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不能為民報仇怨我算的什麼父母官

不能為民報仇怨我算的什麼父母官

發布時間:2023-08-09 19:11:21

❶ 《孟子 梁惠王上》 全文及其譯文是什麼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⑧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⑨。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jí),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hé)。王在靈沼,於(wū)牣(rèn)魚躍。』

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hé)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詩》雲:『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釋: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謚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即位後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爭奪。征,取。

⑥弒: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

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

⑧苟:如果。

⑨饜(yan):滿足。 遺:遺棄,拋棄。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

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

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

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

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回頭看看大雁和馴鹿問:「賢能的君主也喜歡這個吧?」

孟子回答到:」賢能的君主並不把這種娛樂當成首要的追求,不賢明的君主即使有這些也沒有辦法欣賞。

《詩經》裡面說到:打算建設靈台,籌劃安排這件事,百姓動起手來,沒有規定做好的日期,本來是不打算很快做好的,民眾像子女一樣來幫忙。文王到靈囿,母鹿靜靜伏著,母鹿體型肥壯,白鳥浩浩潔白。文王來到靈台,滿池魚兒跳。」

周文王用民眾的力量修建靈台、挖掘靈沼,但老百姓覺得很幸福,把他的台叫做靈台,把他的池塘叫做靈沼。他們高興這里有麋鹿和魚鱉。古代聖君與民同樂,所以才能真正的欣賞享受園、池。

《湯誓》上說:「你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滅亡,我和你就什麼時候滅亡(夏桀曾將自己比作太陽),民眾想和夏桀一起滅亡,即使有高台神馳和飛禽走獸,他難道能獨自享用嗎?」

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地方遭了飢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飢荒,也這樣辦。

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加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咚咚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

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麼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

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麼,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

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麼,須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現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於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梁惠王說:「我願意高興地聽您指教!」

孟子說:「用棍棒和刀子殺死人,有什麼區別嗎?」

(惠王)說:「沒有什麼差別。」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麼區別嗎?」

(惠王)說:「也沒有什麼差別。」

(孟子又說:)「廚房裡有肥嫩的肉,欄里有健壯的馬,(而)百姓面帶飢色,郊野橫陳著餓死的屍體,這就(等於)率領著野獸一道吃人啊!野獸自相殘殺吞噬,人們尚且厭惡它,身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卻不免也率領獸類一道吃人,哪裡配當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仲尼說過:『第一個製作土偶陶俑來殉葬的人,恐怕理該斷子絕孫吧?』正是因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緣故,(試想連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許),又怎能讓這些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梁惠王說:「(想當年,我們)魏國,天下沒有比它更強的國家,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當政,東邊被齊國打敗,連我的大兒子也陣亡了;西邊又喪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讓給秦國;南邊又(以失掉八個城邑)被楚國所欺侮。

我為此感到羞恥,希望能替全體死難者雪恥復仇,您說我該怎麼辦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圓百里的小國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國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對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少收賦稅,提倡精耕細作,及時鋤草,使健壯的青年利用閑暇時間加強孝親、敬兄、忠誠、守信的道德修養,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長敬上,

這樣,即使是手裡拿著木製的棍棒,也可以跟擁有堅實盔甲和鋒利武器的秦、楚軍隊相對抗。

(因為)他們(指秦,楚)侵佔了百姓的農時,使他們無法耕種來贍養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子各自逃散,他們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興師前往討伐它,有誰能跟王較量呢?有道是:『實行仁政者無敵於天下。』請大王不要再猶豫徘徊!」

......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後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問:「道德怎麼樣就可以統一天下了呢?」

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

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

孟子說:「能夠。」 宣王說:「憑什麼知道我能夠呢?」

孟子說:「我曾經聽胡齕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裡去?』牽牛的人回答:『准備殺了取血祭鍾』。

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鍾了嗎?』您說:『怎麼可以不祭鍾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宣王說:「是有這件事。」

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麼會吝嗇到捨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裡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別呢?」

宣王笑著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

孟子說:「沒有關系。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孟子說:「要一個人把太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揉胳膊,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願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一天下,不是屬於把太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的一類,而是屬於為老年人揉胳膊的一類。「尊敬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裡運轉一樣容易治理了。

《詩經》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別人身上去。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

古代的聖賢之所以能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什麼,不過是善於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不能夠施及老百姓,偏偏是為什麼呢?

