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翠翠父母愛情在小說中說明了什麼

翠翠父母愛情在小說中說明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5-08-16 18:48:15

❶ 急求!沈從文《邊城》中體現的愛情現代性!

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這篇小說的藝術魅力在於鞏固、深化和發展了鄉土抒情模式。小說所表現的田園風情建構了一個非同一般的中國形象。《邊城》是一曲迷人的田園牧歌,也是對現代性的反抗和叛逆。牧歌(pastoral)是取自西方的文學術語,概括說來就是淳樸自然的鄉村生活的文學評論語言描述。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牧歌不是個別現象,它與田園小說有天然的親緣關系,它的抒情性質在田園小說中表現的最為突出。在何其芳、李廣田、林庚、汪曾祺等作家那裡,這種鄉土抒情形式代表著對鄉土和家園的守望,由於中國作為後發國家的特性,在優秀的作家那裡,鄉土抒情也蘊涵了對民族身份的追尋,對民族形象的想像。
在沈從文的作品中,作為自然的理想化表述的茶峒山城,表現出與紛雜的城市不一樣的抒情傾向和風格。作者對邊城中人與自然詩意般的描繪,與世俗、功利、務實相對,代表著人生的兩個基本方面,也代表著兩種價值取向。例如渡船老人,他的憨厚、固執、天真表現在許多細節上,對小事,他也會反應認真,表現了他身上的淳樸和詩意。儺送眉眼清秀,為人聰明富於感情,有詩人氣質,不言不語而靜靜地注視和微笑是他獨特的表達愛情的方式。在《邊城》中,還有大量對自然景觀的描寫。儺送為翠翠唱歌,歌聲將翠翠從睡夢中托起來,上山摘虎耳草的那一個夏夜,情景交織,浪漫而有詩意。

《邊城》中的自然景色的描寫深得傳統文化的影響。沈從文說他要建立供奉人性的「希臘小廟」,這人性其實深深地打著儒家倫理道德的烙印。他在《邊城》中表現人物的倫理意識和情感,如渡船老人、順順父子、楊馬兵等,都勤勞勇敢,善良本分,憨厚正直。渡船老人灑脫天真的一面,以及邊城山水、習俗、人物中都有詩意的一面,這表現了道家思想的影響。傳統文化的影響也表現在《邊城》的審美情趣上,如對婚姻的態度,男女相愛要以婚姻和家庭生活為最後的歸宿,感情和行為優雅、剋制,遵守「發乎情,止於禮」的古訓。有評論家從《邊城》的人物、山水、意象關系著眼,把《邊城》比作一幅水墨畫[1],實在是深刻地表現了小說的韻致和精神。因此鄉土和傳統的有機溶入,為牧歌增加了文化背景和感******彩。

同時牧歌的背後充滿著悲哀和凄涼。《邊城》的美景中彌漫著憂傷的氣氛。在現實里,詩意愛情與物質婚姻的沖突,翠翠的父母愛情悲劇的啟示,及人物關系的難以溝通和誤會,提示了命運在發揮作用。雖然邊城的圖景如同桃花源,它仍然受外部世界的制約。人物氣質中的詩意和善良卻導致了自身的悲劇。「作者的人物雖說善良,本身卻含有悲劇的成分。唯其善良,我們才更易於感到悲哀的分量。」[

在《邊城》中,主人公翠翠在大自然中長大,彷彿是自然的女兒。
在小說末了,大老的死是沈從文反現代性最激烈的時刻,他讓大老在一次出貨中被竹篙彈入水中淹死。代表著現代化的大老死後,原始自由的儺送面臨著要碾坊還是渡船的壓力,只好出走。

對工業文明的反抗最終結果如何,小說的最後開始表露。翠翠依然固守著渡船,等心愛的人回來,「也許這個人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會回來!」這種人性是淳樸的,不受外界沖擊的。沈從文希望象徵著苗族傳統價值觀念的白塔重新修建起來,才讓翠翠撐著象徵古老生活方式的渡船等待著心愛的人。他期待古老的文化和自然的傳統能占據未來。

