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辯論賽:延遲退休對青年就業的影響
近來,社會對延遲退休年齡議論頗多,擔心延遲退休政策極大地影響就業。「老年人不退,不騰崗位,年輕人怎麼就業呢?」然而,只要認真研究分析延遲退休的制度設計,就能發現它對就業的影響沒人們想像中那麼大。
從節奏上看,延遲退休將實行「小步慢走」而非「一步到位」,每年只延遲幾個月叢肢,影響人數非常有限,不會對勞動力需求產生大的沖擊,因此,對就業的總體影響小且緩和。
更何況,延遲退休並非所有群體同步推行,而是從目前退休年齡相對偏低的群體開始逐步實施。這一政策的推出時機,實際上充分考慮了我國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變化的狀況。從2012年開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逐步減少,2030年之後,減少幅度還將進一步加大。從2011年高峰期的9億多,減少到2050年的7億左右,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趨勢,顯然會和延遲退休對就業的影響,產生對沖效應。
實際上,勞動力市場的新陳代謝,遠不是「老的滲帶世不退休,年輕的別想進」。即使不實行延遲退休,有些行業、一些單位因為缺工,本來就有相當部分勞動者退而不休。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60—64歲的城鎮男性勞動者還在工作的有近1/3,且從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來呈提高趨勢。因此,從總量上看,即使延遲退休導致老年勞動力留在市場中,並不一定就會減少年輕人進入。
老年勞動力和青年勞動力並非完全的替代關系,還存在互補關系。一些舊有的工作,年輕人未必「看得上」,同時也可能是「做不了」。這些領域的老年人退休了,不但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沒人做,甚至也會導致勞動力市場上的結構性短缺,使得一些工作沒有足夠的人能做。比如,我國健康醫療產業發展迅速,卻嚴重缺少醫生,缺少護理人員;還有一些工作沒有足夠的人願意去做,比如養老服務業。可見,延退佔用的就業崗位,和青年的就業願景重合度不一定很高。隨著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許多適合青年進入的新行業或職業。在這個意義上講,青年的就業機會,主要還是決定於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以及青年群體的就業方向與能力。
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延長,勞動者的工作年限實際上被隱性地縮短了,這將導致社會總體勞動力資源減少更多。而漸進式的延遲退休,是維持「人口紅利」的一種方式。在產業結構提升、勞動條件改善的情況下,老年勞動者可勝任的工作崗位其實變多了,如果未老先退、能幹先休,這是對社會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對於勞動者而言,按照養老保險多繳多得的機制,退休金收入也不會有大的影響。
我們也應該看到,延遲退休對大齡勞動者特別是技能單一的大齡女性勞動者就業,有一定影響。行橡為此,我們需要開發更多的適合崗位,採取有針對性的就業扶持政策支持這些勞動者就業,同時加強對大齡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只有配套政策措施更完備,實施延遲退休政策的積極效益才能更好地釋放出來。
❷ 辯論賽反方四辯總結時需要注意什麼
4辯是4名隊員當中最重要的一員,因為在比賽中,4辯是最後發言的,給觀眾和評委的印象也是最深的,因此4辯的發揮往往決定著比賽的勝負。當之前隊處於下風時4辯就要力挽狂瀾,反敗為勝;當之前自己的隊伍處於上風時就要錦上添花,鞏固優勢。在學校當評委的時候經常看到很多隊伍前面打的很好,但是到了4辯總結的時候漏洞百出,與對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輸掉了比賽,非常遺憾。由此可見,4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4辯總結時要注意:吐詞要清,不要結結巴巴,不要照本宣科,要注意時間的把握,要注意語言的節奏,不要廢話太多,要注意陳述時與觀眾和評委的交流,不要抒情說理太多,抓漏洞少.