「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什麼東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考慮考慮吧!難道真要發動全國軍隊,是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和別的國家結下仇怨,這樣您的心裡才痛快嗎?」

宣王說:「不,我為什麼這樣做心裡才痛快呢?我只不過想實現我心裡的最大願望啊。」

(1)不能為民報仇怨我算的什麼父母官擴展閱讀:

《孟子 梁惠王上》 中的經典名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簡析: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思想是一脈相承,都是在勸誡和要求,人生在世必備仁愛之心。

2、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簡析:用秤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意謂凡事只能親身經歷,才能有更深的體會。

3、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簡析:以人民的快樂為自己快樂的人,人民也會因你的快樂而快樂;以人民的憂愁為自己憂愁的人,人民也會因你的憂愁而憂愁(人民便會和你一條心)。

4、 仁者無敵。

簡析: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贏得民眾的擁戴;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是無敵於天下的。

如《孫子兵法》中說「上下同欲者勝」。施行仁政是「因」,上下同欲是「果」。或者說:施行仁政,是實現「上下同欲」的必由之路。

❷ 什麼叫父母官

舊時對地方官的稱呼。此詞透露著濃濃的官本位思想和舊社會階級觀念。

在封建社會,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時父母又最疼愛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領導與愛護的兩種特點,一個好的地方官應該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這就是「愛民如子」,當百姓的權利受到傷害時,官員理應加以維護,這就是「為民做主」。

因此所謂的「父母官」其實是百姓的一種贊譽。

古人為官其先是通過孝廉賢良方正等名目的舉薦,後來主要通過科舉考試,一旦成為朝廷的命官,出於避嫌的原因,常常是異地為官。這樣就離開了家鄉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數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這些人對那些家鄉的官也稱之為「父母官」。

(2)不能為民報仇怨我算的什麼父母官擴展閱讀

父母官:官本位思想和舊社會階級觀念

1、「官本位」以是否為官、官職大小來評價社會地位。

「官本位」把所有職務職稱、個體身份、地位都相對應於或摺合成一定級別的官階,並以官階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實學、對社會的實際貢獻來衡量個體的價值,形成了「萬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會心理。

由此造就一種對權力、官位、官員的崇拜和敬畏,進而導致長官意志、權力至上觀念和依附意識及其現象盛行。在一些地方,官職可以衡量:政治待遇、社會名聲、經濟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專車檔次,等等。

2、「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為轉移的利益特權。

作為一種意識層面的現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階層的利益需求。一些領導幹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識濃厚,就是因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謀利。

有的領導幹部視黨和人民賦予的職權以及自己的地位、影響和工作條件為既得利益,不是用這些職權和條件來為黨、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從政看成是謀取個人或小集團利益的工具,想方設法追逐對公共資源的特權,撈取自己的特殊利益。

