醫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第一節血液的組成及其化學成分和功能
一、血液的組成
血液(全血)(blood)是由液態的血漿與混懸在其中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有形成分組成. 正常人血液的pH為7. 35-7. 45,比重為1.050-1.060,比重的大小取決於所含有形成分和血漿蛋白質的量,血液的粘度為水的4—5倍,37℃時的滲透壓為6.8個大氣壓。離體血液加適當的抗凝劑後離心使有形成分沉降,所得的淺黃色上清液為血漿(plasma),約佔全血體積的55%-60%.如離體血液不加抗凝劑任其凝固成血凝塊後所析出的淡黃色透明的液體即為血清(serum)。在臨床醫療工作中,經常要採取全血、血漿、血清三種血液標本,它們的主要區別及制備方法是:
全血=血漿+有形成分(制備時需加抗凝劑)
血漿=全血—有形成分(制備時需加抗凝劑,全血樣品離心後吸取上層清液)
血清=全血—有形成分—纖維蛋白原
=血漿—纖維蛋白原(制備時無需加抗凝劑)
血漿與血清的主要區別在於參與血液凝固的成分在量和質上的區別。
二、血液的化學成分
正常人血液化學成分可簡要概括為下列三類:
水: 正常人全血含水約81%一86%,血漿中含水達93%--95%。
(二)氣體:氧、二氧化碳、氮等。
(三)可溶性固體:分為有機物與無機鹽兩大類。其中有機物包括:蛋白質(血紅蛋白、血漿蛋白質及酶與蛋白類激素)、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糖及其他有機物和維生素、脂類(包括類固醇激素)。無機物主要為各種離子如Na+,K+,CL- -等。
三、血液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血液中除蛋白質以外的含氮物質,主要是尿素(urea)、尿酸(uric acid)、肌酸(creatine)、肌酐(creatinine)、氨基酸、氨、肽、膽紅素(bilirubin)等,這些物質總稱為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而這些化合物中所含的氮量則稱為非蛋白氮(non-protein-nitrogen,NPN),正常成人血中NPN含量為143--250mmol/L這些化合物中絕大多數為蛋白質和核酸分解代謝的終產物,可經血液運輸到腎隨尿排出體外。當腎功能障礙影響排泄時會導致其在血中濃度升高,這也是血中NPN升高最常見的原因。此外,當腎血流量下降,體內蛋白質攝入過多,消化道出血或蛋白質分解加強等也會使血中NPN升高,臨床上將血中NPN升高稱之為氮質血症。
尿素是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一種物質,正常人尿素氮(blood-urea-nitrogen,BUN),含量占血中NPN總量的l/2-1/3,故臨床上測定血中BUN與測定NPN的意義基本相同
尿酸是體內嘌呤化合物分解代謝的終產物,當機體腎排泄功能障礙或嘌呤化合物分解代謝過多如痛風、白血病、中毒性肝炎等疾病均可使血中尿酸升高。
肌酸是肝細胞利用精氨酸、甘氨酸和S-腺苷甲硫氨酸(SAM)為原料而合成的(圖18-1),主要存在於肌肉和腦組織中,正常人血中含量為228.8—533.8μmol/L,肌酸和ATP反應生成磷酸肌酸是體內ATP的儲存形式。肌酐是由肌酸脫水或由磷酸肌酸脫磷酸脫水而生成且反應不可逆。因此它是肌酸代謝的終產物,正常人血中肌酐的含量為88 4~176.8μmol/L,肌酐全部由腎排泄,且食物蛋白質的攝入量不影響血中肌酐的含量,故臨床檢測血肌酐含量較尿素更能正確地了解腎功能。
正常血氨濃度為5.9—35.2umol/L,氨在肝中合成尿素,當肝功能障礙時,血氨升高,血中尿素含量則下降。
第二節血漿蛋白質
血漿蛋白質的含量及分類