❸ 辯論賽,儲蓄養老好還是保險養老好,一辯的開篇與小結怎麼寫謝謝~! 正方,儲蓄養老好
3800萬人退了養老社保,有些人就說不如自己每月存一些錢當養老。針對社保養老險,商業養老險,和儲蓄養老三種方式我自己分析如下
如果是社保的養老金,那是有虧本的可能,因為交那麼多年能領多少年要看自己的壽命了(尤其是要延遲退休年齡,延遲五年意味著多交五年錢,少領五年錢),如果不幸走的早,甚至倒霉的剛開始領人就沒了,那頂多拿點喪葬費,白交了,但他的優勢是單位承擔大部分,自己只需繳納少部分,而且活多久領多久。如果沒有單位自己承擔的話是非常不建議的。
如果是商業保險養老,至少正常情況下不會虧本(不退保的情況),而且一些類似社保養老金的保險還是很不錯的,保證自己始終有現金流,每月或每年拿到一筆錢。這適合個體工作者或者有社保但是想多補充一些養老金的人(或者說都適合,看經濟能力了)
儲蓄養老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這不是強制性的,自己有可能會為了買房買車,看病等把儲蓄的養老金用作他用,那就起不到未來的養老作用。另一個問題是由於不能確定自己的壽命,所以儲蓄的錢如何花,花多少就是個問題了,花多了,提前花完了,自己還活得好好的,怎麼辦?花的少,結果省吃儉用好日子沒過成還早早的走了,留下的錢給了家裡,雖然肥水不流外人田,但自己的生活品質無法保障了。
所以總的來說保險養老更科學更有紀律性,保證自己的養老現金流,儲蓄養老不確定性太多。
❹ 求「退休年齡是否應該延長」辯論賽主持人稿
給你提供一點素材。
A.可以實行彈性的退休年齡制度,不搞一刀切。
比如男性職工,從年滿60歲到65歲五年的60個月,由本人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意願,任意選擇其中的1個月辦理退休手續。
B.本人原創《退休年齡延遲了嗎》,請在百忙中仔細閱讀。
一、退休領取社保養老金的2個條件:
1.參保人的實際繳費年限在10年以上(1998年9月30日及以前參加工作的)或15年以上(1998年10月1日及以後參加工作的);
2.參保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
二、現行法定退休年齡:
1.女:單位參保的工人50歲;管理人員55歲。個人參保的一律55歲。
2.男:一律60歲。不分工人,管理人員,單位參保,個人參保。
3.其中,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工人,常年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原地區和常年在攝氏零度以下的冷庫、生產車間等低溫場所工作的工人,可以提前退休(女工人45歲,男工人55歲)。
4. 因病或非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可以提前退休(簡稱病退,女45歲,男50歲)。
三、關於延遲退休年齡:
社會保險是用新人繳納的養老保險費支付老人的養老金,不足部分由國家財政補足。
目前,只是在理論層面研討延遲退休年齡的課題,進入決策層面還有待時日。
各地詳情咨詢勞動保障電話12333。
❺ 辯論賽我是反方:中國不該繼續實行計劃生育》此題目一辯該怎樣陳詞
我方觀點:計劃生育政策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不必提倡晚戀、晚婚、少生的政策。
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從而有計劃地控制人口。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自製訂以來,對中國的人口問題和發展問題的積極作用不可忽視,但計劃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數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國家嚴重的老齡化,性別比例失調,未富先老的格局。
1、 人口結構發生變化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7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就指出,近年來,青壯年勞動力短缺現象正由沿海向內地蔓延,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正逐步向供不應求轉變。
2、老齡化問題嚴重
根據2000年11月底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8811萬人,占總人口的6.96%;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人,占總人口的10.2%。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即為老年型人口結構類型的話,那麼早在2000年,我國已開始邁入老年型社會。
3、我國生育率已經過低
中國需要平均每個婦女生育2.3個以上孩子才能保持人口世代更替,社會、經濟也才能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和計劃生育雙重作用下,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完成了人口轉變,生育率(婦女平均生孩子數)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發現已經降低到極其危險的1.22,年度人口抽樣調查以及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也證實了生育率只有1.3左右。
4、人口過少對中國經濟的壞處
1,,缺少潛在需求;2、缺乏經濟發展所必須的勞動力;3、市場規模小,影響貿易活動;4、影響產業規模的擴大,增大了經濟發展的限度。
5、計劃生育對男女雙方帶來的問題
現在多數男女婚後需要撫養4位老人,生活經濟壓力明顯增加。另外晚婚可能導致生育疾病,出現大齡產婦,未必會帶來優生的效果。
如果要詳細的就採用下面的吧!
