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很多時,父母對孩子的傷害都是在無意中
文|呂靜賢
01
晚上睡覺前,我在廁所,聽到房間里傳來孩子他爸和孩子兩個人爭執的聲音:「你真笨!你真笨!」老公大聲說。兒子大聲地回應「你才笨!你才笨!」而且聲音愈來愈大,勢有悍衛到底、不罷休的氣勢。
等我來到床邊(當時已關燈),趕緊摟著孩子,對孩子說:「爸爸亂講的,你怎麼會笨呢?」這時孩子慢慢平靜下來。然後我看他,臉朝下,跪在床上,好長一會兒。
我不知孩子是不是在那流眼淚。因為平時孩子也只有在非常困,困得頂不住的時候才會有這種姿態。可是現在,剛剛情緒那麼高昂,又怎麼可能一下困得頂不住呢?而且現在又那麼長時間地保持這樣一個姿勢。
我不知他是不是正在那流眼淚。總之他這種姿勢擺了好長一會兒,又擦了擦眼睛(有時困也會擦眼睛)。總之感覺他似在那平復情緒。
早上我說孩子他爸:「你怎麼昨天這樣跟他講呢?」「我是在逗他啊!」
逗他啊?你可知,你深深地傷害了他?!
02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是總是不時,有意、無意地跟小孩開這種玩笑。本意不壞,就是逗下小孩。但實際上,因為孩子年齡小,不懂得分辨大人所講的話,把大人所講的話都當真話、事實來對待。因此,當大人,不假思索逗小孩的話一出,給孩子帶來的傷害程度,是我們成人想像不到的。
我的一個朋友,長久以來,就是深受小時父母一句逗她玩的話的苦:「你不是我們親生的,你是撿來的!」結果那天聽到,從笑咪咪的父母口中吐出的這句話,當時小小年紀的她的心在瞬間跌到谷底。那天盡管父母,為她做了她最喜歡吃的排骨,可是她沒吃幾口就吃不下了。一下午都悶悶不樂。到了晚上終於忍不住了,「哇」的一聲大哭起來。父母這時才知道,原來一句小小的無心玩笑,竟然壓了孩子一整天。父母趕緊澄清:「那是逗你玩的啊!」這時她才止住淚。
玩笑似乎就這樣過去。但只有她才知,從那以後,她的心裡多了個梗。誰知道父母講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啊?那之後,父母做的每件事,說的每句話,都被她放在心裡一遍又一遍地惦量、檢驗。也從那時起,「父母偏心、對另一個好、對我不好」的結論,就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內心裡。使她在成長路上,一次又一次地為此而痛苦、流淚。即使長大成人。
直到做了兩個孩子的母親,才漸漸放下對父母的芥蒂。
03
很多時,作為父母的我們,對孩子的傷害,都總是發生在無意間。
為什麼說無意呢?因為天底下沒幾個父母,是不希望孩子好的。都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
但是,卻總是在無意間,傷害到孩子,甚至給孩子帶來長遠的影響,也不自知。
當然這裡面更多的是父母的無知、忽略,錯誤方法和無能為力。
比方說,一個做哥哥的,特別妒忌弟弟有媽媽的母乳吃,而且從一出生就吃到兩歲多。而他,從來沒吃過一口母乳。他覺得,這是媽媽不愛他,而愛弟弟的鐵證。
直到長大了,才明白,原來不是媽媽不願意給他吃奶,而是媽媽在生他時,也是第一次做母親。由於經驗不夠,媽媽不懂得如何母乳喂養。而第二次做母親,有了第一次帶孩子的經驗,媽媽懂了,結果弟弟就有母乳吃了。
而這些,因看得到的差別,孩子心中自然而然產生的芥蒂,卻總是被做父母的所忽略。於是讓孩子在不平的心境中,度過了成長的許多年。
再比如,很多父母,都總是對家中的第一個出生的孩子說:你是哥哥(或者姐姐),你應該讓著弟弟(妹妹)。
為什麼我先出生,就必須要讓著後面的呢?我們都是孩子啊!——因為,父母想當然地認為,相對大一點的孩子,應該有義務讓著後面較小的孩子。但是放在孩子這里,卻容易被解讀為:爸爸媽媽偏心或我不配、不應該,也不值得有那麼多愛。
再有一個,就是我們自身能力、眼光等的局限。
比如說,我們很多父母,對待孩子總是不吝惜各種諷刺、嘲笑與辱罵,認為孩子就是這樣打、罵出來的。不經過打、罵的孩子,成不了材。
很多時,我們覺得自己對孩子,以為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但是孩子身上卻還是出現了各種各樣、或大或小的行為、心理問題——其實這就是我們做父母的能力有限所致。以致於無意中對孩子造成了傷害,也渾然不知。
04
我愛我的孩子。我相信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愛自己的孩子。不論做什麼、怎麼做,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可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不快樂,甚至內心遭遇傷害的孩子呢?
