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代的文官退休後可以享受怎樣的福利待遇
不僅僅是文官,清代所有官員退休後的福利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特別是一些功績卓著的官員,退休後所得到的好處是非常大的。
總的來說就有以上三種福利,相比於現代人來說,這種福利真的讓人看著眼紅了。
⑵ 清朝一官員退休後,向乾隆皇帝上了兩道奏摺,為何會被乾隆絞殺了
乾隆在歷史上也是一位有名的皇帝,官員退休為什麼會被下令「絞立決」呢?
那麼話又說回來了,為什麼尹嘉銓明明第一次皇帝已經拒絕他了,他為什麼還要再寫一次呢?這樣一想,他就是在皇帝面前找自己的存在感。乾隆作為一國之君自然不能隨隨便便答應他,並且尹嘉銓確實有錯在先,他在自己的論著里寫了太多不好的言論目的就是想名留青史自然是不可能的,況且當時皇權思想那麼嚴重。
⑶ 清朝官員什麼時候可以正式退休
清代的退休制度比較人性化,規定官員到了60歲就可以退休了,這和前代比起版來已經是官員們的福利了權,清代官員要想退休,總得找出個理由,否則雖然到了退休的年紀,沒理由一樣得給國家幹活,實在不想幹了,無緣無故消失是不行的,被抓回來皇帝會以為國家很虧待你,嚴重的會讓你永遠退休,所以清代的官員退休的時候會給皇帝上奏摺說明情況,一般會用「乞致仕」的字眼。
在退休奏摺中官員們必定要將皇帝天花亂墜的猛誇一頓,說什麼皇帝很牛,蓋過堯天舜日,自己無能,想要回家抱孩子等等,總之不能讓皇帝看出來你不想伺候他了,另外還要找幾種借口,比如:因老退休,因病退休,為養親退休等等。當然很多人實際上是因為自己在官場上實在是混不下去了,或者不想混了,想回家享受天倫之樂。
⑷ 從休致制度來看,清代文官退休後的待遇究竟怎麼樣
三品以上的官員退休待遇很不錯,他們如果主動退休的話,他們可以得到全俸,而且他們的品銜也會有所保留,所以他們告老還鄉後,他們仍然擁有著很大的權勢地位。但是三品以下的官員就沒有這么幸福了,他們雖然也可以保留品銜,但是他們只能得到半俸。
我國古代的休致制度,就是古代官員已經年老了無法繼續勝任工作了,這時他們會選擇辭官回家。在清代的時候,官員們可以保留原有的品銜,同時他們還可以得到朝廷的一筆不菲的退休金,但是,如果官員們退休以後又犯了大錯,那他們就沒有這么好過了,他們不但沒有退休福利,他們還會受到處分。
封贈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封贈是朝廷給予文官的特殊福利。但是封贈不是所有文官都有,主要看文官的品銜,三品以上拿全俸的文官,才可以得到朝廷的贈俸,其餘的文官只有對朝廷的貢獻特別突出,才可以獲得贈俸。
⑸ 清朝官員什麼時候可以正式退休都有什麼待遇
退休制度自古有之,從周代開始就開始推行退休制度,查閱有關歷史典籍,我們發現從周代到明代,官員的退休年紀一直是70歲,在今天看來70歲退休已經夠晚的了,可以說是給國家幹了一輩子的活,回家抱孫子享受天倫之樂的時間微乎其微,但是對於古代官員來說,70歲退休是個啥概念呢?相當於從入仕開始一直干到死,除非有個別身子骨硬朗的,還能熬到退休,大多數官員都死在任上了。
當然除非犯了大罪的官員,平時有些小過失的官員都會在退休之後享受到朝廷的禮遇,清朝的《光緒會典》中對退休官員的待遇就有明確規定:凡官年老告休者,則令致仕,大臣予告者或加銜,或食俸皆出特恩。如果皇帝平時和這位大臣的關系特別好,還會額外賞賜,不僅吃全俸,而且還會給個虛職或黃馬褂啥的,但是退休了就是退休了,千萬別出來嘚瑟,否則皇帝一不高興,逮回來殺頭也是有的。
⑹ 清朝為什麼會不信任曾國藩,讓他節制四省軍務
雖然現在對曾國藩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是穩定國家統一的功臣,他對中國近代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是最早主持翻譯西方書籍,進行工業建設的官員,這對後來的一些青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國藩是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參加科舉,中試後步入仕途,後來拜入軍機大臣穆彰阿門下,一路平步青雲,從翰林院庶吉士一路升到了兵部右侍郎(從二品),他最初參加科舉時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同進士出身,如果按照這個成績,大多數人混到退休頂多也就正四品,所以曾國藩的升遷速度是非常快的。