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從而有計劃地控制人口。計劃生育的方針、政策和制度措施等,主要意義是有效控制人口數量增長過快的情況,以防人口數量的過快增長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的增長和環境、資源的不足的矛盾,以致破壞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自製訂以來,對中國的人口問題和發展問題的積極作用不可忽視,但計劃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數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國家嚴重的老齡化,性別比例失調,未富先老的格局。
二 提出取消計劃生育的背景(立論點):
1. 人口結構發生變化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7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就指出,近年來,青壯年勞動力短缺現象正由沿海向內地蔓延,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正逐步向供不應求轉變。研究報告表明,中國勞動年齡人口(15歲到59歲)供給增長率在2004年首次出現下降,預測到2011年左右,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不再上升,2021年開始絕對減少。該課題負責人、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窻呼籲決策者警惕:到2013年中國的「人口紅利」可能轉變成「人口負債」。2008,2009年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勞動力短缺已經印證了上述預測。中國實行了31年的獨生子女政策的滯後效應已經顯露,製造業中堅力量的20歲至39歲年齡段人口減少逾五分之一。從1990年到2000年的輕工業時代,吸納了1億多豐富而廉價的農村勞動力。到2009年,這些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製造業工廠的工人使家電、服飾、玩具、陶瓷等45個行業的100多種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2000年至今的重化工業時代,依靠資本和技術的大工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開始減弱,就業形勢日益嚴峻起來。未來15年內,中國新增勞動力總量將急劇下降,目前低技術勞動力的供給已經達到頂峰,正面臨向下的巨大拐點。而受過良好教育的中高端勞動力供應則會快速增長。勞動力將逐步替代資本成為我國最稀缺的要素,這意味著造就了中國經濟騰飛的廉價勞動力無止境供給行將結束。
2.老齡化問題嚴重 根據2000年11月底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8811萬人,占總人口的6.96%;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人,占總人口的10.2%。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即為老年型人口結構類型的話,那麼早在2000年,我國已開始邁入老年型社會。
另據2002年人口抽樣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全國人口比重為8.2%,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7.0%高1.2個百分點。發達國家老齡化進程長達幾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國用了80年,美國用了60年,而我國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的速度還在加快。發達國家社會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達到8000美元,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有能力解決老齡化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相比之下,2003年我國人均GDP僅為1000多美元,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尚處於世界中下水平時,老齡化程度卻已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呈現了"未富先老" 的特徵。 從2020年開始,中國將步入老齡化嚴重階段;2050年,中國將步入超高老齡化國家行列。我國社會步入老齡化前後不到20年,不可否認,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是推動和加速社會老齡化進程的主要原因。同時,由於近20年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疾病控制、衛生條件及生活質量快速提升,那種普遍存在的"少生、少死、高壽"的現象也是重要因素。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
首先,勞動年齡人口對老年人的贍養負擔加重。據一項研究測算,2000年我國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只需負擔15.6個老年人,2050年則要負擔48.5個老年人。研究認為,在未來50年中,前20年,我國存在一個低撫養比時期,這期間兒童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已經下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剛剛上升,總撫養比處在從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
其次,社會保障問題突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楊建華說:"農村不像城鎮那樣,老年人享有各種社會保障,原先集體供養老人的制度隨著集體經濟的解體而瓦解,農村養老主要通過家庭贍養自行解決,而農村家庭養老受到他們子女本身經濟實力和是否具有孝心兩個方面的影響,老年人贍養糾紛和因贍養引起的自殺事件時有發生。農村老年人口普遍缺乏養老、醫療、照料服務等基本社會保障,因此出現老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最後看不起病的問題。這在我國中西部貧困地區尤為突出,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建立。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壽命的延長,因疾病、傷殘、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顯著增加,給國家、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因此急需解決好社會保障問題。"
由於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社會保障重在城鎮,城鎮職工社會保障基本框架雖已初步形成,但正經歷著未來人口老齡化的考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使得大批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根據建設部對城市住房需求的預測,2020年將新增城市人口2.6億,2050年將再增3.3億。屆時,城鎮化水平將達到70%。在城鎮化進程中,結合小城鎮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的養老保險辦法急需研究出台。
第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問題。身體健康狀況下降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與此相關的心理、膳食和社會因素也不容忽視。研究表明,有大約1/3左右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獨、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城市部分老年人體重超重,農村部分老年人營養不良。忽視個體在體力和智力上的差異,"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喪失,使老年人過早處於被"養"起來的生活狀態。老年問題對經濟的影響尤為突出。