血漿中除水分外含量最多的一類化合物就是血漿蛋白質,正常人含量為60~80g/L,是多種蛋白質的總稱。按不同的分離方法可將血漿蛋白質分為不同組分,如用鹽析法可將其分為白蛋白(a1bumin)、球蛋白(globulin)和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正常人白蛋白(A)含量為35—55g/L,球蛋白(G)為10一30g/L,白蛋白與球蛋自的比值(A/Gratio)為1.5—2.5。用電泳法則可將血漿蛋白質分為不同的組分,如用簡便快速的醋酸纖維薄膜可分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用解析度更高的聚丙烯醯胺疑膠電泳或免疫電泳則可分成更多組分,目前已分離出百餘種血漿蛋白質。
按不同的來源則將血漿蛋白質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血漿功能性蛋白質.是由各種組織細胞合成後分泌入血漿,並在血漿中發揮其生理功能。如抗體、補體、凝血酶原、生長調節因子、轉運蛋白等。這類蛋白質的量和質的變化反映了機體代謝方面的變化;另一類則是在細胞更新或遭到破壞時溢入血漿的蛋白質。如血紅蛋白、澱粉酶、轉氨酶等.這些蛋白質在血漿中的出現或含量的升高往往反映了有關組織的更新、破壞或細胞通透性改變。
血漿功能性蛋白質多具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
1.除γ球蛋白是由漿細胞合成,少數是由內皮細胞合成,大多數血漿蛋白質是由肝細胞合成的。
2.一般是由粗面內質網結合的核糖體合成的,先以蛋白質前體出現,經翻譯後的修飾加工如信號肽的切除、糖基化、磷酸化等而轉變為成熟蛋白。血漿蛋白質自肝臟合成後分泌入血漿的時間為30分鍾到數小時不等。
3.幾乎都是糖蛋白,含有N或O連接的寡糖鏈,根據其含糖量的多少可分為糖蛋白(glycoprotein)和蛋白多糖(proteoglycan)。糖蛋白中糖的含量<40%。蛋白多糖中含糖量可達90%一95%,現認為糖蛋白中的糖鏈具有許多重要的作用,如血漿蛋白質合成後的定向轉移;細胞的識別功能,此外糖鏈還可使一些血漿蛋白質的半壽期延長。
4.多種血漿蛋白質如運鐵蛋白、銅蘭蛋白、結合珠蛋白等都具有多態性,這對遺傳研究及臨床工作有一定意義。
在一些組織損傷及急性炎症時,某些血漿蛋白質的含量會升高,這些蛋白質稱為急性時相蛋白質(acute phase protein,APP),包括C-反應蛋白、a1抗胰蛋白酶、結合珠蛋白、a1酸性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等。白細胞介素-1是單核吞噬細胞釋放的一種多肽,它能刺激肝細胞合成許多急性時相蛋白。這些急性時相蛋白在人體炎症反應時發揮一定的作用,如a1抗胰蛋白酶能使急性炎症反應時釋放的某些蛋白酶失活。但是有些蛋白質如白蛋白與轉鐵蛋白則在急性炎症反應時含量下降。
二、血漿蛋白質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調節血漿膠體滲進壓和pH
血漿膠體滲透壓是由血漿蛋白質產生,其大小取決於蛋白質的濃度和分子大小。白蛋白是血漿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質,正常人含量為35-55g/L,分子量約為68,500(多數血漿蛋白質的分子量為16萬-18
萬之間),含585個氨基酸,等電點為4.7。血漿膠體滲透壓中75%是由白蛋白產生,故白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清蛋白是由肝合成,成人每日每千克體重合成約120--200mg。占肝臟合成分泌蛋白質總量的50%。臨床上血漿白蛋白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合成原料不足(如營養不良等);合成能力降低(如嚴重肝病);丟失過多(腎臟疾病,大面積燒傷等);分解過多(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發熱等)。白蛋白含量下降,導致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使水分向組織間隙滲出從而產生水腫。
