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果你的孩子被冤枉了會怎麼辦
圖片
最近網上流傳一個視頻:
有個小女孩,放學後買炸串吃,因為是用電話手錶付款,沒有顯示付款結果,被老闆誤認為「吃白食」,說了很多難聽的話。
女孩回家後和媽媽哭訴,媽媽把女孩的描述用視頻記錄下來,然後去找攤主解釋這個事情,還讓附近商戶幫忙調取了監控,並找出自己手機上的支付記錄,證明女兒是在手錶上付過款的。
圖片
盡管證明了女孩的清白,但攤主也沒有道歉,弄得孩子很委屈,被當眾指責的經歷,估計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陰影……
作為家長,如果你的孩子遇到這樣的事,你會怎麼做呢?
我覺得這個媽媽做得就很好。
她聽說孩子被冤枉的事情後,第一時間了解來龍去脈,然後去找攤主解釋這個事。不論對方是否意識到自己冤枉了人,我們先要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你可以信任的人,無論你遇到什麼困境,別忘了,爸爸媽媽永遠會幫助你。
前兩年,重慶有個奧迪車車身被劃。調取監控後,警方和車主發現當時只有一個10歲男孩在周圍轉悠,所以認定是這個孩子「調皮」劃壞了車。
有監控在,孩子家長很快和車主進行了調解,賠償了維修車輛的費用,但是小男孩一直堅持自己沒有劃車。
細心的鄒警官發現孩子情緒不對,覺得要是冤枉了孩子,肯定會對孩子成長造成很壞的影響。於是問同事拷貝了當天的監控視頻,利用工作間隙足足研究了兩天,越看越覺得蹊蹺,又找到車主,詢問此前停放的位置,找到另外的監控視頻,才發現這輛奧迪車早在其他地方就有劃痕了。
圖片
賠錢事小,尊嚴事大,如果不是有這位認真負責的民警堅持調查,可能這件事就蓋棺定論了,這個孩子也會被貼上「熊孩子」的標簽,每天晚上在夢里呼喊自己沒有劃車……
石家莊同樣有一名小學生,她在馬路上扶起摔倒的阿姨,並和路人將其送到醫院,還給墊付了一部分醫葯費;結果,這個阿姨卻誤以為是這個小學生碰倒自己的。
隨後,孩子母親趕到醫院,不問三七二十一先罵了孩子一通,然後又給被撞阿姨墊付了三千多醫葯費。
回家後,孩子堅稱自己沒有撞人,是主動幫助摔倒的阿姨。而令她崩潰的是,母親並不相信她,覺得她惹了事還撒謊逃避責任,於是狠狠揍了她一頓……
女孩身心受創,睡夢中還在說夢話:「不是我撞的……」
過了幾天,孩子一直狀態不佳,有時哭有時發呆。孩子母親將信將疑報了警,民警調取當時的路口監控,發現那女子是因為雨天路滑,自己不小心騎車摔倒的,和旁邊經過的小學生無關。
圖片
有監控為證,摔倒的阿姨也向孩子道了歉,退還了被墊付的醫葯費。
民警擔心孩子被冤枉的經歷會傷害到孩子身心成長,還特意出具表揚信和證明發給學校,讓大家知道孩子沒有撞人,孩子是做了好事。
得知真相後的孩子母親,也在愧疚中流下淚水。
圖片
在這兩個事件中,不僅孩子是清白的,甚至見義勇為還可能被冤枉。
但不是每個被冤枉的孩子,都能遇到那樣細心負責的民警;很多人,遇到的是那個不相信自己甚至還打自己一頓的家長。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被冤枉的經歷。被人誤解的滋味不好受,會震驚,會憤怒,會委屈,會傷心……但再怎麼被別人誤解,都沒有被親人誤解來的痛。
在現代文明中,「疑罪從無」是一種具有人權理念的主張;我認為,對待「闖禍」的孩子,也應該如此。
很多時候,當別人說「孩子闖禍了」,作為家長的我們可能想都沒想,就直接代入到管教孩子那一步了。有的父母是覺得「丟人」,急於用管教孩子來挽回尊嚴;有的父母是覺得如果一件事里有錯,那肯定是孩子有錯,大人又怎麼可能冤枉一個孩子呢?
但很多時候,事實並非一面之詞。無論年齡還是語言能力都處於絕對弱勢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被人誤解,陷入被動的境地。
而對於孩子們的童年來說,寧可放過,也不要錯殺;冤枉一個孩子,等於毀了他對成人世界的信任。
圖片
那麼,當孩子說自己「被冤枉」了,我們該怎麼做呢?
