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教中我們與父母親人的關系
樓上有經典引用很是權威,但有點長,令人不容易懂,我就簡單地說一下,有不足之處,請高人再加以修改增補。
我們和親人們之間肯定大多數是前世有很好的因緣啦,比如是朋友,或者曾經互相幫助過對方,基本是善緣,像這樣一類的,就會家庭和睦;當然還有少數是孽緣啦,就是前世是仇人,今生來討債報怨的,這樣一類的,家裡面就會爭吵不斷、雞犬不寧。
還有我們今生還有父母,還在投胎,根據《西藏度亡經》上所說,乃是淫念不能斷的緣故。所幸,我們今生還能投為人,是因為前世積累了不少的福德,所以要好好珍惜今生的生命。要是前世沒積德,今生搞不好就要成畜生或者鬼道,受種種苦。
他們和你的關系是好是壞,取決於你前世做了哪些事,這就是因緣果報說。簡單說來就是,你前世種了好種子,今生收獲好果實,前世種了壞種子,今生就得嘗苦果。所以,不管是善緣還是孽緣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善緣要珍惜,孽緣要懺悔更加要珍惜,要努力使孽緣變為善緣,否則生生世世糾纏下去,沒完沒了何時才能脫離六道輪回,得到至大無上的快樂。
願你和家人都和和睦睦,吉祥如意!
❷ 僧人如何稱呼父母
不來要受電視劇影響,佛自教是提倡孝順父母的,雖然人子出家,但父母畢竟是父母,因此如果孩子出家見到父母,自然應該還是稱呼其父親、母親。
那裡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電視劇是誤導的可以了,都是亂拍
我們來看看,佛陀成道後,回到祖國見到他的父親凈飯王時依然還是稱其為父王
佛並沒有叫凈飯王為施主或者把父親當作陌生,因此佛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否則一出家就不認爹媽這還了得?佛從來沒這樣教過!
但是其父母則不能再叫孩子的俗家名,也不可直呼其法號,應該稱呼其為「師父」
星雲大師編著的《釋迦牟尼佛傳》中
凈飯王因為想念佛陀,派人送信給佛,佛陀是這樣的
佛陀靜靜的看完父王的書信,便向優陀夷(送信者)說道:
『父王很健康嗎?』
『是的,回稟佛陀,大王很健康,不過他希望能早一日見到佛陀。』優陀夷很恭敬的回答。
當佛見到父親凈飯王時,依然還是稱呼其為父
『父王生養我,我是父王的太子,我應該酬謝父王養育的恩德,但這並不一定要奉送世間上那些無常的財寶,或是那不實的愛情。說實話,人天稀有的寶貝,乃是勝妙的甘露之法,我將以此報答父王』
由此可知,佛都尚且稱其父親依然為父親,我還需要多說什麼嗎?
❸ 阿彌陀佛!學佛的人都是有一定善根的人,是累世修行的結果,現在又遇佛法,我想問一下,比如說前世念佛...
實際上,能夠夢里念佛,這是非常難得的,很多人即使天天念佛也做不到夢里念佛,因為遮障太大。
這也說明的確累世都在念佛。
可是,沒有念到有往生的把握,所以今生還在念。至於說和別人比功夫,這是沒必要的事情。個人的情況不一樣,而且個人生死個人了。
不是出家人是可以給長輩磕頭的,但是不能頭面接足歸命禮。只可以常見的磕頭。想讓長輩聽聞佛法,勸導是可以的。隨緣就好。
善根,不是善事,是堪能接受佛法而能覺悟覺醒。能夠踏實實修,成就法門,了脫生死,這叫善根成熟。否則只是結緣佛法,不能算是成熟。
累世的修行對今生的修行有一定的幫助。但過去不是現在可以掌控的。現在的努力應該是為了了脫生死,不是為了下一輩子積攢什麼。所以此問無用。
❹ 為什麼說父母是兒女最大的菩薩
從小到大父母一直是我們最依靠的存在,在我們的人生路上,父母對我們的指引非常的重要。俗話說得好,這個世界上對我們最恩重如山的就是我們的父母了,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給予了我們任何,他們為我們辛勤的付出了很多,養育著我們,在我們的身上無不體現著父母的心血。
孔子認為為父母守孝三年,其實並不是說這是正常禮上面的要求,而是因為這是自己對父母的一個敬重。父母辛辛苦苦的養育了我們一輩子,就算在他們活著的時候沒有好好的盡到自己的孝順,那麼在父母死後我們要好好的去祈求他們在另一端過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