正常人血液pH在7.35--7.45,血漿大多數蛋白質的pI在pH 4--6之間,血漿蛋白質可以弱酸或部分以弱酸鹽的形式存在,組成緩沖對參與維持血液pH的相對恆定。
(二)運輸功能
血漿中那些難溶於水或易從尿中丟失,易被酶破壞及易被細胞攝取的小分子物質,往往與血漿中一些蛋白質結合在一起運輸,這些蛋白質通過專一性結合不同的物質而有不同的作用。①結合運輸血漿中某些物質到作用部位,防止經腎隨尿排泄而丟失。②運輸難溶於水的化合物。如類固醇、脂類、膽紅素等與白蛋白、載脂蛋白(見脂類代謝)、類固醇結合球蛋白(CBG)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TBG)等結合運輸。結合運輸某些葯物具有解毒和促進排泄的功能。④對組織細胞攝取被運輸物質起調節作用。
(三)免疫功能
機體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可產生特異的抗體,血液中具有抗體作用的蛋白質稱之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由漿細胞產生,電泳時主要出現於γ球蛋白區域,Ig能識別並結合特異性抗原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從而消除抗原對機體的損傷。Ig 分為五大類即IgG、IgA、IgM、IgD及IgE,它們在分子結構上有一共同特點即都有一四鏈單位構成單體,每個四鏈單位由兩條相同的長鏈又稱為重鏈(heavy chain,H鏈)和兩條相同的短鏈又稱為輕鏈{1ight chain,L鏈}組成。其中IgG、lgD、IgE均為一個四鏈單位組成(單體),IgA是二聚體,IgM則是五聚體,H鏈由450個氨基酸殘基組成,L鏈由210—230個氨基酸殘基組成,鏈與鏈之間以二硫鍵相連。
補體(complement)是血漿中存在的參與免疫反應的蛋白酶體系,共有11種成分,抗原抗體復合物可激活補體系統,成為具有酶活性的補體或數個補體構成的活性復合物從而殺傷靶細胞、病原體或感染細胞。
(四)凝血與抗凝血功能·
多數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屬於血漿蛋白質,且常以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條件下被激活後發揮生理功能(見本章第三節)。
(五) 營養作用
三、血漿酶類
血漿蛋白質中還包括一些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按其來源與作用不同可分為兩類。
(一)血漿功能性酶
(二 ) 血漿非功能性酶
這類酶在細胞內合成並存在於細胞中,正常人血漿中含量極低,基本無生理作用。按其作用部位分為下列兩類:
1.細胞酶存在於細胞中並在其中發揮作用,當細胞在生理病理情況下其細胞膜的通透性改變或細胞損傷時逸入血漿,它們在血漿中雖無生理作用但卻有臨床診斷價值,尤其是一些組織特有的酶在血漿中含量的變化有助於判斷該組織的病變。
2.外分泌酶外分泌腺分泌的酶。如澱粉酶、脂肪酶、鹼性磷酸酶等,正常時僅少量逸入血漿,但當腺體病變時,進入血漿的量增多。如急性胰腺炎時血漿中澱粉酶含量明顯增多。
第三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是血液由液態轉變為凝膠態的過程,它是哺乳類動物止血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Macfarlane等於1964年提出了凝血過程的級聯式反應學說(cascade reaction hypothesis),認為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被其前因子激活最終生成疑血酶,疑血酶則使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凝塊的一系列酶促反應過程。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使多種凝血因子和凝血過程的多個環節在分子水平得到了闡述,但至今機體內正常的凝血過程還未完全清楚。
