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有的父母總是對子女撒謊
我和父親說好去麗江,但因為我的衣服不合適,父親幫我訂了一套,過了好久他都說沒到,但我覺得衣服最多四天,我就登陸他的號,他都評價了都到了他說沒到,這是社么心理?這並不是善意的謊言,這不止一次了
⑵ 父母要我撒謊,怎麼辦
父母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教自己孩子撒謊的。但有時父母主動要求孩子撒謊,這使我們一些同學很苦惱。那麼父母要你撤謊,你該怎麼辦呢?
其實,類似孩子打碎了花瓶不承認或者明明是他人打碎花瓶自己卻去承認的撒謊行為幾乎在每一個人成長的經歷中都發生過。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講,發生這一撒謊現象的動機是多種多樣。有的是怕承擔責任和後果,有的是故意這么干來表達內心的種種不滿,甚至想嫁禍於人;有的是不可抗拒的客觀原因造成的,自己感到委屈;有的是為了表現自己;有的是為了戲弄別人;有的是為了報答別人;有的是為了安慰別人等等。因此,對撒謊這一現象不能給予單純的肯定或否定,關鍵在於動機是否正確。
由此可見,如果父母要我撒謊,我應該冷靜地對父母要我撒謊的動機進行分析。一般來說,父母要孩子撒謊的動機有下列幾種類型。
一、袒護型
當子女上學遲到,未做作業甚至逃學,父母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教孩子編造種種理由。
二、維護隱私型
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些秘密,這些都屬於家庭隱私。父母怕孩子在外亂說,因此常常教孩子在外人問及此類事時應如何回答的方法。
三、交往需要型
在與他人交往時,為了避免引起他人的不愉快,在涉及他人隱私,病情或其它敏感問題時,父母往往教孩子說一些好聽的話,而這些話往往是和事實不太相符的。
四、隱瞞型
父母有違反社會公德甚至國家法律的行為,在被發現後,編造謊言教子女應付,企圖逃避罪責。
父母教孩子說謊的動機如是維護隱私型與交往需要型,孩字則應積極配合父母要把此類謊說得天衣無縫。因此此類謊屬於美麗善良的謊言,無害於社會、無害於他人,其中有些謊言還可以起到安慰他人、撫平他人精神創傷的作用。
父母教孩子說謊的動機如是袒護型,子女則不能應從。古語說:「人無信不立。」意思是說人如果不講信譽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同學們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故事中的牧羊孩子由於說謊,結果害了自己。所以自己犯了錯誤父母要我說謊時,一方面要告訴父母不能這樣做,另一方面要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之處,千萬不能養成文過飾非的習慣,成為說話常無信用、行為常不端正的人。
父母教孩子說謊的動機如果是隱瞞型,子女應堅決向父母不正確的行為作斗爭。不但不能聽從父母的話,而且要批評父母的不道德行為,如父母的行為已觸犯法律還應該向政府機關揭發,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防止父母向罪惡的深淵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