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庭關系不和睦,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
家庭可以說是孩子最開始生長的樂園,和睦的家庭裡面,培養出來的孩子積極陽光,樂於助人,一心向善。但是,如果家庭關系不和睦,那麼,孩子長時間在這種家庭生活後,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1、缺愛。
不知道你們上學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有的同學總是自己一個人做到角落裡,孤零零的一個人,一個人玩耍,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回家。但是有的孩子卻十分樂觀向上,積極與同學玩耍,與同學互幫互助。這其實就是家庭的原因導致他們之間出現的差異,家庭關系不和睦,培養出來的孩子,缺乏愛,因為他們沒有真真正正地被爸媽愛過,他們生存的環境一直就是無盡地爭吵以及冷戰。所以,這些孩子在教室里也不會輕易的與同學玩耍,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被真正愛過,所以也就不會愛別人,信任別人。
所以,一個和睦地家庭對孩子地成長十分重要,它往往能決定一個孩子以後地性格,以及心理問題。所以,為了孩子地身心健康,請有一個和睦地家庭。
2. 不孝順父母都有哪些表現
孝順父母一直是中國固有的傳統美德。畢竟父母辛苦一生,將子女撫養成人,因此在父母年邁後,子女也有義務贍養父母,讓他們能安度晚年。但在現今許多子女心中,認為只要能給父母足夠的錢,或者把他們接過來一起生活就是孝順。但這種不是發自內心的照顧,其實很容易傷了父母的心,而且容易衍生出種種問題,例如:
3. 子女有哪些表現,是和父母關系惡化的「徵兆」
雖說養孩子不計較回報,但是沒有哪個父母是真的對孩子一無所求的,只要是有付出,必定有所期待。雖然父母對孩子不一定是物質上的期待,但是總會希望孩子有一些感情上的回報,比如感恩之心,孝順之情。只是不一定所有的孩子都能如父母所願,有的父母和孩子的關系相處得非常好,也有的父母和孩子關系冷淡又疏遠。
也有的孩子童年時期和父母關系都不錯,但是成年後卻冷淡如陌生人。任何矛盾都不是一朝形成的,所以之前一定會有關繫上的變化,或者是孩子身上被養出了一些壞毛病,父母卻沒當回事兒,給親子關系留下了隱患。在生活中,子女有以下表現,是和父母關系惡化的“徵兆”,反目成仇不意外。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其實全在父母早期的教育
我見過很多性格好,跟父母關系也非常好的孩子,也見過很多子女成年成家之後跟父母關系依舊和睦的家庭。其實關鍵就是兩個字“教育”,小時候父母越溺愛,孩子越喜歡父母,這是因為能滿足孩子的慾望,等有一天不能滿足了,矛盾和不滿就爆發了。
4. 和父母關系不好的人
和父母關系都處不好的人,我認為今後在社會上和朋友的關系也是不會出的很好的。
5. 與父母關系冷淡疏離
在父母子女關系中,子女是弱勢群體。他們身上背負的太多的東西:禮節、孝道、尊卑等,所以難以或不敢在父母面前正常表達自己的述求,得不到父母的理解。長期下來,就會生成障礙和矛盾、隔閡,最後無法解決。而家庭問題又不易解決,所以多數孩子長大後,認為最好的辦法是選擇遠離。
阿德勒有句話說,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例如張愛玲和蕭紅的人生、尤其是戀愛,都與他們和父母的關系有極大影響;家庭關系的裂痕和傷感,是他們人生的巨大牽累。電視劇《都挺好》里的蘇明玉也是家庭教育的受傷者。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使之得到改善呢
解決這個問題,主要在父母方面。
1、父母是家庭的主導力量,疏遠的家庭關系,往往父母的問題比較大。父母會容易因為孩子是孩子,而輕視他們,不尊重他們,以為他們什麼都不懂。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就通過兒童的眼光,看到了父母的這個問題。
所以,作為強勢方,父母不應高高在上,而應多與子女處在平等的位置上,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的做法,提出自己好的建議。
2、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比如,現在家庭中,孩子對父母的行為多有微詞。不允許孩子玩手機,家長自己卻是頭也不抬一下的手機控。要孩子努力學習看書,自己卻是個坐不住的人;不喜歡讀書學習,怎麼能讓你的孩子熱愛學習呢!
3、子女要體諒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的苦心,理解他們力量有限,理解他們也不是完人,會犯錯誤,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有問題要敢於溝通。
寫在最後的話
子女與父母間要理解萬歲,也要講緣分;但更多的是陪伴:你陪我長大,我伴你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