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你與父母相處多少天

你與父母相處多少天

發布時間:2025-06-28 18:28:05

A. 大學生開學後,和家長多久溝通一次是正常的

很多父母為了孩子能夠考上好的大學,會管孩子。所以很多學生為了脫離父母的管制,會選擇報一個離家很遠的大學。進入大學之後,很多學生都忙著自己的學業與活動,很少與父母聯系。其實,在家裡父母都是很想孩子的。學生至少保持一周跟父母溝通一致的頻率,這樣更加有利於跟父母之間保持感情。

同時,我們也不能只是自己來講,要學會傾聽。你離開父母這么久,父母也是有很多話想跟你講的,所以多聽父母講話,也有利於緩解他們的想念。維持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需要雙方的努力的。而溝通正是一個很好的可以維持感情的方法。但是溝通不僅僅是一方在說,還要有一方在認真的傾聽。最後,如果孩子有時間一定要多回家看看父母。父母能夠看到孩子回家是很高興的,會給孩子准備很多好吃的。有些父母聽到自己孩子要回家的消息,會興奮得睡不著覺。

B. 我們還能陪伴父母多少年初中作文

從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和你相處時間最長的是誰呢?很多人都會回答是父母。如果你和父母分隔兩地,你每年能回去幾次?一次幾天?除去應酬朋友,逛街購物,休息睡覺,你又有多少時間真正與父母在一起?中國人平均壽命是72歲,就算老天眷顧我們的父母能活到85歲,算一算這輩子你還能和父母相處多久?或者相聚幾次?
我想,這樣最簡單的數學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計算,但,每一個人做完這道題一定都會為之震驚!
大多數朋友與年邁父母分開居住,只是,逢年過節偶爾回家幾趟。而,遠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有時候以為工作忙,又要帶孩子,每年回家也就一至二次吧!即使每次回家五天,兩次也就十來天而已!除去走親訪友,出門逛街,再除去每天十個小時的睡覺時間,每年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是七十小時。如果你的父母今年60歲了,即使能活85歲,你也只能陪他們1750小時,也就是73天,兩個多月短短的時間,對你來說,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
我不知道,當你算過這道題的時候,心裡是怎樣的滋味與感覺?也許,你會突然意識到,未來的日子裡,你陪父母的時間,只能以「天」或者「次」來計算。而且,是見過一次會少一次,陪過一天少一天!也許,這時候,你會十分愧疚與不安!是啊,「子欲養而親還在」是多麼幸福與溫馨的事情!而,「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我們有遺憾又有什麼用呢?!
孝敬父母,其實不僅僅是我們的個人問題,更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我們國家有八千多萬空巢老人,百分之十五的老人存在各式各樣的心理疾病,其中,最大就是心理空虛,寂寞導致的精神抑鬱。而且,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也成為了老人。更多的老人需要我們去關愛與關心!作為兒女的我們又做的怎麼樣呢?回想這幾年零零碎碎回家的歷程,心裡不覺一酸。真的慚愧不已!現代社會,在我們忙於生計的時候,忙於賺大錢的時候,忙於自己的事業的時候,讓我們遺忘了那些不該遺忘的父母,遺忘了那些為我們操勞了一輩子的父母!
一道簡簡單單的親情計算題,讓我思慮良多!感悟良多!
不知道現在的你,每年回家幾趟?也不知道你還能陪你的父母有多久時間?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如果,你也很少回家,此時的你,趕快拿起你手中的電話吧!也許,一個小小的電話,會拉近你與父母的距離,一根長長的話線,會鏈接你與父母的思念!
與其,想著等自己賺大錢了才去孝敬父母,而來得真實與實在!不如,現在就好好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每時每刻!
祝福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健康,長壽,幸福!
過年了,希望做子女的我們,常回家看看!
最後,用餘光中的一首詩來結束本文: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一次,在你生命的終結……

C. 可口可樂一生能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只剩45天啥意思

意思就是說,

當你開始為7天的新年假期做計劃去哪兒遊玩時,有沒有想過用7天的時間好好陪伴父母?因為對於父母而言,這短短的7天,他們早已等待了一年…….

據調查,每年7天的春節假期,有70%的年輕人陪伴父母的時間還不到1天。爸爸媽媽總說,和孩子團圓的時間少了,所以年味也變淡了。那麼,如果以每年回家7天來計算,你一生能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還剩多少天,你知道么?

