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孩自己在父母錢包拿錢花,屬於一種什麼心理
孩子從自己父母的錢包里拿錢只能叫拿。孩子從別人的錢包里拿錢才叫偷。沒有什麼心理,他有需要可能怕你們罵他打他才不敢告訴你們所以就偷偷拿了。他一定有苦衷。幫助他一下的心理和他交流。不要升級到道德標准。問問他拿錢干什麼用就好了 尊重孩子 如果可以直接給他錢就行了。賺錢是能力 花錢是智慧。
Ⅱ 那些偷父母錢的人都是什麼心理
我這里主要是針對中小學生偷父母錢的心理進行分析。
一是無所謂,沒有偷的概念,覺得家的東西可以隨便拿。二是滿足心理,想通過偷錢來購買自己心儀的玩具或者喜歡的食物等。三是虛榮心理,想通過偷錢攀比裝闊,以此得到同學的艷羨。四是補償心理,因生活中長期忽視,想通過極端方式獲得父母、老師的關注。
小孩子不能建立正確的行為,這個是與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的,父母盡量不要採取打罵批評指導的方式,因為這樣反倒會加重小孩子的逆反心理,盡量採取正面鼓勵引導他的正確行為的方式交流溝通
記得小時候,我媽總是教育我不能偷錢偷東西,花錢要跟他們說,偷錢屁股要挨棍子的。那時候父母對我很嚴厲,打屁股很疼,所以始終不敢偷。這大概和我的性格有關,天生膽小怕挨打,父母嚴厲的教育也讓我不敢不聽他們話。我有一個堂妹一個堂哥,他們從小膽子就大,不像我這么懦弱。堂哥不偷錢專偷物,家裡剛買的火柴打火機蠟燭(那時候還沒用電燈),一轉眼就都被他偷光了,問他也承認卻始終不改。一開始對他口頭教育,後來去別人家裡偷,他爸媽沒辦法,帶他到偷東西的人家去當面揍一頓,反復多次,堂哥總算醒悟不再偷了。堂妹則是見什麼偷什麼,不管到了誰家,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偷走。更可惡的是就算人贓並獲,她也始終不承認自己的偷竊行為。大家沒辦法只好告訴她爸媽,結果她爸媽只是笑一笑不當回事,也不表示賠償。後來她這個習慣一直沒有改過來,從小就在外面欠債,別人一次次上門找她父母還債。總的來說,偷錢的人,一方面是自己性格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長不重視,一次次的包庇縱容,孩子自然就不當回事。
大概是如下幾類心理:
1、每天放學回到家提心吊膽的,生怕家人發現了;
2、僥幸心理,覺得家裡人不會知道;
3、無所謂的心理,知道了就知道了,又不會被打死。
偷父母錢的人一般都是比較沒有出息。在 社會 上,沒有任何地位;事業也不成功的人。
什麼心理也要視情況而定,就事而論,不能以偏概全。我說一個例子,但不要把我說的套別的事情上去解釋。
俗話說「家賊難防,偷斷房梁」 這句俗語的故事很有來頭。
當年,曹操想要平定黃巾軍,以此作為基礎而建功立業。可是他沒錢,問他爹要,他爹不給。然後就趁他爹上早朝的功夫,把他爹放在房梁下的金磚偷了出來。
本來那幾塊磚是頂樑柱用的,但曹操偷完後,放回去的磚不太契合。等他爹回來後,房梁斷了。
兒子偷爹不叫偷。叫拿。
如果是小孩子的話,經常拿家裡的錢數額較大的話,帶他去工地,讓他自己嘗嘗掙錢的苦。
孩子主動承認錯誤,其實就可以不打不罵
父母可以適當給孩子零花錢,但是不能要多少錢給多少錢,我小孩子從他認識錢開始,我會給他錢,自己存一點,需要買什麼東西或者他自己喜歡的玩具就是掏自己錢出來買.