主人公反抗的用意,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5]這里,沈從文所說的「人性」這個概念與他新中國的苗族文化傳統(本質)是同一個范疇。沈從文試圖從湘西苗族文化的本質(特殊性)中發展出普遍性,以此建立他的人性的「小廟」,用以反抗漢族和西方文化的普遍主義。

❷ 淺析《邊城》中悲劇成因

0131 周炫寧

淺析《邊城》中悲劇成因

  內容摘要: 《邊城》中的那個湘西茶桐中,每個人都熱情誠實,人人均有故君子遺風,「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居樂業。」邊城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人,他們都真真實實、活活潑潑地生活著,構成了近似完整的理想社會。所有人與人為善,以誠相待,沒有都市文明的虛偽、污濁、狡詐、自私,可是,在這里發生的故事,卻是一個由愛情展開來的悲劇。是什麼,又是為什麼,造成了《邊城》中的悲劇?

關鍵詞: 《邊城》 、悲劇

一、《邊城》創作背景

(一)作者簡介

1. 生平

沈從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 甲辰 、 上官碧 、 璇若 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 鳳凰 人,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

2. 語言風格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 紀夢 、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

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沈從文以鄉村為題材的小說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小說,它不僅在整體上與都市「現代文明」相對照,而且始終注目於湘西世界朝現代轉型過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規定的鄉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跡及歷史命運。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二)時代背景

   《邊城》成書於1931年。1931年社會雖然動盪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於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 一條明 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三)創作動機

    在談到 《邊城》 創作動機時, 沈從文 曾說:「我是個對一切無信仰的人,卻只信仰生命。」他在許多文章中,都表現出對生命力的肯定和無意義生命過程的批判。他不斷探索他的信仰和摯愛的生命,他發現只有湘西人的生命,才是活得膽大包天和痛快淋漓的,絕對沒有拖泥帶水的僵態。這里的生命不知道死,死即生,生即死, 生生死死 。這正是作者在 《邊城》 中所 追尋人生 理想的終極指向,這一切都是通過描寫湘西人的鮮活形象得以彰顯的。

    沈從文曾解說《邊城》的創作動機:「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的確,故事中的人,無論主角、配角亦或販夫走卒,無一不具有沈從文歌頌和尋找的正直、樸素、善良、美麗的人性美。老船夫忠厚慷慨,翠翠天真活潑,順順慷慨灑脫,兄弟倆豪放豁達、和氣親人。沈從文對邊城的風土人情的描繪,用的也是溫暖的筆調。但恐怕所有讀完《邊城》的人都會感嘆:這場悲劇該由誰來負責?

    沈從文生在、長在湘西,他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濃烈而熾熱的愛,他盡其所能地把這個世界展現在世人面前。然而,世界上本沒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即使是湘西這么一個純朴、靈動的地域,仍然蘊育著許多不盡人意的故事: 老船長 的逝去, 翠翠 和儺送未果的愛情。 翠翠 的母親如此, 翠翠 亦如此,在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里,在這個恬靜幽美地方,一代又一代地重復著這淡淡的愛情悲劇。

而《邊城》最為突出和感人淚下的地方便在於,它美的那麼讓人從容不迫、心生嚮往。最後卻一種無法挽回的事態走向悲劇。

二、《邊城》中的悲劇

(一)翠翠母親與父親

翠翠父母是唱歌相熟相愛的,「很秘密地有了小孩子」。既不能違悖了軍人的責任和離開孤獨的父親「一同向下游逃去」,父親就先服了毒,母親懷了羞慚和憐憫,待生下翠翠,故意到溪邊吃了許多冷水死去了。後來翠翠父母的故事在老船夫心裡反復出現,逐漸強化,直至成為一種命運預感。「他眼看著翠翠越來越像母親,心裡就不免記起舊事」;「心中有了一點隱痛,卻勉強笑著」;他隱約覺得翠翠愛二老,「有點憂愁,因為他忽然覺得翠翠一切全像那個母親,而且隱隱約約便感覺到這母女二人共通的命運」。反復回憶,不斷強化,悲劇意味越來越濃,透著不祥和悲哀。