如果以每年回家7天來計算,再出去休息時間,一生能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只剩45天。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D. 這輩子,你能陪父母的時間,有多久

「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多人不在一些特定時刻永遠感受不到這句話的意義,以及背後的無奈。 ――編者按

前兩天有朋友說起一件事,他老家有很多人專門騙老人的錢。騙錢的套路大家都熟,開一個保健品的店,免費為老人提供保健知識講座,經常去的老人隔三差五還能領到一桶油、一袋米的禮品。工作人員對到來的老人體貼、溫情,給予親生兒女給不了的關懷和陪伴。

一兩個月後,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開始推銷各種昂貴劣質的保健品。老人們紛紛上當,孩子們苦勸不聽。

朋友希望我能寫篇文章,叫醒糊塗的老人。這真的是難為我了。抓騙子,我沒那個本事,也沒那個權力,最多罵幾句,屁都沒用。揭露真相,勸說老人,親生子女都做不到的事情,我更是束手無策。何況,我實在是不忍心。看看過得還不如一條哈巴狗的中國父母,連一句責備的話我都說不出口。

薛憶溈寫了一本書叫《空巢》。書中講述了一個80歲的老母親遭遇電信詐騙後飽受煎熬的一天。

順帶也講了一點這樣的保健品詐騙。

主人公是這樣的生活狀態:「我啊,不僅孩子們已經遠走高飛,老伴也已經撒手人寰,我僅有的妹妹也在千里之外的北方。沒有親人陪同我過周末,甚至沒有親人一起過春節。我屬於『真空』級『空巢』老人。」

她有兒子,定居倫敦:「最近一段時間,我與兒子通電話的時候都很想知道他下次什麼時候回來。他總是說還沒有安排,還沒有安排。等他有安排的時候,我還在這個世界上嗎?我已經有三年沒見過我兒子了。」

她有女兒,住在紐約:「她不但不理解、不同情、不支持,還要橫加指責。這就是我自己的女兒,我自己的孩子……」

她遇到了賣保健品的小雷:「她那麼細心,那麼體貼,她將我當成自己的母親。那種細心和體貼帶給我的幸福感讓我淡忘了自己的孤獨和處境。我好像不再是生活在社會邊緣的『空巢老人』了。」

老人生病了,送她去醫院的是小雷。醫生問是她的女兒還是兒媳婦。她回答醫生:「哪裡會有這么好的兒媳婦啊。」小雷向她推薦保健品,她照單全收。「不管小雷向我推薦的那些保健品和器械對我的身體有沒有用,它們都能夠給我帶來幸福感。因此我的錢花得痛快、花得開心、花得心甘情願。想起來真是荒唐,我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女兒從來沒有給我帶來這種做母親的幸福感。」

小說里的主人公,就是我們父母的寫照。他們和騙子之間的關系,更像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明明知道錢花得不值,明明知道一切溫情都只是假象。他們依然心甘情願上當。他們不是老糊塗了,他們只是需要那一點假象來麻醉自己,熬過一天又一天的孤獨。他們希望自己還活著,而不只是在等死。

這是誰的錯?

又是誰的悲哀?

在三年前,國內有幾家大型調查機構,針對25-50歲,收入中等的群體做了一個調查發現:63%的人每年和父母團聚的次數少於3次;這些人每年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平均為78小時,即3天6小時。怎麼解讀這組數據?假設你今年30歲,父母55歲,且能長命百歲。在剩下45年的時間里,你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是146天,不足半年。

咱們的父母能長命百歲嗎?恐怕難。

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一個針對60歲以上老人的調查結果:

• 我國空巢老人數量超過了50%;

• 有超過65%的老人覺得心靈孤獨;

• 70%以上的老人缺少陪伴,覺得生活不幸福。

在孤獨中飽受煎熬,他們如何能夠長命百歲?就算長命百歲,又有何意義?

這是三年前的數據,今天的形勢恐怕更不樂觀。

如果你的父母現在50歲。從今天起,你每天陪伴他們,在他們的餘生里,你們相伴的時間,大概就是他們陪伴你直到你大學畢業的時間。如果你很忙,每年只能回家看他們1次,每次1天。那這一輩子,你陪伴父母的時間總計剩下1個月。如果你回家的時間是春節,七天假期,除去來迴路上時間各1天,剩下5天分秒不離地陪在父母身邊,這個時間將延長到5個月。1個月也好,5個月也好。試想,這一輩子,和父母相伴左右的時間僅僅剩下這么點,作何感想?