一、凝血因子
參與血液凝固的因子稱為疑血因子,已知有14個,即國際疑血因子委員會於60年代初根據發現的先後順序分別以羅馬數字命名的凝血因子12個(其中因子VI為因子V的活性形式不再視為一獨立的疑血因子)和2個激肽系統即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HMWK)和前激肽釋放酶<prekallikren,PK)。近年來有學者主張因子I到因子Ⅳ採用同義名稱即分別為纖維蛋白原({ibrinogen}、疑血酶原(prothrombin)、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和鈣離子,因子V至因子Ⅷ用羅馬數字表示。凝血因子中除因子Ⅳ為無機鈣離子外,其餘為蛋白質;除因子Ⅲ是組織細胞合成並存在於全身各組織中的脂蛋白外,其餘主要是肝合成並存在於血漿中的糖蛋白,故當肝功能障礙時可造成凝血因子合成減少從而影響凝血過程。此外除因子I為纖維蛋白原,因子Ⅲ、Ⅳ、V、Ⅷ、HMWK為輔因子外,其餘均以酶原形式存在,凝血時需相繼激活後才能發揮作用(在其編號的右下角加a。為活性形式),凝血因子的部分特性見表18-1
凝血因子的結構與功能等特點可將其分為以下四類:
(一)依賴維生素K的凝血因子
包括因子II、VII、IX、X。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在其氨基末端含有數量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殘基(γ-carboxyglutamate,Gla),上述因子的谷氨酸殘基在γ碳原子上的羧化作用是翻譯後由γ-谷氨醯羧化酶催化的,該酶的輔酶為維生素K,作用機制見圖18-2)氫醌式維生素K接受γ—碳原子的一個質子,使其帶負電荷而和二氧化碳結合,2,3-環氧維生素K則被硫辛酸還原而重復利用。
雙香豆素類抗凝葯物華法林鈉(warfarrin sodium)能抑制該步反應,因此這兩種葯物有抗凝作用。由於Gla的γ-碳原子上有2個羧基,故有螯合Ca2+的能力,井通過Ca2+將這些因子與血小板或因子III的磷脂表面結合加速反應的進行。若缺乏維生求K,上述凝血因子的正常合成受影響,在血漿中出現無凝血活性的異常凝血因子導致凝血障礙,引起皮下、肌肉、胃腸道出血等症狀,故因子Ⅱ、Ⅶ、Ⅸ、X又稱為維生家K依賴的疑血因子。因缺乏維生索K 所致的出血症狀可經補充維生素K而得到治療,所以維生素K又稱為凝血維生素。
(二)具有絲氨酸蛋白水解酶作用的凝血因子
包括因子II、Ⅶ、Ⅸ、X、Ⅺ、XII及PK。分析這些凝血因子的氨基酸組成,發現其活性中心附近肽段的氨基酸序列與一些蛋白水解酶的相應區域非常相似(圖18-3)。
從圖中可知,這些凝血因子與胰蛋白酶等蛋白水解酶一樣,都以Ser為酶的活性中心基團,在其周圍均有Gly-Asp-Ser-Gly-Gly-Pro的相同序列,所以一旦這些凝血因子被激活後,都具有水解蛋白質的作用。即Ⅻ因子被激活後形成的Ⅻa就可以Ⅺ為底物,使其活化為Ⅺa,Ⅺa使Ⅸ激活成Ⅸa等等,依次作用,形成連鎖反應,根據微量的活性酶可以激活大量底物的機制,所以凝血過程是一個級聯式的反應過程,有明顯的放大效應。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血液疑固中的這些絲氨酸蛋白水解酶雖具有與胰蛋白酶等蛋白酶
一樣的作用,而且所水解的位置也多為肽鏈Arg殘基的羧基端所形成的肽鍵,但它們與消化酶相比,不少方面仍有差異,它們所催化的反應多需要Ca2+、磷脂和某些蛋白質輔因子參加。
(三)輔因子