真正讓曾國藩青史留名的事件是太平天國運動,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為喪母回家守孝,一年前洪秀全在金田村組織起事,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始了,咸豐二年(1852年)時太平天國已經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咸豐皇帝雖然在全國各地抽調八旗兵,綠營兵來平叛,但是荒於訓練的清軍根本不是太平軍的對手。
曾國藩混跡官場二十多年,朝廷下旨讓他督辦四省軍務,表面上看無比風光,實際上危機四伏,清朝的年羹堯就是個例子,這一道聖旨實際上就是燙手的山芋,能推當然得推掉,否則難免日後將會引火燒身,最後曾國藩還是接了旨,但在太平天國滅亡後,曾國藩很快就主動提出解散湘軍,目的就是為了讓朝廷放心,明哲保身罷了。
⑺ 清朝官員退休有工資嗎
清朝給退休官員的待遇是全方位的。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官員退休,最不適應的就是「人走茶涼」,門可羅雀。因此,清廷採取了四類措施,給予「安全著陸」的官員一定的政治待遇,維持他們的榮譽和體面。
一是存品加銜。就是退休後交出現職,保留品銜。相當於今天免去領導職務,保留級別待遇。有些官員在職時政績卓著,退休後還可以加銜晉級。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陳元龍,被雍正帝評價為「老成練達,學問優長,奉職多年,宣勞中外」,退休時不僅保留級別待遇,而且增加了太傅頭銜。
二是恩蔭子孫。就是官員自己退休後,子孫可以取得做官資格。類似今天老國企的「接班」。康熙四年(1665年),都統劉之源退休,朝廷就把他騰出的位子轉給他兒子劉光代接掌。當然,劉光代並非零起點,彼時已是副都統,這次是以「蔭襲」的方式實現了「轉正」。不可否認,「恩蔭」是官僚特權,但對籠絡人心,穩定官僚隊伍起到積極作用。
三是參與朝政。就是退休官員依然可以發揮「余熱」,參加朝政決策,報告地方政務。光緒五年(1879年),駐法公使郭嵩燾卸任回國,託病辭官,開始了退休生活。不過,他依然關心國家大事。中俄伊犁交涉時,他提出六條建議,得到朝廷採納。中法戰爭期間,他多次致信李鴻章等重臣,發表對戰事看法和軍事部署建議。郭嵩燾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的駐外使節,對於皇帝來說,他的豐富閱歷和外事經驗,既能在關鍵時刻幫朝廷解決難題,又能幫助現任官員提高決策能力。當然,參政不等於干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仍是清代官場通行的「潛規則」。
四是告老還鄉。官員們退休後,除了個別會留在京城給皇帝當顧問外,大多數會選擇回原籍養老。他們帶著原有的官銜回去,不但地方官要以禮相待,噓寒問暖,朝廷也不會對他們放任不管。退休返鄉的官員里,文官歸口吏部,軍官歸口兵部。如果退休官員去世,皇帝還要賜給榮譽頭銜、謚號和封贈,派人致祭,有的生前表現不錯,深得皇帝欣賞,死後還能入祀賢良祠。
清廷給退休官員的政治待遇,周到實惠,為的就是體現朝廷對這些幹部辛勤效力的充分肯定。鼓勵年輕幹部像這些前輩一樣,干好本職,光宗耀祖。
最美夕陽紅
比起政治待遇,級別較低的官員更關心經濟待遇,也就是退休金。
清朝入關後「圈地」盛行,朝廷控制了大量土地,但物資奇缺,通貨緊縮,因而退休金的發放形式主要是發給土地和豁免納糧當差。「督、撫、布、按、總兵各給園地三十六畝,道員、副將、參將各給園地二十四畝,府、州、縣、游、守等官各給園地十八畝」。在職官員都擁有豁免賦稅徭役的一定額度,比如五品官(相當於正廳級)可以豁免14石糧和14個人丁。如果退休,豁免額是在職的70%。
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白銀大量流入國內貨幣市場,在職官員的俸祿從實物形式逐漸向貨幣形式轉化,官俸和養廉銀制度逐步完善。同時,八旗人口大量膨脹,他們的生計朝廷必須全包,導致政府控制的土地逐漸減少,不敷分配。於是,官員退休金發放形式就改為「賞食俸祿制」,分為「食全俸」、「食半俸」和「不食俸」三種。
按照乾隆三年(1738年)的規定,到退休年齡,主動申請退休,獲准退休後級別不變的官員,可以「食全俸」,拿100%工資;沒到退休年齡,但在考核中發現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獲准級別不變,也只能「食半俸」,拿50%工資;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員,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祿了。