漸漸地翠翠心裡也有了感受,祖父說到「母親的乖巧處」和「性格強硬處」,她「聽來神往傾心」;「問了許多關於那個可憐母親的故事」,「似乎心中壓上了些分量沉重的東西」,卻無從挪開。

(二)老船夫與翠翠、翠翠母親

老船夫一生為人忠厚,性格固執,從不貪小便宜。他是這片土地勞動人民朴實渾厚的代表。他終身為人服務,對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女也是疼愛有加。但女兒的離世、翠翠的愛情,始終困擾著這個老人家。他竭盡自己所能給女兒和外孫女最好的,一心只想她們開心快樂,最後卻還是沒有得到滿意的結局,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孤獨死去。

(三)順順一家

    順順大方灑脫,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能救人之急。他想讓兒子們得到他們想要的愛情,卻因天保之死怨上了老船夫。而後又想讓儺送拿到那碾坊的嫁妝,卻讓儺送因愧疚而孤獨離家。

    天保和儺送兩兄弟,陰差陽錯愛上了同一個人。大老天保天性豪爽,知道自己不敵,便大度成全弟弟。他外出闖灘,意外遇難,可以說是為了愛情和親情而死。

    儺送心地善良,蔑視權財,他對翠翠一見鍾情,對於王團總陪嫁的碾坊毫不動心。可他也重親情。最後舍棄一切,遠走他鄉。

    兩兄弟沒有反目成仇,相反,他們光明正大做出了「競爭」。但儺送贏了,卻落得一個死、一個出走的悲涼結局。

(四)翠翠與儺送、天保

    小溪渡口邊,老船夫與孫女翠翠相依為命。船總順順的兒子天保和儺送都勇敢能幹,和氣親人。兩兄弟都愛上了翠翠。翠翠不愛天保,愛儺送。順順託人替天保求親,老船夫怕委屈翠翠不敢作主。天保怪老船夫做事「彎彎曲曲」,也因知道了儺送愛翠翠,失意地隨船下灘,失事淹死了。當老船夫明白翠翠愛儺送,再去找順順和儺送時,因天保死受冷遇,引起誤解。儺送因為哥哥死,又因「得不到」翠翠的理會和父親想讓他娶王團總的女兒,也賭氣駕船離開。雷雨夜,老船夫死了,留下翠翠一人守著渡船,等待著「那個在月下唱歌」的青年人。「可是到了冬天」,那個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五)茶峒山城的自然、人事上的悲劇意蘊

茶峒「憑水依山築城」,河街上「房子莫不設有吊腳樓」。漲春水,河街上人家「皆罵著嚷著,帶了包袱、鋪蓋、米缸,從梯子上進城裡去」避水;「某一年水若來得特別猛一些,沿河吊腳樓,必有一處兩處為大水沖去,大家皆在城上頭呆望。受損失的也同樣呆望著,對於所受的損失彷彿無話可說,與在自然安排下,眼見其他無可挽救的不幸來時相似」。面對不幸,只能「呆望」——體會、默認和領受,而這只是「其他無可挽救的不幸」之一種。

茶峒妓女多靠「商人維持生活,但恩情所結,卻多在水手方面」。水手吹著「作出一個古怪的記號」的唿哨,吊腳樓上「歌聲便停止了」。「兩個水手皆笑了」。「停止」和「笑」的背後是靈與肉的沖突的悲哀,是人性的悲哀。因為「真正的民間底層,人的生存是第一性的」。

「死」人,似乎很平常,「死」的悲哀籠罩全篇。翠翠父母之死;唱曲妓女的爸爸「被人殺死」;天保被淹死;老船夫憂慮而死;洪水中有從上游沖下來的婦人或小孩,就有淹死的人。這一切似乎被「在場」的人物「忽略」了,這才是莫大的悲哀!