❸ 越調《包青天》唱段:說什麼青天父母官

越調《包青天》唱段:說什麼青天父母官
第一場 闖宮
秦香蓮:想汴京盼汴梁今日得見 找到了找到了兒的父再不作難
尋小店咱們暫且歇息一晚 到明日見你爹骨肉團圓
陳世美:中狀元招駙馬功成名就 富貴人偏不忘名士風流 蟾宮折桂仙神手 雀屏中目鳳凰儔 秦香蓮:晴天霹靂擊頭頂 陳世美果然負了心 千里迢迢來找你 豈為十兩骯臟銀
門官巧計來指引 撕下羅裙闖宮門 急急忙忙把宮進
陳世美:你哪裡來得野婦人
秦香蓮:含悲忍淚我把夫君認
陳世美:足踢倒貧婦人
秦香蓮:一陣迷來一陣昏 不知身在何處存 強打精神忙站穩 上邊坐著無義人 我二次上前將他認 陳世美:一言喝住貧婦人 你竟敢大膽闖宮禁 不怕王法認官親
秦香蓮:莫非你兩眼昏花看不見 我是你結發之妻本姓秦
陳世美:我認得你是秦氏女 你不該到此把我尋
秦香蓮:你離家三載無音信 難道說父母妻子不掛心
陳世美:並非是我不將你認 怕的是一步走錯禍臨身
秦香蓮:說什麼一步走錯禍臨身 分明是你得了新人忘舊恩 想當初在均州你苦讀求學問
妻為你堂前行孝奉雙親 大比年送你趕考把京進 臨別時千言萬語囑夫君
囑咐你中與不中早回轉 須知道爹娘年邁兒女連心 誰料你一去三年無音信
湖廣大旱餓死雙親 爹娘死後難埋殯 攜帶兒女將你尋 夫妻恩情你全不念
親生兒女你不親 手拍胸膛想一想 難道說你是鐵打的心
陳世美:聽說爹娘被餓死 陳世美暗自淚雙傾 我連科級第成新貴 怎能叫妻子兒女受寒飢 把她認下是正理 秦香蓮:勸夫君莫貪烏紗錦綉衣 咱回到家鄉種田地 共甘苦才是好夫妻 為妻我不怕苦來不怕累 陳世美:你捨得我還捨不得 得來這富貴榮華非容易 我怎能舍金枝玉葉美嬌妻
快將這瘋婦趕出去 再讓她闖宮門我剝兒的皮
第二場 抱琵琶
秦香蓮:接過來這杯茶我心中亂如麻 夫君京都招駙馬 我流落宮院抱琵琶 可恨他一朝成富貴 忘恩負意
他......他棄結發 這杯茶我不用傾倒在地下 王相爺聽民婦我表一表家 我唱的是...... 夫居高官妻彈唱 三江水洗不盡我滿腹冤枉 秦香蓮住均州遠在湖廣 離城十里陳家莊 老公爹名諱陳克讓 老婆母娘門本姓康 自由兒我配夫陳世美 秦香蓮我是他的結發妻房 曾記當年赴科場 他言道中與不中還故鄉 不料荒旱在湖廣 貧窮人家餓斷腸
二公婆餓死在草堂上 無銀錢殯埋二爹娘 頭上青絲剪兩綹 大街換來席兩張 東鄰西舍個個講 夫君得中狀元郎 我攜兒帶女來探望 沿門乞討到汴梁 沐池宮院將門闖 他一足踢我倒在宮門旁 冤情滿腹講不盡 王相爺你為民婦作主張
王延齡:好言語勸不醒蠢牛笨馬 陳世美貪富貴你不顧王法 恨上來上金殿朝王參駕 秦香蓮:問相爺他可曾認下結發
陳世美:王延齡出宮去怒氣不休 秦香蓮她是個惹禍根由 倒不如在暗中先下毒手 來一個斬草除根永不擔憂
第三場 殺廟
秦香蓮:陳世美差人查小店 將俺母子趕外邊 陳州中途把冤喊
莫非是強盜把路攔 手拉兒女進廟院 求神靈保佑俺母子平安
韓琪:緊追慢趕人不見 莫非插翅飛上天 路邊現有一廟院 想必是藏在廟里邊 一足踢開門兩扇 秦香蓮:好漢爺你把俺母子可憐 俺居家三口來討飯 身上沒有分文錢 滿腔恨壓的我有話難講
你聽我訴一訴天大冤枉 俺母子並未犯人命大狀 只恨我不該是你駙馬的妻房
韓琪:韓琪我作事太莽撞 她原是陳駙馬原配妻房 陳駙馬殺人為的富貴 我韓旗殺無罪有喪天良 我有心開生路將她來放 當差人怎能夠自作主張 狠狠心我叫她刀下命喪 見此情不由我軟了心腸
秦香蓮:常言說害一命不如救一命 求軍爺你放俺遠逃生 有朝一日冤情報 難忘軍爺大恩情
韓琪:她母子流盡傷心淚 叫我韓旗無話回 鋼刀怎能殺無罪 有道是人虧理不虧
我韓琪不願把良心昧 你母子快逃生遠走高飛
秦香蓮:謝過軍爺去逃命 軍爺喚俺為何情
韓琪:駙馬要驗刀上血 我無有憑證難回宮
秦香蓮:你要殺把我一人來殺死 留下我一雙兒女逃性命