包括因子Ⅲ、V、Ⅷ、HMWK和Ca2+。因子Ⅲ(tissue fact,TF)是唯一由多種組織細胞合成,且不存在於正常人血漿中,而廣泛分布於各種不同組織細咆中的凝血因子。當組織損傷、感染及腫瘤如早幼粒白血病等可使TF釋放入血從而作為因子Ⅶ的輔因子共同啟動外源性凝血過程。因子V、Ⅷ分別是因子X與因子Ⅸ的輔因子,可促使反應加速進行。因子Ⅷ是存在於血漿中的一種球蛋白,曾被稱為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 factor,AHF)。因編碼因子Ⅷ或因子Ⅸ的基因突變或缺失導致血漿中因子Ⅷ或因子Ⅸ缺乏稱之為血友病,因子Ⅷ缺乏稱之為血友病A(haemophilia A);因子Ⅸ缺乏則稱之為血友病B(haemophilia B),均是X連鎖遺傳性疾病,大多出現皮膚粘膜出血,重症患者有關節、肌肉等深部出血症狀。臨床治療以注射含因子Ⅷ或因子Ⅸ的冷凍濃縮血漿為主,但易產生病毒感染等副作用。
HMWK的作用則是作為XIIa和PK的輔因子參與內源性凝血途徑的接觸活化。Ca2+在凝血過程中的作用是通過草酸鹽和檸檬酸鹽的抑制疑血過程而認識到的。現已明確Ca2+參與多步凝血反應過程,主要作用是介導凝血因子與磷脂表面形成復合物,從而加速凝血因子的激活。
(四)纖維蛋白原
是凝血過程的中心蛋白,凝血的最後階段是生成凝血酶而使纖維蛋白原水解,快速地多聚體化並在具有轉谷氨醯胺酶活性的XⅢa催化下形成穩定的纖維蛋白多聚體,完成凝血過程。
二、血液凝固過程
凝血系統的基本生理功能是在血管損傷引起出血時,通過血液凝固的級聯式酶促反應使可溶性的纖維蛋白轉變為纖維蛋白單體,再聚合成可溶性的纖維蛋白多聚體而進一步轉變為穩定的纖維蛋白多聚體,在血管壁受損局部,繼血小板粘附、聚集、釋放、收縮和形成血小板血栓後,由穩定的纖維蛋白多聚體包繞血小板及其他血細胞形成堅固的血凝塊。以往認為血凝過程分為 內源性凝血途徑(intrinsic coagulation pathway)外源性凝血途徑(extrinsic coagulation pathway)及內外源性凝血途徑都需經過的凝血的共同途徑(common pathway)(圖18-4)。並曾認為由XII、前激肽釋放酶(PK)、 激肽釋放酶(KK)和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構成啟動內源性凝血途徑的表面接觸活化系統,經表面接觸使XII活化是血管內皮損傷時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的主要途徑.
由於心血管內膜受損等因素使因子XII接觸活化而啟動,且血液凝固過程中參與的凝血因子全部存在於血漿中故稱為內源性凝血途徑。其過程為:活化的XII因子在HMWK的輔助下,可激活XI因子和PK,活化的XI因子隨後在Ca2+ 的參與下,催化因子IX裂解兩個肽鍵,並釋放出35個氨基酸殘基的肽段,該肽段被認為是因子IX激活的分子標志物。活化的IX繼而與Ca2+ 和VIII形成IX- Ca2+-VIII復合物,在此復合物中因子IX可催化因子X轉變為為具有較強酶活性的Xa,但單獨的IXa的催化效率較低,需與因子 VIII結合形成1:1的復合物,這一反應需Ca2+參與,因子 VIII是輔因子,能使IXa對因子X的激活反應速度提高約數千倍,且在磷脂的存在下,可使底物的Km降低5000倍,由此推測,1分子IXa對因子X的激活若由因子IXa單獨作用需6個月才能完成。但臨床上卻觀察到先天性缺乏因子XII、PK及HMWK的患者都無出血症狀,提示在體內由XII激活而啟動生理性凝血過程的作用是及其微小,相反XII和激肽系統主要有促進纖溶和抗凝作用。
盡管體內凝血過程分為內、外源性兩條途徑,但它們並非完全獨立而是相互關聯。如內源性凝血途徑中,XⅡa生成後除可激活因子Ⅺ外,對因子Ⅷ也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而外源性凝血過程中生成的Ⅷa·Ca」—Ⅲ復合物除能激活因子X外也可激活因子Ⅸ,此外通過內外源性凝血途徑激活的因子X、Ⅱ則可通過正反饋加速凝血過程。事實上機體的凝血過程是個非常復雜的生理過程,需要有內外源性兩條凝血途徑同時進行,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目前認為組織因子(TF)是激活凝血過程最重要的生理性啟動因子,由於其與細胞膜的緊密結合還可起著「錨」的作用,使凝血過程局限於受損組織部位。
外源性凝血途徑
因組織損傷釋放組織因子而啟動,且參與的凝血因子除來自血漿外,還來自組織,因此又可稱組織因子途徑。