三、《邊城》悲劇成因

(一)人物性格

1 、翠翠

    「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翠翠活波、天真。從小自然里養著,養成了溫和害羞的性情。這是她的美,也是她悲劇的成因。因為過於羞澀,她不敢表露出什麼,爺爺提到愛情時本能的抗拒,一拖再拖,導致了她與天保儺送二人的悲劇。

    加上翠翠自幼跟在老船夫身邊,無憂無慮,凡事有老船夫做主,自己本身並沒有什麼主見。一旦脫離老船夫,便茫然,無所適從。她十分依賴老船夫,因而愛情這種大事,她不敢自己做決定。一直到老船夫去世了,她才作出自己的決定,可惜已晚。

     翠翠從來都沒有對愛情表現出主動性,一直都是老船公在中間牽線搭橋。當初天保對她的追求她不與理會,那是因為她不愛,她內心有愛的人,有嚮往的愛情。但當面對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時,還是如此躲避的態度,那就是翠翠性格的原因了。所以說翠翠面對自己所愛的人卻從不表現出主體性,從根本上導致了這場愛情悲劇的發生。

2 、老船夫

    老船夫一生奉獻,一生為人忠厚,性格固執,從不貪小便宜。他是這片土地勞動人民朴實渾厚的代表。他終身為人服務,對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女也是疼愛有加。但女兒的離世、翠翠的愛情,始終困擾著這個老人家。他竭盡自己所能給女兒和外孫女最好的,因此在提親時猶豫,他其實只是希望給翠翠選擇的權利,卻也間接導致了悲劇。

3 、天保儺送

     可能有人會說天保、儺松兄弟不懂謙讓是悲劇的根源。可如果儺送遵從孝悌之義,接受父親安排的婚禮,將心上人讓給哥哥,如此,船總順順、天保、老船夫都皆大歡喜,但翠翠和儺送,包括團總女兒的心中必然得不到幸福。這雖然是次好的結局,但仍然不符合湘西男兒的風俗。用儒家禮教來要求湘西男兒同樣是苛求。天保、儺送用斗情歌的方式來追求翠翠,才符合人物形象,是最符合湘西特色的行為。

(二)風俗習慣

湘西世界在沈從文的筆下是一個封閉的世界,外來文化不易傳播進來,人們都普遍具有排外心理,而且十分抗拒外面的新鮮事物,因此他們濃厚的封建思想就根深蒂固,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天命。正如王保生先生所言:「說來真有點像書中那個船總順順說的『一切皆是命。」老船夫對翠翠父母愛情悲劇的看法就充分印證了這一點。在老船夫看來,翠翠的母親拋棄家中老小,陪那個兵雙雙殉情就應該天負責,他認為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再如老船夫進城打探消息時聽老馬兵說大老被淹壞了,然後他就感嘆說這是天意。這些都足以說明老船夫信奉天命的迷信思想。

由於邊城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使順順父子成了悲劇的間接製造者。面對天保的死,順順的性格變得異常。他以前為人仗義慷慨大方,如今面對天保的死,他認為翠翠和老船夫間接把大老害死了,這就是順順的迷信思想在作怪。再來說儺送,雖然他在金錢與愛情面前選擇了愛情,但是對於大老的死,他認為老船公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儺送之所以會有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揣測,就是因為天命的迷信思想遮蔽了他的心靈。

(三)《邊城》的悲劇意義

三十年代的茶峒,「農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樸素的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余」,沈從文看到的是「近二十年來實際社會養成功的一種唯利是圖庸俗的人生觀」。《邊城》中清新詩意的描述,實際上是與現實社會、人生悲哀相比照,寄託一種「抵抗面前的腐爛怕人的環境」的希望。

沈從文冷靜從容地把悲劇意蘊置於秀麗清新的自然風景和淳樸善良的人事環境中來淡淡表現,「根本的命意在於,人在與自然的相契相合看到某種高尚的遠景,從而獲得一種對生命意義的自覺,而不再拘泥於庸俗現實的束縛:因為嚴重的不是我們處在憂患之中,嚴重的是如果這種憂患吞沒了我們,使我們除了眼前的災難什麼都看不到,以至於忘記那些更為美好與高尚的,災難和在災難面前的細小的利益就霸佔了我們,使我們墮落,使我們陷入庸俗的實際主義無力自拔。」