韓琪:可憐她滿腹冤讎深如海 陳駙馬殺妻滅子太不該 刀上無血我怎交待 不由我一腔熱血湧上來
人生自古誰無死 寧死也要留清白
秦香蓮:一見韓旗喪了命 怎不叫人痛傷情 韓將軍為俺是為俺 連累你無故喪殘生
韓將軍九泉之下等一等 包大人面前我去把冤鳴
第四場 告狀
包拯:奉旨陳州把糧放 不分晝夜回汴梁
秦香蓮:我不告天來不告地 狀告皇王御妹婿 我告的就是強盜陳世美 秦香蓮我本是他的結發妻
賊強盜得勢喪天理 差人殺口來滅跡 韓旗本是奇男子 舉起鋼刀刎自己 死屍還在廟院內
包大人與我伸冤屈
第五場 公堂
包拯:陳駙馬休要性情急 聽包拯我與你舊事重提 大比年陳駙馬連科及第 咱二人午朝門同把君陪
我觀你年過三十成新貴 曾問你原郡家中還有誰 一句話問得你面紅耳赤無言對
我猜你家中一定有前妻 到如今她母子來找你 秦香蓮就是你的結發妻
當面認下是正理 過往之事永不在提
陳世美:包明公在朝有名氣 笑比河清古來稀 今日為何來兒戲 誰見本宮有前妻
包拯:南衙有人告下你
陳世美:有人告我啥憑據
包拯:要憑據有憑據 人命大狀拿手裡 狀紙上告你三款罪
陳駙馬你扯壞狀紙我問誰 上寫著秦氏香蓮三十二歲 狀告丈夫陳世美 陳駙馬陳千歲
一字不差就是你 一告你雙親亡故不戴孝 身在朝中穿紅衣 陳駙馬可是穿不得
二告你貪圖富貴起惡意 差定韓旗殺前妻 三告你已婚男兒重婚配 在宮中招親你把君欺
這本是你欺君往上拋父棄母殺妻滅子三款罪 宗宗款款犯條律 不是包拯我兒戲
是你遇事三分迷 常言說論吃還是家常飯 論穿還是粗布衣 家常飯粗布衣
知冷知熱結發妻 奉勸駙馬認下好認下好 若不然禍到臨頭後悔不及
陳世美:賤人竟敢將我告 不由本宮心發焦 官司不能一面倒 狀紙上她本是胡寫亂描
包拯:說什麼官司一面倒 說什麼狀紙上胡寫亂描 打鼓升堂帶原告 帶過來秦香蓮當堂對招
陳世美:你冒認官親將我告 以下犯上罪難饒
秦香蓮:陳世美休要耍奸巧 你睜開兩眼瞧一瞧 我身上穿的是公婆之孝 你身上穿的是滾龍袍
你想殺我我死不了 你犯王法罪難逃
陳世美:在均州深井大河你死不了 好不該進京給我把禍招 越思越想心頭惱 殺死賤人恨方消
包拯:陳世美你真是膽量不小 未曾對指你先動刀 被告竟敢殺原告 報效公堂犯律條 叫王朝將寶劍忙卸掉 陳世美:包拯做事你欺當朝 低下頭來我生計巧 公堂上我鬧他一個亂糟糟 分明你買通民婦將我告
若得本宮哈哈笑 你的毒計不高
包拯:你差韓旗截路道 殺人滅口法難逃
陳世美:我差韓旗誰知曉
包拯:現有你宮院殺人刀
陳世美:有刀為什麼沒有鞘
包拯:你來看 公堂上鞘對刀刀對鞘 真憑實據你敢不招
陳世美:刀對鞘來事不好 想個計兒要脫逃 人來與我快打轎 本宮有事我要上朝
包拯:開封府有人將你告 打罷官司你在上朝
陳世美:開封府有人將我告 你把我當朝的駙馬怎開銷
包拯:且慢說你是駙馬到 龍子龍孫我不饒 頭上摘去他的烏紗帽 身上剝去他的滾龍袍
緊緊法繩捆三道 貪贓賣法我不姓包
第六場
皇姑:汴梁城傳遍了大街小巷 包拯要斬駙馬郎 御輦停在府門上 叫包拯快接駕速到公堂 包拯:王朝馬汗一聲稟 問皇姑因何事駕離深宮
皇姑:南衙前喚愛卿 免去大禮把身平 陳駙馬過府來議事 為何不見轉回宮
包拯:臣府內沒有御駙馬 有一個犯官上法繩
皇姑:犯官他叫何名姓 罪犯律條那一宗
包拯:犯官名叫陳世美 他欺君忘上罪難容
皇姑:小包拯說話無輕重 亂給駙馬定罪名
包拯:秦香蓮南衙告下狀 句句告的駙馬郎 欺天子瞞皇上 後婚男兒招東床 有句話為臣我不敢講 皇姑:講講講
包拯:你本是金枝玉葉落一個偏房
皇姑:埋怨聲駙馬喪天良 欺君大罪不冤枉 家中既有前妻在 不該宮招東床 我若救下御駙馬
金枝玉葉落偏房 我若不救御駙馬 我後生半世守空房 生米已經做成飯
要害秦氏一命亡 既然有人將俺告 你快把原告帶上堂
包拯:一聽說公主要原告 這場官司好開交 你看那金車輦五彩罩 她本是皇姑來到了
