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嬰兒六個月體檢重要嗎
嬰兒六個月時,通常需要接受體檢。然而,有些父母可能對此不夠重視,選擇不帶嬰兒前往。而另一些父母則對此頗為關注,並希望了解更多相關信息。那麼,嬰兒六個月體檢的重要性究竟如何?下面將為您詳細闡述。
嬰兒六個月體檢至關重要。因為在這一階段,體檢通常包括微量元素檢查。這一檢查能夠揭示嬰兒是否缺乏某些微量元素,這些缺乏可能導致生長發育遲緩、免疫力下降等問題。因此,嬰兒六個月體檢是確保嬰兒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環。
盡管嬰兒六個月體檢的項目並不繁多,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視。以下是幾個主要檢查項目,它們並不會過多佔用父母的時間,因此建議父母盡可能帶嬰兒進行體檢。
1. 牙齒檢查:醫生會在嬰兒六個月體檢時觀察其乳牙的生長情況,並給出相應的指導意見。
2. 血常規檢查:此項檢查旨在評估嬰兒是否存在貧血狀況。如發現有貧血現象,醫生可能會建議適當補充鐵劑。
3. 微量元素檢查:這一檢查主要關注嬰兒是否缺乏鈣、鐵、鋅、硒、銅、鎂等元素,並檢測其體內含鉛量是否超標。根據檢查結果,醫生會提供相應的指導建議。
通過這三大項目的體檢,我們可以全面了解嬰兒的健康狀況,確保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得到適當的關注和照顧。希望每位父母都能重視嬰兒六個月體檢的重要性,為寶寶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B. 為什麼說給寶寶檢測微量元素不靠譜
微量元素檢測結果根本不準確
首先,各家醫院使用的檢測儀器不同,采樣材料、化驗室環境、化驗師專業水平都不同,而微量元素檢測是一樣非常「難搞」的檢測,它對儀器及實驗室環境有著極高的要求。
微量元素的檢測途徑,主要有這3種:頭發、靜脈血、指血。
頭發:每個人的發質、洗護用品、環境污染程度及頭發部位都會影響檢測結果。
靜脈血:首先,靜脈血里微量元素的量不到身體的1%。其次,小寶寶的胳膊大多胖嘟嘟(神似米其林),取血不是很方便,第三,極易被污染。
指血:
這種方法給寶寶的痛苦稍小些,但也很容易被污染。當針刺手指後,化驗師大多會有一個手擠的動作,這樣會讓組織液混入血液,這時就連最起碼的血液水平都保證不了。
我國官方也覺得微量元素可不做常規檢查項目。早在2013年10月,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網站正式下發了《關於規范兒童微量元素臨牀檢測的通知》,明確指出「非診斷治療需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嬰兒」等。
補多了大有隱患很多表現的病因成因復雜,缺乏專注力、胃口差等,不一定是缺鐵的表現。口腔潰瘍、偏食挑食也不一定是缺鋅的表現。寶寶睡眠質量差、容易驚醒、枕禿也不一定是缺鈣的表現(鈣不屬於微量元素,是常量元素)。
判斷是否存在微量元素缺乏還需要結合膳食分析、臨牀表現和體格檢查等綜合判斷。所以當你的寶寶出現疑似症狀時再去看醫生,醫生會根據相關症狀,給寶寶做其他有參考意義的檢查,來界定病症原因。
不建議在沒有確認病因的情況下,給寶寶吃微量元素補充制劑。一旦過量就會中毒,危害到寶寶的健康。
如鐵過量,會加速細胞老化和死亡,胃腸道出血性壞死等。碘過量,會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癌等。鋅過量,會惡心、腹瀉、發燒、嗜睡等。硒過量:頭發脫落、指甲變形、煩躁、疲乏、外周神經病等。
重視飲食均衡,別執著補充關於微量元素,與其花心思檢測、選擇補充劑,不如合理搭配寶寶的飲食來得更實在。
過分關注微量元素,會讓微量元素補充劑盛行,而忽視了平衡飲食。況且,微量元素之間存在相互拔河的關系。一種元素的刻意補充會干擾其他元素的吸收,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是不長久不科學的。
C. 寶寶體檢異常怎麼辦
專家支持/ 金春華(首都兒科研究所保健科主任) 1號家庭小小一出生,就成了全家人的焦點。媽媽全職在家帶他,還請了個保姆,加上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全部都圍著他轉。食物精心選擇,精心搭配,以保證孩子能夠獲得全面的營養。在日常護理上,家長也特別在意,天氣一有變化就馬上給小小增減衣服。因為心疼孩子,擔心孩子磕著、碰著或累著,全家人沒事就把孩子抱在懷里,都捨不得讓他多走幾步路。 小小的這種情況,完全是家裡人的喂養行為造成的,孩子本身的生理發育沒有任何問題,就是大運動方面落後,這也是大多數介於正常與異常之間的孩子出現得最多的情況。為什麼小小各方面發育都很好,唯獨大運動落後了呢?就是因為家裡人對他照顧得過於細致了,連讓孩子多走幾步都捨不得,經常抱在懷里,無意中就剝奪了孩子大運動發展的機會,孩子得不到充分的鍛煉,發育自然就滯後了。 