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的稱謂
(1) 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並稱「父母」外,父母還有「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古人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怙恃」等稱呼;此外,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也是對父母的並稱。
關於父親的稱呼,在《史記》中劉邦用「太公」之稱,又曾對項羽說,「吾翁即若翁」,其中「翁」即父親。後世對父親有很多不同的稱呼:古今習見的對父親稱呼還有,「公」、「翁」、「尊」、「大人」、「爺」、「爹」、「爸」、「老子」等。
稱自己父親為家尊、家君、家嚴、嚴君、嚴親、家大人;稱對方的父親為令尊、大君、尊君、尊公、尊翁、尊府、尊甫、尊大人。此外,還有以「椿庭」為父親代稱的。
(2) 對於母親的稱謂,就常見的就是「母」,古今慣用。文人多以「萱堂」、「堂萱」作為對母親的敬稱。萱草又稱為忘憂草。「萱堂」原指母親所居住之處,故又用為對母親的敬稱,又簡稱為「堂」。稱對方母親為令堂、尊堂,就是由此而來。此外,古代官紳人家一夫多妻很普遍,於是就有「生母」、「親母」等稱呼。生身母親若為父親正妻,則稱生母,若為妾出,則稱己母親為親母,稱父親的正妻為「嫡母」。若自己是父親的正妻所生,則稱父親的妾為「庶母」、「少母」,此外,又稱父親的妾為姨、阿姨、姨娘、姨太太。
「考妣」是先秦時期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都可以用。後世則稱故去的父親為「皇考」;稱故去的母親為「皇妣」,後來又改為「先考」、「先妣」。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2. 古代對家人的稱呼都有哪些
1、父母的稱呼: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2、兄弟姐妹的稱呼: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3、夫妻的稱呼: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4、同輩的稱呼: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5、對別人父母的稱呼: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稱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6、對別人女兒的稱呼:
稱人兒女稱:令郎、令媛。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7、對別人家庭的稱呼: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2)妻子孩子還有父母古時候怎麼說擴展閱讀:
古代社會對他人的代稱,一般包括對家人、親屬、朋友的稱謂以及其他稱謂。對親屬的稱呼,尊稱自己的父母為「家嚴」、「慈母」、「堂上」、「膝下」等。
若是姻親關系則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若有世誼關系的加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若是姻世關系的加「姻世」二字,如「姻世伯」。
對家人的稱呼,妻子稱丈夫為「夫君」、「良人」、「相公」、「官人」、「外子」等,丈夫稱妻子為「荊人」、「賤荊」、「拙荊」、「糟糠」、「中饋」、「大嫂」、「大姐」等。
對別人的晚輩稱「令郎」、「令嗣」、「令愛」、「令婿」等,對自己的晚輩稱「弱息」、「犬子」、「小犬」、「息子」、「息女」、「息婦」、「東床」等。對朋友的稱呼,一般的互稱則加一個「仁」字,如「仁兄」。
根據具體的關系不同,又劃分為同學、同事等。同學之間的稱謂為「同窗」、「同科」、「窗友」、「硯友」等,同事之間的稱謂為「同仁」、「同察」、「同人」、「同僚」、「同年」、「同寅」等。
3. 中國古代人的稱呼。
古代對人的尊稱
1、父親:令尊、令嚴
2、母親:令堂、令慈
3、兄弟:令兄、令弟
4、姐妹:令姐、令妹
5、妻子:令正
6、兒子:令郎
7、女兒:令愛(嬡)
8、親戚:令親
9、學生:高足
10、老師:恩師、夫子
(3)妻子孩子還有父母古時候怎麼說擴展閱讀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4. 唐代的各種稱呼都是怎樣的呢
1、家嚴(家君、家尊):舊時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2、家慈:舊時對別人稱自己母親的謙辭,由嚴父慈母而來。
清 胡壽頤 《小螺庵病榻憶語跋》:「女史亡矣! 張姥 猶時為予述往時攜女史釵鈿求家慈修飾,家慈恆樂為之勞。」
3、膝下:古代兒女與父母通信時用的敬辭,書面語。
《孝經·聖治》:「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4、伯仲叔季:古時兄弟間老大為伯,老二為仲,老三為叔,最末為季。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 穆後 及 大子壽 早夭即世, 單 劉 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5、千金: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有金貴之意。
《紅樓夢》第五十七回:「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門千金,而且又小,那裡知道這個?」
6、拙荊(山荊、荊室):一般人家丈夫對妻子的稱謂,荊釵布裙為貧寒人家婦女而穿,故以此代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嫁女》:「遂有婦人出拜,年可四十餘。翁曰:『此拙荊。』公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