上前與她打交道 天大事情有老包
秦香蓮:秦香蓮抬頭觀 金枝玉葉到堂前 頭戴一頂翡翠冠 身穿日月龍鳳衫 看看她再看看俺
我半幅羅裙遮不掩 她好比三春牡丹鮮又艷 我好比雪裡梅花耐霜寒 怪不得強盜把心變
她年輕貌美有威權 任憑你皇姑權勢大 也難嚇倒秦香蓮 不言不語一旁立站
她哪裡問一聲我應她一言
皇姑:秦香蓮來好大膽 為什麼不把皇姑參
秦香蓮:論國法我該把你拜 論家法你該把我參
皇姑:我是金枝玉葉體 你與皇姑啥相干
秦香蓮:先娶後嫁有大小 我為正來你為偏
皇姑:賤人吃了虎狼膽 皇姑面前胡亂言 我要把野婦人管一管
包拯:上前我把常隨攔 皇姑你打她為何故
皇姑:賤人無理發狂言 竟敢與我論大小
包拯:論大理她為正來你為偏
皇姑:小包拯做事太大膽 敢與賤人胡遮攔 常隨官快把秦氏推出斬
包拯:南衙堂怎容你無法無天 哪個大膽敢上前
皇姑:你偏向秦氏為何故
包拯:只為她南衙來呼冤
皇姑:依你說你把駙馬怎麼辦
包拯:論國法我把他 腰斷三節滾油煎
皇姑:駙馬犯罪你不能管
包拯:臣是百姓父母官
皇姑:俺的江山由得俺
包拯:宋王爺律條太祖傳
皇姑:你敢隨我把國太見
包拯:咱二人一同把君參 我不搶先
皇姑:小包拯放下了無情面 他把皇姑下眼觀 常隨官與我展車輦 回後宮去把國母搬
第七場
國太:皇兒求我把情講 我一不慌來二不忙 皇兒切把寬心放 天大的事兒有為娘
包拯:(曉得了)國太鳳輦出宮闈 錦旗月矛耀光輝 我整冠束帶離虎位 想起陳州事一回
在陳州國舅犯了罪 論國法我鍘他不算虧 國舅國太親兄妹 她不恨包拯她恨誰
今天我又鍘陳世美 這一回比不得那一回 捨生忘死我把她會 問國太因何事出了宮闈
國太:包拯居官食君俸 敢將皇親問斬刑 斬了駙馬不當緊 皇姑孤身守深宮
包拯:為臣也曾這樣想 包拯我容法不容
國太: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看魚情看水情
包拯:為臣饒了陳世美 百姓犯法我怎施刑
國太:不為皇姑為國太
包拯:國太應念臣盡忠
國太:不為國太為皇上
包拯:臣為國法不徇情 一片忠心對主公
國太:你今天饒了陳駙馬 保你官職往上升
包拯:國太講話欠尊重 怎拿官職送人情 為人若做虧心事 萬古千秋落罵名
國太:你今天不赦陳駙馬 我立刻貶你出汴京
包拯:為臣先鍘陳世美 後進辭表離汴京
國太:喝住大膽小包拯 目無君上你罪非輕
包拯:一不貪贓把法賣 二不背律徇私情 查出為臣有私弊 你把臣刮骨熬油點天燈
國太:你太任性 包拯做事你太任性 國太講情你也不容 怒氣沖沖大堂坐 看哪個大膽的他敢動刑 內侍:聖上要赦御駙馬
包拯:這聖旨下活活難倒我包拯 看起來這國法沒有人情重 頭上邊壓了一層有一層
叫王朝取過來爺的俸祿銀子三百兩 先打發香蓮走我也離汴京
秦香蓮:悲切切我把大人見 包大人你是萬民頭上的青天
包拯:說什麼青天父母官 這官司問著實在難 你沒有抬頭往上看 宋王爺的聖旨到堂前
三百兩紋銀交於你 回均州路上做盤纏 吃一半留一半 留下一半種莊田 送你兒子把書念 光念書不要再居官 你丈夫若不把高官坐 恁居家咋會不團圓 這官司我不能稟公斷 對不起足下黃土我頭上青天
秦香蓮:實指望告狀把天見把天見 青天又被著烏雲埋 說什麼你是包鐵面 看起來官官相衛有牽連 三百兩紋銀我不要我不要 屈死俺俺再也不不喊冤
包拯:不能與民報仇冤 我稱的什麼包青天 叫王朝和馬漢鍘口以內填犯官
國太:聖旨在此誰敢斬
秦香蓮:大人呀 萬民稱你包青天 駙馬官大你不敢斬 來來來先斬我黎民秦香蓮
包拯:一句話好似那霹靂閃電 一腔熱血往上翻 擊鼓鳴鑼擊鼓鳴鑼響三點 天大的禍事我包拯擔 開鍘

閱讀全文

與不能為民報仇怨我算的什麼父母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