第一
安撫孩子的情緒
多方求證還原真相
無論是別人告孩子的狀,還是孩子告別人的狀,我們作為家長,都不要只聽一面之詞。
比如,當孩子說在幼兒園被其他小朋友打了,有的家長可能直接氣鼓鼓地就打電話,或者在家長群質問對方。
冷靜一點的做法是,先聽孩子把來龍去脈講一遍,然後給老師打電話,了解這個事情,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讓老師聯系對方,去核實事情經過。要知道,孩子之間的摩擦是難免的,我們要盡可能冷靜,不去貿然質問對方。
那麼當孩子被別人指責的時候呢?我們不要過分在意麵子或對方施加的壓力,蹲下身,先安撫孩子的情緒,然後問問孩子是怎麼回事。
在雙方各執一詞的情況下,我們要想辦法多方求證、取證,還原一個事情真相。如果只是一味息事寧人,不僅是對孩子的不信任,更是對真相的蔑視。
第二
不怕麻煩
還孩子清白
正如開篇說的那個被攤主冤枉的小女孩,她的媽媽不僅僅是了解了事情原委,而且還親自去攤主處理論。
有的人可能說,那有什麼用呢?孩子也被冤枉了,臉也丟過了,對方還不道歉,這樣的做法又算什麼?
我覺得,這樣的做法很有必要。
作為父母,不要怕麻煩,調查清楚事情真相,告訴對方他「錯了」,其實是在給孩子一個大大的肯定:爸爸媽媽知道你是被冤枉的。
當然,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素質參差不齊,萬一遇到攤主那樣不肯道歉的人、或者態度不好的人,該怎麼辦?
對方如果能意識到冤枉孩子並道歉,當然是最好的結果;如果沒有,我們也不要太過糾結這個事情。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友善,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禮貌,正如我們為其他人開門,不是每個人都會對你說謝謝一樣。重點在於,你知道自己沒有錯。
圖片
第三
抱一抱孩子
幫助他復盤
就像上文中說的一些事件,如果沒有監控、如果沒有人堅持調查,那很多孩子的清白可能真的就找不回來了。
當孩子被人冤枉之後,我們不僅要尋找真相,還要在事後抱一抱孩子,這種力量會幫助孩子癒合心裡所受的傷害。
另外,我們還要幫助孩子「復盤」。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我們可以怎麼做,避免被對方誤會?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保護自己?
第四
如果自己有錯
一定要向孩子道歉
很多時候,我們難免因為他人的指責而錯怪孩子;或者說,我們就是那個冤枉孩子的人。
以前,很多父母即便知道自己錯了,也出於臉面羞於道歉,常見的話術就是「吃飯了」……但是孩子並不知道我們的內疚,他們始終認為父母誤解了自己,這份誤解會伴隨他們十幾年的成長,甚至長大成人後還無法釋懷。
我們都明白,被人冤枉的感覺不好受,我們也不可能取悅身邊的每一個人;但被不在意的人冤枉,和被自己最在乎的人冤枉,完全是兩種感覺。
在孩子眼裡,父母是自己溫暖的港灣;無論遇到任何挫折、苦難、誤解,只要想到父母還愛自己,就會重拾信心。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為了所謂的面子,就縱容自己的不道歉,那樣只會讓孩子對我們一點一點喪失信任。
第五
信任不是放任
拒絕預設判斷
可能有的家長要說了:信任孩子,那孩子做錯了怎麼辦?孩子撒謊了呢?難道我們要無條件信任孩子嗎?
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無論夫妻還是朋友,身邊肯定有幾個稱得上信任的人吧?
但當這些值得你信任的人說出某些匪夷所思的話時,你也會心中存疑,或是想辦法求證。
所以,我們所說的信任,是一種態度,一種信念,也是一種親子關系,而不是具體到某一件事上。信任不代表放任,我們要結合具體的情景來進行判斷。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成年人很容易用預設條件來判斷孩子對錯。
比如,一個孩子不好好坐在椅子上,在餐桌旁邊亂探身子,就是「調皮」「不聽話」。
但如果你蹲下身,和孩子處在同一高度,你就會發現:他太小了,根本看不到桌上的飯菜,所以需要站在椅子上去夾菜,然後再坐下吃,再站起來夾菜……
成年人的傲慢,是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而忽略了孩子的角度。
所以,我們要讓自己摒棄給孩子下預設條件的習慣,遇到事情多和孩子溝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觀察,你會發現事情並非如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