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輩子,你能陪父母的時間,有多久
「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多人不在一些特定時刻永遠感受不到這句話的意義,以及背後的無奈。 ――編者按
前兩天有朋友說起一件事,他老家有很多人專門騙老人的錢。騙錢的套路大家都熟,開一個保健品的店,免費為老人提供保健知識講座,經常去的老人隔三差五還能領到一桶油、一袋米的禮品。工作人員對到來的老人體貼、溫情,給予親生兒女給不了的關懷和陪伴。
一兩個月後,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開始推銷各種昂貴劣質的保健品。老人們紛紛上當,孩子們苦勸不聽。
朋友希望我能寫篇文章,叫醒糊塗的老人。這真的是難為我了。抓騙子,我沒那個本事,也沒那個權力,最多罵幾句,屁都沒用。揭露真相,勸說老人,親生子女都做不到的事情,我更是束手無策。何況,我實在是不忍心。看看過得還不如一條哈巴狗的中國父母,連一句責備的話我都說不出口。
薛憶溈寫了一本書叫《空巢》。書中講述了一個80歲的老母親遭遇電信詐騙後飽受煎熬的一天。
順帶也講了一點這樣的保健品詐騙。
主人公是這樣的生活狀態:「我啊,不僅孩子們已經遠走高飛,老伴也已經撒手人寰,我僅有的妹妹也在千里之外的北方。沒有親人陪同我過周末,甚至沒有親人一起過春節。我屬於『真空』級『空巢』老人。」
她有兒子,定居倫敦:「最近一段時間,我與兒子通電話的時候都很想知道他下次什麼時候回來。他總是說還沒有安排,還沒有安排。等他有安排的時候,我還在這個世界上嗎?我已經有三年沒見過我兒子了。」
她有女兒,住在紐約:「她不但不理解、不同情、不支持,還要橫加指責。這就是我自己的女兒,我自己的孩子……」
她遇到了賣保健品的小雷:「她那麼細心,那麼體貼,她將我當成自己的母親。那種細心和體貼帶給我的幸福感讓我淡忘了自己的孤獨和處境。我好像不再是生活在社會邊緣的『空巢老人』了。」
老人生病了,送她去醫院的是小雷。醫生問是她的女兒還是兒媳婦。她回答醫生:「哪裡會有這么好的兒媳婦啊。」小雷向她推薦保健品,她照單全收。「不管小雷向我推薦的那些保健品和器械對我的身體有沒有用,它們都能夠給我帶來幸福感。因此我的錢花得痛快、花得開心、花得心甘情願。想起來真是荒唐,我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女兒從來沒有給我帶來這種做母親的幸福感。」
小說里的主人公,就是我們父母的寫照。他們和騙子之間的關系,更像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明明知道錢花得不值,明明知道一切溫情都只是假象。他們依然心甘情願上當。他們不是老糊塗了,他們只是需要那一點假象來麻醉自己,熬過一天又一天的孤獨。他們希望自己還活著,而不只是在等死。
這是誰的錯?
又是誰的悲哀?
在三年前,國內有幾家大型調查機構,針對25-50歲,收入中等的群體做了一個調查發現:63%的人每年和父母團聚的次數少於3次;這些人每年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平均為78小時,即3天6小時。怎麼解讀這組數據?假設你今年30歲,父母55歲,且能長命百歲。在剩下45年的時間里,你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是146天,不足半年。
咱們的父母能長命百歲嗎?恐怕難。
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一個針對60歲以上老人的調查結果:
• 我國空巢老人數量超過了50%;
• 有超過65%的老人覺得心靈孤獨;
• 70%以上的老人缺少陪伴,覺得生活不幸福。
在孤獨中飽受煎熬,他們如何能夠長命百歲?就算長命百歲,又有何意義?
這是三年前的數據,今天的形勢恐怕更不樂觀。
如果你的父母現在50歲。從今天起,你每天陪伴他們,在他們的餘生里,你們相伴的時間,大概就是他們陪伴你直到你大學畢業的時間。如果你很忙,每年只能回家看他們1次,每次1天。那這一輩子,你陪伴父母的時間總計剩下1個月。如果你回家的時間是春節,七天假期,除去來迴路上時間各1天,剩下5天分秒不離地陪在父母身邊,這個時間將延長到5個月。1個月也好,5個月也好。試想,這一輩子,和父母相伴左右的時間僅僅剩下這么點,作何感想?
