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辯論賽:延遲退休對青年就業的影響
近來,社會對延遲退休年齡議論頗多,擔心延遲退休政策極大地影響就業。「老年人不退,不騰崗位,年輕人怎麼就業呢?」然而,只要認真研究分析延遲退休的制度設計,就能發現它對就業的影響沒人們想像中那麼大。
從節奏上看,延遲退休將實行「小步慢走」而非「一步到位」,每年只延遲幾個月叢肢,影響人數非常有限,不會對勞動力需求產生大的沖擊,因此,對就業的總體影響小且緩和。
更何況,延遲退休並非所有群體同步推行,而是從目前退休年齡相對偏低的群體開始逐步實施。這一政策的推出時機,實際上充分考慮了我國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變化的狀況。從2012年開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逐步減少,2030年之後,減少幅度還將進一步加大。從2011年高峰期的9億多,減少到2050年的7億左右,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趨勢,顯然會和延遲退休對就業的影響,產生對沖效應。
實際上,勞動力市場的新陳代謝,遠不是「老的滲帶世不退休,年輕的別想進」。即使不實行延遲退休,有些行業、一些單位因為缺工,本來就有相當部分勞動者退而不休。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60—64歲的城鎮男性勞動者還在工作的有近1/3,且從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來呈提高趨勢。因此,從總量上看,即使延遲退休導致老年勞動力留在市場中,並不一定就會減少年輕人進入。
老年勞動力和青年勞動力並非完全的替代關系,還存在互補關系。一些舊有的工作,年輕人未必「看得上」,同時也可能是「做不了」。這些領域的老年人退休了,不但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沒人做,甚至也會導致勞動力市場上的結構性短缺,使得一些工作沒有足夠的人能做。比如,我國健康醫療產業發展迅速,卻嚴重缺少醫生,缺少護理人員;還有一些工作沒有足夠的人願意去做,比如養老服務業。可見,延退佔用的就業崗位,和青年的就業願景重合度不一定很高。隨著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許多適合青年進入的新行業或職業。在這個意義上講,青年的就業機會,主要還是決定於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以及青年群體的就業方向與能力。
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延長,勞動者的工作年限實際上被隱性地縮短了,這將導致社會總體勞動力資源減少更多。而漸進式的延遲退休,是維持「人口紅利」的一種方式。在產業結構提升、勞動條件改善的情況下,老年勞動者可勝任的工作崗位其實變多了,如果未老先退、能幹先休,這是對社會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對於勞動者而言,按照養老保險多繳多得的機制,退休金收入也不會有大的影響。
我們也應該看到,延遲退休對大齡勞動者特別是技能單一的大齡女性勞動者就業,有一定影響。行橡為此,我們需要開發更多的適合崗位,採取有針對性的就業扶持政策支持這些勞動者就業,同時加強對大齡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只有配套政策措施更完備,實施延遲退休政策的積極效益才能更好地釋放出來。
2. 辯論賽,儲蓄養老好還是保險養老好,一辯的開篇與小結怎麼寫謝謝~! 正方,儲蓄養老好
3800萬人退了養老社保,有些人就說不如自己每月存一些錢當養老。針對社保養老險,商業養老險,和儲蓄養老三種方式我自己分析如下
如果是社保的養老金,那是有虧本的可能,因為交那麼多年能領多少年要看自己的壽命了(尤其是要延遲退休年齡,延遲五年意味著多交五年錢,少領五年錢),如果不幸走的早,甚至倒霉的剛開始領人就沒了,那頂多拿點喪葬費,白交了,但他的優勢是單位承擔大部分,自己只需繳納少部分,而且活多久領多久。如果沒有單位自己承擔的話是非常不建議的。
如果是商業保險養老,至少正常情況下不會虧本(不退保的情況),而且一些類似社保養老金的保險還是很不錯的,保證自己始終有現金流,每月或每年拿到一筆錢。這適合個體工作者或者有社保但是想多補充一些養老金的人(或者說都適合,看經濟能力了)
儲蓄養老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這不是強制性的,自己有可能會為了買房買車,看病等把儲蓄的養老金用作他用,那就起不到未來的養老作用。另一個問題是由於不能確定自己的壽命,所以儲蓄的錢如何花,花多少就是個問題了,花多了,提前花完了,自己還活得好好的,怎麼辦?花的少,結果省吃儉用好日子沒過成還早早的走了,留下的錢給了家裡,雖然肥水不流外人田,但自己的生活品質無法保障了。
所以總的來說保險養老更科學更有紀律性,保證自己的養老現金流,儲蓄養老不確定性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