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面對不愛自己的父母,一定要與他們和解嗎
面對不愛自己的父母,我覺得不一定要與他們和解,而是要跟自己和解。
很多心理咨詢師都認為80%兒童的問題緣於他們的父母,而他們父母的問題,又有80%緣於他們本人小時候自己父母的問題。難道這個循環任誰都無法擺脫嗎?是不是一定要與他們和解,自己才能夠釋懷?
我覺得不一定,真正的和解是跟自己和解,我們不可能讓不愛我們的父母突然愛我們,也不能違心地去縫補與父母之間的裂痕。我們要做的不是逃避,不是抱怨,而是面對,然後原諒,這才是真正的和解,與自己的和解。
對於不愛自己的父母,我們可能對於父母的抱怨和隱忍,有說不完的委屈。以至於長大後,每每生活中遇到難題的時候,也很有可能會覺得是因為父母對自己太忽視、對自己的教育成長的教養方式的失敗才導致自己的現狀。
但是,為什麼我們可以輕易原諒其他傷害過我們的同學、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卻唯獨不肯原諒父母呢?這也許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擺脫掉「父母就應該無微不至地愛護我們」的想法。因為我們與父母之間天然的血緣關系,會讓我們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我們應該得到父母的尊重和愛,應當得到他們的庇護和物質保障。
但是我們可能忘了,父母都是有缺陷的父母。他們不過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身上具有各種各樣的缺陷與不足。他們在當子女的時候也體驗過痛苦和埋怨,在為人父母之後也已經盡其所能。實際上,他們做到了能夠做到的最好。為人父母,不可避免地會在孩子面前犯錯誤,甚至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要知道,即使是提出「幼年經驗影響一生」的弗洛伊德本人,也是一個被自己的孩子責難批評的父親。
所以,不管你有沒有在父母身上感受到愛,都要學會積極地面對這樣的親子關系,讓自己做一個內心富足的人,學會原諒,不掉進情緒的泥淖,如此才能讓自己在父母親情中自我成長和強大。
⑵ 父母偏心的表現有哪些
1、接受父母的偏心:從小到大,你對父母的偏心感受深刻。在家庭中,權衡利弊和喜好是難免的,因此父母一碗水端平的情況實屬少數。你需要自我救贖,當對父母的期待不再過分時,受傷的感覺也會減少。
2、成長好自己,才有更好的未來:在極度偏心的家庭環境中糾纏是沒有意義的。當你還沒有能力時,與父母的抗議和爭執是無法說服他們的。在這種情況下,不如放下這些包袱,專注於自己的想法和目標,用對待孩子的愛來寵愛自己。
父母偏心的表現:
1、在金錢上不能平等對待自己的孩子。
2、不自覺地對某個孩子更加親近,對另一個孩子則更加嚴厲。
3、對一個孩子的期望和寄託比另一個孩子大。
4、存在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
5、對一個孩子寬容,對另一個孩子則苛刻。
6、永遠記得一個孩子的喜好,對另一個孩子卻一無所知。
7、對較大的孩子總是說:「你是大的,你必須讓著小的。」
8、永遠只給一個孩子買新衣服,另一個孩子則總是穿舊的。
⑶ 長輩為什麼總是喜歡教育年輕人,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長輩以過來人的身份對年輕人人指指點點,他們的建議有些可行,有些則令人不舒服。那麼,為什麼長輩喜歡教育年輕人呢?
我認為老年人喜歡教育年輕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老一輩的有些人受到某種思想意識和觀念的影響,會通過教育的方式來刷存在感,同時獲得控制權。
第七,長輩教育後輩同樣也可能是一種成年人認為的愛的體現。
教育是有意識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其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基本上都是老一輩人對後輩的教育為主,不管是父母對子女還是教師對於學生,本質上都是一種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