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後,最終要形成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兩部分。積累基金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國民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消費基金多,積累基金就少,反之,消費基金少,積累基金就多。積累基金多意味著國家和企業可以拿出更多的錢用於投資和擴大再生產,這對拉動經濟增長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人口老齡化會導致養老經費的不斷增加,從而導致消費基金的增加,相應地就使得積累基金相對減少,這對擴大投資是不利的。加上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得退休金總額也在不斷地上升,1978年全國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福利費用總額為17.3億元,到1997年增加為2068.3億元,19年間增長了119倍。有人預測,到2030年,這一費用將達到73219.5億元,2050年將達到182195.2億元。這個龐大的數字會對國家的財政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困擾。
另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下降,導致勞動力不足。勞動力是構成生產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勞動力數量的多寡及其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的大小,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國雖然已進入了老年型社會,但勞動力資源卻十分豐富,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不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的現象。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勞動力老化的問題將十分明顯,目前一大批中青年勞動力在若干年後也將步入老年,由於勞動年齡人口老化不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老年問題對社會穩定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現收現付的養老社會保險體制,養老金是直接從企業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業的退休人員多,企業用於養老的負擔就重,在職人員的收入就可能受影響,這樣,就可能導致在職人員的不滿,從而引發在職和退休的兩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而實際上,退休人員所領取的養老金,是他們過去所創造的財富的一種補償。但是,由於在實際操作上表現為直接從在職人員創造的價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職人員的誤解。
老年問題對家庭代際關系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傳統家庭,由於子女多,加之那時候老年人壽命較短,家庭供養老年人的時間相對也較短,子女供養老人的負擔相對來說也比較輕。而現代,特別是推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而導致的"4-2-1"家庭格局的出現,導致一對夫婦要面對供養雙方的父母和撫養一個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負擔。這種負擔不僅僅限於經濟上,還包括用於照料和護理老人的時間支出上。照料和護理老人需要時間,而對於勞動人口而言,時間就意味著收入的高低。久而久之,子女對尊老愛老的道德觀念會產生排斥心理,厭棄老人、歧視老人、虐待老人的現象會增多,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會不斷加劇。而代際矛盾如果解決得不好,就必然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3. 我國生育率已經過低 中國需要平均每個婦女生育2.3個以上孩子才能保持人口世代更替,社會、經濟也才能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和計劃生育雙重作用下,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完成了人口轉變,生育率(婦女平均生孩子數)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發現已經降低到極其危險的1.22,年度人口抽樣調查以及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也證實了生育率只有1.3左右。這可以從近年中小學學生銳減,學校大量關閉得到佐證。2009年高考生源也開始減少了,根據人口普查資料,2019年大學年齡(19~22歲)人口將只是2009年的53%,這意味著大量高校將因為生源短缺而面臨破產。
要保證人口相對於上一代不增加也不減少(世代更替),目前發達國家的總和生育率(婦女平均生孩子數)需要達到2.1。而由於嬰幼兒死亡率和出生率別比發達國家要高,中國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應該在2.3以上。生育率如果高於更替水平,會有人口膨脹壓力;如果低於更替水平,今後將出現人口減少。
中國於1971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1980年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社會越發達,養育成本越高,生育意願越低,婚齡、育齡越晚,不孕率越高,生育率也因此就越低。在經濟發展和計劃生育的雙重作用下,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的5.81下降到1979年的2.75,1990年的2.17,1995年的1.43。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生育率只有1.22了;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再次證實生育率只有1.33。
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從1980年代後期的2500萬左右下降到1996年之後的1300萬左右,人口結構呈倒三角形,是不穩定的人口結構。年齡結構不穩定,導致養老危機;性別結構不穩定,導致光棍危機;民族結構不穩定,可能導致民族矛盾。而美國和印度都有穩定的人口結構:美國是柱狀人口結構,印度是正三角人口結構。
就是說,1971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的時候,生育率遠遠高於世代更替水平,有人口膨脹壓力;但現在中國的生育率早已低於世代更替水平,意味著即將面臨人口萎縮。因此,中國的人口政策需要盡快由人口控制向人口發展轉變。
4. 人口對中國經濟的好處和壞處 首先,對人口過少的國家:1,缺少潛在需求。2,缺乏經濟發展所必須的勞動力。3,市場規模小,影響貿易活動。4,影響產業規模的擴大,增大了經濟發展的限度。
其次,對於人口過多的國家:1,人口增長吞噬經濟發展成果,要使經濟發展的速度超過人口增長速度,那麼所需要的資本額也要相應增大。2,在土地及資源不變的條件下,人口規模越大,人口壓力九越重。工業社會前期的主要產業是農業,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本就得從農業中准備。而人口密度過高,人均土地和資源佔有量減少,勞動力生產水平及生活水平就會降低,以及起飛所必需的資本形成也會隨之降低。
人口增長過快對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很多不利條件:1,惡化人均佔有資源量。2,增加失業。3,降低教育水平和勞動力素質導致熟練技能的勞動力缺乏的現象。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人口的過快增長卻增加了大量的勞動力,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也有及其有利的一面:1,增加投資吸引力,國民生產總值規模較小的國家,在發展初期會保持經濟高速增長。2,加速了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提高了加工類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利於出口企業的發展。
我方可以從以上四點立論。
下面的這個是摘抄,上面那個是自己總結的。你適當採納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❻ 辯論賽正方辯題:延長退休年齡有利於勞動者。如何辯好這次辯論賽要詳細,給高分。不然不給分。謝
如果是辯論隊的來~你就自應該具備一定的能力了~首先是破題,要深入,不能停留於表面,對這個延長退休年齡和勞動者要多挖掘一下,可以結合我國國情來說,這個是比較型辯題,注意你你的標准,圍繞標准立論,最好是有體系的了,論點之間相互有聯系才行~然後是攻辨,問題要成體系,要有邏輯,最重要的是自由辯論,不管你是什麼辨位,這個環節都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在比賽前梳理戰場~這個你應該知道戰場吧?還有總結陳詞~這個最好抓現場,然後加上升華~這個辯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定要有生動的事例,最後提點小意見~提問的時候注意禮貌用語,話不要說的那麼直,婉轉一點嘛~~這個會影響你的辯風~祝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