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母咒孩子死佛教怎麼看l
《印光大師文鈔》中有講: 父母與子女有幾種關系。 1、子女是來報恩滴。 2、子女是來還債的。 3、子女是來報仇滴。 4、子女是來討債的。 布施得財富報!偷盜貪小貧窮報! 吃肉多病,殺生短命!放生者壽! 吃素健康不欠債! 千百年來碗里羹 冤深似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 試聽屠門夜半聲 種善因得善果! ...種惡因得惡果! 禮佛一拜,罪滅恆沙。 念佛一句,添福無量! 祝六時吉祥,福慧圓滿! 南無不大呀(皈依佛) 南無達摩呀(皈依法) 南無僧伽(ga第一聲)呀(皈依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音拿摩,阿音a第一聲
② 有沒有 家長咒罵孩子 「你咋不死了,死了就好了!」
可能會有,但是很少,聽得讓人心疼,我想他扒雹在罵的時候,也只是培鋒嘴快而配此晌已.可以從一些細小的地方想想父母的好.
③ 家長咒罵孩子你死了就好 這樣的情況常見嗎遇到後怎麼辦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察辯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納搭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麼,就干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乾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④ 用惡毒話語傷害孩子,並讓孩子去死,這樣的父母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有句老話說:「 寧討老人手,不討老人口」。 意思是孩子犯錯,寧願挨家長打,也別對孩子語言暴擊,這樣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但有些父母對孩子由愛到「恨」,真的是恨鐵不成鋼,眼看著自己從小手心裡捧著長大的孩子,越來越叛逆不聽話,更要命的是成績慘不忍睹,最令人生氣的是笑悔春孩子還不知悔改,照樣我行我素,大有破罐子破摔之勢,這讓對孩子寄予厚望的父母情何以堪!
當初對孩子抱多大希望內心就有多失望,忍無可忍的父母看到不思進取的孩子早就被憤怒沖昏了頭腦,就會一股腦沖孩子大喊:「你滾吧!再也別回來了,要你干什麼?沒臉沒皮,你去死吧!你死了,我也不心疼」……
還有很多惡毒的話語都劈頭蓋臉的罵向孩子,這種情況下,父碰耐母氣個半死,孩子被罵的灰心喪氣,雖然孩子當時不敢反駁,但在心裡對父母是恨的,這明顯是兩敗俱傷,父母和孩子的身心都受到了傷害。
但 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父母這樣對待孩子呢?大致原因有三點:
有的孩子父母以前可能兄弟姐妹好幾個,孩子多,操心的事也多,自己父母又要掙錢養家又要管孩子,在教育孩子時就不可能講究什麼方式方法,孩子惹了禍,父母自己忙的要命,就會急赤白臉的把孩子罵一頓了事,根本無暇多想,長此以往,子女就潛移默化的學會了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
自己成家立業後,無形中也把這種對待孩子的方式給沿襲了下來,其實,這樣的父母也是無心之話,好像自己的口頭禪一樣,張口就來了。
父母都對自己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出人投地,從孩子小就對孩子各種用心的輔導,期盼孩子能一路考個好大學,可隨著孩子長大,年級越來越高,成績卻越來越差,父母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別說考好大學了,就連個高中都考不上,父母的心當然急!
軟的不行,就來硬的,父母的十八般武藝是都用上了,但孩子還是巋然不動,這樣父母能不發火嗎?於是就把最恨的話放出來了,這就是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 愛之深,恨之切嘛。
其中一種父母是無能的表現,孩子大了不聽話,不學習,自己管不了,自己就這么大本事,孩子又不爭氣,本來希望孩子能夠努力,長大不像自己受這么多苦,可孩子一點兒不思進取,非要做人下人,嘴說破,道理講千遍,孩子依然我行我素,這時失望透頂的父母對孩子已經束手無策了,只能用最原始粗暴的方式,開始對孩子聲色力竭的吼罵,同時也表明父母已經對孩子不報多大希望了。
還有一種是超自戀的父母。
感覺自己是最完美的父母,不管說什麼孩子都得聽,認為自己都是對的,孩子只服從就好了,反正都是為了孩子好,前蠢這樣高高在上的父母,孩子往往都很自卑,就因為此,對孩子經常指責,一旦發火能把孩子踩在腳下蹂躪,這多麼可怕!