到了嘉慶、道光年間,朝廷又對退休官員做了細分。一些不滿退休年齡,但曾經征戰立功的官員,能否在「食半俸」、「不食俸」的原有標准上,提升一格,分別變成「食全俸」和「食半俸」,由皇帝定奪。這樣,除了職務、級別和政績之外,軍功和年齡也成了退休金給付標準的加分項。而這些加分項,皇帝的好惡要發揮決定性作用。
必須明確的是,無論退休金額度多少,都納入國家財政,由戶部撥付,州府支給,旱澇保收。只要朝廷不垮,退休金一分不會少。
不管怎樣,退休就意味著不再擔責任。吃得香,睡得著,還能享受不錯的政治和經濟待遇。表面看來,清廷官員的退休生活還是很體面的。
⑻ 歷史清朝官員什麼時候可以正式退休
1、清代官員退休抄稱為襲「致仕」
2、清代文官一般是延續明代「七十致仕」的標准,武官另有標准。
3、清代武官規定副將以下,年滿六十,概予罷斥。;參將五十四歲為限;游擊五十一歲為限;都司、守備四十八歲為限;千總、把總四十五歲為限。一句話,愈是低級武官,退休愈早。
4、同時清制又規定:官員凡年老或年老患病,即需辦理退休手續;新中舉人,若其年齡已滿70,不許銓選任官;官員年老有病,戀職不願去者,需勒令其退休。因此,官員一般還是以七十歲為致仕年齡,但之前也可以「老」為由乞休。
⑼ 清朝以前的幹部有沒有退休
,《禮記?王制》載:「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七十不與賓客之事,八十齊喪之事弗及也。」,也就是說,五十歲開始不幹體力活,六十歲不當兵打仗,七十歲不搞接待工作,八十歲那些婚喪嫁娶的事情就不要參加了。而孟子也設想給老年人一些優待:「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但這些設想基本沒有上升成為制度,因此很多人就要像賣炭翁一樣,辛勞終身。
細民百姓的退休和養老都沒有保障,但古代的公務員隊伍在退休和養老問題上則是另外一番景象。古代把官員退休稱為「致仕」(有一位余姓文化大師把「致仕」解釋為做官,引發了小小的圍觀,此處按下不表),從周朝開始,就對致仕有了明確的制度性規定,《周禮.曲禮》就有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仕」。到了漢代,這一制度已經相當完備,規定官員七十歲退休,並且明確了退休官員的待遇。
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下詔規定:「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也就說,官員退休後,可以終身享用原來俸祿的三分之一。但漢代,軍功豪強勢力強盛,因此也影響了退休制度的實施。漢末乃至魏晉南北朝,士族門閥勢力興盛,政治資源被士族世襲壟斷,在這種情況下,退休制度的實施更是打折扣了。
到唐代,退休制度就比較正規,仍然規定「七十而致仕」,但待遇已經大大提高了:「大唐令,諸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對五品以上退休官員給原俸祿的一半,比起漢代的三分之一大幅度提高。而那些有特殊貢獻的官員,在退休後則能享受在職的全額工資,比如名相宋璟。而六品以下官員,一開始待遇並不好,原薪水一半的待遇,只能享受四年。後來到了唐玄宗時期,也改為終身享受了。
除了享受退休工資外,退休官員還有其他令人羨慕的待遇,比如皇帝經常性的賞賜,部分官員的孩子可以沾光,在其父退休後入朝做官,甚至還有這樣的政策:官員退休前可以突擊提拔以享受更好的退休待遇。官員去世後,其家屬還可以得到一筆豐厚的喪葬費。總之做了公務員,就等於有了終身飯票,一輩子不用發愁啦。
⑽ 清朝的武官都是多少歲退休的,退休以後的福利待遇怎麼樣
在清朝的時候官員不出意外的話退休年齡是在60歲,但是對於武官而言的話那麼退休的年齡會比別的官員早一點兒,大概在55歲左右。對於副將來說的話退休年齡最遲是60歲,武官的官職越低,那麼他們退休的年齡也越早。所以大約來說的話,武將的退休年齡應該是不會超過60歲,而俸祿方面就和你自己的創造的戰績有很大的關系了。你創造的戰績越好,退休的待遇就越高了。
而且一般來說的話,那些武將都是為國家出生入死的人,他們日夜征戰還是十分的疲勞的,所以他們的壽命相對而言也比一般的人要短一點。於是國家也考慮到這一點,會讓他們退休的比其他人早一點。而俸祿方面來說的話和文官是一樣的,繼承之前一半的俸祿,根據之前所立戰功大小給予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