也許他們和我們之間有代溝,很多話題聊不到一塊兒;

也許他們終其一生,也沒給我們一套房子;

也許他們沒有讓我們所謂贏在起跑線上;

也許……

看到這個數據,這一切是不是都該忽略不計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此生,見一次就少了一次。

好不容易見了,就多點耐心吧。

據說季羨林老先生曾經八年沒有回家看望老母。接到老母親病危的消息,他日夜兼程趕回去,卻只見到一副冰冷的棺材。鄰居的老太太告訴他,母親臨終前有兩句話告訴他:

第一句: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來。我真後悔當年讓你出去。

第二句:這幾年我日夜想著你。這種痛苦,是你無法想像的。

季羨林聽完,趴在母親的棺材上痛哭不止。

後來,他寫下散文《永久的悔》:「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前面提到的《空巢》,書中有這樣一個橋段:80歲的老母親和計程車司機閑聊。得知司機原來奔波在外,後來因為老父親得了腸癌,決定回家開計程車,陪伴父親。

老母親隨後感慨:「我知道我的孩子們如果沒有進過國內外名牌大學,如果他們只是一個普通的計程車司機,而不是在倫敦和紐約的大公司工作,我會有多麼失望。可是現在,這個計程車司機讓我對他們有了更深的失望。」

所有的父母開始都想盡一切辦法將孩子送走。所有的孩子都去了廣闊的天空自由翱翔,忘了回巢。年老的父母獨守空巢。找時間,找機會多回去看看吧。就看在他們曾經那麼努力將我們送走的份上。是作家,也是心理醫生的畢淑敏寫過一篇文章《孝心無價》:「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都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盡孝,好像不用著急。明天不晚,將來也行。

恰恰是這種不著急,讓我們忽略了歲月正在一點點剝奪父母的年華。等我們著急的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

三亞的離退休幹部樹某有一套政府分的福利房。自從退休以後,樹某一直獨居。為了照顧老父親的起居,孩子們雇了保姆唐某。七年以後,樹某因病去世,孩子們發現父親在生前立了一份遺囑:將價值近500萬的房產贈與保姆唐某。遺囑有三亞公證處的簽章,一切符合法律程序。

孩子們不服氣,將保姆告上法庭。兒子們的理由很簡單:我們才是你的親生兒子,她不過是一個沒有任何關系的保姆。還是我們花錢雇的呢!老父親的理由更簡單:七年的時間,是保姆陪伴了自己的日日夜夜。不是子女,勝似子女。

孔子說:「……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有別乎?」

寵物皆有養,不陪,還不如寵物。

很多人覺得每個月給父母打幾百、幾千塊錢,就是盡孝了。

很多人花錢養寵物,每天還抽時間出去遛狗、遛貓,卻很少陪伴父母。

我們的父母,活得還不如有人養的一隻哈巴狗。這話雖然略顯粗糙,可是仔細想想現實是不是這樣的。這輩子,我們不能陪父母太久,如果錯過,這世界上最愛你的人,就再也沒有了。

我後語:我們總是給父母承諾、給自己承諾:你等我衣錦還鄉,你等我榮耀歸來,給我時間證明我愛你,可是當我們終於歸來,父母是否還在……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了,家就沒了。趁著我們年輕,趁著我們有時間,多陪陪父母吧!

E. 「和父母的4320天,我討厭和別人接觸」毀掉一個孩子,這樣就夠了

或許家長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於是不避諱的在他們面前吵架、打架,殊不知早已在孩子的心靈,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


記得《少年說》里一個叫黃子健的男生,曾說過這樣的話:


「我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已經有4320多天了,可是有一些話,我還是沒有跟他們說,那就是我覺得他們並不可愛。」



雖然父母疼愛他,在學業花銷上也一直大力支持,但是他依舊開心不起來。


爸爸媽媽不明白,明明好吃好喝的供著,為什麼還是不開心?


了解後才知道,原來父母 經常會因為他的學業問題爭論,甚至大打出手。


不得不說,父母的關系好壞、相處模式,確實潛移默化的為孩子帶去影響。



「爸爸媽媽你跟誰」


這話大家可能並不陌生,是歷代父母日常拌嘴的慣用套路。


其實,夫妻兩個人在一起過日子,有時候難免有個磕磕絆絆。


沒幾天可能就過去了,但是孩子卻不這樣想。


如果父母是因為自己爭論,他們可能會認為是自己的不好,導致了父母的不愉快,漸漸越來越責怪、討厭自己。



黃子健也說有一次,他想先玩 游戲 再學習,爸爸同意媽媽卻反對,結果父母因此越吵越激烈,甚至提出 「離婚」


父母的一句「離婚」,讓每天在爭吵中本就戰戰兢兢的他,更加如履薄冰。


因為他害怕再次陷入「爸爸媽媽你選誰」的抉擇,同時自己也會深深的自責: 都是因為自己不好,爸爸才會吵架。


孩子太無助了,只能邊哭著邊哀求說:「如果我學習很好,習慣也很好,爸爸媽媽可以答應我不要吵架、不要離婚了嗎?」



當孩子哭著在她們面前說這些,媽媽才意識到兩個人的行為,對孩子影響多大,明明最愛孩子,卻一不小心傷他最深。


好在現在父母看見了,可是生活中還有很多孩子在默默承受。


父母爭執、打架、說離婚分家,孩子不是記不住,而是他們把這些記憶儲存在心裡。


長此以往,就可能成為引爆消極情緒、自我厭棄的導火索。



除了常見的家庭拌嘴,家暴更是孩子成長中的致命傷。


這里不單止父母打孩子,還有當著孩子的面,父親打母親、母親打父親更甚。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氣憤難當!


