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家長問:「4歲孩子識字量大,有啥方法」專家說,以下4點很重要
有的家長問:她發現鄰居家4歲的小娃娃,已經認識很多字了。但是請教家長的時候,父母卻說並沒有刻意教。
可是沒有教,孩子是怎麼學會的呢?有什麼方法嗎?而4歲的孩子學識字是不是有點太早了呢?
其實4歲左右的孩子,家長沒有刻意教的情況下,能認識很多字,是很有可能的。而學習是一輩的事情,而在學習之初,良好的啟蒙,對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法的培養、思維模式構成等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而啟蒙的前提是建立在孩子成長特點的基礎之上的。比如識字這件事,家長們發現自己家孩子已經准備好,並對漢字有了濃厚興趣(說到興趣,此文大家可以看下:幼兒園的孩子該不該報興趣班?資深老師的6條建議,揭示最佳答案),那麼我們就要藉助科學方法,輔助孩子學習。
我們相信,只要方法得當,很多孩子也能認識不少漢字。而識字量多不是關鍵,關鍵是孩子能牢牢記住,並能學以致用。
在教孩子識字方面,我個人有一點小心得跟大家分享下,希望可以給您參考:。如果在 育兒 的道路上非常細心的爸媽會發現,4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進入到一個學習興趣濃厚的時期。
他們充滿了求知慾和好奇心,無論是對於文字還是數字,亦或繪畫等各方面。
如果您意識到孩子已經做好了准備,那就要准確抓住敏感期,並配合有趣的方法,來幫助孩子進步。
1.多讀書
讀書是有趣的事情,所以父母們要有個好的心態,那就是不要將有趣的讀書活動摻入功利的心思。
如果認為讀書就是為了考高分、為了上重點中學等,那麼讀書就變成了不純粹的事情。
一旦不純粹,必定會失去樂趣。沒有了吸引力的事情,自然不會被堅持。
除了要有好的心態,早點開始閱讀,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因為讀書,是幫助孩子提高認知、閱讀能力,以及思考力的重要途徑。
所以,不管是不是為了幫助孩子識字,建議家長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堅持陪讀。
一段時間後,家長一定會發現孩子身上所發生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滲透於孩子的內心,表象於外在的自信、談吐的流利和自然等各方面。
2.可指讀
4歲左右的孩子,適合讀以故事情節+圖畫為主的書籍。
如果孩子不反感的話,讀書時可以指讀。指讀的目的是讓孩子熟悉文字。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將文字與圖畫有效結合起來,既能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也能增強孩子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語感。
這就為幫助孩子認識字或流利表達自己打下了堅實基礎。
3.具象化
在讀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孩子會對一些字產生興趣。
他會打斷你,指著那個字饒有興趣地問你:「這是......」,這時候家長們一定不要生氣,而是要為孩子對學習感興趣而欣喜。
這時,我們要將這段話重新讀一次,並告訴孩子ta感興趣的這個字怎麼讀。
之所以重復那段文字,除了要確認孩子需求外,也是讓想通過重復,幫助孩子在具體語境中理解文字的意思、用法、讀音,這樣有助於深刻記憶。
除此以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卻很容易理解具象化的事物。
所以我們在教孩子認字的時候,也要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和成長特點。
我記得有一次,,遇到「山」字時,我認為可以讓孩子了解下這個字。於是就故意多念了幾遍。
發現孩子很感興趣,於是我立馬告訴ta:「這是大山的『山』。大山咱們都見過是吧?你看這個『山』字像不像三座大山挨在一起?」然後我指著三根豎線說:「」這是一座山、這是第二座、這是第三座。」
這種形象地聯系,孩子很快就能理解並記住。
有趣的是,為了幫助孩子理解,我還拿來「某夫山泉」的瓶子,讓孩子觀察上邊畫的山。
那上邊三座大山高高聳立,山頭尖尖的,恰好組成一個「山」字。
而這個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孩子果然對這個字印象深刻。
4. 游戲 化
這里說的 游戲 化,可以是「具象化」的延伸。
除了讀書,門頭房、商場、超市、公園等各個地方,都是學習的好場所。而且「生活處處皆學問」,所以我們有一雙發現的眼睛,有一顆熱愛學習的心,就一定能在普通的生活中,學有所成。
而且這些場所里的文字, 通常配有非常形象地圖片,這就為認字做了鋪墊。
比如,我們走在路上,發現「安全出口」指示牌,就可以「腳」讀:「這是『安全出口』四個字。」
說完,將嘴巴嘟起來(盡可能跟「口」的形狀相近),接著說:「你看嘴巴的形狀是不是跟『口』一樣?」
這時,孩子一定會答應,咱們就可以告訴ta,咱們的嘴巴也叫「口」。
等孩子有了基本印象,我們可以鼓勵ta,再去找一下有沒有別的「口」或「安全出口」。
這種 游戲 的方式,是孩子比較喜歡的,而且通過 游戲 的方式,不僅讓孩子心生歡喜,也能幫助孩子牢牢記住一些字。
市面上有識字卡等教具,有的家長也在用,長期堅持,會有一些成效,但相比以上幾條具體例子,缺少了一些樂趣、形象和生動,機械記憶的效果遠遠不及生活場景化的實踐。
而且著名作者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孩子》一書中,發現老師也是這樣教授自己的孩子,而且效果很好,因此更加篤定這幾種方式是切實可行的。
所以,期待看到此文的家長們,可以積極操練起來,相信一定會有收獲的。
最後,還想提醒爸媽們,教育孩子是一輩子的事情,需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個性特點來「因材施教」,切勿揠苗助長或操之過急,那樣只會增加孩子的負擔,並不利於孩子終生的發展。
您說是嗎?
㈡ 父母不教孩子怎麼做,只會指責
聽起來你的父母可能有一些控制慾望,希望你完美地完成他們給你的任務。然而,家長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由,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替他們解決問題。同時,父母應該以鼓勵和支持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通過指責和批評的方式來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自尊心。
如果你覺得父母的態度讓你感到委屈和不滿意,你可以試著跟他們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可以告訴他們,你想要一些自己的空間和時間來探索和解決問題,同時也需要他們的鼓勵和支持。你也可以告訴他們,你會盡力做到最好,但也需要他們的理解和寬容,因為你也是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
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直接面對父母的話,可以嘗試寫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可以考慮尋求一些專業的幫助,比如心理咨詢或者家庭咨詢,以幫助你和家人更好地溝通和理解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