孩子和父母這種扯不斷的親人關系,父母之所以對孩子苛責,只因「愛之深,恨之切」,對孩子期望大才會崩潰,但父母的心都是相反的,嘴上說的厲害,心裡還是一樣愛孩子,如果真有什麼事,父母是最受不了的。
在 電影《再見吧!少年》中,當兒子王新陽白血病復發搶救時,他的母親抓住醫生痛哭流涕的質問:我車也賣了,房子也賣了,工作也辭了,我小心翼翼的伺候孩子,按時吃葯,從不敢有半點差錯,請你告訴我怎麼才能救我兒子!我要怎麼做才行啊!
看到這一幕要心碎了,為了孩子父母連命都可以不要,父母怎麼能是真心咒罵孩子,所有的痛斥只是父母恨鐵不成鋼的無奈發泄。
在這里要奉勸的是,孩子是罵不醒的,只有他自己願意努力的時候才可能出現奇跡,父母有能力可以送孩子去一對一,盡父母最大努力就好,不用逼迫孩子,不可能每個孩子都第一,也不是每個孩子只有學習好才有出路,雖然努力讀書能改變命運,但並不是唯一出路,只要盡力了就沒有遺憾,孩子自有他該有的飯吃,也許那才是適合孩子的。
你對孩子吼過嗎?是否可以心平氣和的和孩子交談?
#「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 #活得通透#
⑤ 很多父母都以叫自己的孩子去死,來罵他們的嗎
可能是太生氣了,一氣之下才說出那樣的話
⑥ 全球每一分鍾被父母逼死的孩子有多少
全球每1分鍾被父母逼死的孩子有多少?
全球每1分鍾被父母逼死的孩子有兩人都是死於自殺。
全球每年至少10萬鋒早青少年自殺,年齡在15歲至19歲年齡階段。
主要是外部環境,較為高壓的生長環境,讓孩子失去了玩耍的機會,失去了童年的樂趣。
社會競爭壓力高漲,貧富差距加大造成了普遍焦慮的情緒銀讓雀家長無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會影響到與孩子的溝通,無意識的把負面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貶滑備低打擊孩子讓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就會自我否定
⑦ 那些被父母詛咒的孩子,後來都怎麼了
有一個女孩,很優秀,從小讀書常常拿第一,考重點中學,也考名牌大學,後來還找了一別人眼裡羨慕的工作,可是她從來沒有開心過,也從未自信過。
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得這么抑鬱,時常會想到死;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高興不起來,明明自己已很努力,並獲得了多少人眼裡渴望的一切。
直到她成為媽媽後,她在育兒的路上,看過的書,聽過的課,她才知道,原來原生家庭會害人。她自己就是當中的牲犧品。
她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在媽媽眼裡,多少女兒也敵不過一個兒子。媽媽對弟弟極盡寵愛,無論言語或是行動。
女兒成了這個家可有可無的存在。
沒有被人愛過,如何懂得去愛別人?