值得重視的是,小小的這種情況並不是個例, 現在大部分大運動發展落後的孩子都屬於這種情況。所以,家長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地給孩子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這樣才能使孩子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句話總結老人都說,孩子不摔幾跤就學不會走路。可是現在的家長往往過分呵護孩子,使得孩子連摔跤的機會都沒有了。適當放手,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2號家庭可心媽媽在生產的時候出現過宮內窘迫。不過可心出生後,吃奶、玩耍、睡覺都很正常,生長發育也在正常范圍之內。3個月到醫院例行體檢時,醫生卻告訴媽媽,可心的一些發育指標有些落後,懷疑有腦癱的可能。醫生建議可心的家長每個月都帶孩子來醫院檢查,並在家裡給孩子做一些訓練,以便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 可心的家人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孩子挺正常的,怎麼可能懷疑腦癱?而且前兩次體檢醫生不也沒發現問題嗎?」於是,爸爸媽媽帶著可心跑了好幾家醫院,檢查、咨詢,試圖證明孩子不是腦癱。可是幾家醫院的檢查結果都大同小異。爸爸媽媽仍然不接受,又託人找到了相關的權威專家,專家經過仔細檢查告訴他們:孩子確實有輕微的腦癱,如果及早訓練,孩子是可以恢復正常的。現在訓練還來得及,再晚就不好恢復了。」兒保醫生的分析 在嬰兒階段,孩子發育的可塑性特別強。如果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發現有問題,經過精心護理,就能夠把問題的嚴重性降到最低,甚至可能完全趕上正常孩子。 所以,在例行體檢時,如果醫生告訴家長,孩子的發育可能有問題,比如有腦癱的可能,家長最先要做的就是配合醫生,每個月定期帶孩子去兒保所檢查,並在家按照醫生、護士教的方法堅持給孩子做訓練,越早開始訓練,孩子恢復正常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每個月要定期帶孩子到兒保科檢測、檢查。但是,孩子出現異常,並不是一次檢查就能發現的,需要連續、動態地觀察才能發現異常的苗頭,這就是為什麼醫生要求疑似異常或可能正常但發育暫時略有偏離的孩子每個月都要到兒保門診檢查的原因。 但是,這些孩子的家長有的一時無法接受醫生的診斷,寄希望於有誤診的可能,於是帶著孩子到不同的醫院求證,卻沒有注意給孩子堅持做訓練,錯過干預的好時機,反而會耽誤孩子的病情。 上面提到的家庭就是這樣。萬幸的是,他們還沒有錯過6個月以內腦癱寶寶治療的最佳時間。 一句話總結發現異常,讓孩子盡早接受訓練,盡可能幫助他回到正常的生長范圍內來是最重要的。 3號家庭嘟嘟媽媽在懷孕期間一切正常,生產時也很順利,是足月順產。嘟嘟出生後採用的是母乳喂養,似乎一切都很順利。可是在2個月的例行檢查時,醫生提醒嘟嘟的家長,說孩子的發育有些落後,建議他們每個月都帶孩子來體檢,並且堅持在家給孩子做訓練。嘟嘟媽媽很擔心,回去和家裡人說了孩子的情況。嘟嘟的奶奶不以為然:「別聽醫生的,孩子不是早產,生產的時候也很順利,而且你懷孕的時候也挺好的,怎麼可能有問題?嘟嘟爸爸小時候也這樣,現在不也挺好的?醫生總愛把事情說得很嚴重,要像他們說的,每個孩子都有可能不正常!」 聽了奶奶的話,爸爸媽媽覺得有道理,於是就想在家先觀察觀察。再去例行體檢時,醫生再次提醒他們,可爸爸媽媽仍沒當回事。孩子快1歲的時候,別的同齡孩子站得都很穩了,有的孩子還會走了,嘟嘟卻還要扶著才能站起來,而且還顫顫巍巍的,這時爸爸媽媽才開始著急,覺得孩子確實有些問題。 兒保醫生的分析 並不是具有高危因素,寶寶就一定會出現腦癱等高危情況。但也不是說寶寶沒有高危因素,就一定不會出現問題。上面家庭中的孩子,雖然媽媽從懷孕到生產都很順利,但這並不表示孩子不會出現異常情況。如果家長因沒看到孩子的異常表現而忽略了醫生的診斷,等看到孩子確實有異常的表現了,已經錯過了最佳、最及時的治療時機。那為什麼嘟嘟到了會走路的時候才表現出落後來呢?因為有些重要部位的損傷,早期臨床上就沒有表現。只有支配運動系統發育達到那個階段時,才表現出它所控制的部位功能障礙。這些損傷雖然無法逆轉,但人腦的代償功能是很強的,也就是說受損部位周圍發育正常的細胞替代受損細胞的功能,將異常的表現降到最低,而這個代償開始是需要訓練的,而且訓練得越早越好,因為腦細胞的「修剪」過程還沒有完成, 在這一階段可以通過訓練促進正常腦細胞的發育。 一句話總結可以懷疑或不完全相信醫生的診斷結果,但不要耽誤了早期訓練。因為即使孩子是正常的,做訓練對於他來說也只有好處沒有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