組織因子的釋放
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TF),即因子III,是存在於多種細胞質膜中的一種跨膜脂蛋白,生理條件下不會在血漿中出現。但在組織損傷、血管內皮細胞或單核細胞受細菌、內毒素、免疫復合物等刺激下,即被釋放。
2.Ⅶa-Ca2+- III復合物的生成
因子Ⅶ是一種單鏈糖蛋白,含有Gla殘基,可與Ca2+結合,當它與釋放入血的因子III結合後,分子構象改變.活性中心形成而轉變為Ⅶa,並形成Ⅶa-Ca2+-III復合物。在此復合物中Ⅶa作為絲氨酸蛋白酶發揮對因子X的水解作用,使其轉變為具有酶活性的Xa,而因子III則是輔因子,能使Ⅶa的催化效率提高數干倍,且活化的X 又可激活Ⅶ的活化起正反饋調節作用。此外Ⅶa-Ca2+-III復合物還可激活IX從而在血小板膜磷脂(PL)上,Ⅸa可形成Ⅸa-Ca2+-Ⅷa-PL復合物,使X活化為Xa。 故Ⅶa-Ca2+-III復台物以兩種方式引發體內凝血,一種方式為水解因子Ⅸ將其激活為Ⅸa,然後Ⅸa在其輔助因子Ⅷa的協助下,將因子Ⅹ水解為有活性的Ⅹ;第二
種方式為直接激活Ⅹ因子為Ⅹa,但TF本身沒有蛋白水解酶活性。
正常生理情況下,雖然循環系統中有Ⅶ因子存在,但所佔比例很少,大多數以酶原的形式存在,另外,組織因子胞外區也不總是暴露於循環系統中.因此不會有病理性的凝血現象。但當血管受到損傷,使TF暴露出來,Ⅶ便很快和TF結合,並迅速被水解成有酶解活性的Ⅶa因子,凝血途徑被啟動,防止了大量出血。
(—)凝血的共同途徑
在內源性和外源性疑血途徑中,因子X可分別被Ⅸa-Ca2+-Ⅷa復合物和Ⅶa-Ca2+- III復合物激活為Xa,(圖18-4)而在體外因子X還可以被蝰蛇毒液激活。 而Xa生成後的凝血過程是兩條凝血途徑所共有的,主要包括凝血酶的生成和纖維蛋白形成兩個階段。
凝血酶的生成
在Ca2+存在的條件下,Xa在磷脂膜表面與因子V結合成Xa- Ca2+-Va-復合物(凝血酶原激活物),在此復合物中Xa發揮蛋白水解酶的作用,催化凝血酶原轉變為凝血酶,因子V是輔因子可使反應加速數萬倍。凝血酶是凝血系統激活過程中的關鍵酶,它的作用則是催化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單體,除此之外還可激活因子Ⅸ、XII、V、VIII,及促進因子XIII 的活化等從而加速凝血過程的進行。在體內除血小板外,血管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及淋巴 細胞等均能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提供磷脂表面。
纖維蛋白的形成與交聯
這—過程包括纖維蛋白單體的形成、聚合及纖維蛋白的交聯。
纖維蛋白單體的形成;纖維蛋白原是由肝合成,具有兩條α鏈(Aa):、兩條β鏈(Bβ)、和兩條γ鏈(γ2)即三對不同的多肽鏈組成的糖蛋白,可用(Aa 、Bβ、γ)2 表示(圖18-5)
纖維蛋白單體的聚合及交聯;可溶性纖維蛋白單體間通過氫鍵等次級鍵相連而成的多聚體疑塊,雖可網羅血細胞而形成血凝塊,但較松軟且不穩定,需在Ca2+參與下.由XIIIa作用才能進一步轉變為穩定的纖維蛋白多聚體。因子XIII是由兩對不同的多肽鏈組成的四聚體,在Ca2+參與下由凝血酶、Xa作用於轉變為XIIIa, XIIIa使可溶性纖維蛋白多聚體中一分子纖維蛋白單體的Gln殘基與另一分子單體的Lys殘基間形成分於間共價鍵,如圖18-7所示,從而形成穩定的纖維蛋白多聚體,並在血小板的作用下,使網羅血細胞的血塊進一步收縮,形成更堅固的血凝塊,完成凝血過程。
三、磷脂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
磷脂不屬於凝血因子,但它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除血小板外,血管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因子Ⅲ的脂質部分都可提供磷脂,磷脂的結構和其所帶的負電荷在凝血過程中有利於結合許多凝血因子,使其在局部的濃度增加,從而使酶促級聯式反應速度加快。如在Xa-Ca2+-V與磷脂形成的復合物中,Xa的濃度比周圍介質中增加6萬倍,因而有利於血液凝固的快速進行。血小板除提供磷脂外,在血液凝固中還發揮粘附、聚集、釋放、收縮等重要的作用,將在病理生理中作進一步討論。