《邊城·題記》寫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因此,《邊城》給人的不是往而不返的悲痛,而是在悲哀之中也有生氣有追求有希望——「那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四)作者的精神寄託

沈從文在談及《邊城》的創作時說:「將我某種受壓抑的夢寫在紙上,這樣一來,我的過去的痛苦的掙扎,受壓抑無可安排的鄉下人對於愛情的憧憬,在這個不幸的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泄與彌補。」他在小說中構建了一個理想化的、完美的湘西世界,他賦予翠翠以「美」的化身,他把翠翠的愛描寫成一種超越一切世俗利害關系的最為高尚也最富有詩意的愛。無論是湘西還是翠翠,亦或是老船公、儺送等,對他們的刻畫描寫都是沈從文在面對現實時的精神寄託。沈從文把他對金錢、名利的態度展現在了湘西這個完美世界中,他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寄託自己的情感。這一點也深得凌宇的肯定,他也說過:「沈從文在《邊城》里,不只寫一個愛情故事,而是有著更大的人生寄託。」通過對《邊城》的體悟,我們不僅讀懂了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更讀懂了沈從文對現實中那些平靜祥和背後隱藏的無盡的悲傷與無奈。所以說《邊城》中的愛情不僅是一曲悲歌,更是沈從文的精神寄託。

(五)總結

    悲劇分為兩種,一種人為,一種天意。

   魯迅曾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李健吾先生在評論《邊城》時說:「作者的人物雖說全部良善,本身卻含有悲劇成分。惟其良善,我們才更易於感到悲哀的力量。這種悲哀,不僅僅由於情節的遞進,而是來自帶在人物氣質里的。自然越是平靜,自然人越顯得悲哀:一個更大的命運影照住他們的生存。這幾乎是自然一個永久的原則:悲哀」

    《邊城》的這場造化弄人的悲哀里,我們無法去責怪任何人。作者本身,就是要把這種命運的無奈寫出來。

    在中國未經外界干擾的鄉土社會中,存在千千萬萬這樣的悲劇。與其說這些悲劇是慘痛震撼的,不如說它們是平靜惆悵的。它們中間沒有太多曲折動盪,亦毫無離奇色彩。它們本是俗世生活與凡人命運的折射。

    《邊城》所反映的,恰恰是舊中國社會現實的一個歷史縮影,如同一幀被歲月侵蝕得斑駁脫色的塵封舊照。小說濃縮了災難深重的社會全景,涵蓋了彼時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和人們道德的現狀,揭示了社會底層生命群落所承受的苦難以及對命運、愛情的迷茫——那些卑微而苦澀的愛情,還只在萌芽時分,就被彷彿註定的死亡個個擊碎,終於只剩下了無盡的悵惘。

    正如沈從文先生所說,「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敘述。」

    《邊城》的凄美意象早已響譽世界文壇,可以說,《邊城》就是一部東方國度里愛與亡的時光簡史。

閱讀全文

與翠翠父母愛情在小說中說明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斗羅大陸唐三多少歲進入90級 瀏覽:164
養老金降低 瀏覽:849
四十五歲適合哪些體檢 瀏覽:805
70歲街舞大爺揭秘 瀏覽:916
男的說養生是什麼意思 瀏覽:338
國企職工體檢什麼時候出結果 瀏覽:99
2015重慶退休工資 瀏覽:967
美容養生祛痘加盟費多少 瀏覽:610
揚州養老院價格 瀏覽:917
長春花長壽花黃色的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433
孝順和孝敬哪個更難 瀏覽:924
今年退休的人有工資漲 瀏覽:89
濱州事業編體檢後多久公示 瀏覽:82
老人家碰瓷警車 瀏覽:262
護理退休有養老金 瀏覽:542
什麼叫地方養老金 瀏覽:95
長壽花枝幹長白毛怎麼治 瀏覽:719
養生堂維e面膜怎麼用 瀏覽:944
老年人打噴嚏 瀏覽:578
社區老人重陽節 瀏覽: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