我想,因為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啊!第一次做父母,就不可避免地會有這樣、那樣的無知、錯誤的行為發生。
但關鍵是,我們願意成長,我們主動去成長。
所以,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一方面,平時多留意孩子的情緒。能捕捉到孩子的不良情緒,抓住時機地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讓孩子的不良情緒或心態消失在萌芽狀態。並且,也要經常多和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另一方面,要尊重孩子。不要隨意跟孩子開些自認為無惡意,但實際上對孩子傷害很深的玩笑。要知道,你大人認為是玩笑,但在孩子心裡,那可不是玩笑,而是講的都是真的。
而且,尊重就是尊重,並不是一句敷衍的話。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去跟他商量、去跟他溝通。而不是動不動想打就打,想罵就罵,打著「為孩子好」的幌子,去肆意踐踏他的自尊。
還有,要多去學習一些育兒方面的相關知識。比如說心理學。
有一次,和幾個朋友一起吃飯。其中一個朋友,講起她九歲的兒子,特別喜歡一個已經非常非常舊的毛巾,總是摟著它睡。旁邊另一個還沒小孩的朋友,瞪大眼睛:「啊?怎麼會無端端地喜歡一條舊毛巾的?真奇怪啊!」這時其他人插嘴道:「應該是心靈寄託吧。」那個說兒子的朋友點點頭:「是,是一種心靈的寄託。」
後面,也沒跟這個朋友怎麼詳聊。但我希望,她真的能夠明白,這個毛巾寄託了孩子內心多麼多的情感。而且還有一點,就是也暴露出,他的孩子小時安全感不是很足。或許是她陪伴的少,或許是她陪伴的質量不高,總之孩子的內心安全感不夠。所以才,也直到現在還總是摟著這條陪伴了自己很久的毛巾。
而另一個還沒孩子,正在准備要孩子的朋友,也希望她能有機會多看點有關育兒心理這方面的書。畢竟,當我們有孩子的時候,明白跟不明白相關的知識,區別真的很大。
如果我們真心愛孩子,希望都能收獲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那麼該學習的,我們一定要學習、要懂得,和要了解。
因為,很多時,父母對孩子的傷害都在無意中。
❷ 面對一個無知的父母,究竟能帶給孩子多大的傷害
一個無知的父母常用自以為是的方式教育孩子,置自己或別人於危險中而不自知,能帶給孩子很大的傷害,這是非常可怕的。
盡管說如今許多的家長素養水準都十分高了,但實際上或是有一些的程度是非常低的。這個時候假如擁有孩子就會發覺孩子在擁有一定思維能力以後就會與家長起矛盾,這是由於孩子自學能力較為強,迅速就了解到一些大道理,結果家長卻沒有了解,實際上這個時候就能展示出家長的無知了,那麼一個無知的家長能給孩子產生很大的損害呢?
有一些家長很無知得話,在文化教育孩子的環節中就很有可能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強制性孩子依照自身的方法來開展日常生活。那樣的話孩子很有可能原本是可以挑選幸福的生活的結果,卻由於家長的緣故造成自身的自尊損傷,從此不願意勤奮和拼搏。
❸ 沒文化無知的父母真的會毀了孩子一生嗎
如果父母只是沒有文化,那影響不會太大。如果不僅僅沒有文化、還無知,也不重視教育,那就真得會毀了孩子一生。
❹ 「兒子你醒醒,手機都給你」其實,比玩手機更可怕的是父母無知
父母的語言和行為決定了孩子的一生,要麼讓孩子獲得源源不斷的能量動力,要麼把孩子推入萬丈深淵。
作者|依凡
最近有一個小視頻火了。
杭州的大街上,一個小女孩,怒氣沖天,用手指著家長大吼:
不準動我手機,否則我就打你。
嘶吼聲響徹整個街道,大人都會被嚇到!
期間,一直在和家長推推搡搡。
這個事情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看看大家怎麼說的
真的是手機害了我們孩子嗎?
心理學家認為: 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缺少了某種東西,他就會在虛擬世界裡拚命尋找。
毫無疑問,這個虛擬世界就是手機網路。
但是我們孩子缺少了什麼呢?
顯而易見, 孩子缺少的就是家庭的溫暖、良好的溝通 、自我價值感 、家庭的歸屬感 ……
所以孩子不得不去虛擬世界當中尋找 。
不是手機害了我們孩子,是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害了我們孩子。
可怕的是: 當孩子把自己缺少的 情感 「寄託」在手機上的時候,父母不但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反而強行的奪走了孩子的「 情感 寄託」, 對孩子來說是多麼的殘忍 !
