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多少父母輸在了不會好好說話上

多少父母輸在了不會好好說話上

發布時間:2024-07-08 00:05:13

Ⅰ 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到底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呢

不好好說話,成了許多中國家庭的日常頑疾,明明是關心,說出來的卻是責備與羞辱.

據統計發現,中國人不好好說話的高發區是親密關系裡、家庭單元內,表現為越是親近的人,越愛不好好說話。

涉及到孩子學習成績等話題更是如此。

有時是暗諷挖苦式的揶揄;

有時是正話反說式的教導;

有時是父母習慣性地打擊和否定;

這些言語很隱性,像一日三餐里放的鹽,又融於日常。

時間長了會發現,我越來越沒自信,遇事總想著過去,一度懷疑我患了抑鬱症。

03 遇到類似的情況怎麼辦?

現實生活中父母還是把「鹽」融入一日三餐。

當我們為人父人母時,也會不自覺的傳承這樣的模式。

這個時候,有兩個方向可以調整。

一、知己知彼

排除一些偏執自戀或暴力傾向的父母外,一些父母在做出惡語相加的行為後,會產生一種內疚自責的心理,會有行為上的補償。

如果我們能用一種成人的心態視角去看待的父母,會發現他們也不是那麼「強大」,他們也有「軟弱」「自製力差」的時候,雖然在物質上控制著你,但他們的內心世界也是極度匱乏的「窮人」。

他們沒有辦法用真誠去面對他人,也沒有體驗過「被支持」「被理解」「被肯定」的體驗,所以他們的人格及脆弱又自卑。

他們拿不出真誠與支持的禮物。

人,也不能給出自己沒有的東西。

這樣去理解不是去消除他們對你惡語相加的結果。而是,可以讓我們在糾結、掙扎、難過、痛苦的境遇中有一些松動的空間。

二、行動起來,為自己做些事。

比如,用行動劃清界限,劃清界限不是一刀兩斷,我們可以逐步完成分離。

哪些事自己該做?哪些事父母該做?

這是自己的情緒,還是父母的情緒?

是自己的想法,還是父母的想法?

在認知、情緒、行為上一一地做出明確的區分和澄清。

比如,主動修復被拉低的自我價值

當能意識到那些惡語相加的聲音出現時,你會發現背後是"窮人"的父母,他們也同樣匱乏,那我們可以更有力量不去認同出現的聲音,拋棄掉「我不好」「我不配」的想法。

並且,重新找一面清晰的鏡子,去了解真實更好的自己。

再比如,無畏地對工具化說,「NO」。

生而為人,我們都是一樣的,你是人,你的父母是人,你生的孩子也是人。

沒有人可以自上而下的可以使用道德的特權,來奴役控制自己。

著名作家伏爾泰曾說,「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每個人都應被真誠的對待,

人人都應有正確表達的機會,

你,你的孩子,你的父母,都是一樣。

閱讀全文

與多少父母輸在了不會好好說話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村養老保險和失地險沖突嗎 瀏覽:320
北庄養老院 瀏覽:29
退休後社保錢怎麼發放 瀏覽:939
婆婆交養老金多少錢 瀏覽:416
手機怎麼下載老年人電影 瀏覽:947
老年人風濕軟痛有什麼後果 瀏覽:302
提前退休怎麼算工資 瀏覽:534
養老怎麼狼 瀏覽:379
老人怕水土怎麼處理 瀏覽:639
養老保險沒年審 瀏覽:337
為什麼有的父母很有錢 瀏覽:580
老年人缺血應該吃什麼好 瀏覽:841
交養老金怎麼參保 瀏覽:505
三年級作文孝敬父母299 瀏覽:708
買斷房子養老保險怎麼交 瀏覽:948
珠海最新退休年齡 瀏覽:650
上海老年大學交大分校 瀏覽:772
瀘縣基本職工養老金是多少 瀏覽:163
南京敬老院有哪些 瀏覽:254
夏天中老年人吃什麼養生堂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