媽媽不但重男輕女,還很神經質。
她覺得嫁錯了人,在這個家很委屈。她恨這里的一切,例如,當著孩子的面罵丈夫無能,罵到丈夫忍受不了,喝酒喝到昏睡了3天。
那時,女兒才7歲。她好害怕,怕爸爸就這樣死了。她聽說石榴的嫩葉可以解酒,便哭著跑到屋後的石榴樹一把一把嫩葉地摘。雖然過去20多年了,但她想起當時的情形,她還是會害怕不已、淚流滿面。
她媽媽還會跟爸爸隔三差五地吵架,摔東西。有一次三更半夜,爸爸受不了,夜裡也不顧一切地走了出去。媽媽大哭不已,哭到嘔吐。女兒爬起床站在嘔吐的媽媽身邊,她媽媽說,不要怕,我不會死的。另一邊是,被吵醒的3歲妹妹,坐在床上哇哇大哭。
她還喜歡自殘,用頭撞牆,用鐮刀的柄打自己的頭,打到於黑了,又自己剪葯膏貼。她還罵外婆不應該生她下來,也詛咒自己為何不在20歲那年死去。
她做的一切,女兒看在眼裡。
後來爸爸出外打工了。
但是罵爸爸的聲音從未止過。因為自己是爸爸的種,連同被一起詛咒。
媽媽發起瘋,不但會破口大罵,罵孩子們去死,罵是他們拖累了她,讓她不能遠離這個家,被胡仿塌困在了這里,甚至打他們。
為了不挨訓,女兒不但學習爭第一,家務活、田裡的活,能乾的都干。
只有六七歲時,她就天天提著一大桶的全家人的衣服去河邊洗。她最怕洗大人的冬天大衣,太重太沉太硬,她的一雙冷到通紅的小手,根本沒有力氣搗動它。洗完後,還得側著身子,一步三停地把它們提回家。這只是一天的開始。
後來,她的媽媽生病了。到底是什麼病,沒人知道,反正醫生查不出來。現在回想起來,那不過是心病罷了。
「病」後的媽媽更是喜怒無常。她常常哭著要死,就像得了絕症。
有一次家裡擠滿了親戚朋友,就像她即將行將就木一樣。
女兒嚇壞了,躲在廚房抹眼淚,在一旁哭泣的,還有她的妹妹。
因為她是她們的媽媽,無論何時何地,她都是女兒們在世上最親最依戀的人,哪怕經常被她打罵嫌棄和詛咒。。。
那一年,女兒上四年級。
自此以後,她成了家裡幹活的主力。田裡插秧、種菜、抜草、收割收稻、收花生,都是她跟著外婆一起打理。家務活則是弟弟妹妹干。兩個也就一二年級吧,但做飯做菜燒水喂雞喂豬喂鴨,全包了。
到後來,妹妹成了家裡做菜最好吃的廚子。那可是從小練出來的結果。
媽媽?她狀態好時,會來幫忙。但是,女兒不求她能幫輕多少活,別惡言相向已是萬幸了。
她惟一感激媽媽的是,全力支持她們讀書。
她清醒的時候,時常感慨她讀書那麼好怎麼就留在這鳥不拉屎的地方。她讓女兒們要勤奮讀書,別留在這兒。一個一個都要跳出去,把她帶走。
如今,女兒已不知道,她到底是為孩子未來著想,還是為了她自己解脫,但都不重要了。
女兒讀大學時,弟弟讀初中,都住校。媽媽連弟弟也不管,就跑到城裡打工,迫不及待離開她恨了大半輩子的家。
可是又有什麼關系,在或不在,孩子都不過是無根的浮萍,自生自滅。
媽媽奮不顧身地走了,但是,無論走到哪,詛咒也沒有停過。
女兒成年後,褲圓找的一個男友,家境一般,被她嫌棄成了狗屎。
是的,在她媽媽眼裡,面子和錢最重要了。
誰窮,誰她丟臉,誰得挨詛咒。
她一直以為,她媽媽最愛的,一個是弟弟,一個是錢。
後來,她才發現,她媽媽最愛的是自己。
弟弟生了一個女兒,選擇不再生了。她媽媽瘋了似的哭。是呀,這么重男輕女,哪能沒有孫子。
可是弟弟鐵了心不生了,於是她大哭,說大叢她沒有孫子,在村裡沒面子。
活著,只為面子。可憐人一個。
弟弟向她訴苦,她能出什麼主意。只是一聲嘆息。
要是罵她媽媽一頓,她鬧起抑鬱來,全家雞犬不寧。
一個女人累三代,大概這就是例證吧。
被詛咒的人,後來都怎麼了?
她很害怕聽見罵人的聲音,哪怕高聲一點,哪怕罵的是別人,她也會怕得整個人發抖。
遺憾的是,面對最親的人,男友、丈夫、孩子、弟弟、妹妹,她怎麼也成了媽媽,動不動就火冒三丈破口大罵!