疫情期間, 發生了一件事,震驚全網。
當時全民宅在家 ,孩子們上網課學習 。
本來就因為孩子的學習整天焦慮的父母,長時間相處,父母和孩子矛盾不斷升級。
有一個12歲的男孩 ,由於不寫作業, 玩手機 游戲 , 父親多次指責吼叫無效,搶走了孩子的手機 。
孩子一氣之下, 從樓上跳了下去,當場身亡。
父親面對跳樓身亡的孩子 ,痛哭著說:
「孩子,手機給你玩 ,你睜開眼看看爸爸啊……」
手機給兒子,他卻永遠也看不見了。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都愛孩子, 都為孩子好,但是 不要用你「無知」的愛毀了孩子一生 。
父母是孩子所有問題的製造者,必然要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代價。
面對手機問題,父母一味的指責打罵,沒有好的溝通,給孩子造成的傷害無法想像。
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 游戲 ,不是貪玩,而是父母的無能無知 。
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一個事例。
有一個高二的男孩子,他開始沉迷手機網路 ,不愛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他的父親發現之後,開始意識到, 是自己對孩子的溝通和陪伴不夠,於是他變靜下心來,耐心的和孩子溝通。
他問兒子:「孩子,你玩的是什麼 游戲 呀 ?」
兒子告訴他:「是 游戲 。」
爸爸說:「哦 ,那你跟爸爸說說,這個 游戲 怎麼玩兒的呀?能教給爸爸嗎?」
然後兒子就跟他介紹起來。
他一開始並沒有否定孩子,而是走進孩子的世界,和他談論起的 游戲 ,讓兒子放下戒備,敞開心扉,可見這個爸爸溝通的高明。
爸爸知道兒子喜歡打乒乓球 ,於是就給孩子報了一個乒乓球班兒,每天都陪孩子來練習打乒乓球。
還跟孩子進行乒乓球比賽。父子倆玩的很開心。
慢慢的, 孩子的乒乓球越打越好,很快的就從網癮中脫離出來,感情也越來越好了。
這就是一個智慧的父母,對孩子正確引導的結果 : 先接納孩子,再找到孩子的興趣愛好,並且把孩子的興趣愛好發揮到極致。
假如說這個父親也像前邊兒案例當中的那個父親一樣,針對手機本身去強行制止 ,那會產生一個什麼樣的後果 ?
曾經有一個特別火的網路 游戲 ,它有三個超級大玩家,是三個孩子:一個中國的,一個韓國的,一個日本的。
中國的那個媽媽,看到孩子天天打 游戲 ,氣壞了,不讓他打,他還要打,最後呢把他送到了一個戒網癮的學校,家長半年不能見孩子。
在學校半年之內發生了什麼,沒有人知道。
這個孩子出來以後,變得目光呆滯,他媽媽說什麼他就干什麼。
如果他不聽話,他媽媽只要說一句: 我要把你送回戒網癮學校,直接嚇得尿褲子了!
這個孩子在他媽媽的安排下讀書,後來,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維持生計。
而另外那兩個孩子呢,家長發現他天天沉迷 游戲 的時候,媽媽就耐心的跟他溝通:
「孩子,你跟媽媽說說你的夢想是什麼?」
「我的夢想就是開一家自己的 游戲 公司,做全球最頂級的 游戲 。」
「太棒了!光打 游戲 不行啊,你得去學習怎麼製作 游戲 ,你覺得呢?」
「去哪裡學?」
「我給你報個學校,你就去學動畫製作,畢業以後有能力啦,你才有可能開創屬於自己的 游戲 王國,你看怎麼樣?」
「太好了,媽媽給我報名。」
這兩個孩子都被送到了最頂尖的 游戲 開發公司,都變成了有名的開發公司的老闆,身價10億以上。
孩子做的最優勢的事你不讓他干,你不幫她找天賦,還扼殺他的夢想,太殘忍了。
在這個網路時代,手機是孩子與外界聯通的另一種方式,我們希望孩子利用網路,而不是依賴網路。
手機可以是一個虛榮求愛的平台,也可以是一個激發創造力的舞台,我們是否能把注意力投放到幫孩子利用網路,成為網路世界的創造者?
越是控制孩子,孩子就越是想玩,你的批評和禁止,會讓手機變得更有魅力,讓孩子更難抵抗誘惑。
家庭教育心理學教授王國峰老師說:
手機本身就是一個中性的,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父母們應該明白,孩子沉迷手機,他給我們發出的信號就是:孩子缺愛了。
我們要做的就是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給孩子愛、安全感、 價值感,而不是只解決表面的問題 。
我們的孩子在家裡沒有得到安全感,沒有得到過肯定,沒有任何的價值感,還被我們天天盯著學習,被父母們貶低,不開心,不快樂,孩子不玩手機,能怎麼辦呢?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核心是給孩子賦能,不是摧殘他。
當父母沒有能力的時候,不要談愛孩子,對孩子來說,父母無知的愛,就是最大的負擔。
孩子的成長需要智慧的父母,需要我們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願我們都能給孩子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