也許他們和我們之間有代溝,很多話題聊不到一塊兒;
也許他們終其一生,也沒給我們一套房子;
也許他們沒有讓我們所謂贏在起跑線上;
也許……
看到這個數據,這一切是不是都該忽略不計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此生,見一次就少了一次。
好不容易見了,就多點耐心吧。
據說季羨林老先生曾經八年沒有回家看望老母。接到老母親病危的消息,他日夜兼程趕回去,卻只見到一副冰冷的棺材。鄰居的老太太告訴他,母親臨終前有兩句話告訴他:
第一句: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來。我真後悔當年讓你出去。
第二句:這幾年我日夜想著你。這種痛苦,是你無法想像的。
季羨林聽完,趴在母親的棺材上痛哭不止。
後來,他寫下散文《永久的悔》:「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前面提到的《空巢》,書中有這樣一個橋段:80歲的老母親和計程車司機閑聊。得知司機原來奔波在外,後來因為老父親得了腸癌,決定回家開計程車,陪伴父親。
老母親隨後感慨:「我知道我的孩子們如果沒有進過國內外名牌大學,如果他們只是一個普通的計程車司機,而不是在倫敦和紐約的大公司工作,我會有多麼失望。可是現在,這個計程車司機讓我對他們有了更深的失望。」
所有的父母開始都想盡一切辦法將孩子送走。所有的孩子都去了廣闊的天空自由翱翔,忘了回巢。年老的父母獨守空巢。找時間,找機會多回去看看吧。就看在他們曾經那麼努力將我們送走的份上。是作家,也是心理醫生的畢淑敏寫過一篇文章《孝心無價》:「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都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盡孝,好像不用著急。明天不晚,將來也行。
恰恰是這種不著急,讓我們忽略了歲月正在一點點剝奪父母的年華。等我們著急的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
三亞的離退休幹部樹某有一套政府分的福利房。自從退休以後,樹某一直獨居。為了照顧老父親的起居,孩子們雇了保姆唐某。七年以後,樹某因病去世,孩子們發現父親在生前立了一份遺囑:將價值近500萬的房產贈與保姆唐某。遺囑有三亞公證處的簽章,一切符合法律程序。
孩子們不服氣,將保姆告上法庭。兒子們的理由很簡單:我們才是你的親生兒子,她不過是一個沒有任何關系的保姆。還是我們花錢雇的呢!老父親的理由更簡單:七年的時間,是保姆陪伴了自己的日日夜夜。不是子女,勝似子女。
孔子說:「……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有別乎?」
寵物皆有養,不陪,還不如寵物。
很多人覺得每個月給父母打幾百、幾千塊錢,就是盡孝了。
很多人花錢養寵物,每天還抽時間出去遛狗、遛貓,卻很少陪伴父母。
我們的父母,活得還不如有人養的一隻哈巴狗。這話雖然略顯粗糙,可是仔細想想現實是不是這樣的。這輩子,我們不能陪父母太久,如果錯過,這世界上最愛你的人,就再也沒有了。
我後語:我們總是給父母承諾、給自己承諾:你等我衣錦還鄉,你等我榮耀歸來,給我時間證明我愛你,可是當我們終於歸來,父母是否還在……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了,家就沒了。趁著我們年輕,趁著我們有時間,多陪陪父母吧!
㈡ 我們還能陪伴孩子多少年你還能陪父母多久求解答
孩子3歲,要去上幼兒園了。看著他小小而堅強的背影,心裡又喜悅又有點心酸。離別了一整天,孩子看到你高興地奔跑過來,撲在你懷里,對你說:「媽媽,我想你了。」那一刻,抱著孩子就像抱著整個世界。
孩子6歲,上小學了,他的人生從此翻開新的篇章,他為脫離「文盲」這一稱呼而歡欣鼓舞,你也深感這是他受教育時代的開端,這是多麼值得紀念的事情,但卻也是孩子離開我們的第一步。他已經對與你分開一天習以為常,他喜歡每天去學校,那是他更喜歡的生活。寒暑假期間,他尤其想念上學和同學相處的日子。他會說:媽媽,我好無聊,沒有同學和我玩。
孩子18歲,離家上大學了,一年回來2次。他回家的好幾天前,家裡的冰箱就裝不下,放了各種各樣他喜歡吃的食品。可是一回家打個照面,他就忙著和同學朋友聚會去了。從此,你最怕聽到的一句話是:媽媽我不回家吃飯,你們自己吃吧。
大學畢業後,孩子留在了遠方工作,一年也難得回來一次了。好不容易回來一趟,幾天就走了。你最盼望的就是孩子的電話,希望孩子對你說一聲:媽媽,我很好,您保重身體。這樣就足夠了。
孩子結婚了,回家有限的時間里,有一半勻給了你的親家,在家裡和你們相守的日子更少了。你已經習慣就你們老倆口在家,但是,你還是希望孩子對你說:媽媽,今年我回家陪你們過年啊。
當孩子又有了他們的孩子,你已經不是他們的家庭成員了,他們的小家庭成員里,已經不包括你們。而我們也慢慢地習慣了這樣的日子,只是喜歡閑來無事的時候,翻翻相冊,看看我們自己的一家三口。無論孩子身在何方,他永遠是我們家庭中無可取代的一員。