在外人的眼裡,她是多麼的溫柔體貼。
是的,對外人,她害怕被人嫌棄,沒有安全感,只能不停地妥協和討好,讓別人喜歡她關注她,乞求那可憐的一點點的愛。在外人的眼裡,她那麼完美。她說自己脾氣並不好,並沒有人相信。
可是,偽裝自己天天一張笑臉,面對別人的請求不敢說不,更不敢為了捍衛自己而跟別人爭執,活得多憋屈多累啊。
人前笑,背後哭。
她常常莫名其妙地情緒崩潰,死的念頭,嗯,就像她媽說的,「為什麼生下我,為什麼我不在20歲那年死去」,原原本本地傳給她了。
抑鬱的時候,她不敢靠窗站,她怕自己跳窗了。
對於戀情,她渴望百分之百的被愛,不容半點摻和。
可是,又覺得自己卑微,不值得愛,也不配愛。
她害怕別人看到她的缺點而嫌棄她,更怕別人因此拋棄她。討好,對,她只能像小時候討好媽媽一樣去討好男人。
遇到良人,還可能會珍惜她。偏偏,她先遇到了一個渣男,一腳踏幾船。
正常人早讓他滾了。可她會乞求他別再和別的女人交往,做個專一的男人,她會加倍地待他好的,卑微得就像一條狗般的乞求他。
為了一段情,沒了自己。悲戚的是,換來只是變本加厲的無視與出軌。
愛到奮不顧身,抽離時就像被脫皮剝骨。
很長很長一段時間,她會夢見那個男人和他的女人們,醒來,枕頭已淚濕。
幸好,她後來嫁了老實巴交的人。
然而,就像輪回啊。這個男人多麼像老實木訥的爸爸!
為什麼嫁她?並不是因為刻骨銘心的愛,只是受傷了,怕了,與其愛,不如找個踏實的待自己好的老實人嫁了,了此一生。
而她自己,難道要成為另一個媽媽?
是的,她也跟媽媽一樣,不懂得如何怎麼處理婆家人的關系。
她的媽媽跟婆家人,公公,姑姑,伯伯關系都很緊張,她對表親們,很陌生,因為從小就沒有啥聯系。
等到她自己成家時,她也把關處理得一蹋糊塗。
難為老實巴交的老公了。
不同媽媽的是,她的媽媽只會一個勁的發泄,而不會自省。
她呢,一直在苦苦尋找根源,自己到底為什麼活得這么苦這么累。明明物質條件優於很多人,自己卻痛苦得往死里尋。
直到她成了媽媽。
她害怕自己不能做個好媽媽,懷孕了,就向身邊的人請教育兒。
她特別感謝網路、書籍,讓她可以接觸到以往從沒接觸過的知識。比如武志紅,比如《正面管教》《療愈你的內在小孩》
以前,只為考試,只為練技能,都是用來謀生的。卻從沒有里里外外地去了解自己。
因為育兒,接觸心理學,才發現,原來不快樂是來自於家:那個我們本以為是避風港灣、快樂源泉的地方。
她終於找到了造成抑鬱的秘密所在,也知道了童年的重要性。
所以,育兒的路上,為了給孩子一個快樂的有愛包裹著的童年,她拚命地從原生家庭的牢籠中掙脫出來,很艱難,但從未放棄!
她一直認為,孩子是上天派來拯救她的天使。
因為孩子,她在學習做媽媽,重新去認識自己;重新過一次童年,把過去的遺憾缺失補起來;重新去學很多與幼兒有關的知識;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系。
不能說,她做得有多成功,甚至是缺點不足還是很多。
但是,面對孩子,她終於發自內心地笑了出來!是的,發自內心地笑了!
活了30年,不知快樂為何物,孩子給她找回來了。
為什麼生孩子?因為孩子是拯救苦難的天使。
如今,不但笑了。與周遭的關系也在修復改善中。面對以前傷害過她的男人,也能從容無畏地擦肩而過。
只是,跟媽媽還是一樣的疏遠,從不跟她手挽手逛街,也從不主動打電話給她。。。
媽媽還是以前那個媽媽,孩子們逃離了,只是苦了跟她過活的爸爸。
她覺得媽媽很可憐,想幫助她。
她曾試過讓她學心理學,讓她認識自己,走出死胡同,失敗了,也就放棄了。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為人父母。