他們都覺的父母發現了也不要緊。
反正偷了又不會坐牢,不拿白不拿
Ⅲ 人到晚年,容易把父母當累贅的子女,無非就是這幾種
人都有一老,無法避免。
老了之後是一個逐漸衰弱的過程,不管自己年輕時多麼強大與精力充沛,時間總能改變你的模樣,變成自己都無法從鏡子當中認識的樣子。
咱們國家的老人,老了之後都有一種想要依靠兒女養老的想法,但現實生活當中,這種想法也不是那麼輕而易舉能夠實現的。
人到晚年,容易把父母當累贅的子女不在少數,分析起來,無非就是以下這幾種而已。
一起來看看吧,應該至少在教育子女及如何安排自己晚年的生活方面,對大家有個警醒與提示作用。
首先容易把父母當累贅的子女,是那種從小到大嬌生慣養、被父母用愛與關心「慣壞」的人。
因為父母在將所有無私的愛與奉獻傾注於自己孩子的身上之時,忘了告訴對方:這是情分,不一定完全是本分。
父母照顧子女的義務只維持到他們成年就已完成,之後所有無怨無悔的付出,都是一種無私與慷慨的贈予。
從小到大都理所當然接受父母在精神、金錢、物質、生活方面的照顧與支持,這樣的孩子會誤認為這就是對方一輩子需要完成的責任與義務。
自己作為孩子,只需要照單全收便好,根本沒有也需要回饋與報答父母的這種意識。
而且在接受父母給予自己的所有的同時,他們還會因為不符合自己全部的期待而不滿。
所以,很多父母一直在自我感動,等著孩子對自己說「感謝」的時候,孩子內心卻認為自己成長過程當中受盡委屈,在等著父母對自己說「抱歉」!
試想想,一個認為父母欠自己一整個人生的孩子,在發現對方年老體衰,不再有能力像從前那樣照顧與幫扶自己、反而需要自己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與精力去照顧他們的時候,怎麼可能不會視對方為累贅?
另外一種有可能視父母為累贅的子女,是那種家庭當中無地位、「無法管事」的人。
這種人無論男女都好,在成年之後有了自己的婚姻與家庭,因為性格或能力的關系,處於婚姻當中的弱勢群體,對伴侶壓制與領導毫無反擊之力,在自己的家庭當中沒什麼話語權與決策權。
對於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伴侶的長輩,其實大家也明白,關系一般也就不會那麼無限親近。
假如夫妻地位勢均力敵,又或者自己的伴侶在能力、個性方面非常出眾,可能對方還會有所收斂與顧忌,會因此而對對方的父母禮讓三分。
但越是懦弱、能力欠缺的男女,越容易被自己的伴侶從各方面壓制。
如果另一半明顯不願意承擔為對方父母養老的這種責任的話,那麼就算從法律上來講,作為直系親屬的子女有贍養父母的責任與義務,他們也因為說服不了自己的另一半,而畏難。
也因為這種畏難與為難,會在不自覺之間將父母看成是累贅、是負擔、是有可能影響自己婚姻出現問題的不安因素。
最後一種有可能會將父母視為累贅的子女,屬於那種自身無能、害怕麻煩的人。
因為父母歲數大了,生活方面需要照顧;身體方面容易時不時生病,吃葯打針住院什麼的,都需要花錢。
答應接受贍養高齡的父母,本身就意味著你在金錢、物質與經濟能力方面必須有某種程度的積累,這樣才有可能在需要的時候尋求外援:比如請專人陪伴與照顧之類的。
如果經濟方面的壓力與勞動力方面的壓力雙雙壓到對方的頭上,可以講,他們的心理可能真的承受不了。
因為現實生活當中那些上面有老年痴呆或癱倒在病床上生活無法自理的父母的中年人,真的過得很苦。
錢方面充裕、時間充足情況還好一點,但假如自己還需要依靠上班拿那麼一點薪水過日子的話,那麼可以想想看,哪個單位會允許一個中年職工動不動就請假回家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
情與責任是一方面,生存危機卻迫在眉睫,他們不視自己的父母為累贅,也是不現實的。
結語:
咱們國家已經進入老年化的 社會 了,所以如何解決老年人安全養老這個問題,已經擺在了很多人的面前,不容逃避。
從最理想的情況來講,就是子女兒孫孝順,父母們能幫著子女安度晚年,順順利利走完人生最後的時光。
但現實情況並非這么樂觀,很多老年人就算自己想依靠子女養老,可也不是那麼容易達成所願,不得不改變觀念、另尋方法。
其實怎麼講呢?對子女有期待的同時,也得充分做好萬全的准備才行。最好自己有能力、有閑錢應對養老的問題。
老人可以住得離子女近一點,達到子女能就近照顧、但不必生活在同一屋檐底下的這種最佳效果,可能會比較務實一點。
再就是收入方面不錯的話,也可以用找保姆的方式解決家務方面的瑣碎事情,不必耽誤子女的工作。
子女如果只需要回家探望一下父母,不會干擾到自己正常的生活與生存發展的話,雙方的關系又會融洽許多。
退一萬步來講,實在不行,還有養老院之類的機構可以選擇。
當然,這是最後迫不得已的一種方案。但總好過將全部的期待全都放在子女身上,但對方卻完全不想接受、不想善待老人,晚年境遇極其可悲要強得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