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父母的什麼行為決定了孩子的道德品質
不是什麼事都是父母的責任,但父母要負絕大部分責任。當然排除那種先天基因帶過來的問題,比如自閉症。不可否認社會環境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決定孩子行為品格、道德情商、情緒管理的形成取決於家庭。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在孩子還不具備辨識能力的時候,靠的就是模仿父母和身邊人作為自己的行為准則。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就是家庭,而這個家庭的氛圍,父母的思想品格直接影響孩子的三觀及未來走向。
Ⅱ 父母,決定孩子的未來,你同意嗎
有人說,父母的教育方式,決定孩子的未來。
我覺得,與其說,父母的教育方式,決定著孩子的未來,不如說,父母,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這么說,其實,范圍就變大了,一般我們說問題,都更傾向於說得具體。
那麼,我為什麼這么回答呢?
因為,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啊。
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在不經意間,就顯得像小版的爸爸,或者小版的媽媽。
不僅形似,神,更似!
很多人感慨,遺傳或者基因的奇妙。
孩子,就是遺傳和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
遺傳,必然來自父母,而環境呢?主要還是父母,當然,還有學校、社會等因素。
但學校、社會等因素,還可以由父母把控一些的。
所以,我說,父母,決定著孩子。
父母注意學習養育方法,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對孩子進行正面的引導,注重孩子三觀的培養,與別人的相處模式,對人對事的看法,等等這些行為,都決定著孩子的好與壞。
原因很簡單,言傳、身教!
而身教,比重上,更大於言傳。
舉個簡單的例子:
有的媽媽,在生完娃後,對孩子格外關注,跟老公的關系,也不復從前。
媽媽們,可能更希望,爸爸也能像媽媽那樣,多多陪伴孩子,並且耐心又細心。
而爸爸們呢?可能覺得自己責任大了,壓力也自然大了,就要更努力地去工作,保證媳婦和孩子的日常開銷,不想在經濟上,委屈了自己的媳婦和孩子。
這樣一來,如果兩個人沒有很好地溝通和相互理解,那麼,就會增加矛盾。
如果中間家長婆婆或者岳母,家庭關系也會出現動盪。
媽媽們的抱怨,就多了起來,我在門診,也會經常見到,有的媽媽,希望我說句「公道話」。
有時候,我會和媽媽們說,你想讓孩子也有顆抱怨的心嗎?
如果孩子生活在抱怨的家庭環境里,那麼,他們自然就學會了抱怨,無師自通的。
我們都知道,律人先律己,做個好父母,不容易。
為了孩子能更好,我們要努力做個好父母,從讓自己變得更好開始。
我們變得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
父母,決定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