其實當孩子在身邊的日子,我們是非常幸福的。可是,有時候我們卻會抱怨,抱怨因為他,你做了太多的犧牲;抱怨他晚上老醒來,讓你睡不好;抱怨他無理取鬧;抱怨他愛撒嬌長不大;抱怨他生病,讓你操碎了心;抱怨為了培養他,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可是,你仔細想想,當孩子成年以後,就算你想為孩子這樣付出,也沒有機會了。孩子會不停地長大,過了這個時期,他就再也沒有這個時期的習性和需要了。你是不是在孩子斷奶後懷念給他餵奶的時光?是不是在孩子能自己吃飯後懷念給他喂飯的日子呢?也許那時候你卻覺得好累、好辛苦、好厭倦,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你是不是常常看他吃手的照片覺得好可愛?可那是你也許曾經為需要不停地給他洗手而煩惱。你是否在他褪去童聲後,特別懷念他曾經奶聲奶氣的聲音?可他以前撒嬌的時候你卻很不受用。是否孩子離家上學後,你特別懷念他粘在你身邊的日子?可以前你卻總在想,他什麼時候去上大學就好了。
時光無法倒流,過去了就永遠過去了。孩子待在我們身邊的日子是多麼難得和寶貴,因為這一點,我們要更加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刻,也要對擁有孩子而心存感激。
我感謝上帝賜給我這樣一個孩子,讓我分享和見證他成長的每一刻。在撫養他成長的過程中,無論帶給我多少困難、煩惱,甚至挫敗感,無論讓我失去多少睡眠、時間、金錢、精力,我依然感恩,因為,他是上帝賜給我的最好禮物。當他在我身邊的每一天,我要努力讓他感到幸福,讓他體會到家的溫暖,也給他和我們都留下美好的回憶。我努力不給他太多壓力和束縛,不讓他感到牽絆和困擾,不成為他的負擔,但我會適時管教,給他建議,並對他做量力而行的投資。我有責任和義務教會他生活的本領,好讓他將來自由快樂地飛翔。同時,我也會告訴他,將來盡可能和我在同一個城市生活,就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時,有一條路總是暢通的,那就是回家的路。
最近網路里的一個熱帖,在各大網站論壇上瘋狂轉載,貼中說道:從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和你相處時間最長的是誰呢?很多人都會回答是父母。如果你和父母分隔兩地,你每年能回去幾次?一次幾天?除去應酬朋友,逛街購物,休息睡覺,你又有多少時間真正與父母在一起?中國人平均壽命是72歲,就算老天眷顧我們的父母能活到85歲,算一算這輩子你還能和父母相處多久?或者相聚幾次?
我想,這樣最簡單的數學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計算,但,每一個人做完這道題一定都會為之震驚!
大多數朋友與年邁父母分開居住,只是,逢年過節偶爾回家幾趟。而,遠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有時候以為工作忙,又要帶孩子,每年回家也就一至二次吧!即使每次回家五天,兩次也就十來天而已!除去走親訪友,出門逛街,再除去每天十個小時的睡覺時間,每年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是七十小時。如果你的父母今年60歲了,即使能活85歲,你也只能陪他們1750小時,也就是73天,兩個多月短短的時間,對你來說,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
我不知道,當你算過這道題的時候,心裡是怎樣的滋味與感覺?也許,你會突然意識到,未來的日子裡,你陪父母的時間,只能以「天」或者「次」來計算。而且,是見過一次會少一次,陪過一天少一天!也許,這時候,你會十分愧疚與不安!是啊,「子欲養而親還在」是多麼幸福與溫馨的事情!而,「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我們有遺憾又有什麼用呢?!
孝敬父母,其實不僅僅是我們的個人問題,更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我們國家有八千多萬空巢老人,百分之十五的老人存在各式各樣的心理疾病,其中,最大就是心理空虛,寂寞導致的精神抑鬱。而且,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也成為了老人。更多的老人需要我們去關愛與關心!作為兒女的我們又做的怎麼樣呢?回想這幾年零零碎碎回家的歷程,心裡不覺一酸。真的慚愧不已!現代社會,在我們忙於生計的時候,忙於賺大錢的時候,忙於自己的事業的時候,讓我們遺忘了那些不該遺忘的父母,遺忘了那些為我們操勞了一輩子的父母!
一道簡簡單單的親情計算題,讓我思慮良多!感悟良多!
不知道現在的你,每年回家幾趟?也不知道你還能陪你的父母有多久時間?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如果,你也很少回家,此時的你,趕快拿起你手中的電話吧!也許,一個小小的電話,會拉近你與父母的距離,一根長長的話線,會鏈接你與父母的思念!
與其,想著等自己賺大錢了才去孝敬父母,而來得真實與實在!不如,現在就好好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每時每刻!
祝福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健康,長壽,幸福!
過年了,希望做子女的我們,常回家看看!最後,用餘光中的一首詩來結束本文: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一次,在你生命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