四、血中的抗凝物質
正常人心血管系統中的血液不會凝固,主要是由於心血管內膜光滑完整,凝血因子一般處於非活化狀態,血液的沖刷和稀釋可防止血栓形成,肝臟能清除已活化的凝血固子。此外血中還存在著多種抗凝物質,主要有抗凝血酶 Ⅲ(antithrombinⅢ,AT-Ⅲ)、肝素(heparin)、蛋白C與蛋白S及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l)。
AT-Ⅲ是由肝合成的一種分子量為60, 000的α2球蛋白,通過與因子Ⅱ、Ⅸ、X、Ⅺ、XII、PK等形成1:1的共價復合物而滅活這些因子。據認為對凝血酶的滅活70%~80%是由AT-Ⅲ完成的,故它是體內活性最強的一種抗凝物質。
肝素是由肥大細胞合成的一種酸性蛋白聚糖,如圖18-8所示,正常情況下血中含量甚微,所以生理條件下其抗凝作用小。盡管如此,它作為抗凝劑應用於臨床也已有半個多世紀。肝素分子中硫酸根帶負電荷可與AT-Ⅲ分子中的Lys殘基的正電荷相結合,使AT-Ⅲ的構象改變,顯著加強其對上述凝血因子的抑製作用,肝素還可抑制血小板的粘聚作用,從而影響血小板磷脂的釋放,也起到抗凝作用。
在血漿中有一種依賴肝素的單鏈糖蛋白,稱之為肝素輔因子-II,它能提高肝素通過AT-Ⅲ抑制凝血酶的效率。
蛋白c(protein C,PC)是由肝合成的一個依賴維生索K的糖蛋白,分子中含Gla,可螯合Ca2+。凝血酶能激活PC,有活性的PC稱為活化蛋白C(activeprotein C,APC).具有明顯的抗凝作用,主要是滅活凝血輔因子如因子V、VIII等,阻礙Xa與血小板磷脂結合,促進纖維蛋白溶解。
蛋白S(protein S,PS)是一種依賴維生素K,含G1a的單鏈糖蛋白,其作用是加速APC對因子V、Ⅷ的滅活,阻斷補體系統的激活。
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是由血小板、血管內皮細胞、單核細胞和肝細胞合成,其作用是在Ca2+存在下,抑制Ⅶa-Ca2+—Ⅲ復合物的活性,並還能直接抑制Xa的活性。
此外血液中還存在著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可促進血凝塊的溶解,防止血栓形成。
五、纖維蛋白溶解
纖維蛋白溶解系統(fibrinolytic system),簡稱纖溶系統,其作用是將纖維蛋白溶解酶原轉變為纖維蛋白溶解酶 (纖溶酶),及纖溶酶降解纖維蛋白或纖維蛋白原。纖溶系統是維持人體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當該系統功能亢進時易發生出血現象,功能下降時則導致血栓形成,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義。此外,纖溶系統還包括一些纖溶激活物的拮抗物及滅活纖培酶的成分,這些物質對纖溶系統的激活起重要的調節作用。纖維蛋白的溶解過程可分為纖溶酶的生成和纖維蛋白的溶解兩個階段.如圖18-8所示。
(一)纖溶酶的生成
纖溶酶(plasmin)在血漿中以纖溶酶原(plasminogen)形式存在,它主要是由肝合成,此外嗜酸性細胞及腎臟也能合成,是一個含790個氨基酸殘基的單鏈糖蛋白。纖溶酶原在各種激活物的作用下,分子中第561位的Arg與第562位的Val殘基之間的肽鍵斷裂,形成有活性的纖溶酶。纖溶酶的主要激活途徑有以下三條:
1.內激活途徑主要通過內源性凝血途徑接觸活化所生成的XIIa,使前激肽釋放酶轉變為激肽釋放酶,此酶可使纖溶酶原轉變為纖溶酶。
2.外激活途徑通過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 PA;又可稱血管纖溶酶原激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