妻子因為婆媳矛盾抱怨了幾句,誰想到丈夫二話不說,上來就當著孩子的面,扇了妻子好多巴掌。


起初,男子左手按住妻子的右手,見到妻子並無反擊,雙手輪番上陣,左一巴掌右一巴掌。


妻子被打得兩次吐血,令人難過的是她只是並沒有還手,只是倔強的說:「你越打我越罵!」


隨即男子更加暴跳如雷, 短短45秒的時間,丈夫打了妻子23個耳光。


而更讓我揪心的是,一直呆在後面的孩子。


孩子全程注視著爸爸對媽媽的行為,沉默中透露出恐懼,甚至多次把頭扭過去,不願與兇狠的父親對視,這更是對父親的厭惡。


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要麼像我上面說的,不願面對父母的關系,因為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不好,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緒中。


要麼,就可能造成孩子一生噩夢。


當著孩子的面毆打母親,不給母親尊嚴,則可使他們變得自卑、性格扭曲,甚至將來面對異性,也可能同樣暴力。


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丈夫習慣酒後打人,一次竟然意外將妻子打死。


而當大家追溯他的家庭後發現,原來這都源於父親多年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多年前父母離婚,他跟著父親生活, 父親嗜酒成性,一言不合就對他拳腳相加。



他不敢交朋友,性格也變得內向扭曲,越來越暴力。


父愛本應為孩子帶來最有力量的指引,結果卻成就了孩子的噩夢。


可見父母相處方式、溝通方式無一不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其實,好的教育並不需要手把手教孩子怎麼做,而是親身示範做孩子的榜樣。



幸福的婚姻不僅需要交流思想,也要有感情交流。 ——奧斯汀


非常贊同,並且所謂感情的交流,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互相情緒的表達和傾訴。


而不是當情緒積攢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一股腦的爆發出來。


當父母之間能夠懂交流,且在對方表達不同意見後,也不再相互排斥,而是尊重對方的想法,懂得呵護體諒,就是最生動的愛的教育。


《少年說》中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庭,夫妻相戀20年,結婚18年已久,僅僅吵過一次架。



爸爸對兒子說: 「作為男人,應該有一個責任,就是讓自己的女人過得很幸福。」


因為爸爸一直以來的教育,孩子也大聲回應爸爸的教育。他說:


「我們一起守護媽媽,一個好好賺錢,讓媽媽物質上幸福;一個認真學習,讓媽媽精神上幸福。」


因為爸爸懂得呵護體貼自己的妻子,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懂得愛護自己的媽媽。


同樣,未來他們自然而然也就懂得如何對待他人,對待異性。



所以教育孩子,從不是以我們認為對的方式去愛孩子就夠了。


而是在家庭中,雙方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共同努力感染孩子。


父母間溫暖的相處模式,不僅影響當下孩子體驗幸福,更是教會孩子與人良性相處的好方法。


願每個孩子都能被家庭的溫暖照耀,逐漸成為最陽光的自己。


閱讀全文

與你與父母相處多少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甘肅平涼中人退休金計算方法 瀏覽:112
四川養老保險兵齡怎麼算 瀏覽:823
人壽保險險種介紹70歲 瀏覽:540
寧夏養老保險注銷申報表 瀏覽:621
84歲老人黃疸怎麼造成的 瀏覽:807
導軌油怎麼延長壽命 瀏覽:581
父母血型為什麼是b型 瀏覽:383
如果父母是農民工工作單位怎麼填 瀏覽:9
給老年人過情人節串詞 瀏覽:175
父母和孩子有沖突如何解決 瀏覽:47
重陽節網友曬家人照 瀏覽:865
子女強要父母的財產怎麼保護 瀏覽:286
東莞市退休工資如何計算 瀏覽:700
你與父母相處多少天 瀏覽:277
又是九月九重陽節難聚首歌名叫什麼意思 瀏覽:644
80歲老人心跳的快 瀏覽:424
威海養老院有那幾家 瀏覽:575
80歲老人手術後麻醉 瀏覽:890
成都市內駕駛證體檢哪些醫院能做 瀏覽:833
公寓房出租海口老年公寓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