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六十到八十歲的老年人,都需要注意哪些健康問題
1、營養攝取要均衡
營養對身體的健康來說是非常關鍵的,特別是對於60歲到80歲的老年人來說,身體在逐步的衰老,營養的流失速度就會變快,如果不及時攝取,很容易導致身體缺少營養。如果老年人缺少營養,就會出現各種慢性疾病,這樣就會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健康,所以在生活當中,老年人一定要攝取足夠的營養,並且要均衡。
4、身體檢查要定期做
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身體的各個器官也開始慢慢的衰老,功能也在不斷的下降,所以定期的身體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對於老年人來說,每年一次的定期檢查是必不可少的,當我們檢查出問題以後,及時的治療,還有可能挽回健康。可是如果你要是不檢查,不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那麼就很有可能將小病拖成了大病。
『貳』 除了少鹽少油,老年人在膳食上還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當今社會,大家都很注重身體健康,對於食療也有很多研究,特別是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身體機能減退,所以在飲食上要比年輕人更加註意,除了少鹽、少油等飲食原則外,少食多餐、粗細搭配也是必不可少的。
總之,老年人在平時當中要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合理,營養均衡,適當鍛煉。這樣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精神飽滿、活力十足。
『叄』 以下哪些因素可影響老年人的營養攝入
1.生理因素
老年人味覺功能下降,特別是苦味和鹹味功能顯著喪失,同時多伴有嗅覺功能低下,不能或很難嗅到飲食的香味,所以老年人嗜好味道濃飢胡帶重的菜餚;多數老年人握力下降,同時由於關節病變和腦血管障礙等引起關節攣縮、變形,以及肢體的麻痹、震顫而加重老年人自行進食的困難
2.心理因素
飲食攝入異常常見於以下老年人:厭世或孤獨者,入住養老院或醫院而感到不適應者,精神狀態異常者等。排泄功能異常而又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有時考慮到照顧者的需求,往往自己控制飲食的攝入量。對於痴呆老年人,如果照顧者不控制其飲食攝入量將會導致過食。有時痴呆的老年人還可出現吃石子、釘子,爛蘆甚至自己的糞便等異常飲食的現象。
3.社會因素
老年人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生活環境以及價值觀等對其飲食影響很大。生活困難導致可選擇的飲食種類、數量的減少;而營養學知識的欠缺可引起偏食或反復食用同一種食物,導致營養失衡;獨居老人或者高齡者,即使沒有經濟方面的困難,在食物的采購或烹飪上也可能會出現問題;做兆價值觀對飲食的影響也同樣重要,人們對飲食的觀念及要求有著許多不同之處,有「不勞動者不得食」信念的老年人,由於自己喪失了勞動能力,在飲食上極度地限制著自己的需求而影響健康。
『肆』 舉例說明老年人常見的營養問題及其對策
我國已進入老年社會,隨之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老年人營養是其中之一。
1.老年人在營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1)營養素攝入老年人的營養與全國城鄉居民一樣近年有很大改善,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老年人能量攝入達到供給量標准90%以上。
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發展,膳食構成變化,我國部分老年人群中已出現營養不平衡問題。一項對大學和科研單位60歲以上老年知識分子進行的營養調查,結果與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膳食營養素供給量(RDA)的數值進行比較,發現能量攝入高,是RDA的121%,其主要原因是脂肪攝入量高,脂肪能量占總能量的34%(世界衛生組織建議<30%),動物脂肪占總脂肪的40.2%,膽固醇高達612毫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300毫克);攝入的蛋白質是RDA的110%,其中動物蛋白占總蛋白的41.3%;鈣與維生素C攝入量也不足。
(2)老年人群中體質指數分布體質指數(BMl)計算方法是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1988年國際膳食能量顧問專家組提出以BMI作為評價成年人(18歲以上)營養狀況的指標。世界衛生組織建議BMf<18.5為慢性能量缺乏(營養不良),18.5~25為正常,>25為超重或肥胖。
1992年我國營養調查19436人的體質指數測定結果,老年前期組(45~59歲)BMI>25的男性為16.6%,女性為26.2%,老年組(60歲以上)男性為16.9%,女性為22.4%,均高於全年成人平均數16.8%和18.4%;BMI<18.5者,老年前期組男、女分別為8.7%和9.2%,老年組為16.8%和18.4%,而全國成年人平均為9.1%和9.9%。因此老年人群BMI>25和<18.5者明顯高於全國成年人平均數,說明老年人群的體質指數分布向兩端分散,也就是說營養不良和體重超重比例高於全國成年人平均值。
我國貧困農村尤其是山區存在營養攝入不足和膳食質量低下的問題,城市中的中老年人群的主要營養問題是超重及肥胖。
(3)微量營養素缺乏及高齡老人營養不良 即使在營養狀況良好、甚至「營養過剩」的老年人群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微量營養素缺乏,最常見的是視黃醇當量、核黃素及鈣的攝入量不足。另外高齡老人營養狀況堪憂,70歲至80歲以上老人的營養不良比例上升,超重及肥胖比例下降,貧血患病率上升。
老年人貧血患病率在各人群中最高,平均為30%左右。貧血對健康會帶來明顯影響,尤其是免疫功能,老年人死於肺部感染的比例是比較高的;貧血與膳食的關系密切,老年人群膳食調查結果表明,血紅蛋白與能量、蛋白質、動物蛋白質與總蛋白質之比呈顯著正相關。
2、老年人的營養及相關疾病從營養與健康關系看,老年人群比較一般人群更加脆弱,更易受到營養缺乏或營養過剩和不平衡的;中擊,一部分生活在較貧窮地區的老年人,營養缺乏情況比一般人群更明顯;另一部分生活在大城市的老年人,其承受慢性退行性疾病危險因素的威脅較大。
(1)膳食結構與冠心病 膳食結構不合理,脂肪、飽和脂肪、膽固醇攝入過量,常導致血脂升高、體重指數增加,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營養學家曾對二組人群進行了對比,一組職業是商業、飲食業經理,另一組是下崗工人。前者的脂肪和動物性食物攝入過量,每日人均能量、蛋白質攝入量分別達到RDA的111%和145%,動物性食物平均每天達到350克以上,而蔬菜、水果不足250克。結果該組人群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脂質過氧化物水平均明顯高於工人組。
研究表明,中老年膳食結構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較大。作者還對比了漁島上居民與漁民兩組中老年人群的膳食:二組人群谷類、蔬菜水果攝入量基本一致,漁民組每日的魚類進食量155克,明顯高於居民組的88克,而每日肉類進食量31克,明顯低於居民組的100克;漁民組除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均明顯低於居民組外,紅細胞比容、血漿粘度、纖維蛋白原、血栓形成系數等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率,均明顯低於居民組。
(2)膳食因素與高血壓 近年來高血壓的患病率明顯上升,在影響高血壓發生的眾多外環境因素中,膳食營養因素是主要因素之一。以往在膳食結構及成分對高血壓發病影響方面已取得共識的是高能量、高脂肪、高鹽攝入、超重及肥胖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結果,平均食鹽攝入量每人每日13.9克,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量的2-3倍。
(3)膳食因素與糖尿病 II型糖尿病即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與肥胖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流行病學調查一致證明,肥胖在II型糖尿病的患病中是一個重要因素。營養治療是糖尿病治療中的基礎措施,對糖尿病人膳食管理可減少嚴重合並症,如心、腦血管病,腎衰竭等。
(4)膳食中抗氧化營養素與身體抗氧化功能 抗氧化營養素可以減輕體內的脂質過氧化,提高體內抗氧化酶活性,對增強機體抗氧化能力、延緩衰老有重要作用。抗氧化營養素在冠心病、白內障等慢性疾病中的作用也很顯著。
我們在社區隨機抽樣分為兩個年齡組即45~59歲為老年前期組,60-79歲為老年組。結果說明兩組抗氧化營養素:維生素A、巨及老年組的硒攝入均不足。老年前期組、老年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均低於青年對照組;老年組的SOD值顯著<肝老年前期組。與年齡配對的對照組比較,白內障患者體內抗氧化酶水平顯著低於對照組。在一項對60~79歲老人核黃素營養狀況及與體內抗氧化能力的關系的調查研究中,發現他們核黃素缺乏,機體抗氧化能力降低,而核黃素攝入不足在我國比較普遍,包括城市居民。因此,為延緩衰老和預防慢性退行性疾病,老年人應重視攝入足夠的核黃素。
3、我國老年人的營養對策根據我國老年人的營養狀況、存在的問題及健康需要,老年人除遵循一般成年人的平衡膳食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營養素攝入方面:
①能量、脂肪的攝入應適宜,蛋白質的能量占總能量的比可大於成年人的12%,以12%—15%較適宜;
②微量營養素應充足,包括鈣、微量元素及維生素,尤其是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微量營養素,維生素A、E、C及鋅、硒等;
③優質蛋白質應占總蛋白的三分之一以上。
(2)食物消費方面:
①粗細糧搭配;
②蔬菜充足,水果適量;
③魚、瘦肉、禽肉、雞蛋搭配;
④乳及乳製品要充足;
⑤適宜運動,維持體重。
我國老年人的營養狀況雖與成年人相似,能量及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類、碳水化物)基本滿足需要,但是某些微量營養素攝入仍有不足。目前,老年人中營養不良比例咸倍增長,貧血患病率高達30%,加之慢性疾病的困擾,老年人已成為社會中特定的弱勢人群。因此,我們要在老年人中提倡合理營養,大力宣傳膳食指南,使老年人掌握營養知識,加強自身營養保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這對於減輕國家、家庭負擔,穩定社會,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